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3年,几乎所有活着的第一代企业都面临转型、接班和升级。这是一个痛苦而危险的过程,原有的经验、智慧、能力是否能支撑起这种转型升级,成为摆在中国企业家面前的一道巨大的门槛。
不到30岁就坐拥亿万财富。养鱼起家的刘汉元,在后半生里突然大手笔切入一个新能源理想国。在新能源潮起潮落的今天,刘汉元的转型升级,让我们看到、想到了什么?
格局
九年一握,无数企业家跌宕沉浮,刘汉元的企业不仅活着,而且公司销售收入一年增长一倍,从养鱼进入了多个陌生的行业。这源于一种“绝对清醒的品质”,“文则琴棋书,武则稳准狠”。
采访安排在刘汉元本人的办公室里。
人不在,记者和通威人员就只管在他的办公室里将沙发桌椅挪来挪去,捣腾着安置摄影的灯光、设备。不一会儿,刘汉元拿着小半瓶矿泉水进来了,眼神发亮,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第一个动作脱去外套,一边脱一边说,“走热了!”第二个动作仰头喝矿泉水,喝完说,“刚才在下面开会喝剩的。”第三个动作大步上前和记者握手,说,“这叫九年一握!”众人大笑。
初识刘汉元,是9年前的2002年7月,那时通威销售收入30个亿,只做鱼饲料。
再见刘汉元,则是2011年10月。这时通威销售收入已达306.39亿元,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5位,100多家分/子公司遍布全国和东南亚,不仅连续18年稳坐全国最大的水产饲料企业头把交椅,而且进入了化工、多晶硅、IT、房地产等领域;而47岁的刘汉元,已是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常委、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常务副会长等,十几个头衔荣誉集于一身。
此时的刘汉元,言谈更加平和,但思想更加深邃了。或许,这是企业转型升级上台阶之后的自然产物:从关注战术,转向更加关心战略思想。
我们谈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1993年和刘汉元一起受到李鹏总理接见的十多位“全国杰出青年企业家”,而今只有他、恒基伟业的张征宇、海王张思民等几个人的企业还活着,其他的早已烟消云散……
这是为什么?他说:“任何一件事,只要你想清楚了再去做,没有不成功的。”换言之,通威活到现在,是因为每一步都源于刘的“想透”?他举了几个例子:
一是自己19岁在小河里发明金属网箱养鱼技术时,虽然抱着一种理想主义的英雄梦,但已经非常清楚地想好了如何将这一科研成果进行生产力的转化、普及;
二是通威2006年开始在成都三个郊县实施的“蓉崃模式”,将畜禽种苗、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进行垂直整合,形成了“通威村”、“通威镇”。这样做,人们看到的是低成本、高效率,而刘汉元看到的却是目前全社会的焦虑——食品安全。
他说,三聚氰氨等进入食品,就是因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是由不同的企业和人在做,他们只求自己的利润最大化而不对最终产品负责,而通威做全产业链,就可以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就可以实现产品的无公害。“蓉崃模式”进一步在全国铺开,食品安全问题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解决;
又比如通威集团的永祥股份,则是想得非常透彻地先进入上游产业,然后再做多晶硅和下游,不但降低成本,风险可控,还可实现对整个下游产业的影响,进而打通产业链……
这就是刘汉元,看问题只看实质。
采访结束后,摄影记者请刘汉元到办公楼的屋顶上去,楼顶有他用于实验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记者觉得这是给他拍照的好地方。他非常配合,七弯八拐后,爬上接近垂直的铁梯子,来到楼顶。
站在有点危险的屋顶边上,拍着照,刘汉元说了一句话:“这才知道什么叫‘退后一步天地宽’,但只有‘站得高才看得远’,所以‘高处不胜寒’……”
多歧路 今安在
要跨沟过河到达看似未来广阔的丰美草地,歧路是必然存在的。而冒险和折中,是看似矛盾实际唯一正确的决策路径。
通威的两大主业,都与人类未来的生存息息相关,一是食品安全,二是能源安全。
这样的战略定位,充分体现了刘的思想高度。食品安全自不必说,每一个中国人已有切肤之痛;而能源安全问题更是惊人,它甚至超出了人们的常识和想像!
因为,石油、煤炭资源将在一百年左右耗尽,人类将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就算不会耗尽,传统发展模式产生的污染也将使人类难以生存!这将是全人类的悲哀……
面对这个必将到来的人类生存危机,人类不会愿意坐等灭亡,那么,以人类生存为企业使命的刘汉元和他的通威集团,又能做什么?又在做什么?
让我们从四年前的这一天说起——
2007年12月1日,一大早,在四川乐山市五通桥区永祥多晶硅工地上就人声鼎沸。在这里,通威集团旗下的永祥股份投资1个亿,年产200吨的多晶硅项目开始装机。这个项目的设计者,是一位来自北京的多晶硅专家戴自忠教授,70岁了。
此刻,老专家戴着眼镜、安全帽,精神抖擞地在工地上来跑来跑去地指挥。
而2006年12月16日之前,戴自忠和刘汉元还素昧平生,是多晶硅将二人聚在一起。当时刘汉元已决定进入多晶硅领域,但这一领域人才稀缺。于是这一天,刘汉元经人介绍,在北京见到了戴自忠。
“当时我腰受伤了,样子很难看。”回忆自己第一次和刘汉元见面,老人记忆犹新,刘老板“确实很珍惜人才”,第二天又约见面,“相谈甚欢”,刘推心置腹,力邀戴出山。不久,戴如约带领团队赶到成都。
几乎与此同时,12月25日,通威宣布“全力以赴进军多晶硅产业。”
这一天,戴教授在工地上忙上忙下地指挥装机,不远处的另一边,投资5.5亿元年产800吨多晶硅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这个项目的专家大多来自739厂(峨眉半导体材料厂),他们是刘汉元请到的另外一批人才。
其实,通威向政府申报的多晶硅项目是国内最大的1万吨的产能,第一批只实验性地上马1000吨,但区区1000吨为何还要分成200和800吨两个项目?
