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50例临床病理分析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yucompu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1998—2014年诊治的50例DFSP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和预后。

结果

50例患者发病年龄(29.5 ± 15.9)岁,平均病程9.6年。皮损位于躯干部33例,占66.0%;其次为四肢和头颈部。典型皮损表现为,萎缩性斑片/斑块13例,占26.0%;在此基础上多发性大小不一结节30例,占60.0%;正常皮肤上单发或多发结节7例,占14.0%。组织病理学特征由单一编席样或车辐状排列的梭形细胞组成,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表达CD34和波形蛋白。20例患者皮损切除后原位复发,复发率43.5%,未见远处转移和死亡患者。

结论

DFSP皮损形态变化多样,容易误诊,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可确诊。DFSP切除后局部复发率高,可多次复发,但罕见淋巴结和远处转移。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病毒感染在HIV阳性药疹患者发病中的作用及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11例HIV阳性药疹患者及同期76例HIV阳性非药疹患者临床资料以及基线CD4+、CD8+T细胞计数和CD4/CD8比值。结果11例HIV阳性药疹患者均符合轻型药疹,潜伏期8~34(14.00 ± 8.10)d,其中7例出现肝功能损伤,与皮损严重程度不一致,未停用抗病毒药物并经抗过敏治疗后
期刊
目的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5(FABP5)及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DLD)在对称性肢端角化病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收集9例对称性肢端角化病患者腕部皮损及其周围皮肤活检标本,9例健康人腕部皮肤为对照,用逆转录PCR(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FABP5及DLD表达水平。结果RT-PCR显示,FABP5 mRNA及DLD mRNA表达在对称性肢端角化病患者腕部皮损、皮损周围皮肤、健康人腕部皮肤3组间差异均
期刊
患者男,38岁。因左耳后丘疹、结节38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左耳后数十个大小不等肤色、淡红色丘疹、结节。组织病理示,真皮内一个不规则囊性结构,囊壁衬以2层上皮细胞,外层是扁平空泡的肌上皮细胞,内层为柱状或小的立方状细胞,胞质嗜酸性,可见顶浆分泌现象,囊壁周围包绕纤维样基质。真皮下部可见大量增生的大汗腺。结合临床资料及病理学改变,诊断为大汗腺囊瘤合并大汗腺增生。
目的评价盐酸奥洛他定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试验组口服盐酸奥洛他定5 mg每日2次,对照组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及其模拟片5 mg每日2次。两组均连续服药28 d。以疗效指数作为主要指标,总体疗效评价及总有效率作为次要指标。结果3个研究中心共入选病例144例,可进行疗效分析病例为137例,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0例、67例。ITT分析试验组治疗
期刊
目的评价局灶点阵激光技术(FFLT)治疗痤疮萎缩性瘢痕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例面部痤疮萎缩性瘢痕患者进行自身对照试验,随机选择患者一侧面部使用FFLT技术进行治疗,另一侧采用大面积平扫技术,1次治疗后随访3个月。对患者面部两侧瘢痕进行痤疮瘢痕权重评分(ECCA),并采用VISIA皮肤分析仪拍照并评估皮肤纹理值;记录和评价不良反应;对患者两侧满意度评分进行评价;对患者两侧皮肤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及评
目的探讨北京市空气污染与皮炎每日门诊人次的相关性,以及各性别、各年龄层人群对空气污染的敏感性。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北京市日均空气污染情况[颗粒物(PM2.5、PM10)、SO2、NO2]和日均气象资料(相对湿度、温度和风速),统计此期间就诊于空军总医院皮肤病医院诊断为皮炎的北京地区患者人数。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日均污染物浓度与每日皮炎门诊量的相关性。结果单污染物模型显示,大气
目的探讨靶向沉默趋化因子受体CXCR7基因对黑素瘤细胞株M14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印迹实验检测黑素瘤M14和A375细胞CXCR7蛋白的表达,选取高表达CXCR7蛋白的M14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将M14细胞分为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转染CXCR7-siRNA,阴性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siRNA,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采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