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之教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198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教育,某些人就想到老师的学历、教育技巧、耐心、包容度之类,这些东西自然也重要,拥有了它们,起码可以排除相当数量的“教育地雷”,但在我看来,与有心的教育相比,老师们举手投足潜意识呈示的精神、气度、人格、素养等等更值得重视,它们长远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某年深秋,北大一些学生去看美学老师朱光潜,见院中积了一层厚厚的落叶,学生找来一把扫帚,想替老师清扫。朱光潜阻止说:“我等了好久才存了那么厚的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的声音。这个记忆比读许多秋天的诗更生动、深刻。”
   读了这则故事,您想到了什么呢?是浪漫、高雅,还是趣味、情怀?肯定都是。但我想到的有点不一样。朱光潜做了一辈子大学老师,他的这种生活观念实际上暗含了一种教育:热爱大自然的美好。
   1929年,林语堂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过一年英文课,开学第一天,他帶来一个皮包,皮包里是满满的带壳的花生。他将花生分给学生享用,课堂一时之间变成了茶馆。不一会儿,林语堂开始讲课,他用简洁流利的英语大谈吃花生之道,随后将语锋一转:“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生。”教室里顿时爆发出一阵狂风骤雨般的笑声。
   林语堂在学界、文坛有很大的名气。然而,他没有高己卑人,始终以朋友的态度待学生。林语堂在东吴大学上课从不点名,来的学生却越来越多,就与他的这种人格感染有关。
   “三一八”惨案后第五天,北京各学校、社会各界人士齐聚北京大学操场,为遇难者举行万人公祭。时任北大代校长的蒋梦麟在会上沉痛地说:“我任校长,使人家子弟,社会国家之人才,同学之朋友,如此牺牲,而又无法避免和挽救,此心诚不知如何悲痛。”说罢潸然泪下,全场师生相向而泣,门外皆闻哭声。
   校长既是整个学校的管理者,也是一所学校教师的“总头儿”,蒋梦麟在会上作这样的表态是源于真实的情感,无哗众取宠之心,也无教育谁之意,但它客观上却让学生懂得了至关紧要的两个字:悲悯。
   或许,老师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方面,他们应该努力钻研所教学科的知识,精通教育学、心理学,以便自己既能教书,又能育人;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拥有高尚的道德、丰富多彩的心灵、高雅的情趣,可以“行为世范”,一个人选择了做老师,也就等于默认了与社会“签订”的这种无字契约。毕竟,老师与学生打交道时的一些行为,客观上也会形成对学生的“召唤”,使他们有意无意去效仿。
   古人有句话叫“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原因很简单:学问渊博的经师可以通过短时间的强化训练而形成,而人格高尚的人师却必须依靠一辈子的品德和才华的修炼才可抵达。
   无心之教,恰恰是古今“人师”的拿手好戏。
   【原载《团结报》】
其他文献
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十四五”时期检察工作发展规划》强调,检察机关“十四五”时期要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现代企业规制司法制度。这一制度的出发点是贯彻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其立足点是抓好涉案企业合规管理,依法可不捕、不诉、不判处实刑的涉案企业及其责任人须承诺并践行可管控的整改措施;其最终落脚点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从立冬那天开始  我就圈在南方一隅  盼望下一场大雪  借此擦亮有点紊乱的思绪  把冬日阳光引进栖身的小屋  回望流失的年轮  疏解走过的旅程  添一壶水加入千年红花  用电热壸蒸除暗沉的疲惫  把梦想和迷失揉成普洱,煮一壸  五味杂陈的浓茶,然后一饮而尽……  从此,不为立下的誓言  没有兑现,滋生莫名的恐惧  让负累的心获得抖落风尘的新生  虽然,盼了一冬的雪没有落下  季节也机械地回到初始 
期刊
一、何谓意义世界意义世界是生命个体在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世界图景、价值意识和精神境界的整全感受和理解。[1]根据杨国荣先生的分类,观念形态的意义世界展现为三个维度:世界图景、价值意境与精神之境。世界图景所展示的是外在事物以何种形态存在,涉及对“是什么”的追问,以世界图景形式表现出来的意义世界,关联着个体的认知过程,是个体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