原来,戴自忠有一套自己独创的、尚未被正式生产印证的多晶硅生产理论,与全球通行的“改良西门子法”大相径庭,而且号称不产生污染。这怎么可能?!没有人相信他,还被同行甚至有关部门斥为“骗子”。
但是这个倔强的老头子一见到刘汉元就信誓旦旦:“我的方法可以让多晶硅成本大大降低,不污染。”
这句话当然和刘不谋而合——商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成本越低越赚钱,在多晶硅江湖群雄并起之时,更低的成本太有诱惑力了!刘汉元最终不为质疑所动,将他请来。然而戴的方法与739团队的方法相互矛盾,用谁的技术,一下成了个难题。
这是一笔最终将达到65亿元的投资项目,没有人愿意失败!
到2007年2月,多个设备敲定,项目已全面铺开。箭在弦上,已不得不发!刘汉元要求永祥多晶硅必须以闪电速度进军,还拿出1000万元来奖励。刘汉元要的就是速度,速度!
到了3月,没时间再讨论了,最终采取一个折中方案,戴自忠带领一个团队用新方法做200吨项目,另一组专家用行业公允的方法做800吨的项目。同时戴还和通威签订了一份协议,很像“军令状”,协议里,戴承诺将多晶硅的生产成本降低到目前的50%!
用什么样的方法降低成本?刘说,“用技术进步的无限性来替换资源的有限性”,技术进步自然带来低成本。事实上刘从创业伊始就坚定地这样做,一直在“用高科技的方式来做水产饲料”,这正是他过去所向披靡的主要原因之一。
按理说,戴自忠立下的“军令状”如果实现,通威在多晶硅领域也将所向披靡。但是,戴能成功吗?即便成功,将来的市场变化能让刘汉元得偿所愿吗?一切都是未知。
不管怎样,多晶硅这条路,刘汉元必须走。这似乎有点像一个赌局,刘汉元在赌什么?为什么这么着急?
现在,回到问题的源头——什么是多晶硅?一向以理性稳健著称,号称中国“饲料大王”、“水产大王”的刘汉元,为什么会突然大跨度地进入完全陌生的多晶硅领域?
头班车VS驾驶舱
如果将中国西部100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的1%架设光伏发电,即1万平方公里所发电量就足够目前全中国使用!从而摆脱对石油、煤的依赖。
刘汉元9年前就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因此他早就具备了项目选择的自由,而选什么项目,则源于个人兴趣、境界和社会潮流的吻合。
硅其实就是砂子,多晶硅爆热,不啻为“点石成金”。
多晶硅是硅分子在1100多摄氏度的高温条件下,按无序附着的方式形成的一种结晶体,却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最重要的一种材料。当多晶硅的纯度达到6个9(99.9999%)以上的时候,把它切成薄片接上导线即可制成太阳能电池组件,对着阳光,硅分子中的电子就会吸收阳光的能量,连续高速运动起来,从而形成电流。阳光越强烈,电流也越大越强。
这就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而且清洁、永续,不像石油、火电、水电、核电那样需要大量持续的原材料成本、管理成本的投入,更没有污染,其后期成本仅仅是定期拂一拂表面的灰层和巡视维护。
光伏发电,原材料是阳光,而且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为15%~20%,而阳光的能量转化为植物、动物,再转化成煤、石油再发成电,其最终的转化率远远低于万分之一!另一组数据是,如果在中国西部架设光伏发电,每亩土地每年在标准光照强度1千瓦辐射能下,总体转换率为15%的时候,可以发出20万度电,也就是说,相当于10~20万元的财富价值。
刘汉元据此提出了“单位国土面积的财富输出价值”理论。
他说,进一步,如果将中国西部100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的1%架设光伏发电,即1万平方公里所发电量,就足够目前全中国使用!从而摆脱对石油、煤的依赖。这一未来可能的发展模式,的确让人惊讶!完全是一个新能源的“理想国”。
而目前刘汉元投产的多晶硅项目,正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无可替代的材料。它的生产却很简单,就是用还原法将硅不断提纯,最后成为达到太阳能级的多晶硅。
刘汉元和中国其他企业生产的多晶硅卖给谁呢?主要卖给了欧美,德国、西班牙、日本、美国、韩国等国……
那么,多晶硅光伏发电的世界市场,这一新兴的人类新发展潮流,又是如何形成的?
说来话长。其实早在四五十年前,人类就开始在半导体领域和航天领域应用多晶硅,人造卫星展开的两翼就是光伏发电装置。但是,由于用传统的“改良西门子法”生产1公斤多晶硅,耗电量高达200度左右,同时会产生10公斤有污染的四氯化硅。
但是,随着能源即将耗尽和碳排放污染危及人类未来生存,以及回收污染物技术的进步,德国于2000年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鼓励新能源的发展。2004年德国政府又加大了对太阳能发电的补贴力度,光伏发电上网一度,国家补贴约0.6欧元,欧洲各国纷纷效仿。
这一来,全球的太阳能行业旋即迎来规模和效益的井喷式发展。多晶硅供不应求,销售价格一路飙升,从2002年前后20万~30万元人民币一吨,一路上涨,最后在2008年七八月份涨到了疯狂的330万元一吨!
而2004年市场井喷之时,刘汉元在做什么?
在徘徊、观望,被饲料主业的高速发展所牵绊。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并没有赶上多晶硅的头班车,也并非没有机会。不过到最后,他抢到的是引领行业未来的驾驶舱!
柳暗花明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氯碱化工企业永祥股份,刘汉元眼前一亮,氯碱不是可以生产三氯氢硅吗?三氯氢硅不正是多晶硅的原料吗?!
刘汉元其实也有遗憾。
刘汉元生于四川眉山小城,少有神童之誉,只用了四年半读完小学,用了两年读完初中,之后考入四川水产学校,1981年毕业工作时刘仅16岁。3年后发明“金属网箱养鱼”方法,一举改变中国人吃鱼难的窘境。1986年办厂生产鱼饲料,1987年22岁即坐拥千万财富,1990年前后身家过亿。
1994年通威成为全国水产饲料行业老大,刘汉元开始谋求多元发展。此时通威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管理水平。1996年,应农业部约请,世界银行的专家分成七个组,对通威集团的高管、中干、普通业务员和客户进行调查之后,总结了一句话,“没想到你们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了短短十几年,管理就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了!”
