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5日至8月6日,由陆军军医大学和桂林联保中心昆明总医院组成的医疗队,赴老挝开展“和平列车——2017”医疗服务活动。在12天里,陆军军医大学的60名医务人员组成医疗一队,在老挝琅南塔省开设帐篷医院,共诊疗军民3461人次,赢得了老挝人民的高度赞誉,也摔打锤炼了卫勤队伍。
老挝琅南塔省,位于湄公河、南塔河交汇处,山林环绕、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都十分落后。
居民昂派的左手腕关节腱鞘囊肿,已经肿痛近10年。7月27日,当他听说中国军医来这里义诊时,便特意请假,一大早就从100多公里外赶来帐篷医院看病。骨科博士徐源、普通外科博士王文生为他成功实施了手术。
“不是你们来,我真的不敢做手术。”8月5日,昂派回到帐篷医院拆线,“我选择相信中国军医,真是选对了!”
像昂派这样多年不治的患者得到救治的还有很多。中国医疗队官兵用精湛的技术、过硬的作风,为老挝军民搭起了“爱心桥”,同时锤炼了我军卫勤队伍在野外陌生地域的医疗保障能力。
千里机动,帐篷医院相当于国内三级甲等水平——为每一名就诊的老挝患者送去福音
98小时长途机动、2000公里辗转跋涉、铁路公路交替转运……第一次出国执行卫勤任务,对有着39年军龄的消化科专家赵晓晏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出征仪式上,赵晓晏和队员就下定决心:“那边条件有限、语言不通,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发扬优良作风,为老挝患者提供最好的服务。”
昂派到来的那天,正是中国医疗队开始义诊的第一天。眼前的这个“帐篷医院”让他十分惊讶:14顶医疗帐篷布置有序,配备了无菌手术室、超聲诊断仪等先进设备,完全就是一家大型医院的“野外版”。
“和平列车——2017”医疗一队队长徐剑铖介绍,此次出国参加“和平列车——2017”医疗服务的帐篷医院,总面积达650平方米,具有国内三级甲等医院的技术水平,是我军新一代帐篷医院首次在实际中使用。
同时,陆军军医大学抽调骨干力量参加此次任务,医生100%获得博士学位、100%执行过国内重大自然灾害医学救援或海外人道主义救援任务。
在境外开展医疗诊治工作,和国内有何不同?赵晓晏坦言,闷热的气候、语言的不便、保障条件的缺乏,成为此次活动开展的挑战。“所有情况只能独立面对。”他坚定地说道。
开诊第一天,就接诊400余人。一位年轻母亲坎驽恩,在电视上看到医疗队为军民免费看病的新闻,专程带着自己8个月大、发着烧的孩子从80公里外赶过来。她一见到赵晓晏就说:“我早一点来到帐篷医院,我的孩子就有更大的希望得救。”
据徐剑铖介绍,在12天时间里,医疗队抽组的由呼吸内科、消化内科、骨科、泌尿外科、皮肤科、眼科等20余个专业组成的专家,为老挝军民提供了综合的诊断治疗服务,受到了老挝人民的高度肯定。
攻坚克难,将健康服务进行到底——中国军医的医德仁术赢得广泛点赞
内分泌科专家徐静副教授来到老挝以后,一种特别被需要的感觉涌上心头。7月29日,琅南塔省军区退休干部温苏埃上校颤颤巍巍地来到帐篷医院就诊。他患糖尿病4年,无论如何治疗,依然手脚麻木、浑身乏力。徐静为他做了详细检查之后,按照糖尿病规范用药方案,给温苏埃开了从国内带来的药品。经过3天的治疗,温苏埃的手脚麻木、全身乏力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
得知附近医院没有此类药物可以替代后,徐静还给温苏埃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表示回国后会继续帮助他买药。
凭借着优良作风和医德仁术,帐篷医院在琅南塔省赢得了广泛赞誉,众多患者都在帐篷医院得到满意的治疗。
不仅如此,看到老挝病人候诊辛苦,队员们就把保障帐篷的空调送到了候诊区。看到很多人从数百公里外赶来看病,队员们放弃午休,吃口盒饭就投入工作。
一位患者由于检查部位特殊,而检查床又太矮,眼科技师陈爽不得不一直跪在地上为患者做眼部B超。检查结束后,陈爽双腿肿胀、缓了好久才能走路。
琅南塔省军区因乔司令员多次说道:“此时正值老挝雨季,天气状况给医疗队员们带来了很多不便,他们不要任何保障,住简陋的大通铺,没有任何怨言,我特别感动。”尽管每天超负荷工作,但医疗队员们始终保持着积极热情的工作状态。
