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科塔借地之争述论

来源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y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科、塔借地之争历时 2 0余年 ,事涉科布多、塔尔巴哈台以及新疆行省等三处地方 ,过程曲折复杂。在哈萨克部落不断涌入边境地区和强邻俄国的威胁下 ,科、塔双方为求自保 ,为达到最终排哈和防俄的目的 ,争相借地以安置哈萨克。借地之争一方面张扬了地方主义情绪 ,助长了边疆大吏的专权态势 ;另一方面还使清廷逐渐认识到了阿尔泰地区的重要地位 ,最终使阿尔泰地位突出 ,设立办事大臣 ,成为一级地方区划 ,哈萨克也因此暂时结束了在中国境内的辗转流徙 ,基本奠定了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哈萨克在我国境内的大致分布格局。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dispute over the land borrowing from the tower lasted for more than 20 years and involved three places, namely, Kebuduo, Talbahatai and Xinjiang provinces. The process was tortuous and complex. Under the constant influx of Kazakh tribes into the border areas and the strong neighbor of Russia, the two sides are trying to protect themselves and seek to eventually settle Kazakhstan for the purpose of finally draining Kazakhstan and preventing Russia. On the other hand, the Qing court gradually realize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Altai region, and finally made Altay stand out, and set up the ministers as a first-class place As a result, Kazak also ended the temporary removal of migrants in China and basically laid the pattern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Kazakh territory in China for a considerable period thereafter.
其他文献
对一书的内容范围、体例结构、表述方式等进行综述,并对全书作出评价.
杜光庭曾两次入蜀。第一次,早在僖宗广明元年(880)出逃长安之前,就已在三蜀乃至汉水流域的均州游访圣迹、纂记异闻,后来“漂寓成都”,并非中和初随僖宗一起赴蜀。在成都期间,光庭
1997~1999年,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在维修巩县石窟寺时发现了一批重要的石刻造像及其他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多未见诸于文献记载.此次新发现为我们研究巩县石窟寺的历史、石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图书馆学、档案学等专业的发展模式,应是“整合与分化相结合的模式”。要实现此模式,体现其“树型”结构,就要设计“整合与分化相结合模式”的课程体系,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 ,主要体现在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上。文物保护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物保护要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 ,保护、开发、利
土家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宋代是其土地开垦、耕作方式和技术、农田建设、作物品种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以至于对土家家族地区长达450年的土司制度有着直接的影
西方学科分类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确立后,民初学者多据西学分类以言中学,“国学”或“国故学”存在的正当性也须与西式学术分科衔接。当时一个流行的观点是,由于西方各国皆无所谓“
唐前期的立法活动是以修订律、令、格、式作为主要内容 ,而中唐以后 ,格后敕不仅成为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 ,同时其法律效力日益提高。格后敕承袭并发展了格的特点——适应性、
目的:以内科护理学为例,探讨增强藏族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方法:选择75人为对照组,74人为观察组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学生技能评价表与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表观察
本文以音乐课堂提问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从“创设提问的情境、慎选提问的方法、变换提问的角色、对提问的及时评价”四个方面阐述了音乐课堂中提问应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