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学生物教学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然而,由于中考生物分值相对于语、数、英大科分值来讲太少,因此大部分学生不重视生物的学习,甚至把生物课看成负担。在此情况下,怎样从生物教学自身的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情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新颖、直观、活泼、形象的刺激,容易引起青少年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兴奋,激发其求知欲。搞活教学,提高质量,目前已成为生物学教师探索的问题。教师根据初中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充分利用生物学本身独具特色的内容,以及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景,可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搞活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巧设质疑,诱发兴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教师应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的、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制造悬念。例如在讲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这一节时,我问:“为什么医生在婴儿刚出生时要一直拍小孩的屁股,直到小孩哭出为止?”顿时教室沸腾了起来,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然回答得并不是很完美,但是已达到了最初目的——激起大脑兴奋。
2.巧用唐诗宋词,增强兴趣
根据初中生好表现自己的特点,运用些大家熟悉的诗词。如在讲“生物与环境”时,我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环境的优美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才慢吞吞地说第一句,同学们就已背完了,这样一来,导入新课就水到渠成了。在讲授“家蚕的变态发育”时,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我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吗?”学生马上醒悟,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教师运用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掌握准确的生物学知识。
3.巧用故事,提高兴趣
讲授“遗传规律”时,我先讲了这样一段小故事:“英国近代有一大文豪肖伯纳。有一位女演员读了他的作品,便生爱慕之情,向肖翁写信求爱。信中写道:‘你是如此的聪明,我是这般的美貌,倘若我与你结婚,生下的孩子既有你的聪慧,同时又具我的美貌,岂不是很好吗?’肖翁幽默地回信说:‘也可能生下的孩子,具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岂不糟了吗!’”学生们对于这种截然相反的说法,开始争论不休。我就利用学生们“知新”的欲望开始引导他们思考,进行新知识的探索。
这样由喜欢听,学生就会多想,而多想就会加深印象,从而对所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我恰当利用这些手段辅助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巧用实物,激发兴趣
中学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摸一摸,什么都想亲身体验,而生物学正好能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因此我一有机会就让学生自己动手。
如讲“藻类、蕨类、苔藓”这一节时,我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采集当地常见的几种植物,如地藓、啬藓、葫芦藓、井边栏草、蕨菜等。上课时学生们都很兴奋,都想让我看看他们的收获。于是每讲一类植物时,我就让学生回忆是在什么地方采的,它为什么是苔藓而不是蕨类。学生们能准确地采集并分好类,说明他们对这三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及特点已了如指掌了。在“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时,我让学生亲自去捉鼠妇,并提出如下几个问题:“你在哪儿捉到的?鼠妇好捉吗?你是怎样捉住的?”本以为城市的学生娇生惯养,不敢捉,结果只有几个女生没捉到,后悔不迭,其他学生几乎都捉了不少,课前布置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5.巧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生物学虽然与大自然、人类有密切关系,但毕竟属于理工科中的一门学科,相对而言较抽象。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往往能把抽象化具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单细胞的生物——草履虫的运动、取食方式时,我把有关草履虫运动、取食方式的动画播放出来,学生真正体会到草履虫的翻转运动是怎么回事,以及草履虫是怎样借助于像手一样的纤毛、像口一样的口沟来取食的;在讲解“花的传粉授精”时,虽然学生对传粉授精并不陌生,但毕竟没有亲自观察过,于是我就把花怎样在昆虫的帮助下进行传粉、授精的动画过程,边讲解边播放出来,待讲解完后,教室里响起了“喔,原来如此”的声音。
6.通过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疲劳,从而厌学,不要说能有什么创新,连基础知识都不能很好掌握。教师若在课堂上结合书本知识,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一些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则能让学生在游戏中既掌握知识又提高学习兴趣。比如讲“神经系统的组成”时,我让学生同桌之间玩互相抓手的游戏,即各人伸出一只手,其中一人手掌向下,一人手心向上,手心向上的同学抓手心向下的同学的手,互相轮流抓,在同一时间内看谁被同桌抓到的次数少。然后提出问题:“你要被抓的次数少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很多同学都回答:“要反应速度快。”之后我又提出问题:“反应快慢是受什么系统的调节控制呢?”学生马上回答:“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完成的。”