“虽然我们条件相对艰苦,但我们要始终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患者,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并践行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忙活了一天,徐静放下手中的活,简单调整了一下疲倦的身躯说道。
远山如黛, 此刻,“和平列车——2017”医疗队队员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笑声,很爽朗……
奋斗异乡,有效应对突发情况——卫勤协同能力得到提升锤炼
一天上午,琅南塔省军区医院一辆救护车突然送来6位重症患者,其中68岁的老太太温莎患病最重,她呼吸不畅、无法行走。面对突如其来的急情,他们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6名病人分诊,对温莎的病情进行会诊,以准确判断并有效地控制住病情。
意外情况如何处置?危急病情如何应对?据同行的陆军后勤部卫生局助理员殷小平介绍,在出发前,陆军军医大学进行了针对性训练,制定了应急方案预案,采取人力合理调配、工作时间灵活调整、多学科联合会诊等措施,确保病患得到优质高效的救治。8月2日当天,600多人次参加义诊,都得到了有效救治,创下就诊单日最高纪录。
“走出国门进行卫勤作业,不仅锻炼医疗队伍的组织指挥能力、远程投送能力,还培养了多国卫勤协同能力。”殷小平回忆,2014 年援非抗埃行动,注重与受援国军地卫生部门协同对接、联合行动,产生了很高的救援效率。“此次活动中,我们密切与老挝琅南塔省军地卫生部门沟通联系,在患者救治、留观、转诊等方面形成联合工作机制,提高了医疗服务活动的整体效率。”
笔者了解到,这是全军首支战略级卫生列车医疗队,是第一次跨出国门进行卫勤实践。列车最大编组为19节,由指挥车、伤员运输车、手术急救车、重症监护车、医技保障车等车厢组成,配备有功能齐全的医疗设备和一定基数的药品耗材,可一次性装载伤病员500人。“这就是一所流动医院。” 徐剑铖说。
8月7日,卫生列车医疗队结束了在老挝的医疗服务活动返程回国,琅南塔省军区迈占政委一行送了又送,一直送到70公里外的磨丁口岸,冒着雨下车与队员们挥手道别,久久不肯离去……
老挝琅南塔省,位于湄公河、南塔河交汇处,山林环绕、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都十分落后。
居民昂派的左手腕关节腱鞘囊肿,已经肿痛近10年。7月27日,当他听说中国军医来这里义诊时,便特意请假,一大早就从100多公里外赶来帐篷医院看病。骨科博士徐源、普通外科博士王文生为他成功实施了手术。
“不是你们来,我真的不敢做手术。”8月5日,昂派回到帐篷医院拆线,“我选择相信中国军医,真是选对了!”
像昂派这样多年不治的患者得到救治的还有很多。中国医疗队官兵用精湛的技术、过硬的作风,为老挝军民搭起了“爱心桥”,同时锤炼了我军卫勤队伍在野外陌生地域的医疗保障能力。
千里机动,帐篷医院相当于国内三级甲等水平——为每一名就诊的老挝患者送去福音
98小时长途机动、2000公里辗转跋涉、铁路公路交替转运……第一次出国执行卫勤任务,对有着39年军龄的消化科专家赵晓晏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出征仪式上,赵晓晏和队员就下定决心:“那边条件有限、语言不通,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发扬优良作风,为老挝患者提供最好的服务。”
昂派到来的那天,正是中国医疗队开始义诊的第一天。眼前的这个“帐篷医院”让他十分惊讶:14顶医疗帐篷布置有序,配备了无菌手术室、超聲诊断仪等先进设备,完全就是一家大型医院的“野外版”。
“和平列车——2017”医疗一队队长徐剑铖介绍,此次出国参加“和平列车——2017”医疗服务的帐篷医院,总面积达650平方米,具有国内三级甲等医院的技术水平,是我军新一代帐篷医院首次在实际中使用。
同时,陆军军医大学抽调骨干力量参加此次任务,医生100%获得博士学位、100%执行过国内重大自然灾害医学救援或海外人道主义救援任务。
在境外开展医疗诊治工作,和国内有何不同?赵晓晏坦言,闷热的气候、语言的不便、保障条件的缺乏,成为此次活动开展的挑战。“所有情况只能独立面对。”他坚定地说道。