这让刚30岁出头的刘汉元非常意外,他没有骄傲,对管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抓得更严了,不久管理即成了通威公认的核心竞争力。
这充分说明通威很早就具备多元发展的实力了。
刘汉元缺的只是机会。
1999年前后,刘汉元开始关注基础化工,因为四川自贡、乐山地区地下自古盛产盐水、卤水,简单加工之后就可提炼出氯碱。氯碱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基础原料,可延伸出很多化工产业链。比如氯和碱可以进一步生产盐,即氯化钠,可以有烧碱、盐酸,可以生产纯碱、化肥等,氯碱和硅发生反应可以产生三氯氢硅(这就是多晶硅的原料),然后可以有硅橡胶、树脂、二氧化硅等产业。
当时最入刘汉元法眼的,是用电石法生产氯化氢,可形成聚氯乙烯粉,即PVC。这是一种现代人类生活处处可见的生产材料,落水管、塑钢门窗全是PVC材料做的,包括一些凉鞋、工业品、杯盘、玩具、农用薄膜、塑料袋、地下管道等,应用惊人的广泛。
2002年,刘汉元正有心进入氯碱化工之时,一个机会来了。
这一年,德国已启动了多晶硅需求,四川省搞了一个“一号工程”新光硅业,成为国内第一个1000吨级的多晶硅项目。机会被送到了刘汉元面前,他参与了三轮谈判,去了三次工厂,最后据他测算,13亿~15亿元的投资,“几乎永久性无法收回”。当时多晶硅成本与价格都很低,全球光伏市场尚未启动。
弦上之箭,引而未发。最终他放弃了。
孰料2004年德国光伏市场爆发式增长,全球市场由此启动。2007年提前投产的新光硅业也成为“金矿”,2008年就收回全部投资!
刘汉元内心是否隐藏着一丝遗憾,不得而知。
然而就在2004年,刘汉元成功进入了氯碱化工领域,生产PVC。那是2002年,乐山一家饲料企业巨星集团投了一个4万吨的PVC项目永祥股份,后来因资金短缺,巨星选择了管理系统规范的通威作为合作伙伴,这样通威以50%的股权进入永祥,全面接管了生产管理。
此时,正值国际多晶硅市场开始爆发式增长,刘汉元正在为没有投资新光硅业而懊恼。突然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氯碱化工企业永祥股份,刘汉元眼前一亮,氯碱不是可以生产三氯氢硅吗?三氯氢硅不正是多晶硅的原料吗?!
时不我待 勇者必胜
刘汉元一把扼住了产业链上游的咽喉环节,成为整个多晶硅行业最具话语权的实力派。但多晶硅市场风云变幻,刘汉元随时会被市场的巨浪打翻。他不敢稍停,也无路可退。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PVC项目紧张建成之后,2006年,永祥股份又马不停蹄地投资1000万元上了5000吨三氯氢硅项目。生产1吨多晶硅,大致需要10~15吨三氯氢硅,年底投产之后,国内最先上马多晶硅的新光硅业、峨眉半导体等多家多晶硅企业所需的三氯氢硅,都来自于永祥股份。
终于,刘汉元一把扼住了产业链上游的咽喉,成为多晶硅行业最具话语权的实力派。
还不能停!还必须顺水推舟,上马多晶硅!这时国际多晶硅价格一路疯涨,五年左右价格涨了10倍,从2002年20万元左右一吨涨到了2006年的200万元一吨,国内无数企业正闻风抢入。如此红海,刘汉元有没有理由不做?他一天又一天反复研究多晶硅,越来越发现它对人类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几乎是唯一的出路,事业堪称‘伟大’!”一向冷静的刘汉元,只有谈到多晶硅、新能源时才会有如此出位地激动。
他义无反顾地决定上马。唯一的风险是,国内乃至国际多晶硅产能肯定会很快饱和,疯涨的价格必定回落,届时无数企业会死去,而永祥多晶硅怎样才能在那时屹立不倒?“这就要把事情想透!”那怎么办?只有用尽量低的成本。
这一天,2006年12月16日,刘汉元见到了那个告诉他可以“将成本降低一半”的戴自忠。
现在,我们回到文章前面,永祥多晶硅一期1000吨分为200吨和800吨,戴自忠团队和739团队分头实施那一幕——
刘、戴之间的一份协议,一个并不确切的预期,这的确像一场赌局!
戴自忠的目标能否实现,尚不得而知。二人之间的协议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布局,这个局摆在刘汉元和他进军的多晶硅产业之间,和他对赌的是整个多晶硅行业的其他企业,川投能源、乐山电力、岷江水电、天威保变……都是上市公司!谁能更快掌握降低成本的技术,谁就能赢得时间,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难怪上马以来刘汉元一直不敢稍停。
已无退路,速度越快越可能赢。否则永祥多晶硅没有任何成本优势,届时一降价,永祥多晶硅只能“泯然众人矣”,只有随波沉浮……
这不是刘汉元能接受的,他必须赢得未来,他相信做企业就是做未来,现在所做不能赢得未来,那现在还做什么?!
他要赌什么样的未来?刘汉元计划第一步,年产1000吨项目投产后,生产成本降到目前成本(即用改良西门子法的70万元一吨)的50%;第二步,3年后成本再降低50%;第三步,5年后最终成本降到100~150元/公斤,即10万~15万元一吨!并形成从多晶硅到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发电的新能源产业链条,建成世界级清洁能源公司。
以上数年时间内,就算行情下跌,永祥也仍然有较大的盈利空间。一切都显得很完美。
2008年2月底,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一期的200吨项目最终装机、调试完成,创造了中国多晶硅产业的最快速度,而其他企业普遍要用三四年时间。3月,戴的项目正式试产。
——戴自忠是否能兑现“军令状”,刘汉元是否能赢得未来,在此一击。
光伏新能源第一人
即使在最黯淡的时候,刘汉元心中依然有一个理想国,有一片光明的辽阔之地。
7月,首批试产出来的多晶硅样品,被送到了美国权威机构进行检验。
送检消息一经批露,立即在业内形成一次不小的地震。业内无不担心,如果未来能用相对廉价的新技术大规模替代现有技术,一些高成本、大规模的生产商无疑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很快,检验报告出来了。纯度达到6个9以上的多晶硅,即可切割硅片用于太阳能发电,而戴自忠生产出来的多晶硅,纯度超过了8个9(99.999999%)!技术获得多个重大突破,技术的先进性和产品的高品位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誉!
成功了!而且是用一半的成本生产出来的!
此时刘、戴二人内心的喜悦可以想象,而业内无数同行的沮丧,也可以想象。刘、戴二人终于笑傲整个行业,甚至可以说已经看到了触手可及的未来。
很快,永祥多晶硅的生产合同签订到了5年之后!
