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穷儿童,展露才华
2007年7月15日,河南省邓州市第四高中学生马春正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他百感交集,泪如雨下。因为,这张通知书是他多次打工换来的。
马春正家住邓州市高集乡,家中只有两间土坯房和一间低矮的砖房,唯一的电器是一台黑白电视机,这还是别人外出打工时临时寄存他家的。困顿的生活中,他9岁入学,14岁开始打工,18岁初中毕业,然后多次打工读完高中,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后因交不起学费而退学,又边打工边补习,终于考入清华大学。
可以说,马春正的青春之路痛苦与希望同在,挫折与梦想共生。
其实,马春正原籍并非邓州,而是湖北省房县。
房县位于神农架林区,高寒、偏远、贫穷、落后。马春正一出生,就经历着“四月雪,八月霜”的气候,绝壁危崖、沟壑纵横的环境,饱尝“吃供应粮,住破草房”的辛酸。父亲又不争气,日子更难过,1987年,他被45岁的母亲带着一路逃荒,来到河南省邓州市高集乡,母亲再嫁。继父马长更虽然耳聋背驼,家徒四壁,但为人实在。
那时,继父只有两间土坯房,里间住人,外间养牲口兼做厨房。平时,吃的是红薯干、红薯面和玉米,幼小的马春正严重营养不良,瘦得皮包骨头。
5岁时,马春正开始放羊。他家养有5只羊,每只羊都比他力气大,他根本拉不住羊,羊总是把他折腾得疲于奔命。最让他不开心的是,因为自己是从神农架来的“山里娃儿”,加之性格内向,小伙伴儿们根本不和他一起玩。寂寞中,他只有在羊吃草的时候,躺在河滩上看流云,数蚂蚁。
转眼,马春正6岁了,同龄儿童都背着书包走进了学堂,他也闹着要上学。继父认为,穷人家的孩子,即使读书也上不起大学,将来要么当兵,要么打工,每个月能挣几百块钱工资就心满意足了。母亲想让马春正读书,她四处借钱,最终也没能凑够孩子上学的费用。此后,放羊成了马春正的主要生活。
单调寂寞的日子里,马春正看烦了流云,数厌了蚂蚁。他就用树枝在河滩上画画,画羊吃草,画神圣的学堂,虽然是比葫芦画瓢,但也有模有样。他家墙上有一幅发黄的老寿星图画,凭记忆,他能勾画得惟妙惟肖。马春正见啥画啥,他家墙头、门上的“嫦娥奔月”、“丹凤朝阳”,全出自这位寂寞男童之手。正是这在寂寞中的排遣,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9岁那年,马春正终于步入了小学的大门。
农村小学没有美术课,马春正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好在他有一本叫《武松》的连环画,课间,他就比着连环画画。一本连环画画完了,他就临摹课本上的插图,铅笔盒的贴画。
马春正不仅画得好,字也写得周正。学校发现了人才,就让他负责办黑板报,他的插图和版式设计让人耳目一新。小学毕业那年,邓州市举办文化艺术节,他代表学校参赛,现场挥毫泼墨,一幅书法和一幅绘画,双双夺取头奖。
出卖苦力,读完中学
后来,马春正以优异成绩考入高集乡第一初中。上中学,总不能穿得太寒酸,但他家没有多余的钱给他买新衣服。小学老师马长安送给他一件上衣,姑姑替他交了学费。中学离家有两公里,为了省钱,他食宿在家。由于父母忙于农活,顾不上给他做饭,他常常吃冷饭,一天三顿冷水泡凉馍,白水煮面条算是改善生活。
这样,马春正勉强读了一个学期。初中一年级下学期开学,母亲再也拿不出学费,实在没钱供他了,他只好辍学。
辍学后,马春正想到了打工。2000年正月十六,14岁的马春正和同村青年人一起来到了郑州,在郑州郊区十八里河一家窑场做了童工。他早上天不亮就起床,简单吃点早饭就开始干活,中午只有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不能休息,天完全黑下来才收工。
在窑场,马春正没技术,不会做砖坯,只能下笨力,拉砖坯。拉砖坯的车是人力板车,一个人一辆,要独立干完装、运、卸整个流程。
当时,马春正身高不足1.5米,体重不到30公斤。按窑场规定,一车要装220块砖坯,有600多公斤重。他每天拉20多车,要拉到1公里外的烧砖窑,路是土路,还有缓坡,每天往返就需要50多公里。手磨破了,戴上手套;脚磨出了血,就一步步地往前挪。他常常累得胸口疼痛,口吐鲜血。这样,每拉一车砖坯只能挣8毛钱。
高强度的劳动,身体又得不到补充,马春正经常吃的是大锅白水煮面条,菜是盐浸萝卜,一个月才见一次肉腥儿。住处更糟糕,烂砖墙,石棉瓦顶,打地铺,铺上点稻草。恶劣的劳动环境,严重损害着马春正的健康。
