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总结进行腹壁手术时脐重建的体会,探讨获得良好效果的脐重建方法。方法:腹壁手术中进行脐重建时,采用纵向“|”字形切口,将脐茎牵出腹壁外并缝合固定。在重新确定脐的位置时,使其尽量靠近黄金分割点,且距腹部切口边缘距离2cm以上,以防止切口边缘皮肤血运障碍。结果:自2003年8月以来,应用该方法在腹壁整形及应用腹部皮瓣进行乳房重建术中进行脐重建34例,均获得了满意效果。结论:脐在美学方面的价值已逐渐被重视,在脐重建时应尽量将脐设计为T形或垂直形以获得良好的术后效果。同时避免环形切口,以避免术后瘢痕挛缩而引起脐孔狭窄。
[关键词]脐重建;腹壁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7)04—0459-02
脐是脐带脱落后形成的人体唯一自然存在的瘢痕。由于脐不是生命所必需的结构且部位隐蔽,曾经长期不被人们所重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美学观念的提高,脐作为腹壁特有的结构,在美学方面的价值逐渐被重视,这就在腹壁手术中进行脐重建时,对手术医生的技巧及美学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总结自2003年8月以来笔者进行34例脐重建的体会,对腹壁手术中脐重建的方法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本组34例,均为女性,年龄23~52岁,平均年龄30.6岁。其中,腹壁整形术6例,应用腹部皮瓣进行乳房再造术28例。术后以问卷调查对患者进行随访6~12月,对重建脐外形满意率为:满意91.2%(31/34),能接受8.8%(3/34),不满意0%。
2 手术方法
2.1 脐茎游离:在腹壁整形及应用腹部皮瓣进行乳房再造术中,在切开腹部手术切口之前,沿脐孔缘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至白线,注意保护脐茎部皮肤的真皮下血管网,将脐茎游离,为防止在脐重建时脐茎过短,脐孔切口周径不宜过小,以免脐茎自脐孔牵出时张力过大。
2.2 脐的定位:脐的理想位置是人体中的黄金分割点,以脐为界,身体上下部分之比为5:8,但实际测量中较少有人达到这个比例。在重新确定脐的位置时,在不致使脐茎过度牵拉的情况下,将脐的位置尽量靠近黄金分割点。且距腹部切口边缘距离2cm以上,以防止切口边缘皮肤血运障碍。
2.3 脐的重建:根据文献报道,未育女性主要为T形脐和垂直形脐,美学评价也认为T形脐及垂直形脐最美观,因此在进行切口设计时,我们将切口设计成纵形,在腹中线上作长约2cm的纵形切口,在切口两侧皮肤张力的作用下,切口缘稍向两侧牵拉,形成纵向细长梭形。将切口范围内的多余皮下组织部分切除,修剪脐茎缘使之与切口相适应,分两层缝合切口,将最下方一针与白线固定。用该方法重建脐,术后形态更趋近于垂直形。而将切口设计为圆形时,脐的外形不甚理想。
3 讨论
脐位于腹部正中线上,高度约在第3至第4腰椎水平,理想的人体比例是以脐为界,身体上半部与下半部之比正好为黄金分割5:8。脐的直径为1.5~2cm,中央是脐带残端愈合后的瘢痕,深层依次为腹白线腱膜、脐筋膜和腹膜壁层。
脐的形态多样,并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Craig的调查,将脐分为五型:T形、卵圆形、垂直形、水平形和扭曲形,所占比例依次为37%,22%,17%,14%,和10%。未生育女性的脐主要为T形和垂直形,由于妊娠会改变脐原来的形态,使脐孔变大,所以一般认为,T形脐和垂直形脐最美观。其次为卵圆形。因此整形外科医生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重建的脐应当尽量满足大小适当,有持久的脐檐,有充分的深度,以尽量接近T形或垂直形。但进行腹壁手术,尤其是应用腹部皮瓣进行乳房再造时,由于腹壁张力较大,重建脐檐十分困难,因此较少采用T形切口设计,而将切口设计为垂直形。
脐孔周围切口的设计上须避免环形切口,以避免日后瘢痕挛缩而引起脐孔狭窄。Juri及Delerm把腹壁上容纳脐茎的切口由传统的圆形改为V形或半圆形,形成一个蒂在上方的等腰三角形或半圆形皮瓣,同时在已游离的脐茎的12点处沿半径剪开形成裂口,三角形皮瓣插入裂口并与腹白线腱膜缝合固定。这种方法虽然打断围绕脐孔的瘢痕环,新脐的外形也较圆形有所改善,但常常由于脐两侧皮肤的张力牵拉,使得脐孔变宽,愈合后无法形成T形或垂直形,术后效果不甚满意。为了解决脐缘瘢痕外露的问题,Lim曾主张切除原脐,不用其作支架,而利用局部皮瓣再造脐,但Schoeller对该观点持反对态度,认为机体本身有对于人造的孔、窝和皱褶进行再塑形,并使其变平的趋势。目前多数整形外科医生坚持使用原脐作支架,可以使脐窝保持长久。Schoeller将脐周皮肤内翻,遮盖脐茎以减少瘢痕外露,由于在腹壁整形术及腹部皮瓣乳房再造术中腹壁的张力较大,不适合使用该方法,为减少脐孔周围瘢痕外露,应当将脐茎边缘修剪整齐,以及缝合后避免张力过大。
