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少数民族世世代代的聪明才智,生产生活的经验和生存的智慧,其存在价值是不容置疑的。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来说,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弱化、消失、都是大家共同的损失。所以,尊重、发展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内容之一,也是各少数民族和谐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民族教育 少数民族文化 课程 发展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12-01
民族教育在中国一直被理解为一种特殊的事业,其特殊性主要是由民族的特点与民族地区的特点两方面来决定的。民族教育是指对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活动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体的文化传播和培养该共同体成员适应本民族文化的社会活动。教育必然是某种文化教育,而某种文化必然是某个民族的文化,因此任何教育必然是某个民族的教育。教育及课程不仅作为文化传承之手段而存在,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因此教育及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文化变革。
著名的教育学家胡德海先生在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明确指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它的传递性,工具性,手段性。传递什么?传递文化,传递人类文明,传递人类劳动和智慧的一切成果和结晶。人类靠生育传递生命,靠教育传递文化,文明。教育的根本作用就在于此”。民族教育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培养人才,二是传承文化,而且二者互为目的与手段,在培养人才中传承文化,在传承文化中培养人才。将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课程联通,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真正发展。所以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就要从教育入手开始,在民族自治地方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从而培养人才和传承少数民族优良文化是很重要的。但是现在的民族地区民族教育中课程设置、内容和其他方面有一些不符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体现本地区主体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学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民族学校课程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确实做得不够,学生对认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呈持续下降的趋势。民族教育及课程首先要整体反应本民族文化,让学生确知自己从何而来,反思自身文化的特点与不足何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相比,本民族文化有哪些优势和劣势等。如果学生不知道自己文化而且在此过程中进行反思,当然更不必说知他了。
(二)从课程文化和课程知识教材等方面来说,没有一种教材专门面向少数民族本土社会,即课程教材的种类和汉文课程教材的种类基本一致。民族课程内容与其使用者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内容脱离了社会实际。
(三)从课程所体现的内容来看,课程知识体现的是城市文化,汉族文化,发达地区的文化,相应地少数民族文化,乡村文化落后地区文化等等没有得到体现。课程知识只是单一的体现了前者的需求。而很少体现后者的需求。
(四)在教学方面过于强调用汉语来讲课,利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的趋势越来越少了。教育的功能是传递文化,这种文化是用某一种语言来传递下去的,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积存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现象,语言里保存的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诗歌、唱词、谜语、戏剧等各类文学作品都依靠语言来表达,而在民族地区学校中没有比用母语来进行文化传递更好的手段了。
二、加强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几个建议
(一)改变过去国家文化一元化的倾向,将各个民族的古老智慧融入其中。应当考虑的是本民族哪些文化知识具有特别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比如美育、德育、智育、体育价值等。将这些文化知识以适当的方式融入民族民族教育课程体系之中,一定会对民族主体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这样,可以提升文化自信心,可以使其拥有文化的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在文化保护方面,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国策上就应该实行多民族多文化的政策,在承认不同民族文化不同的价值的同时,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二)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其中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可以融入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进入学校课程铺平道路。国家课程由于课程内容的限制不可能涉及个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由于文化选择的前提是对民族文化及其发展的深刻了解,国家课程在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地方课程则具有一定选择优势,能够根据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地方人才培养的标准,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刻分析,让学生了解更多家乡的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增强适应环境和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成为承袭和弘扬本地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人,成为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一代新人。
(三)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民族平等的一个重要标志。《宪法》第4 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少数民族人民对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有着深厚的感情,把平等享有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看作是真正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对待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大问题。可以说,保护民族语言文字自由是民族平等的重要体现,是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保障。国家应保障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中不受干扰地学习、使用、传播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这是国家的义务。因此, 要从有利于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出发, 实事求是, 慎重、稳妥地开展民族语文工作, 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促进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民族教育课程要反应本民族的文化,这不是简单地加入几个名言警句的问题,而是要系统反应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内容,陈述它的来源,过程,揭示它的发展趋向。这样使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和现实生存拥有历史的深度理解和眼光,让他们明白,“我今天何以在此处生活,并以如此的方式生活?”。因为对本民族的文化不甚了解就很难认识到其他文化真正的价值所在,因此,必须对本民族文化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