随后,刘汉元将这项世界首创的生产工艺创新技术,命名为“永祥多晶硅生产法”并申请了几十项专利,他说,“这一次,我们突破了欧美国家的技术封锁,以自己的技术创新,同样跑到了世界水平的最前沿。”而且专利申请形成了关门策略,任何其他企业不能采用同样的方法生产,除非永祥授权。
在当年9月19日的正式投产仪式上,6根刚生产出来的长约2米的灰色多晶硅棒终于面世,向人们揭开了神秘面纱……
然而,这时国际市场上多晶硅的价格已炒到了330万元一吨!表面看这是一个好消息,但深究似乎也可能是一个可怕的坏消息,有谁能准确算出这里就是强弩之末,再也无力上扬了呢?
好日子结束得太快了。
2008年9月,永祥多晶硅赶了一趟末班车,以300万元一吨的价格做成了两单业务收入约1.5亿元人民币之后,10月,美国次贷危机突如其来,全球经济顿时萎缩,多晶硅需求骤降,价格从330万元一路高速下挫到200多万元、100多万元,最后降到了30~40万元人民币一吨!整个多晶硅行业顿时愁云惨淡,无数企业停止生产。
永祥多晶硅二期的实施被迫放慢脚步。
然而,一个值得记住的数字是,2009年永祥的生产线实际运行了339天,是全国同行业中达产率相当突出的一条线。这充分证明了永祥低成本的成功,和管理效率的高水平。
最终如刘汉元所料,大量的同行没有跑赢全球经济大势,而永祥却以其低成本,与全球经济跑了个平手,甚至2009年全年还有利润可赚!
事态渐渐平缓下来之后,刘汉元又有了新想法。
有想法的企业都是在萧条之时进行低成本行业整合,刘汉元也不例外。
趁着成本低,阻力小,刘汉元在多晶硅生产中推行全产业链,最后令永祥成了国内多晶硅生产链条最长、最系统的公司,从卤水、氯气、氢气到三氯氢硅、硅料都能自己生产,而且还有PVC、水泥、烧碱等配套项目。在此后3~5年中,他的雄心将继续延伸,进入单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直至太阳能发电站。
如果他的梦想能够实现,这将是一条全球最完整的光伏产业链。
即使在最黯淡的时候,刘汉元心中依然有一个理想国,有一片光明的辽阔之地。他的作为无不令同行敬重,渐渐地,同行和主流媒体开始把他称做“中国光伏新能源第一人”。
布局
全球多晶硅市场低迷不振,刘汉元把目光重点转向了国内。
早在2008年开始,这位政协常委就连续在全国“两会”上递交了以光伏产业为主题的十多份提案。2010年3月全国“两会”上,他亲手将撰写的《各种清洁能源的比较研究与我国新能源的战略选择》研究报告,呈送给胡锦涛总书记,并在致总书记的信中写到:“无论站在我们国内资源、环境的内在要求还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能源消耗、气候变化的担心与压力的任何一个角度来看,我国应该下决心、花大力气,以高度紧迫感真正着手解决永续清洁能源的生产与供应问题。”
他如此倡导,也如此布局。
2011年4月12日,伴随着一阵欢呼声,通威集团在川西理塘这个太阳能资源丰富,但电力供给紧张的藏族自治县捐资870万元建设的300KWp太阳能光伏电站,正式运行。
“这是我们捐资建设的一个公益项目,也可以说是我们在光伏发电领域的示范田。”刘汉元对这个项目钟爱有加。项目每年可为县域电网所覆盖的理塘县县城,及附近八个乡镇提供约44万kwh的发电量,每一度电都通过电力公司分配到住户家里。
至此,通威在河北丰宁、四川理塘已经修建了5个公益性质的光伏发电站,一粒粒砂子通过提炼与阳光融合,生动地映照出刘汉元的阳光胸襟和民生情怀。
接下来有更大的手笔。2011年9月通威集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总投资260亿元布局新疆太阳能光伏一体化,由永祥投资建设包括5万吨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3GW太阳能硅片及电池项目和供生产所用的5座各35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
投资新疆,一是新疆有巨大的太阳能资源优势,可就地获得煤炭便利;二是新疆阜康市有大型水库能够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三是背靠乌鲁木齐等大中型城市,有足够的员工需求。
此次新疆布局,是通威集团光伏产业一个重要的战略布局,也是民建企业家积极参与新疆经济建设和开发的重大举措;
——至此,刘汉元的新能源“理想国”,开始在国内一步一步付诸实施。
在刘汉元的长期不懈的促进之下,新出台的《中国光伏发展报告》指出,到2030年中国光伏装机容量将达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300亿千瓦时。预计2050年前后,太阳能发电将可以而且能够从我国能源结构的补充和配角,转变为我国能源供应的主要选择和主流方式!
2011年8月30日,永祥多晶硅第二期3000吨项目成功投产,犍为一期6000吨的项目也将于2012年上半年投产。
刘汉元蓄势已久,再次发力,但已不再像之前那样轰轰烈烈。
这时的刘汉元,更加理性、平和了,空闲之时开始看更多人物传记。甚至一次和王传福一起吃了三个小时的饭,两个“技术狂人”聊了三个小时的新能源!
其实“技术员”精神从未从刘汉元心中泯灭,他一直“以做高新技术产业的状态做传统产业”。刘对多晶硅原本一知半解,半年之后谈起技术问题,却可以非常深入。与戴自忠交流,戴说上段,他马上能说出下段,常常让戴吃惊不已!
“我最怕和他探讨技术问题,最怕向他汇报,技术上一就是一,绝不能似是而非,而且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不然三言两语就会被他问倒。”通威多名管理人员用类似的表达谈起刘汉元,无不一脸钦佩赞叹之情。
“很多人觉得事情做到90%已经够好了吧,但是如果有10个环节的人都这样做,也就是0.9的10次方,结果是多少?0.35!几乎还差一半才及格!”他如此解释自己为何关注细节,精益求精。
……
2011年10月10日早晨,记者一行在成都通威总部参加了通威每周一例行的升旗仪式。刘汉元站在队列的第一个位置,手贴裤缝,站姿笔直,神情肃穆地注视着国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记者想,升旗仪式,荡涤人心,而一个人的事业有多强大,他的内心就会有多坚韧。
大千世界,风流浩荡。就算你不在其中,也能感受到一种昂扬之气和不可阻遏的力量。
编 辑 唐 婷
E-mail:romarin94@163.com
不到30岁就坐拥亿万财富。养鱼起家的刘汉元,在后半生里突然大手笔切入一个新能源理想国。在新能源潮起潮落的今天,刘汉元的转型升级,让我们看到、想到了什么?