由于脐在美学方面的价值,脐重建术后的效果显得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能重建有长久保持的脐檐,有充分深度的脐凹,脐周无瘢痕,以及形成T形及垂直形的脐,还需要整形外科医师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脐重建;腹壁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7)04—0459-02
脐是脐带脱落后形成的人体唯一自然存在的瘢痕。由于脐不是生命所必需的结构且部位隐蔽,曾经长期不被人们所重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美学观念的提高,脐作为腹壁特有的结构,在美学方面的价值逐渐被重视,这就在腹壁手术中进行脐重建时,对手术医生的技巧及美学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总结自2003年8月以来笔者进行34例脐重建的体会,对腹壁手术中脐重建的方法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本组34例,均为女性,年龄23~52岁,平均年龄30.6岁。其中,腹壁整形术6例,应用腹部皮瓣进行乳房再造术28例。术后以问卷调查对患者进行随访6~12月,对重建脐外形满意率为:满意91.2%(31/34),能接受8.8%(3/34),不满意0%。
2 手术方法
2.1 脐茎游离:在腹壁整形及应用腹部皮瓣进行乳房再造术中,在切开腹部手术切口之前,沿脐孔缘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至白线,注意保护脐茎部皮肤的真皮下血管网,将脐茎游离,为防止在脐重建时脐茎过短,脐孔切口周径不宜过小,以免脐茎自脐孔牵出时张力过大。
2.2 脐的定位:脐的理想位置是人体中的黄金分割点,以脐为界,身体上下部分之比为5:8,但实际测量中较少有人达到这个比例。在重新确定脐的位置时,在不致使脐茎过度牵拉的情况下,将脐的位置尽量靠近黄金分割点。且距腹部切口边缘距离2cm以上,以防止切口边缘皮肤血运障碍。
2.3 脐的重建:根据文献报道,未育女性主要为T形脐和垂直形脐,美学评价也认为T形脐及垂直形脐最美观,因此在进行切口设计时,我们将切口设计成纵形,在腹中线上作长约2cm的纵形切口,在切口两侧皮肤张力的作用下,切口缘稍向两侧牵拉,形成纵向细长梭形。将切口范围内的多余皮下组织部分切除,修剪脐茎缘使之与切口相适应,分两层缝合切口,将最下方一针与白线固定。用该方法重建脐,术后形态更趋近于垂直形。而将切口设计为圆形时,脐的外形不甚理想。
3 讨论
脐位于腹部正中线上,高度约在第3至第4腰椎水平,理想的人体比例是以脐为界,身体上半部与下半部之比正好为黄金分割5:8。脐的直径为1.5~2cm,中央是脐带残端愈合后的瘢痕,深层依次为腹白线腱膜、脐筋膜和腹膜壁层。
脐的形态多样,并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Craig的调查,将脐分为五型:T形、卵圆形、垂直形、水平形和扭曲形,所占比例依次为37%,22%,17%,14%,和10%。未生育女性的脐主要为T形和垂直形,由于妊娠会改变脐原来的形态,使脐孔变大,所以一般认为,T形脐和垂直形脐最美观。其次为卵圆形。因此整形外科医生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重建的脐应当尽量满足大小适当,有持久的脐檐,有充分的深度,以尽量接近T形或垂直形。但进行腹壁手术,尤其是应用腹部皮瓣进行乳房再造时,由于腹壁张力较大,重建脐檐十分困难,因此较少采用T形切口设计,而将切口设计为垂直形。
脐孔周围切口的设计上须避免环形切口,以避免日后瘢痕挛缩而引起脐孔狭窄。Juri及Delerm把腹壁上容纳脐茎的切口由传统的圆形改为V形或半圆形,形成一个蒂在上方的等腰三角形或半圆形皮瓣,同时在已游离的脐茎的12点处沿半径剪开形成裂口,三角形皮瓣插入裂口并与腹白线腱膜缝合固定。这种方法虽然打断围绕脐孔的瘢痕环,新脐的外形也较圆形有所改善,但常常由于脐两侧皮肤的张力牵拉,使得脐孔变宽,愈合后无法形成T形或垂直形,术后效果不甚满意。为了解决脐缘瘢痕外露的问题,Lim曾主张切除原脐,不用其作支架,而利用局部皮瓣再造脐,但Schoeller对该观点持反对态度,认为机体本身有对于人造的孔、窝和皱褶进行再塑形,并使其变平的趋势。目前多数整形外科医生坚持使用原脐作支架,可以使脐窝保持长久。Schoeller将脐周皮肤内翻,遮盖脐茎以减少瘢痕外露,由于在腹壁整形术及腹部皮瓣乳房再造术中腹壁的张力较大,不适合使用该方法,为减少脐孔周围瘢痕外露,应当将脐茎边缘修剪整齐,以及缝合后避免张力过大。
由于脐在美学方面的价值,脐重建术后的效果显得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能重建有长久保持的脐檐,有充分深度的脐凹,脐周无瘢痕,以及形成T形及垂直形的脐,还需要整形外科医师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