开诊第一天,就接诊400余人。一位年轻母亲坎驽恩,在电视上看到医疗队为军民免费看病的新闻,专程带着自己8个月大、发着烧的孩子从80公里外赶过来。她一见到赵晓晏就说:“我早一点来到帐篷医院,我的孩子就有更大的希望得救。”
据徐剑铖介绍,在12天时间里,医疗队抽组的由呼吸内科、消化内科、骨科、泌尿外科、皮肤科、眼科等20余个专业组成的专家,为老挝军民提供了综合的诊断治疗服务,受到了老挝人民的高度肯定。
攻坚克难,将健康服务进行到底——中国军医的医德仁术赢得广泛点赞
内分泌科专家徐静副教授来到老挝以后,一种特别被需要的感觉涌上心头。7月29日,琅南塔省军区退休干部温苏埃上校颤颤巍巍地来到帐篷医院就诊。他患糖尿病4年,无论如何治疗,依然手脚麻木、浑身乏力。徐静为他做了详细检查之后,按照糖尿病规范用药方案,给温苏埃开了从国内带来的药品。经过3天的治疗,温苏埃的手脚麻木、全身乏力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
得知附近医院没有此类药物可以替代后,徐静还给温苏埃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表示回国后会继续帮助他买药。
凭借着优良作风和医德仁术,帐篷医院在琅南塔省赢得了广泛赞誉,众多患者都在帐篷医院得到满意的治疗。
不仅如此,看到老挝病人候诊辛苦,队员们就把保障帐篷的空调送到了候诊区。看到很多人从数百公里外赶来看病,队员们放弃午休,吃口盒饭就投入工作。
一位患者由于检查部位特殊,而检查床又太矮,眼科技师陈爽不得不一直跪在地上为患者做眼部B超。检查结束后,陈爽双腿肿胀、缓了好久才能走路。
琅南塔省军区因乔司令员多次说道:“此时正值老挝雨季,天气状况给医疗队员们带来了很多不便,他们不要任何保障,住简陋的大通铺,没有任何怨言,我特别感动。”尽管每天超负荷工作,但医疗队员们始终保持着积极热情的工作状态。
“虽然我们条件相对艰苦,但我们要始终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患者,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并践行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忙活了一天,徐静放下手中的活,简单调整了一下疲倦的身躯说道。
远山如黛, 此刻,“和平列车——2017”医疗队队员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笑声,很爽朗……
奋斗异乡,有效应对突发情况——卫勤协同能力得到提升锤炼
一天上午,琅南塔省军区医院一辆救护车突然送来6位重症患者,其中68岁的老太太温莎患病最重,她呼吸不畅、无法行走。面对突如其来的急情,他们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6名病人分诊,对温莎的病情进行会诊,以准确判断并有效地控制住病情。
意外情况如何处置?危急病情如何应对?据同行的陆军后勤部卫生局助理员殷小平介绍,在出发前,陆军军医大学进行了针对性训练,制定了应急方案预案,采取人力合理调配、工作时间灵活调整、多学科联合会诊等措施,确保病患得到优质高效的救治。8月2日当天,600多人次参加义诊,都得到了有效救治,创下就诊单日最高纪录。
“走出国门进行卫勤作业,不仅锻炼医疗队伍的组织指挥能力、远程投送能力,还培养了多国卫勤协同能力。”殷小平回忆,2014 年援非抗埃行动,注重与受援国军地卫生部门协同对接、联合行动,产生了很高的救援效率。“此次活动中,我们密切与老挝琅南塔省军地卫生部门沟通联系,在患者救治、留观、转诊等方面形成联合工作机制,提高了医疗服务活动的整体效率。”
笔者了解到,这是全军首支战略级卫生列车医疗队,是第一次跨出国门进行卫勤实践。列车最大编组为19节,由指挥车、伤员运输车、手术急救车、重症监护车、医技保障车等车厢组成,配备有功能齐全的医疗设备和一定基数的药品耗材,可一次性装载伤病员500人。“这就是一所流动医院。” 徐剑铖说。
8月7日,卫生列车医疗队结束了在老挝的医疗服务活动返程回国,琅南塔省军区迈占政委一行送了又送,一直送到70公里外的磨丁口岸,冒着雨下车与队员们挥手道别,久久不肯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