格局
九年一握,无数企业家跌宕沉浮,刘汉元的企业不仅活着,而且公司销售收入一年增长一倍,从养鱼进入了多个陌生的行业。这源于一种“绝对清醒的品质”,“文则琴棋书,武则稳准狠”。
采访安排在刘汉元本人的办公室里。
人不在,记者和通威人员就只管在他的办公室里将沙发桌椅挪来挪去,捣腾着安置摄影的灯光、设备。不一会儿,刘汉元拿着小半瓶矿泉水进来了,眼神发亮,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第一个动作脱去外套,一边脱一边说,“走热了!”第二个动作仰头喝矿泉水,喝完说,“刚才在下面开会喝剩的。”第三个动作大步上前和记者握手,说,“这叫九年一握!”众人大笑。
初识刘汉元,是9年前的2002年7月,那时通威销售收入30个亿,只做鱼饲料。
再见刘汉元,则是2011年10月。这时通威销售收入已达306.39亿元,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5位,100多家分/子公司遍布全国和东南亚,不仅连续18年稳坐全国最大的水产饲料企业头把交椅,而且进入了化工、多晶硅、IT、房地产等领域;而47岁的刘汉元,已是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常委、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常务副会长等,十几个头衔荣誉集于一身。
此时的刘汉元,言谈更加平和,但思想更加深邃了。或许,这是企业转型升级上台阶之后的自然产物:从关注战术,转向更加关心战略思想。
我们谈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1993年和刘汉元一起受到李鹏总理接见的十多位“全国杰出青年企业家”,而今只有他、恒基伟业的张征宇、海王张思民等几个人的企业还活着,其他的早已烟消云散……
这是为什么?他说:“任何一件事,只要你想清楚了再去做,没有不成功的。”换言之,通威活到现在,是因为每一步都源于刘的“想透”?他举了几个例子:
一是自己19岁在小河里发明金属网箱养鱼技术时,虽然抱着一种理想主义的英雄梦,但已经非常清楚地想好了如何将这一科研成果进行生产力的转化、普及;
二是通威2006年开始在成都三个郊县实施的“蓉崃模式”,将畜禽种苗、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进行垂直整合,形成了“通威村”、“通威镇”。这样做,人们看到的是低成本、高效率,而刘汉元看到的却是目前全社会的焦虑——食品安全。
他说,三聚氰氨等进入食品,就是因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是由不同的企业和人在做,他们只求自己的利润最大化而不对最终产品负责,而通威做全产业链,就可以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就可以实现产品的无公害。“蓉崃模式”进一步在全国铺开,食品安全问题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解决;
又比如通威集团的永祥股份,则是想得非常透彻地先进入上游产业,然后再做多晶硅和下游,不但降低成本,风险可控,还可实现对整个下游产业的影响,进而打通产业链……
这就是刘汉元,看问题只看实质。
采访结束后,摄影记者请刘汉元到办公楼的屋顶上去,楼顶有他用于实验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记者觉得这是给他拍照的好地方。他非常配合,七弯八拐后,爬上接近垂直的铁梯子,来到楼顶。
站在有点危险的屋顶边上,拍着照,刘汉元说了一句话:“这才知道什么叫‘退后一步天地宽’,但只有‘站得高才看得远’,所以‘高处不胜寒’……”
多歧路 今安在
要跨沟过河到达看似未来广阔的丰美草地,歧路是必然存在的。而冒险和折中,是看似矛盾实际唯一正确的决策路径。
通威的两大主业,都与人类未来的生存息息相关,一是食品安全,二是能源安全。
这样的战略定位,充分体现了刘的思想高度。食品安全自不必说,每一个中国人已有切肤之痛;而能源安全问题更是惊人,它甚至超出了人们的常识和想像!
因为,石油、煤炭资源将在一百年左右耗尽,人类将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就算不会耗尽,传统发展模式产生的污染也将使人类难以生存!这将是全人类的悲哀……
面对这个必将到来的人类生存危机,人类不会愿意坐等灭亡,那么,以人类生存为企业使命的刘汉元和他的通威集团,又能做什么?又在做什么?
让我们从四年前的这一天说起——
2007年12月1日,一大早,在四川乐山市五通桥区永祥多晶硅工地上就人声鼎沸。在这里,通威集团旗下的永祥股份投资1个亿,年产200吨的多晶硅项目开始装机。这个项目的设计者,是一位来自北京的多晶硅专家戴自忠教授,70岁了。
此刻,老专家戴着眼镜、安全帽,精神抖擞地在工地上来跑来跑去地指挥。
而2006年12月16日之前,戴自忠和刘汉元还素昧平生,是多晶硅将二人聚在一起。当时刘汉元已决定进入多晶硅领域,但这一领域人才稀缺。于是这一天,刘汉元经人介绍,在北京见到了戴自忠。
“当时我腰受伤了,样子很难看。”回忆自己第一次和刘汉元见面,老人记忆犹新,刘老板“确实很珍惜人才”,第二天又约见面,“相谈甚欢”,刘推心置腹,力邀戴出山。不久,戴如约带领团队赶到成都。
几乎与此同时,12月25日,通威宣布“全力以赴进军多晶硅产业。”
这一天,戴教授在工地上忙上忙下地指挥装机,不远处的另一边,投资5.5亿元年产800吨多晶硅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这个项目的专家大多来自739厂(峨眉半导体材料厂),他们是刘汉元请到的另外一批人才。
其实,通威向政府申报的多晶硅项目是国内最大的1万吨的产能,第一批只实验性地上马1000吨,但区区1000吨为何还要分成200和800吨两个项目?
原来,戴自忠有一套自己独创的、尚未被正式生产印证的多晶硅生产理论,与全球通行的“改良西门子法”大相径庭,而且号称不产生污染。这怎么可能?!没有人相信他,还被同行甚至有关部门斥为“骗子”。
但是这个倔强的老头子一见到刘汉元就信誓旦旦:“我的方法可以让多晶硅成本大大降低,不污染。”
这句话当然和刘不谋而合——商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成本越低越赚钱,在多晶硅江湖群雄并起之时,更低的成本太有诱惑力了!刘汉元最终不为质疑所动,将他请来。然而戴的方法与739团队的方法相互矛盾,用谁的技术,一下成了个难题。
这是一笔最终将达到65亿元的投资项目,没有人愿意失败!
