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的肚脐生物多样性项目组对脐泥做过一项研究,肚脐里面寄生着大约1400种细菌。
最近喆同学对自己的身体开始感兴趣,我便给他入手了两套科普绘本,其中一套是《可爱的身体》,里面有一册《肚脐,你好吗》,是喆同学最近的“真爱”,几乎天天睡前阅读,都必选这一本。
说到“每个人的肚脐都不一样”,他就扒开衣服看看他自己的肚脐,又饶有兴趣地看看爸爸、妈妈肚脐的形状。有一次,观摩完大家的肚脐眼儿,喆同学疑问道:“爸爸,你肚脐里怎么黑黑的呀?是不是没洗干净啊?”说着,就要动手抠泥儿,结果当然是被爸爸及时制止了。
说起抠肚脐眼儿这事,我们那一代人,恐怕都是在家长的制止声中长大的吧:抠肚脐会肚子疼,千万不能抠!但事实上,关于肚脐,你可能还有不了解的地方——
《肚脐,你好吗》生动地讲述了肚脐的来源:宝宝在肚子里时,有一根带子和妈妈连着,这根带子会给宝宝“好吃的”,宝宝就会渐渐长大。等宝宝出生后,医生就会剪断带子,脱落后就有了肚脐。所以,肚脐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道“疤”。
肚脐是与内脏距离最近的组织,周围微血管与神经密布,而胃肠分布着大量的迷走神经,迷走神经支配着呼吸、消化两大系统的大部分器官。当宝宝用手抠肚脐,迷走神经受到刺激也会兴奋,会引起肠蠕动亢奋或肠痉挛,这种感觉,如同挠胳肢窝会让我们兴奋一样。
因此,老人说的抠肚脐肚子会痛或引发拉肚子,就是迷走神经被人工干预引发的后果。
肚脐在人体中处于凹陷位置,布满褶皱,再加上出汗、衣服上的灰尘、脐部分泌的皮脂和洗澡积攒的污水等,时间久了就成了脐泥。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的肚脐生物多样性项目组对脐泥做过一项研究,肚脐里面寄生着大约1400种细菌。其中有80%的细菌身份已得到证实,主要是无害的皮肤寄生细菌。还有622种是未知细菌,有的细菌还只会在海洋中才有,有的是只有日本的土壤里才有。
可见,肚脐还真是藏污纳垢的高手,稀世细菌都躲不过它的收藏。
有没有手欠的同学抠完肚脐后闻过气味儿的?肚脐里的细菌会分解营养物质,这些产物就是形成肚脐特殊气味儿的源头。
这个问题,我小时候非常好奇。为了制止我们抠肚脐眼儿,大人们可谓绞尽脑汁儿放大招:抠肚脐会长小虫子;抠肚脐小心肚子上长洞洞啊;甚至说,小心抠肚脐会把肠子抠出来!
那么,肚脐到底通向哪里?
事实上,脐带供应营养和血液的使命完成后,孩子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生理功能,脐带里的静脉、动脉不再有生理作用,就演变成了其他组织:胎儿期通往肝脏的脐静脉形成肝圆韧带,与肝脏表面相连;脐动脉闭塞形成两根脐侧韧带。
所以,未发生病变的肚脐,其实是一个闭锁的疤痕,不与身体的其他任何地方相通。所以,当孩子对自己的肚脐眼儿感兴趣,我们不必像父母吓唬我们那样让他们心生恐惧。
细菌很多,大部分人对肚脐的护理也不是很频繁,但真的很少看到肚脐生病。
但肚脐的皮肤、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连,没有脂肪组织,所以很脆弱,很容易因受凉引起腹部不适。老话“千万别冻着肚子”,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一般皮肤受伤后,都有淋巴细胞来防御外界细菌感染。但肚脐周围没有淋巴组织,同时又遍布毛细血管,这些血管与腹部其他组织相通,如果肚脐有炎症,会随着静脉血管波及到腹部其他部位,有可能引起败血症。
脐静脉慢慢闭锁后会形成肝圆韧带,但研究发现约70%的人并未完成闭合过程,所以情况严重的话,炎症还会波及到肝脏。也就是说,如果身体功能还未发育成熟的孩子肚脐不慎受伤,一旦发炎,有感染内脏的可能性发生。
所以,抠肚脐眼儿不仅会受凉、肚子痛,也会引发炎症甚至更严重的状况发生。
有研究机构证实,肚脐内的细菌数量,与肚脐清洗的频率有关。
肚脐虽然抠不得,但也要保持清洁。清洁方法,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肚脐的凹陷程度,随着腹部脂肪堆积的不同而呈现变化:胖人的肚脐会深陷,瘦一些的人会好一些,而孩子的肚脐相对比较平坦。
不论大人还是孩子,清洁时掌握一个原则就好:不追求一次彻底清洁干净——
1.泡澡时,脐泥会相对软化,可用毛巾蘸浴液轻轻蹭几下,力度别过大,点到为止;
2.如果脐泥比较顽固,可在洗澡前涂抹橄榄油软化,用棉签清除部分后,洗澡时再用浴液清洁干净;
3.洗完澡,用棉签轻轻擦拭肚脐,把肚脐眼的水分清洁干净,这样就不容易堆积小泥儿了。
最近喆同学对自己的身体开始感兴趣,我便给他入手了两套科普绘本,其中一套是《可爱的身体》,里面有一册《肚脐,你好吗》,是喆同学最近的“真爱”,几乎天天睡前阅读,都必选这一本。
说到“每个人的肚脐都不一样”,他就扒开衣服看看他自己的肚脐,又饶有兴趣地看看爸爸、妈妈肚脐的形状。有一次,观摩完大家的肚脐眼儿,喆同学疑问道:“爸爸,你肚脐里怎么黑黑的呀?是不是没洗干净啊?”说着,就要动手抠泥儿,结果当然是被爸爸及时制止了。
说起抠肚脐眼儿这事,我们那一代人,恐怕都是在家长的制止声中长大的吧:抠肚脐会肚子疼,千万不能抠!但事实上,关于肚脐,你可能还有不了解的地方——
1.肚子痛?
