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带来的影响,以农行新余分行为例分析了信用风险特征及成因,提出了防范信用风险、提升发展质量、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效机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银行业 信用风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问题的关键所在。在经济新常态下,既要充分认识到“三去一降一补”对银行业发展带来的长期利好,也要客观认识到具体落实带来的短期风险。身处江西省受新常态影响相对较深重的区域,如何加强信用风险防控,充分释放金融活力,已成为当前农行新余分行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银行业信用风险现状
(一)银行业信用风险现状
随着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及“三去一降一补”带来的短期影响,部分区域和行业信用风险显现,银行业整体不良上升。据统计,201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万亿元,不良率1.67%,全年新增不良达2014年两倍左右,且潜在不良贷款激增。中西部以及环渤海地区不良率正超越沿海地区,成为银行业新的不良贷款“重灾区”。
(二)农行新余分行信用风险特征
近年来,农行新余分行信用风险管控形势日趋严峻,呈现以下特征:
1.不良贷款上升快、增幅大。近三年,部分重点产行业客户关注类贷款转为不良,造成不良贷款持续快速上升,增幅达2500%。
2.行业集中度高,风险蔓延广。由于地方产业经济结构相对单一,造成贷款主要投放于光伏、涉钢、涉矿企业。随着经济下行期行业性风险暴露,已有13户涉钢、涉矿贸易客户进入不良。同时,风险逐渐向个人客户传导,至2016年9月末,个贷不良率0.25%,上升0.14%。
3.担保圈关联度紧、缓释压力大。涉钢、涉矿贸易类客户采用关联担保方式普遍,贷款金额占到担保圈贷款总额的近40%。部分借款人还款意愿及担保人的代偿意愿不高,且关注类贷款潜在风险大,以时间换取空间进行风险缓释的压力巨大。
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一)经济扩张期部分客户盲目跟风、过度投资
在2009年“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的背景下,银行对企业信贷投放持续加大。由于资金宽松且资产价格不断攀升,部分信贷客户难以抑制投资冲动,转向房地产、矿山开采等领域。当经济下行时,资产价格暴跌、房地产销售停滞,造成企业资金链紧绷,财务成本加重,拖累主业经营,信用风险显现。
(二)经济下行期主导产业持续低迷
新余市钢铁和光伏产业作为两大主导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一度高达78%。自2012年以來,受国内外复杂多变经济形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因素影响,我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钢材价格低迷,当地钢铁行业持续亏损,与此同时,美国对我国光伏业进行“双反”,光伏产业遭遇寒流。
(三)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导致风险加剧
众多涉钢客户形成担保圈,且由于一个实际控制人控制着多家企业,以及各类民间借贷因素影响,将原本不相关的担保圈结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网,呈现出明显风险特征,即:风险成倍或几何级数式放大和快速传导蔓延,易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
(四)財务信息失真,造成客户风险识别不充分
部分企业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够完善,会计报表不规范,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等情况,造成商业银行难以了解其真实情况,银企信息不对称,制约了商业银行有效决策。
三、信用风险防控策略
信用风险的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必须加强金融风险管控,缓释存量风险,严控增量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对商业银行而言,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加快优化自身业务结构,强化工作举措,建立起防范信用风险、提升发展质量、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效机制。
(一)立足地方,深挖信贷需求,加快有效投放
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强基工程,以新能源、新材料、光电信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为目标,深挖有效信贷需求。坚持“量小、户多、真实”原则,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确保实现“三个不低于”,即: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二)创新思路,强化举措,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
完善产能过剩行业名单制管理,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竞争力的“僵尸企业”,或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通过债权人委员会等方式制定清晰可行的资产保全计划,尽可能地推动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或债务重组化解风险,减少破产清算。同时,积极为企业发债、上市融资等提供全面的资金撮合、财务顾问和债券承销等金融服务,推动企业优化融资结构,降低杠杆水平。
(三)严守底线,堵住源头,加大风险化解工作力度
视客户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和经营前景,不简单抽贷压贷,灵活确定风险化解和处置措施。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产能过剩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的政策要求,加强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重点关注涉钢、涉煤、涉房地产、涉担保圈信贷客户风险,围绕最终实现化解风险的目标,采取减量授信,补充资产抵押物、追加客户股权、投资、存货、应收账款、在建工程抵(质)押等“一减六补”方式,持续缓释、降低风险。对开工率不足、经营性现金流为负、信贷杠杆率高等潜在风险客户,加强监测预警,防范风险劣变。对经营暂时困难但发展前景看好、还款意愿较强的客户,运用再融资、调整期限和利率等措施,或者采取第三方重组、并购、债务转移等方式,以时间换取空间,实现资产重组盘活,减少贷款损失。
(四)创新方式,多策并举,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度
实行法人不良贷款“一户一策”,按照清收处置路径制定具体可行的清收处置方案,逐户开展资产负债核实工作,根据客户不同情况,用足用好现有政策,采取协商、处置抵押品、保证人代偿、诉讼及组合方式,拓宽风险化解渠道,提高不良贷款化解效率。对完全丧失造血能力,或存在逃废债倾向的客户,及时采取法律手段实施资产保全和诉讼清收,营造诚信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区域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探索.《浙江经济》.2016(16).
[2]糟胡.对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控的思考.《甘肃金融》.2016(2).