到2007年2月,多个设备敲定,项目已全面铺开。箭在弦上,已不得不发!刘汉元要求永祥多晶硅必须以闪电速度进军,还拿出1000万元来奖励。刘汉元要的就是速度,速度!
到了3月,没时间再讨论了,最终采取一个折中方案,戴自忠带领一个团队用新方法做200吨项目,另一组专家用行业公允的方法做800吨的项目。同时戴还和通威签订了一份协议,很像“军令状”,协议里,戴承诺将多晶硅的生产成本降低到目前的50%!
用什么样的方法降低成本?刘说,“用技术进步的无限性来替换资源的有限性”,技术进步自然带来低成本。事实上刘从创业伊始就坚定地这样做,一直在“用高科技的方式来做水产饲料”,这正是他过去所向披靡的主要原因之一。
按理说,戴自忠立下的“军令状”如果实现,通威在多晶硅领域也将所向披靡。但是,戴能成功吗?即便成功,将来的市场变化能让刘汉元得偿所愿吗?一切都是未知。
不管怎样,多晶硅这条路,刘汉元必须走。这似乎有点像一个赌局,刘汉元在赌什么?为什么这么着急?
现在,回到问题的源头——什么是多晶硅?一向以理性稳健著称,号称中国“饲料大王”、“水产大王”的刘汉元,为什么会突然大跨度地进入完全陌生的多晶硅领域?
头班车VS驾驶舱
如果将中国西部100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的1%架设光伏发电,即1万平方公里所发电量就足够目前全中国使用!从而摆脱对石油、煤的依赖。
刘汉元9年前就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因此他早就具备了项目选择的自由,而选什么项目,则源于个人兴趣、境界和社会潮流的吻合。
硅其实就是砂子,多晶硅爆热,不啻为“点石成金”。
多晶硅是硅分子在1100多摄氏度的高温条件下,按无序附着的方式形成的一种结晶体,却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最重要的一种材料。当多晶硅的纯度达到6个9(99.9999%)以上的时候,把它切成薄片接上导线即可制成太阳能电池组件,对着阳光,硅分子中的电子就会吸收阳光的能量,连续高速运动起来,从而形成电流。阳光越强烈,电流也越大越强。
这就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而且清洁、永续,不像石油、火电、水电、核电那样需要大量持续的原材料成本、管理成本的投入,更没有污染,其后期成本仅仅是定期拂一拂表面的灰层和巡视维护。
光伏发电,原材料是阳光,而且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为15%~20%,而阳光的能量转化为植物、动物,再转化成煤、石油再发成电,其最终的转化率远远低于万分之一!另一组数据是,如果在中国西部架设光伏发电,每亩土地每年在标准光照强度1千瓦辐射能下,总体转换率为15%的时候,可以发出20万度电,也就是说,相当于10~20万元的财富价值。
刘汉元据此提出了“单位国土面积的财富输出价值”理论。
他说,进一步,如果将中国西部100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的1%架设光伏发电,即1万平方公里所发电量,就足够目前全中国使用!从而摆脱对石油、煤的依赖。这一未来可能的发展模式,的确让人惊讶!完全是一个新能源的“理想国”。
而目前刘汉元投产的多晶硅项目,正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无可替代的材料。它的生产却很简单,就是用还原法将硅不断提纯,最后成为达到太阳能级的多晶硅。
刘汉元和中国其他企业生产的多晶硅卖给谁呢?主要卖给了欧美,德国、西班牙、日本、美国、韩国等国……
那么,多晶硅光伏发电的世界市场,这一新兴的人类新发展潮流,又是如何形成的?
说来话长。其实早在四五十年前,人类就开始在半导体领域和航天领域应用多晶硅,人造卫星展开的两翼就是光伏发电装置。但是,由于用传统的“改良西门子法”生产1公斤多晶硅,耗电量高达200度左右,同时会产生10公斤有污染的四氯化硅。
但是,随着能源即将耗尽和碳排放污染危及人类未来生存,以及回收污染物技术的进步,德国于2000年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鼓励新能源的发展。2004年德国政府又加大了对太阳能发电的补贴力度,光伏发电上网一度,国家补贴约0.6欧元,欧洲各国纷纷效仿。
这一来,全球的太阳能行业旋即迎来规模和效益的井喷式发展。多晶硅供不应求,销售价格一路飙升,从2002年前后20万~30万元人民币一吨,一路上涨,最后在2008年七八月份涨到了疯狂的330万元一吨!
而2004年市场井喷之时,刘汉元在做什么?
在徘徊、观望,被饲料主业的高速发展所牵绊。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并没有赶上多晶硅的头班车,也并非没有机会。不过到最后,他抢到的是引领行业未来的驾驶舱!
柳暗花明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氯碱化工企业永祥股份,刘汉元眼前一亮,氯碱不是可以生产三氯氢硅吗?三氯氢硅不正是多晶硅的原料吗?!
刘汉元其实也有遗憾。
刘汉元生于四川眉山小城,少有神童之誉,只用了四年半读完小学,用了两年读完初中,之后考入四川水产学校,1981年毕业工作时刘仅16岁。3年后发明“金属网箱养鱼”方法,一举改变中国人吃鱼难的窘境。1986年办厂生产鱼饲料,1987年22岁即坐拥千万财富,1990年前后身家过亿。
1994年通威成为全国水产饲料行业老大,刘汉元开始谋求多元发展。此时通威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管理水平。1996年,应农业部约请,世界银行的专家分成七个组,对通威集团的高管、中干、普通业务员和客户进行调查之后,总结了一句话,“没想到你们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了短短十几年,管理就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了!”