后来,马春正实在是拉不动了,窑场工头就让他每车拉110块砖坯,不过,要拉两车算一车。
就这样,马春正在窑场干了一年。当年腊月廿日,马春正回到了邓州老家,一年的苦力,他省吃俭用,带回了2000多元钱。他用打工的钱给母亲买了件毛衣,为继父买了副棉手套,还帮家里买了一些砖,盖了一间砖房。余下的钱成了他初中三年的全部费用。然而,他常常胸闷、咳血,让母亲心疼得直流泪。
初中毕业,马春正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中专,但由于交不起每年1700元的学费,就选择了高中。那是邓州二高,是一所重点高中。
第二年,马春正转入邓州四高,师从韩永勤、刘小娜学习美术。那年的学费是他利用假期在邓州某建筑工地上打工挣的。当时干了40天,包工头赖着不给工钱,马春正拿着家乡的柿子找到包工头妻子,才要回480元工钱。
暑假时,马春正去刘小娜老师家补课,大热的天,他还穿着厚厚的绿色长袖T恤。刘老师感到奇怪,问他热不热,他说没事。第二天,刘老师和其他人说起这事时,才知道马春正家庭困难,就介绍他在学校餐厅打工,不发工资,但管吃饱。每到快放学时,老师允许他提前10分钟下课到餐厅帮助卖饭。凭着在学校餐厅打饭、洗碗,马春正吃了两年的免费饱饭。
后来,经邓州四高美术老师韩永勤的推荐,马春正来到海燕画室深造美术。了解到他的情况后,画室负责人免费收留了他,看他功底不错,还聘请他做指导老师。这样,他不仅免费学习,又为自己挣了一些学费。
辍学打工,巧遇教授
2006年,马春正高中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美院,学费是15000元,但他凑不齐学费,把口粮卖光,才凑了2700元钱。
马春正带着这些钱去报到,学校规定最迟缓交3个月。3个月,对马春正来说还是太短了,他只好选择退学,以待来年考一个学费低一点的大学。
马春正默默地收拾着行李,离开了西安美院深圳分院。他不敢告诉父母,因为马春正不会忘记,为了他的学业,家里的几只鸡下的蛋,父母从来没有吃过,每攒够10个就到集市上叫卖,换成钱供他上学。如今自己竟然从大学退学了,父母如果知道,一定会非常伤心。于是,他直接回到邓州市,边教学生边学习。
过了一段时间,马春正不好再隐瞒下去,只好向父母说了实话,并说想去郑州郑铁六中学习专业知识,将来考取一个收费较低的大学。
郑铁六中是一所以艺术教育知名的学校,常年特聘清华美院、中央美院等高校教授及省内外著名画家来校讲学辅导,许多学生升入清华美院、中央美院等名牌院校,被誉为“画家摇篮,中原名校”。
马春正的父母都是庄稼人,他们认为儿子的选择自有儿子的道理,既然想考个更好的学校,就应该支持儿子。但是,他们依然为儿子的学费犯愁。
马春正说:“我会边打工边学习。”
到郑州后,马春正选择的是“半工半读”。郑铁六中的老师听说他专业成绩优异,答应他免费借读。就这样,平时他按部就班地在郑铁六中学习;双休日,他就到一个绘画培训班打工。培训班只管吃饭,没有报酬,但也解决了马春正的燃眉之急。
一个偶然的机会,马春正认识了张文恒教授。原来,马春正在邓州老家时,经常在一些美术班兼课,教过不少学生,后来,他的学生为了深造,就慕名来到张文恒教授设在郑州的培训班学习。一天马春正去看望学生时,见到了张文恒教授,并将携带的作品请教授指导。教授对马春正的作品大加赞赏,对他说:“你如果有时间,可以来我这里帮忙。”
马春正知道张文恒是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他的作品曾参加中国油画双年展、第九届全国美展、中国艺术大展及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等重要展览并曾获奖。张文恒教授的邀请让马春正受宠若惊。于是,他来到张文恒创办的培训班里做教学工作,辅导学生。在教授门下,他不仅挣有一份工资,专业水平也提高很快。
张文恒教授还给马春正找了住处,并安排他在一家企业的职工食堂就餐。学业上给他指导,他跟张文恒教授学了不少东西。
2007年3月,马春正参加了高招专业考试。他压力非常大,如果考不上好学校,就无法改变现状,改变命运,他常常晚上学习到凌晨3点。
圆梦清华,婉拒资助
2007年夏天,马春正再次参加高考,取得总分995分(含专业、文化课分)的好成绩,最终以高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录取分数线38分的绝对优势,被清华大学录取。马春正是幸运的,清华工艺美术系在全国仅仅录取20个学生,他成了20个被录取的幸运儿之一。
接到录取通知书后,马春正仍奔波在高集老家与邓州市区之间,做家教、带学生,筹措学费和生活费。