总之,民族教育和文化更要着眼未来,从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保存和发展其优良传统,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
[2]王鉴.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1
【关键词】民族教育 少数民族文化 课程 发展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12-01
民族教育在中国一直被理解为一种特殊的事业,其特殊性主要是由民族的特点与民族地区的特点两方面来决定的。民族教育是指对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活动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体的文化传播和培养该共同体成员适应本民族文化的社会活动。教育必然是某种文化教育,而某种文化必然是某个民族的文化,因此任何教育必然是某个民族的教育。教育及课程不仅作为文化传承之手段而存在,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因此教育及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文化变革。
著名的教育学家胡德海先生在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明确指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它的传递性,工具性,手段性。传递什么?传递文化,传递人类文明,传递人类劳动和智慧的一切成果和结晶。人类靠生育传递生命,靠教育传递文化,文明。教育的根本作用就在于此”。民族教育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培养人才,二是传承文化,而且二者互为目的与手段,在培养人才中传承文化,在传承文化中培养人才。将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课程联通,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真正发展。所以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就要从教育入手开始,在民族自治地方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从而培养人才和传承少数民族优良文化是很重要的。但是现在的民族地区民族教育中课程设置、内容和其他方面有一些不符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体现本地区主体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学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民族学校课程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确实做得不够,学生对认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呈持续下降的趋势。民族教育及课程首先要整体反应本民族文化,让学生确知自己从何而来,反思自身文化的特点与不足何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相比,本民族文化有哪些优势和劣势等。如果学生不知道自己文化而且在此过程中进行反思,当然更不必说知他了。
(二)从课程文化和课程知识教材等方面来说,没有一种教材专门面向少数民族本土社会,即课程教材的种类和汉文课程教材的种类基本一致。民族课程内容与其使用者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内容脱离了社会实际。
(三)从课程所体现的内容来看,课程知识体现的是城市文化,汉族文化,发达地区的文化,相应地少数民族文化,乡村文化落后地区文化等等没有得到体现。课程知识只是单一的体现了前者的需求。而很少体现后者的需求。
(四)在教学方面过于强调用汉语来讲课,利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的趋势越来越少了。教育的功能是传递文化,这种文化是用某一种语言来传递下去的,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积存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现象,语言里保存的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诗歌、唱词、谜语、戏剧等各类文学作品都依靠语言来表达,而在民族地区学校中没有比用母语来进行文化传递更好的手段了。
二、加强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几个建议
(一)改变过去国家文化一元化的倾向,将各个民族的古老智慧融入其中。应当考虑的是本民族哪些文化知识具有特别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比如美育、德育、智育、体育价值等。将这些文化知识以适当的方式融入民族民族教育课程体系之中,一定会对民族主体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这样,可以提升文化自信心,可以使其拥有文化的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在文化保护方面,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国策上就应该实行多民族多文化的政策,在承认不同民族文化不同的价值的同时,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二)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其中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可以融入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进入学校课程铺平道路。国家课程由于课程内容的限制不可能涉及个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由于文化选择的前提是对民族文化及其发展的深刻了解,国家课程在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地方课程则具有一定选择优势,能够根据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地方人才培养的标准,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刻分析,让学生了解更多家乡的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增强适应环境和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成为承袭和弘扬本地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人,成为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一代新人。
(三)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民族平等的一个重要标志。《宪法》第4 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少数民族人民对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有着深厚的感情,把平等享有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看作是真正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对待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大问题。可以说,保护民族语言文字自由是民族平等的重要体现,是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保障。国家应保障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中不受干扰地学习、使用、传播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这是国家的义务。因此, 要从有利于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出发, 实事求是, 慎重、稳妥地开展民族语文工作, 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促进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民族教育课程要反应本民族的文化,这不是简单地加入几个名言警句的问题,而是要系统反应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内容,陈述它的来源,过程,揭示它的发展趋向。这样使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和现实生存拥有历史的深度理解和眼光,让他们明白,“我今天何以在此处生活,并以如此的方式生活?”。因为对本民族的文化不甚了解就很难认识到其他文化真正的价值所在,因此,必须对本民族文化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
总之,民族教育和文化更要着眼未来,从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保存和发展其优良传统,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
[2]王鉴.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