趣味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兴趣所在,并与课堂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此才能使老师愉快地教、学生快乐地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1.巧设质疑,诱发兴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教师应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的、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制造悬念。例如在讲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这一节时,我问:“为什么医生在婴儿刚出生时要一直拍小孩的屁股,直到小孩哭出为止?”顿时教室沸腾了起来,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然回答得并不是很完美,但是已达到了最初目的——激起大脑兴奋。
2.巧用唐诗宋词,增强兴趣
根据初中生好表现自己的特点,运用些大家熟悉的诗词。如在讲“生物与环境”时,我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环境的优美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才慢吞吞地说第一句,同学们就已背完了,这样一来,导入新课就水到渠成了。在讲授“家蚕的变态发育”时,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我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吗?”学生马上醒悟,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教师运用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掌握准确的生物学知识。
3.巧用故事,提高兴趣
讲授“遗传规律”时,我先讲了这样一段小故事:“英国近代有一大文豪肖伯纳。有一位女演员读了他的作品,便生爱慕之情,向肖翁写信求爱。信中写道:‘你是如此的聪明,我是这般的美貌,倘若我与你结婚,生下的孩子既有你的聪慧,同时又具我的美貌,岂不是很好吗?’肖翁幽默地回信说:‘也可能生下的孩子,具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岂不糟了吗!’”学生们对于这种截然相反的说法,开始争论不休。我就利用学生们“知新”的欲望开始引导他们思考,进行新知识的探索。
这样由喜欢听,学生就会多想,而多想就会加深印象,从而对所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我恰当利用这些手段辅助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巧用实物,激发兴趣
中学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摸一摸,什么都想亲身体验,而生物学正好能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因此我一有机会就让学生自己动手。
如讲“藻类、蕨类、苔藓”这一节时,我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采集当地常见的几种植物,如地藓、啬藓、葫芦藓、井边栏草、蕨菜等。上课时学生们都很兴奋,都想让我看看他们的收获。于是每讲一类植物时,我就让学生回忆是在什么地方采的,它为什么是苔藓而不是蕨类。学生们能准确地采集并分好类,说明他们对这三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及特点已了如指掌了。在“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时,我让学生亲自去捉鼠妇,并提出如下几个问题:“你在哪儿捉到的?鼠妇好捉吗?你是怎样捉住的?”本以为城市的学生娇生惯养,不敢捉,结果只有几个女生没捉到,后悔不迭,其他学生几乎都捉了不少,课前布置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5.巧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生物学虽然与大自然、人类有密切关系,但毕竟属于理工科中的一门学科,相对而言较抽象。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往往能把抽象化具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单细胞的生物——草履虫的运动、取食方式时,我把有关草履虫运动、取食方式的动画播放出来,学生真正体会到草履虫的翻转运动是怎么回事,以及草履虫是怎样借助于像手一样的纤毛、像口一样的口沟来取食的;在讲解“花的传粉授精”时,虽然学生对传粉授精并不陌生,但毕竟没有亲自观察过,于是我就把花怎样在昆虫的帮助下进行传粉、授精的动画过程,边讲解边播放出来,待讲解完后,教室里响起了“喔,原来如此”的声音。
6.通过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疲劳,从而厌学,不要说能有什么创新,连基础知识都不能很好掌握。教师若在课堂上结合书本知识,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一些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则能让学生在游戏中既掌握知识又提高学习兴趣。比如讲“神经系统的组成”时,我让学生同桌之间玩互相抓手的游戏,即各人伸出一只手,其中一人手掌向下,一人手心向上,手心向上的同学抓手心向下的同学的手,互相轮流抓,在同一时间内看谁被同桌抓到的次数少。然后提出问题:“你要被抓的次数少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很多同学都回答:“要反应速度快。”之后我又提出问题:“反应快慢是受什么系统的调节控制呢?”学生马上回答:“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完成的。”
趣味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兴趣所在,并与课堂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此才能使老师愉快地教、学生快乐地学,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