听说考上了清华大学,妈妈说:“终于可以住不漏雨的砖房了。”
现在,家里有三间房,两间土屋漏雨,一间砖房父母住。假期中,马春正就住在两间土屋中的一间,和羊住在一起,靠前墙是3只羊,后墙是他的床铺。
但妈妈也有顾虑,怕马春正交不起学费再次辍学。继父耳聋,不好交流,他看到许多人祝贺,知道儿子考上了大学,还是个好学校,等于中了状元,整天笑。
得知马春正自强不息的故事,当地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报道见报的第二天,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就作出批示,要求邓州市教育局、民政局拿出方案,帮助马春正顺利入学。
7月22日上午,在河南西峡投资的北京商人刘桂元,通过新闻媒体将1万元现金交给马春正。
作为母校,邓州四高拿出1万元,资助马春正入学。
7月30日,邓州市政府奖励马春正6000元。
此后,不断有人提出资助马春正完成大学学业,都被他婉言相拒。他说:“感谢政府,感谢社会,我第一学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已经够了。下一步,我将靠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
假期中,马春正在邓州星海画室打工,每天上午和下午工作3个小时,晚上工作两个小时,每天有20多元的收入。
到清华后,马春正还要争取时间打工,不能只靠别人的资助。他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有专业知识,学费已经解决,生活费不能再依赖别人。
回望来路,马春正最感激的是母亲。他说,自己不是无所不能的“无根超人”,根在母亲那里,就如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安泰,离开了大地母亲,就失去了力量来源。母亲和继父平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住上红砖平房,他相信,他能帮父母实现这个愿望,尽管未来的路仍会有荆棘与坎坷,但他相信自己会踏平坎坷,走出一条光明大道。
2007年7月15日,河南省邓州市第四高中学生马春正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他百感交集,泪如雨下。因为,这张通知书是他多次打工换来的。
马春正家住邓州市高集乡,家中只有两间土坯房和一间低矮的砖房,唯一的电器是一台黑白电视机,这还是别人外出打工时临时寄存他家的。困顿的生活中,他9岁入学,14岁开始打工,18岁初中毕业,然后多次打工读完高中,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后因交不起学费而退学,又边打工边补习,终于考入清华大学。
可以说,马春正的青春之路痛苦与希望同在,挫折与梦想共生。
其实,马春正原籍并非邓州,而是湖北省房县。
房县位于神农架林区,高寒、偏远、贫穷、落后。马春正一出生,就经历着“四月雪,八月霜”的气候,绝壁危崖、沟壑纵横的环境,饱尝“吃供应粮,住破草房”的辛酸。父亲又不争气,日子更难过,1987年,他被45岁的母亲带着一路逃荒,来到河南省邓州市高集乡,母亲再嫁。继父马长更虽然耳聋背驼,家徒四壁,但为人实在。
那时,继父只有两间土坯房,里间住人,外间养牲口兼做厨房。平时,吃的是红薯干、红薯面和玉米,幼小的马春正严重营养不良,瘦得皮包骨头。
5岁时,马春正开始放羊。他家养有5只羊,每只羊都比他力气大,他根本拉不住羊,羊总是把他折腾得疲于奔命。最让他不开心的是,因为自己是从神农架来的“山里娃儿”,加之性格内向,小伙伴儿们根本不和他一起玩。寂寞中,他只有在羊吃草的时候,躺在河滩上看流云,数蚂蚁。
转眼,马春正6岁了,同龄儿童都背着书包走进了学堂,他也闹着要上学。继父认为,穷人家的孩子,即使读书也上不起大学,将来要么当兵,要么打工,每个月能挣几百块钱工资就心满意足了。母亲想让马春正读书,她四处借钱,最终也没能凑够孩子上学的费用。此后,放羊成了马春正的主要生活。
单调寂寞的日子里,马春正看烦了流云,数厌了蚂蚁。他就用树枝在河滩上画画,画羊吃草,画神圣的学堂,虽然是比葫芦画瓢,但也有模有样。他家墙上有一幅发黄的老寿星图画,凭记忆,他能勾画得惟妙惟肖。马春正见啥画啥,他家墙头、门上的“嫦娥奔月”、“丹凤朝阳”,全出自这位寂寞男童之手。正是这在寂寞中的排遣,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9岁那年,马春正终于步入了小学的大门。
