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维目标就是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笔者认为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应注意过程与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物理例题和习题教学应重视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成为问题解决者;物理课堂教学要有贯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意识。三维目标要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课堂成为有生命的课堂,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
【关键词】三维目标 物理教学 落实
所谓三维目标就是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而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是学习方式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以往的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侧重于教学,目标单一,而在新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相对而言比较全面、具体。这就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能过分或者一味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只有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合理有效的落实,才能真正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知识与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多是隐形的。那如何有机地渗透这三个维度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应注意过程与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追求的是一堂课讲得越细越好,知识面越全越好,教师代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而新课程教学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学习。特别是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的作用好比猎人获得了一杆猎枪,学者获得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在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教师要凸现过程与方法,就不要轻易地将结论抛给学生。应该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出发,多讲现象,通过问题组织教学,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物理现象中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演绎,概括出实质性的东西。这个概念规律形成的过程是只能延缓的而不能速成的,否则的话,学生就失去了物理意义建构的平台。同时教师讲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不要都是自己独白,要重视交流:动口——语言交流、动手——操作交流、动键——网上交流。重视互动:动脑——思维互动、动身——实践互动、动情——情感互动。让各种各样问题、现象、结论在互动交流中生成。
比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时, 师生共同活动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各种落体运动,接着教师演示实验:(1)纸片和木片的下落;(2)纸团和木片的下落。让学生仔细观察物体的下落情况,显然同样的一张纸做成纸片还是纸团它的下落却分别比木片慢和比木片快。那就是说,物体的轻重不是下落快慢的影响因素,对比刚才的实验,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物体的下落呢?学生讨论后回答:是空气的作用。空气对纸片的阻力比对纸团的阻力影响大,所以下落的情况不一样。教师提问:如果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不同的物体下落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接着演示实验:牛顿管实验。这样通过日常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得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还有在讲“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影响安培力的大小因素”等规律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测量数据,比较研究,得出实验的结果,总结物理规律。学生既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又经历了分析和推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方法,也在方法的运用中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对过程的体验。
二、物理例题和习题教学应重视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成为问题解决者
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学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但我们应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和应用。所以在例题和习题教学上,既要注意知识如何应用的教学,也要注意解题教学策略的研究,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拥有了可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笔者通常做法是引入“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多让学生交流,讨论碰撞,发表意见,充分暴露他们的思想和思维轨迹,归纳解题方法,提炼解体的策略,优化解题过程,把培养迁移能力作为宗旨,而不是机械地、条件反射式地讲题、做题。要让学生有意识的学习,体验、感悟,不要生硬地教给学生所谓解题的“宝典”,干瘪瘪地教给学生所谓解题的“秘籍”。
比如有的学生在解力学题目时,常常不指明研究对象,受力分析经常漏力或者多力,写了很多的物理表达式,但不知指向哪个物体,有的则是没有根据。要避免这种情形出现,教师在讲解时应注意指导学生解决力学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教给学生基本的物理表述技巧,授学生以“渔”。这样学生才能将知识运用自如。
三、物理课堂教学要有贯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意识
教师在的教学时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也要有意识的贯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在天体运动这章教学中,可以穿插我国对太空探索历程: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顺利发射和返回;“嫦娥一号”探月飞船的成功发射和探测;中国宇航员成功实现太空漫步等,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焦耳定律等时通过讲述牛顿、伽利略、焦耳的故事,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索是无止境的,要想取得成功,不但不要迷信权威,而且要敢于向权威挑战;通过布鲁诺、伽利略的事迹,让学生明白追求真理,有时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事科学探索,要有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的精神。当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搜集的课外资料并结合现状,抓住时机进行渗透。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做好学生活动的对话者、引导者、设计者、参与者,引导学生获得知识、习得方法,培养品质。也就是要把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课堂成为有生命的课堂,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1]吴建武.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初探
【关键词】三维目标 物理教学 落实
所谓三维目标就是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而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是学习方式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以往的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侧重于教学,目标单一,而在新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相对而言比较全面、具体。这就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能过分或者一味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只有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合理有效的落实,才能真正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知识与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多是隐形的。那如何有机地渗透这三个维度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应注意过程与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追求的是一堂课讲得越细越好,知识面越全越好,教师代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而新课程教学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学习。特别是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的作用好比猎人获得了一杆猎枪,学者获得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在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教师要凸现过程与方法,就不要轻易地将结论抛给学生。应该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出发,多讲现象,通过问题组织教学,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物理现象中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演绎,概括出实质性的东西。这个概念规律形成的过程是只能延缓的而不能速成的,否则的话,学生就失去了物理意义建构的平台。同时教师讲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不要都是自己独白,要重视交流:动口——语言交流、动手——操作交流、动键——网上交流。重视互动:动脑——思维互动、动身——实践互动、动情——情感互动。让各种各样问题、现象、结论在互动交流中生成。
比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时, 师生共同活动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各种落体运动,接着教师演示实验:(1)纸片和木片的下落;(2)纸团和木片的下落。让学生仔细观察物体的下落情况,显然同样的一张纸做成纸片还是纸团它的下落却分别比木片慢和比木片快。那就是说,物体的轻重不是下落快慢的影响因素,对比刚才的实验,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物体的下落呢?学生讨论后回答:是空气的作用。空气对纸片的阻力比对纸团的阻力影响大,所以下落的情况不一样。教师提问:如果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不同的物体下落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接着演示实验:牛顿管实验。这样通过日常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得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还有在讲“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影响安培力的大小因素”等规律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测量数据,比较研究,得出实验的结果,总结物理规律。学生既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又经历了分析和推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方法,也在方法的运用中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对过程的体验。
二、物理例题和习题教学应重视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成为问题解决者
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学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但我们应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和应用。所以在例题和习题教学上,既要注意知识如何应用的教学,也要注意解题教学策略的研究,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拥有了可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笔者通常做法是引入“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多让学生交流,讨论碰撞,发表意见,充分暴露他们的思想和思维轨迹,归纳解题方法,提炼解体的策略,优化解题过程,把培养迁移能力作为宗旨,而不是机械地、条件反射式地讲题、做题。要让学生有意识的学习,体验、感悟,不要生硬地教给学生所谓解题的“宝典”,干瘪瘪地教给学生所谓解题的“秘籍”。
比如有的学生在解力学题目时,常常不指明研究对象,受力分析经常漏力或者多力,写了很多的物理表达式,但不知指向哪个物体,有的则是没有根据。要避免这种情形出现,教师在讲解时应注意指导学生解决力学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教给学生基本的物理表述技巧,授学生以“渔”。这样学生才能将知识运用自如。
三、物理课堂教学要有贯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意识
教师在的教学时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也要有意识的贯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在天体运动这章教学中,可以穿插我国对太空探索历程: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顺利发射和返回;“嫦娥一号”探月飞船的成功发射和探测;中国宇航员成功实现太空漫步等,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焦耳定律等时通过讲述牛顿、伽利略、焦耳的故事,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索是无止境的,要想取得成功,不但不要迷信权威,而且要敢于向权威挑战;通过布鲁诺、伽利略的事迹,让学生明白追求真理,有时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事科学探索,要有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的精神。当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搜集的课外资料并结合现状,抓住时机进行渗透。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做好学生活动的对话者、引导者、设计者、参与者,引导学生获得知识、习得方法,培养品质。也就是要把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课堂成为有生命的课堂,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1]吴建武.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