是迷走神经受到刺激
《肚脐,你好吗》生动地讲述了肚脐的来源:宝宝在肚子里时,有一根带子和妈妈连着,这根带子会给宝宝“好吃的”,宝宝就会渐渐长大。等宝宝出生后,医生就会剪断带子,脱落后就有了肚脐。所以,肚脐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道“疤”。
肚脐是与内脏距离最近的组织,周围微血管与神经密布,而胃肠分布着大量的迷走神经,迷走神经支配着呼吸、消化两大系统的大部分器官。当宝宝用手抠肚脐,迷走神经受到刺激也会兴奋,会引起肠蠕动亢奋或肠痉挛,这种感觉,如同挠胳肢窝会让我们兴奋一样。
因此,老人说的抠肚脐肚子会痛或引发拉肚子,就是迷走神经被人工干预引发的后果。
2.肚脐到底有多脏?
约有1400种细菌
肚脐在人体中处于凹陷位置,布满褶皱,再加上出汗、衣服上的灰尘、脐部分泌的皮脂和洗澡积攒的污水等,时间久了就成了脐泥。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的肚脐生物多样性项目组对脐泥做过一项研究,肚脐里面寄生着大约1400种细菌。其中有80%的细菌身份已得到证实,主要是无害的皮肤寄生细菌。还有622种是未知细菌,有的细菌还只会在海洋中才有,有的是只有日本的土壤里才有。
可见,肚脐还真是藏污纳垢的高手,稀世细菌都躲不过它的收藏。
有没有手欠的同学抠完肚脐后闻过气味儿的?肚脐里的细菌会分解营养物质,这些产物就是形成肚脐特殊气味儿的源头。
3.肚脐是跟哪里相通?
其实它是封闭的
这个问题,我小时候非常好奇。为了制止我们抠肚脐眼儿,大人们可谓绞尽脑汁儿放大招:抠肚脐会长小虫子;抠肚脐小心肚子上长洞洞啊;甚至说,小心抠肚脐会把肠子抠出来!
那么,肚脐到底通向哪里?
事实上,脐带供应营养和血液的使命完成后,孩子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生理功能,脐带里的静脉、动脉不再有生理作用,就演变成了其他组织:胎儿期通往肝脏的脐静脉形成肝圆韧带,与肝脏表面相连;脐动脉闭塞形成两根脐侧韧带。
所以,未发生病变的肚脐,其实是一个闭锁的疤痕,不与身体的其他任何地方相通。所以,当孩子对自己的肚脐眼儿感兴趣,我们不必像父母吓唬我们那样让他们心生恐惧。
4.肚脐当真万万抠不得?
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细菌很多,大部分人对肚脐的护理也不是很频繁,但真的很少看到肚脐生病。
但肚脐的皮肤、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连,没有脂肪组织,所以很脆弱,很容易因受凉引起腹部不适。老话“千万别冻着肚子”,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一般皮肤受伤后,都有淋巴细胞来防御外界细菌感染。但肚脐周围没有淋巴组织,同时又遍布毛细血管,这些血管与腹部其他组织相通,如果肚脐有炎症,会随着静脉血管波及到腹部其他部位,有可能引起败血症。
脐静脉慢慢闭锁后会形成肝圆韧带,但研究发现约70%的人并未完成闭合过程,所以情况严重的话,炎症还会波及到肝脏。也就是说,如果身体功能还未发育成熟的孩子肚脐不慎受伤,一旦发炎,有感染内脏的可能性发生。
所以,抠肚脐眼儿不仅会受凉、肚子痛,也会引发炎症甚至更严重的状况发生。
5.不能抠,脏了怎么办?
掌握一个原则
有研究机构证实,肚脐内的细菌数量,与肚脐清洗的频率有关。
肚脐虽然抠不得,但也要保持清洁。清洁方法,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肚脐的凹陷程度,随着腹部脂肪堆积的不同而呈现变化:胖人的肚脐会深陷,瘦一些的人会好一些,而孩子的肚脐相对比较平坦。
不论大人还是孩子,清洁时掌握一个原则就好:不追求一次彻底清洁干净——
1.泡澡时,脐泥会相对软化,可用毛巾蘸浴液轻轻蹭几下,力度别过大,点到为止;
2.如果脐泥比较顽固,可在洗澡前涂抹橄榄油软化,用棉签清除部分后,洗澡时再用浴液清洁干净;
3.洗完澡,用棉签轻轻擦拭肚脐,把肚脐眼的水分清洁干净,这样就不容易堆积小泥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