农村小学没有美术课,马春正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好在他有一本叫《武松》的连环画,课间,他就比着连环画画。一本连环画画完了,他就临摹课本上的插图,铅笔盒的贴画。
马春正不仅画得好,字也写得周正。学校发现了人才,就让他负责办黑板报,他的插图和版式设计让人耳目一新。小学毕业那年,邓州市举办文化艺术节,他代表学校参赛,现场挥毫泼墨,一幅书法和一幅绘画,双双夺取头奖。
出卖苦力,读完中学
后来,马春正以优异成绩考入高集乡第一初中。上中学,总不能穿得太寒酸,但他家没有多余的钱给他买新衣服。小学老师马长安送给他一件上衣,姑姑替他交了学费。中学离家有两公里,为了省钱,他食宿在家。由于父母忙于农活,顾不上给他做饭,他常常吃冷饭,一天三顿冷水泡凉馍,白水煮面条算是改善生活。
这样,马春正勉强读了一个学期。初中一年级下学期开学,母亲再也拿不出学费,实在没钱供他了,他只好辍学。
辍学后,马春正想到了打工。2000年正月十六,14岁的马春正和同村青年人一起来到了郑州,在郑州郊区十八里河一家窑场做了童工。他早上天不亮就起床,简单吃点早饭就开始干活,中午只有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不能休息,天完全黑下来才收工。
在窑场,马春正没技术,不会做砖坯,只能下笨力,拉砖坯。拉砖坯的车是人力板车,一个人一辆,要独立干完装、运、卸整个流程。
当时,马春正身高不足1.5米,体重不到30公斤。按窑场规定,一车要装220块砖坯,有600多公斤重。他每天拉20多车,要拉到1公里外的烧砖窑,路是土路,还有缓坡,每天往返就需要50多公里。手磨破了,戴上手套;脚磨出了血,就一步步地往前挪。他常常累得胸口疼痛,口吐鲜血。这样,每拉一车砖坯只能挣8毛钱。
高强度的劳动,身体又得不到补充,马春正经常吃的是大锅白水煮面条,菜是盐浸萝卜,一个月才见一次肉腥儿。住处更糟糕,烂砖墙,石棉瓦顶,打地铺,铺上点稻草。恶劣的劳动环境,严重损害着马春正的健康。
后来,马春正实在是拉不动了,窑场工头就让他每车拉110块砖坯,不过,要拉两车算一车。
就这样,马春正在窑场干了一年。当年腊月廿日,马春正回到了邓州老家,一年的苦力,他省吃俭用,带回了2000多元钱。他用打工的钱给母亲买了件毛衣,为继父买了副棉手套,还帮家里买了一些砖,盖了一间砖房。余下的钱成了他初中三年的全部费用。然而,他常常胸闷、咳血,让母亲心疼得直流泪。
初中毕业,马春正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中专,但由于交不起每年1700元的学费,就选择了高中。那是邓州二高,是一所重点高中。
第二年,马春正转入邓州四高,师从韩永勤、刘小娜学习美术。那年的学费是他利用假期在邓州某建筑工地上打工挣的。当时干了40天,包工头赖着不给工钱,马春正拿着家乡的柿子找到包工头妻子,才要回480元工钱。
暑假时,马春正去刘小娜老师家补课,大热的天,他还穿着厚厚的绿色长袖T恤。刘老师感到奇怪,问他热不热,他说没事。第二天,刘老师和其他人说起这事时,才知道马春正家庭困难,就介绍他在学校餐厅打工,不发工资,但管吃饱。每到快放学时,老师允许他提前10分钟下课到餐厅帮助卖饭。凭着在学校餐厅打饭、洗碗,马春正吃了两年的免费饱饭。
后来,经邓州四高美术老师韩永勤的推荐,马春正来到海燕画室深造美术。了解到他的情况后,画室负责人免费收留了他,看他功底不错,还聘请他做指导老师。这样,他不仅免费学习,又为自己挣了一些学费。
辍学打工,巧遇教授
2006年,马春正高中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美院,学费是15000元,但他凑不齐学费,把口粮卖光,才凑了2700元钱。
马春正带着这些钱去报到,学校规定最迟缓交3个月。3个月,对马春正来说还是太短了,他只好选择退学,以待来年考一个学费低一点的大学。
马春正默默地收拾着行李,离开了西安美院深圳分院。他不敢告诉父母,因为马春正不会忘记,为了他的学业,家里的几只鸡下的蛋,父母从来没有吃过,每攒够10个就到集市上叫卖,换成钱供他上学。如今自己竟然从大学退学了,父母如果知道,一定会非常伤心。于是,他直接回到邓州市,边教学生边学习。
过了一段时间,马春正不好再隐瞒下去,只好向父母说了实话,并说想去郑州郑铁六中学习专业知识,将来考取一个收费较低的大学。