作者简介:伍加乐(1986-),男,汉族,江西新余人,中国农业银行江西新余城北支行支行副行长,经济师,经济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风险管理。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银行业 信用风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问题的关键所在。在经济新常态下,既要充分认识到“三去一降一补”对银行业发展带来的长期利好,也要客观认识到具体落实带来的短期风险。身处江西省受新常态影响相对较深重的区域,如何加强信用风险防控,充分释放金融活力,已成为当前农行新余分行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银行业信用风险现状
(一)银行业信用风险现状
随着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及“三去一降一补”带来的短期影响,部分区域和行业信用风险显现,银行业整体不良上升。据统计,201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万亿元,不良率1.67%,全年新增不良达2014年两倍左右,且潜在不良贷款激增。中西部以及环渤海地区不良率正超越沿海地区,成为银行业新的不良贷款“重灾区”。
(二)农行新余分行信用风险特征
近年来,农行新余分行信用风险管控形势日趋严峻,呈现以下特征:
1.不良贷款上升快、增幅大。近三年,部分重点产行业客户关注类贷款转为不良,造成不良贷款持续快速上升,增幅达2500%。
2.行业集中度高,风险蔓延广。由于地方产业经济结构相对单一,造成贷款主要投放于光伏、涉钢、涉矿企业。随着经济下行期行业性风险暴露,已有13户涉钢、涉矿贸易客户进入不良。同时,风险逐渐向个人客户传导,至2016年9月末,个贷不良率0.25%,上升0.14%。
3.担保圈关联度紧、缓释压力大。涉钢、涉矿贸易类客户采用关联担保方式普遍,贷款金额占到担保圈贷款总额的近40%。部分借款人还款意愿及担保人的代偿意愿不高,且关注类贷款潜在风险大,以时间换取空间进行风险缓释的压力巨大。
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一)经济扩张期部分客户盲目跟风、过度投资
在2009年“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的背景下,银行对企业信贷投放持续加大。由于资金宽松且资产价格不断攀升,部分信贷客户难以抑制投资冲动,转向房地产、矿山开采等领域。当经济下行时,资产价格暴跌、房地产销售停滞,造成企业资金链紧绷,财务成本加重,拖累主业经营,信用风险显现。
(二)经济下行期主导产业持续低迷
新余市钢铁和光伏产业作为两大主导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一度高达78%。自2012年以來,受国内外复杂多变经济形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因素影响,我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钢材价格低迷,当地钢铁行业持续亏损,与此同时,美国对我国光伏业进行“双反”,光伏产业遭遇寒流。
(三)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导致风险加剧
众多涉钢客户形成担保圈,且由于一个实际控制人控制着多家企业,以及各类民间借贷因素影响,将原本不相关的担保圈结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网,呈现出明显风险特征,即:风险成倍或几何级数式放大和快速传导蔓延,易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
(四)財务信息失真,造成客户风险识别不充分
部分企业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够完善,会计报表不规范,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等情况,造成商业银行难以了解其真实情况,银企信息不对称,制约了商业银行有效决策。
三、信用风险防控策略
信用风险的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必须加强金融风险管控,缓释存量风险,严控增量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对商业银行而言,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加快优化自身业务结构,强化工作举措,建立起防范信用风险、提升发展质量、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效机制。
(一)立足地方,深挖信贷需求,加快有效投放
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强基工程,以新能源、新材料、光电信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为目标,深挖有效信贷需求。坚持“量小、户多、真实”原则,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确保实现“三个不低于”,即: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二)创新思路,强化举措,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
完善产能过剩行业名单制管理,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竞争力的“僵尸企业”,或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通过债权人委员会等方式制定清晰可行的资产保全计划,尽可能地推动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或债务重组化解风险,减少破产清算。同时,积极为企业发债、上市融资等提供全面的资金撮合、财务顾问和债券承销等金融服务,推动企业优化融资结构,降低杠杆水平。
(三)严守底线,堵住源头,加大风险化解工作力度
视客户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和经营前景,不简单抽贷压贷,灵活确定风险化解和处置措施。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产能过剩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的政策要求,加强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重点关注涉钢、涉煤、涉房地产、涉担保圈信贷客户风险,围绕最终实现化解风险的目标,采取减量授信,补充资产抵押物、追加客户股权、投资、存货、应收账款、在建工程抵(质)押等“一减六补”方式,持续缓释、降低风险。对开工率不足、经营性现金流为负、信贷杠杆率高等潜在风险客户,加强监测预警,防范风险劣变。对经营暂时困难但发展前景看好、还款意愿较强的客户,运用再融资、调整期限和利率等措施,或者采取第三方重组、并购、债务转移等方式,以时间换取空间,实现资产重组盘活,减少贷款损失。
(四)创新方式,多策并举,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度
实行法人不良贷款“一户一策”,按照清收处置路径制定具体可行的清收处置方案,逐户开展资产负债核实工作,根据客户不同情况,用足用好现有政策,采取协商、处置抵押品、保证人代偿、诉讼及组合方式,拓宽风险化解渠道,提高不良贷款化解效率。对完全丧失造血能力,或存在逃废债倾向的客户,及时采取法律手段实施资产保全和诉讼清收,营造诚信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区域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探索.《浙江经济》.2016(16).
[2]糟胡.对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控的思考.《甘肃金融》.2016(2).
作者简介:伍加乐(1986-),男,汉族,江西新余人,中国农业银行江西新余城北支行支行副行长,经济师,经济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