这让刚30岁出头的刘汉元非常意外,他没有骄傲,对管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抓得更严了,不久管理即成了通威公认的核心竞争力。
这充分说明通威很早就具备多元发展的实力了。
刘汉元缺的只是机会。
1999年前后,刘汉元开始关注基础化工,因为四川自贡、乐山地区地下自古盛产盐水、卤水,简单加工之后就可提炼出氯碱。氯碱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基础原料,可延伸出很多化工产业链。比如氯和碱可以进一步生产盐,即氯化钠,可以有烧碱、盐酸,可以生产纯碱、化肥等,氯碱和硅发生反应可以产生三氯氢硅(这就是多晶硅的原料),然后可以有硅橡胶、树脂、二氧化硅等产业。
当时最入刘汉元法眼的,是用电石法生产氯化氢,可形成聚氯乙烯粉,即PVC。这是一种现代人类生活处处可见的生产材料,落水管、塑钢门窗全是PVC材料做的,包括一些凉鞋、工业品、杯盘、玩具、农用薄膜、塑料袋、地下管道等,应用惊人的广泛。
2002年,刘汉元正有心进入氯碱化工之时,一个机会来了。
这一年,德国已启动了多晶硅需求,四川省搞了一个“一号工程”新光硅业,成为国内第一个1000吨级的多晶硅项目。机会被送到了刘汉元面前,他参与了三轮谈判,去了三次工厂,最后据他测算,13亿~15亿元的投资,“几乎永久性无法收回”。当时多晶硅成本与价格都很低,全球光伏市场尚未启动。
弦上之箭,引而未发。最终他放弃了。
孰料2004年德国光伏市场爆发式增长,全球市场由此启动。2007年提前投产的新光硅业也成为“金矿”,2008年就收回全部投资!
刘汉元内心是否隐藏着一丝遗憾,不得而知。
然而就在2004年,刘汉元成功进入了氯碱化工领域,生产PVC。那是2002年,乐山一家饲料企业巨星集团投了一个4万吨的PVC项目永祥股份,后来因资金短缺,巨星选择了管理系统规范的通威作为合作伙伴,这样通威以50%的股权进入永祥,全面接管了生产管理。
此时,正值国际多晶硅市场开始爆发式增长,刘汉元正在为没有投资新光硅业而懊恼。突然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氯碱化工企业永祥股份,刘汉元眼前一亮,氯碱不是可以生产三氯氢硅吗?三氯氢硅不正是多晶硅的原料吗?!
时不我待 勇者必胜
刘汉元一把扼住了产业链上游的咽喉环节,成为整个多晶硅行业最具话语权的实力派。但多晶硅市场风云变幻,刘汉元随时会被市场的巨浪打翻。他不敢稍停,也无路可退。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PVC项目紧张建成之后,2006年,永祥股份又马不停蹄地投资1000万元上了5000吨三氯氢硅项目。生产1吨多晶硅,大致需要10~15吨三氯氢硅,年底投产之后,国内最先上马多晶硅的新光硅业、峨眉半导体等多家多晶硅企业所需的三氯氢硅,都来自于永祥股份。
终于,刘汉元一把扼住了产业链上游的咽喉,成为多晶硅行业最具话语权的实力派。
还不能停!还必须顺水推舟,上马多晶硅!这时国际多晶硅价格一路疯涨,五年左右价格涨了10倍,从2002年20万元左右一吨涨到了2006年的200万元一吨,国内无数企业正闻风抢入。如此红海,刘汉元有没有理由不做?他一天又一天反复研究多晶硅,越来越发现它对人类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几乎是唯一的出路,事业堪称‘伟大’!”一向冷静的刘汉元,只有谈到多晶硅、新能源时才会有如此出位地激动。
他义无反顾地决定上马。唯一的风险是,国内乃至国际多晶硅产能肯定会很快饱和,疯涨的价格必定回落,届时无数企业会死去,而永祥多晶硅怎样才能在那时屹立不倒?“这就要把事情想透!”那怎么办?只有用尽量低的成本。
这一天,2006年12月16日,刘汉元见到了那个告诉他可以“将成本降低一半”的戴自忠。
现在,我们回到文章前面,永祥多晶硅一期1000吨分为200吨和800吨,戴自忠团队和739团队分头实施那一幕——
刘、戴之间的一份协议,一个并不确切的预期,这的确像一场赌局!
戴自忠的目标能否实现,尚不得而知。二人之间的协议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布局,这个局摆在刘汉元和他进军的多晶硅产业之间,和他对赌的是整个多晶硅行业的其他企业,川投能源、乐山电力、岷江水电、天威保变……都是上市公司!谁能更快掌握降低成本的技术,谁就能赢得时间,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难怪上马以来刘汉元一直不敢稍停。
已无退路,速度越快越可能赢。否则永祥多晶硅没有任何成本优势,届时一降价,永祥多晶硅只能“泯然众人矣”,只有随波沉浮……
这不是刘汉元能接受的,他必须赢得未来,他相信做企业就是做未来,现在所做不能赢得未来,那现在还做什么?!
他要赌什么样的未来?刘汉元计划第一步,年产1000吨项目投产后,生产成本降到目前成本(即用改良西门子法的70万元一吨)的50%;第二步,3年后成本再降低50%;第三步,5年后最终成本降到100~150元/公斤,即10万~15万元一吨!并形成从多晶硅到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发电的新能源产业链条,建成世界级清洁能源公司。
以上数年时间内,就算行情下跌,永祥也仍然有较大的盈利空间。一切都显得很完美。
2008年2月底,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一期的200吨项目最终装机、调试完成,创造了中国多晶硅产业的最快速度,而其他企业普遍要用三四年时间。3月,戴的项目正式试产。
——戴自忠是否能兑现“军令状”,刘汉元是否能赢得未来,在此一击。
光伏新能源第一人
即使在最黯淡的时候,刘汉元心中依然有一个理想国,有一片光明的辽阔之地。
7月,首批试产出来的多晶硅样品,被送到了美国权威机构进行检验。
送检消息一经批露,立即在业内形成一次不小的地震。业内无不担心,如果未来能用相对廉价的新技术大规模替代现有技术,一些高成本、大规模的生产商无疑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很快,检验报告出来了。纯度达到6个9以上的多晶硅,即可切割硅片用于太阳能发电,而戴自忠生产出来的多晶硅,纯度超过了8个9(99.999999%)!技术获得多个重大突破,技术的先进性和产品的高品位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誉!
成功了!而且是用一半的成本生产出来的!
此时刘、戴二人内心的喜悦可以想象,而业内无数同行的沮丧,也可以想象。刘、戴二人终于笑傲整个行业,甚至可以说已经看到了触手可及的未来。
很快,永祥多晶硅的生产合同签订到了5年之后!
