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作为一门发展性学科,相对于学生,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对固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包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学习过程来锻炼自己的发展思维。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后者是更为重要的。本文将以此为探讨课题,作出以下研究。
一、从数学授课方式出发
数学,对于学生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多半归咎于它无可限量的灵活性。虽然只是纸上几笔字画,但脑海之中早已是思绪万千。因此,盲目地学习数学绝对是事倍功半的,而作为教师则更要为学生指明学习之道,切不可茫然而行。就笔者的观点而言,教师应当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做到以下几点学习数学的习惯:猜想、分析以及归纳。
首先对于出现的数学问题,对其解答方法和答案进行适当的猜想;然后,通过题目所提供的条件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分析;最后一步,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即是归纳。通过对出现并且已经解决的问题的归纳,可以得到再一次的提升,这也是举一反三的秘诀所在。归纳是一个再理解、再消化的过程。
比如在教授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笔者在二元一次方程解的过程中,就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首先笔者在黑板上出了如下的题:求如下方程的解:①x2+2x+1=0,②x2+6x+5=0。这两道题相对较为简单,对于没有接触过二元一次方程的同学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但是①是一个完全平方和公式,可以作为一个引线。当题出完后,笔者做了简单的提示,就让学生尝试着去解。5分钟后,有2人解了出来,7分钟后又有5个人解完,12分钟后又有10个人解完。然后笔者选了一个同学,让其对这两道题的解题思路进行阐述。最后总结为“分解因数,两个因数分别为0”。从归纳总结的结果来看,学生把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要点,本堂教学算得上是成功的教学。
二、从创设情境出发,使学生愿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学的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有些学生对题中的术语如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的意义不明白,就会对题意理解不清,造成学习困难。我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为后面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了障碍。这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去的准备,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充满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数学课有意思,不枯燥,为今后培养能力奠定基础。让学生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其他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三、从数学实践出发
数学已然被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也成为了不可缺分的一部分。培根曾经说过:“浏览使人空虚,谈判使人迅速,写作与笔记使人准确……史鉴使人理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致,博物使人深厚,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使得己身的思维得到发展,在实践中再次创新也是学习数学的关键之一。数学,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更加需要披靡上阵,在实战中领悟、理解和掌握。
例如数学中的一些公理性的理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是无法通过正面论证而验证出来的,只能说找不出推翻它的例子,这也是实践之中所得出来的真知。还有像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对顶角相等,这非常简单的但是又不可否定、不可正面证明的公理性存在理论都是由无数次的实践所总结归纳出来的。因此,作为一名中学阶段的数学指导教师,应当指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去,不能只是浮在水面。
四、从课本出发,拓展例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众所周知,每个数学知识都有它的应用价值,而学以致用,则是教和学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如果学生体会不到知识的应用功能,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例如在教“地砖的铺设”“银行的利率”“股市走势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内容时,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如离A市正东方向28公里处有一个面积为200平方千米的圆形森林公园,现在要修一条公路,既要便于游客乘车去森林公园旅游,又要考虑公路不能穿过这片森林,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应该如何设计?等等,这些题目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了,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用
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了数学的问题意识,提高了自己主动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去概括、抽象、解决问题。
总之,数学的教学不是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种无续盲目的行动,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等,然后适时,适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有不断的提升.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方法更得当有效,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
一、从数学授课方式出发
数学,对于学生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多半归咎于它无可限量的灵活性。虽然只是纸上几笔字画,但脑海之中早已是思绪万千。因此,盲目地学习数学绝对是事倍功半的,而作为教师则更要为学生指明学习之道,切不可茫然而行。就笔者的观点而言,教师应当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做到以下几点学习数学的习惯:猜想、分析以及归纳。
首先对于出现的数学问题,对其解答方法和答案进行适当的猜想;然后,通过题目所提供的条件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分析;最后一步,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即是归纳。通过对出现并且已经解决的问题的归纳,可以得到再一次的提升,这也是举一反三的秘诀所在。归纳是一个再理解、再消化的过程。
比如在教授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笔者在二元一次方程解的过程中,就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首先笔者在黑板上出了如下的题:求如下方程的解:①x2+2x+1=0,②x2+6x+5=0。这两道题相对较为简单,对于没有接触过二元一次方程的同学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但是①是一个完全平方和公式,可以作为一个引线。当题出完后,笔者做了简单的提示,就让学生尝试着去解。5分钟后,有2人解了出来,7分钟后又有5个人解完,12分钟后又有10个人解完。然后笔者选了一个同学,让其对这两道题的解题思路进行阐述。最后总结为“分解因数,两个因数分别为0”。从归纳总结的结果来看,学生把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要点,本堂教学算得上是成功的教学。
二、从创设情境出发,使学生愿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学的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有些学生对题中的术语如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的意义不明白,就会对题意理解不清,造成学习困难。我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为后面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了障碍。这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去的准备,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充满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数学课有意思,不枯燥,为今后培养能力奠定基础。让学生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其他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三、从数学实践出发
数学已然被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也成为了不可缺分的一部分。培根曾经说过:“浏览使人空虚,谈判使人迅速,写作与笔记使人准确……史鉴使人理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致,博物使人深厚,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使得己身的思维得到发展,在实践中再次创新也是学习数学的关键之一。数学,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更加需要披靡上阵,在实战中领悟、理解和掌握。
例如数学中的一些公理性的理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是无法通过正面论证而验证出来的,只能说找不出推翻它的例子,这也是实践之中所得出来的真知。还有像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对顶角相等,这非常简单的但是又不可否定、不可正面证明的公理性存在理论都是由无数次的实践所总结归纳出来的。因此,作为一名中学阶段的数学指导教师,应当指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去,不能只是浮在水面。
四、从课本出发,拓展例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众所周知,每个数学知识都有它的应用价值,而学以致用,则是教和学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如果学生体会不到知识的应用功能,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例如在教“地砖的铺设”“银行的利率”“股市走势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内容时,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如离A市正东方向28公里处有一个面积为200平方千米的圆形森林公园,现在要修一条公路,既要便于游客乘车去森林公园旅游,又要考虑公路不能穿过这片森林,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应该如何设计?等等,这些题目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了,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用
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了数学的问题意识,提高了自己主动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去概括、抽象、解决问题。
总之,数学的教学不是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种无续盲目的行动,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等,然后适时,适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有不断的提升.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方法更得当有效,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