郑铁六中是一所以艺术教育知名的学校,常年特聘清华美院、中央美院等高校教授及省内外著名画家来校讲学辅导,许多学生升入清华美院、中央美院等名牌院校,被誉为“画家摇篮,中原名校”。
马春正的父母都是庄稼人,他们认为儿子的选择自有儿子的道理,既然想考个更好的学校,就应该支持儿子。但是,他们依然为儿子的学费犯愁。
马春正说:“我会边打工边学习。”
到郑州后,马春正选择的是“半工半读”。郑铁六中的老师听说他专业成绩优异,答应他免费借读。就这样,平时他按部就班地在郑铁六中学习;双休日,他就到一个绘画培训班打工。培训班只管吃饭,没有报酬,但也解决了马春正的燃眉之急。
一个偶然的机会,马春正认识了张文恒教授。原来,马春正在邓州老家时,经常在一些美术班兼课,教过不少学生,后来,他的学生为了深造,就慕名来到张文恒教授设在郑州的培训班学习。一天马春正去看望学生时,见到了张文恒教授,并将携带的作品请教授指导。教授对马春正的作品大加赞赏,对他说:“你如果有时间,可以来我这里帮忙。”
马春正知道张文恒是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他的作品曾参加中国油画双年展、第九届全国美展、中国艺术大展及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等重要展览并曾获奖。张文恒教授的邀请让马春正受宠若惊。于是,他来到张文恒创办的培训班里做教学工作,辅导学生。在教授门下,他不仅挣有一份工资,专业水平也提高很快。
张文恒教授还给马春正找了住处,并安排他在一家企业的职工食堂就餐。学业上给他指导,他跟张文恒教授学了不少东西。
2007年3月,马春正参加了高招专业考试。他压力非常大,如果考不上好学校,就无法改变现状,改变命运,他常常晚上学习到凌晨3点。
圆梦清华,婉拒资助
2007年夏天,马春正再次参加高考,取得总分995分(含专业、文化课分)的好成绩,最终以高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录取分数线38分的绝对优势,被清华大学录取。马春正是幸运的,清华工艺美术系在全国仅仅录取20个学生,他成了20个被录取的幸运儿之一。
接到录取通知书后,马春正仍奔波在高集老家与邓州市区之间,做家教、带学生,筹措学费和生活费。
听说考上了清华大学,妈妈说:“终于可以住不漏雨的砖房了。”
现在,家里有三间房,两间土屋漏雨,一间砖房父母住。假期中,马春正就住在两间土屋中的一间,和羊住在一起,靠前墙是3只羊,后墙是他的床铺。
但妈妈也有顾虑,怕马春正交不起学费再次辍学。继父耳聋,不好交流,他看到许多人祝贺,知道儿子考上了大学,还是个好学校,等于中了状元,整天笑。
得知马春正自强不息的故事,当地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报道见报的第二天,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就作出批示,要求邓州市教育局、民政局拿出方案,帮助马春正顺利入学。
7月22日上午,在河南西峡投资的北京商人刘桂元,通过新闻媒体将1万元现金交给马春正。
作为母校,邓州四高拿出1万元,资助马春正入学。
7月30日,邓州市政府奖励马春正6000元。
此后,不断有人提出资助马春正完成大学学业,都被他婉言相拒。他说:“感谢政府,感谢社会,我第一学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已经够了。下一步,我将靠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
假期中,马春正在邓州星海画室打工,每天上午和下午工作3个小时,晚上工作两个小时,每天有20多元的收入。
到清华后,马春正还要争取时间打工,不能只靠别人的资助。他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有专业知识,学费已经解决,生活费不能再依赖别人。
回望来路,马春正最感激的是母亲。他说,自己不是无所不能的“无根超人”,根在母亲那里,就如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安泰,离开了大地母亲,就失去了力量来源。母亲和继父平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住上红砖平房,他相信,他能帮父母实现这个愿望,尽管未来的路仍会有荆棘与坎坷,但他相信自己会踏平坎坷,走出一条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