随后,刘汉元将这项世界首创的生产工艺创新技术,命名为“永祥多晶硅生产法”并申请了几十项专利,他说,“这一次,我们突破了欧美国家的技术封锁,以自己的技术创新,同样跑到了世界水平的最前沿。”而且专利申请形成了关门策略,任何其他企业不能采用同样的方法生产,除非永祥授权。
在当年9月19日的正式投产仪式上,6根刚生产出来的长约2米的灰色多晶硅棒终于面世,向人们揭开了神秘面纱……
然而,这时国际市场上多晶硅的价格已炒到了330万元一吨!表面看这是一个好消息,但深究似乎也可能是一个可怕的坏消息,有谁能准确算出这里就是强弩之末,再也无力上扬了呢?
好日子结束得太快了。
2008年9月,永祥多晶硅赶了一趟末班车,以300万元一吨的价格做成了两单业务收入约1.5亿元人民币之后,10月,美国次贷危机突如其来,全球经济顿时萎缩,多晶硅需求骤降,价格从330万元一路高速下挫到200多万元、100多万元,最后降到了30~40万元人民币一吨!整个多晶硅行业顿时愁云惨淡,无数企业停止生产。
永祥多晶硅二期的实施被迫放慢脚步。
然而,一个值得记住的数字是,2009年永祥的生产线实际运行了339天,是全国同行业中达产率相当突出的一条线。这充分证明了永祥低成本的成功,和管理效率的高水平。
最终如刘汉元所料,大量的同行没有跑赢全球经济大势,而永祥却以其低成本,与全球经济跑了个平手,甚至2009年全年还有利润可赚!
事态渐渐平缓下来之后,刘汉元又有了新想法。
有想法的企业都是在萧条之时进行低成本行业整合,刘汉元也不例外。
趁着成本低,阻力小,刘汉元在多晶硅生产中推行全产业链,最后令永祥成了国内多晶硅生产链条最长、最系统的公司,从卤水、氯气、氢气到三氯氢硅、硅料都能自己生产,而且还有PVC、水泥、烧碱等配套项目。在此后3~5年中,他的雄心将继续延伸,进入单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直至太阳能发电站。
如果他的梦想能够实现,这将是一条全球最完整的光伏产业链。
即使在最黯淡的时候,刘汉元心中依然有一个理想国,有一片光明的辽阔之地。他的作为无不令同行敬重,渐渐地,同行和主流媒体开始把他称做“中国光伏新能源第一人”。
布局
全球多晶硅市场低迷不振,刘汉元把目光重点转向了国内。
早在2008年开始,这位政协常委就连续在全国“两会”上递交了以光伏产业为主题的十多份提案。2010年3月全国“两会”上,他亲手将撰写的《各种清洁能源的比较研究与我国新能源的战略选择》研究报告,呈送给胡锦涛总书记,并在致总书记的信中写到:“无论站在我们国内资源、环境的内在要求还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能源消耗、气候变化的担心与压力的任何一个角度来看,我国应该下决心、花大力气,以高度紧迫感真正着手解决永续清洁能源的生产与供应问题。”
他如此倡导,也如此布局。
2011年4月12日,伴随着一阵欢呼声,通威集团在川西理塘这个太阳能资源丰富,但电力供给紧张的藏族自治县捐资870万元建设的300KWp太阳能光伏电站,正式运行。
“这是我们捐资建设的一个公益项目,也可以说是我们在光伏发电领域的示范田。”刘汉元对这个项目钟爱有加。项目每年可为县域电网所覆盖的理塘县县城,及附近八个乡镇提供约44万kwh的发电量,每一度电都通过电力公司分配到住户家里。
至此,通威在河北丰宁、四川理塘已经修建了5个公益性质的光伏发电站,一粒粒砂子通过提炼与阳光融合,生动地映照出刘汉元的阳光胸襟和民生情怀。
接下来有更大的手笔。2011年9月通威集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总投资260亿元布局新疆太阳能光伏一体化,由永祥投资建设包括5万吨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3GW太阳能硅片及电池项目和供生产所用的5座各35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
投资新疆,一是新疆有巨大的太阳能资源优势,可就地获得煤炭便利;二是新疆阜康市有大型水库能够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三是背靠乌鲁木齐等大中型城市,有足够的员工需求。
此次新疆布局,是通威集团光伏产业一个重要的战略布局,也是民建企业家积极参与新疆经济建设和开发的重大举措;
——至此,刘汉元的新能源“理想国”,开始在国内一步一步付诸实施。
在刘汉元的长期不懈的促进之下,新出台的《中国光伏发展报告》指出,到2030年中国光伏装机容量将达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300亿千瓦时。预计2050年前后,太阳能发电将可以而且能够从我国能源结构的补充和配角,转变为我国能源供应的主要选择和主流方式!
2011年8月30日,永祥多晶硅第二期3000吨项目成功投产,犍为一期6000吨的项目也将于2012年上半年投产。
刘汉元蓄势已久,再次发力,但已不再像之前那样轰轰烈烈。
这时的刘汉元,更加理性、平和了,空闲之时开始看更多人物传记。甚至一次和王传福一起吃了三个小时的饭,两个“技术狂人”聊了三个小时的新能源!
其实“技术员”精神从未从刘汉元心中泯灭,他一直“以做高新技术产业的状态做传统产业”。刘对多晶硅原本一知半解,半年之后谈起技术问题,却可以非常深入。与戴自忠交流,戴说上段,他马上能说出下段,常常让戴吃惊不已!
“我最怕和他探讨技术问题,最怕向他汇报,技术上一就是一,绝不能似是而非,而且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不然三言两语就会被他问倒。”通威多名管理人员用类似的表达谈起刘汉元,无不一脸钦佩赞叹之情。
“很多人觉得事情做到90%已经够好了吧,但是如果有10个环节的人都这样做,也就是0.9的10次方,结果是多少?0.35!几乎还差一半才及格!”他如此解释自己为何关注细节,精益求精。
……
2011年10月10日早晨,记者一行在成都通威总部参加了通威每周一例行的升旗仪式。刘汉元站在队列的第一个位置,手贴裤缝,站姿笔直,神情肃穆地注视着国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记者想,升旗仪式,荡涤人心,而一个人的事业有多强大,他的内心就会有多坚韧。
大千世界,风流浩荡。就算你不在其中,也能感受到一种昂扬之气和不可阻遏的力量。
编 辑 唐 婷
E-mail:romarin9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