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形式上搞得很热闹,效果却并不理想,本文提出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的几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而应该齐抓共管,构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校园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
现在各大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设立了学校心理咨询室,其次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笔者所在学校在新生入学伊始,往往就要发放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以便筛查出问题人群。形式上搞得很热闹。然而效果却不尽人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应该构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校园体系。
一、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防患于未然
这是从根上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有些学生本来就是带着心理创伤走进校园的,若校园环境让他严重不适应,他的心病就会加重。有些学生本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班集体这个小环境若出问题,也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能让学生产生一种归属感。良好的班集体从班主任到任课老师,从班干部到每一个同学,彼此之间应该是友善的。同学之间的竞争肯定是存在的,决不能形成一种恶意竞争的氛围。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彼此的关怀、信任会使人有如沐春风之感。班集体的温暖,不但能治愈心理带“病”的学生,更能保护更多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对班主任、辅导员提高要求
比如要求大学辅导员、班主任必须报考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或者进行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学习。班主任和辅导员是日常与学生打交道最多的老师。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身心状态他们应该是最为了解的。理论上讲高校辅导員首先应该是心理咨询师。班主任尤其应该是心理问题专家。一旦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班主任、辅导员不但能早发现,还能及时处理,不致于出现学生自杀或者其他一些心理危机导致的恶性事故。
心理健康的状态通常是指是智力正常、情感适当、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一种心理状态。与之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的心理健康标准没有人的生理健康标准那样具体客观。究竟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1.智力正常: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心情愉悦,情绪稳定: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肌体功能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做事杂乱无章,就应该进行心理调节。
3.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人是一种社会性的群居动物,生活在社会中,就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 。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
4.良好的适应能力:人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良好的适应能力使得人们无论现实环境怎么变化,都能够适应。当然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他就是心理健康的。
5.内省能力: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不断反省自己的心态、行为,改进自身缺点和不足,让阳光照进心灵,去驱散心中的黑暗,才能在这复杂的人世立足。
当班主任和辅导员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对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诊断。发现某个同学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以关照,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三、人性化的学校管理体制
有些学校口号喊得很响,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在实际操作上,却是一刀切,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比如评助学金,必须要有贫困证明。有个学生单亲家庭,母亲病故,父亲在外地打工,家里也没什么亲人,这个贫困证明他就很难办到。结果是名额到班,有的学生明明家境还可以,却获得了助学金,而这个真正困难的学生却因为弄不到贫困证明而没得到助学金。
因此学校管理应该真正从学生身心健康、自我成长出发,而不是从经济效益、或者从捌清学校责任角度来制定规章制度。
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总之,高校要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校园体系,从学校到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到学生自身,多方齐抓共管,积极有效地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心理问题,让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为社会培养健全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仲华.高校大学生心理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与思考——以武汉大学为例[J].高校安全管理,2017(5).
作者简介
李先秀,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荆楚文化研究,高职教育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
现在各大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设立了学校心理咨询室,其次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笔者所在学校在新生入学伊始,往往就要发放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以便筛查出问题人群。形式上搞得很热闹。然而效果却不尽人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应该构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校园体系。
一、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防患于未然
这是从根上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有些学生本来就是带着心理创伤走进校园的,若校园环境让他严重不适应,他的心病就会加重。有些学生本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班集体这个小环境若出问题,也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能让学生产生一种归属感。良好的班集体从班主任到任课老师,从班干部到每一个同学,彼此之间应该是友善的。同学之间的竞争肯定是存在的,决不能形成一种恶意竞争的氛围。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彼此的关怀、信任会使人有如沐春风之感。班集体的温暖,不但能治愈心理带“病”的学生,更能保护更多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对班主任、辅导员提高要求
比如要求大学辅导员、班主任必须报考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或者进行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学习。班主任和辅导员是日常与学生打交道最多的老师。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身心状态他们应该是最为了解的。理论上讲高校辅导員首先应该是心理咨询师。班主任尤其应该是心理问题专家。一旦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班主任、辅导员不但能早发现,还能及时处理,不致于出现学生自杀或者其他一些心理危机导致的恶性事故。
心理健康的状态通常是指是智力正常、情感适当、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一种心理状态。与之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的心理健康标准没有人的生理健康标准那样具体客观。究竟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1.智力正常: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心情愉悦,情绪稳定: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肌体功能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做事杂乱无章,就应该进行心理调节。
3.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人是一种社会性的群居动物,生活在社会中,就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 。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
4.良好的适应能力:人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良好的适应能力使得人们无论现实环境怎么变化,都能够适应。当然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他就是心理健康的。
5.内省能力: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不断反省自己的心态、行为,改进自身缺点和不足,让阳光照进心灵,去驱散心中的黑暗,才能在这复杂的人世立足。
当班主任和辅导员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对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诊断。发现某个同学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以关照,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三、人性化的学校管理体制
有些学校口号喊得很响,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在实际操作上,却是一刀切,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比如评助学金,必须要有贫困证明。有个学生单亲家庭,母亲病故,父亲在外地打工,家里也没什么亲人,这个贫困证明他就很难办到。结果是名额到班,有的学生明明家境还可以,却获得了助学金,而这个真正困难的学生却因为弄不到贫困证明而没得到助学金。
因此学校管理应该真正从学生身心健康、自我成长出发,而不是从经济效益、或者从捌清学校责任角度来制定规章制度。
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总之,高校要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校园体系,从学校到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到学生自身,多方齐抓共管,积极有效地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心理问题,让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为社会培养健全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仲华.高校大学生心理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与思考——以武汉大学为例[J].高校安全管理,2017(5).
作者简介
李先秀,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荆楚文化研究,高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