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来图书市场出现了一批和电视荧屏联系紧密的图书,如名主持人,名演员出书;名节目的幕后故事;电视剧的同名小说等。这些图书将电视的高收视率作品延伸到出版行业,受到许多读者的追捧,创造了一个个图书销售神话。
【关键词】电视节目 电视剧 图书出版
在互联网时代,似乎一切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网络做不到的。据统计,近年来国人的读书率持续下降,有读书习惯的国人只有5%左右。图书市场出现整体退后的局面,这其中却异军突起了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就是与电视荧屏挂上钩的图书。或者与电视节目主持人、收视率高的节目、火爆电视荧屏的电视剧有关。它们在电视上吸引观众眼球之后,辗转台下,在图书出版行业开辟另一片天地,成为图书出版市场的重要内容。将之分为三大类型:①著名电视人出版的图书;②高收视率节目的同名图书;③热播影视剧的同名或改编的小说。
一、名电视人出书,展现不为人知一面
优秀的电视节目造就了一批家喻户晓的名嘴们,他们在荧屏上与观众天天打照面,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明星一级的电视人,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的主播们。节目主持人出书的浪潮也是从央视开启。早在1996年,赵忠祥就写了《岁月随想》,销售超过100万册,从此刮起了一股“名人出书”的旋风。这让出版人看到了名人出书的巨大市场,这才有了之后的倪萍的《日子》,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水均益的《前沿故事》,敬一丹的《话筒前》,崔永元的《不过如此》等的纷至沓来。他们的书销售量都很好,有的连专业作家都无法匹敌,活跃了图书市场。
二、名节目同名出版物,与节目相呼应
除了名嘴们的出书热,伴随电视节目还有另外一种出版物,就是和节目相呼应的书,主要是一些生活服务类,学术文化类,调查法制类图书。
最具代表的生活服务类是中央电视台的《天天饮食》节目的同名图书,《夕阳红》节目的子节目《家有妙招》。这两个节目能够出版同名图书并且畅销,和它们节目本身的特点是相关的。这两个是生活类节目,内容主要是围绕着日常生活的点滴。这一类节目主要的收视群是家庭主妇们,这个群体很大。《天天饮食》教授观众如何烹饪,《家有妙招》教观众如何变家里的废弃资源为宝。这些对于日常生活很有用,按期播放的电视节目,远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所以它们的同名图书的出版便有了需求。这些图书就是家常菜谱,日常家庭百科图书,随手随时都用得着。
学术文化类的代表更是红极一时。2007年央视10套的《百家讲坛》,开启了专家教授电视教学的新模式,让那些本来遥不可及的学术典故走进寻常百姓的眼中,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解读。这个节目同样捧红了一批学术超人和他们的作品。易中天和于丹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在电视上给观众讲学术,除了电视也把他们的平民学术通过图书传达给更多的读者。很多起先是其節目忠实观众的人,继续追捧他们的图书,仔细品读。于丹的一系列图书《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从星空到心灵——易中天于丹演讲对谈录》发行百万册,长期占据畅销书之列,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销往国外。“学术超男”易中天的“品三国”系列也是同样销量不俗。一个电视节目造就了红透中国的男女学者,进而也带动了图书出版的兴盛,这不能不说是电视内外的双重收益。
调查法制类的代表是两大调查性节目《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和法制类《今日说法》。与其他节目不同的是,这类节目所相关的图书几乎是节目组整体编写或者相关学者研究,讲述和这个节目有关的幕后故事。《焦点访谈》节目的《聚焦〈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节目的《调查〈新闻调查〉》,《今日说法》节目的《今日说法》,这些图书向普通观众展现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尤其是像这类纪实性很强的节目,揭露幕后故事可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另外这些图书可以作为节目的文献资料,对于学者们的研究也大有好处。
三、“电视剧小说”,荧屏外的热火朝天
文学巨著或者大家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版本,搬上荧屏,让阳春白雪变成下里巴人,许多晦涩难懂的巨著也可以讲得通俗易懂,走进寻常百姓家。文学作品作为影视剧的母本被开发,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张艺谋的《红高粱》,央视的《四世同堂》,《蹉跎岁月》等,都是小说火了,再被导演相中,二次开发。但是时过境迁,那种先有小说再有电视剧的模式早已不是现在的商业模式了。自从王朔为《编辑部的故事》撰写的剧本被改写成小说后,电视剧和小说的出世顺序发生了变化。80后的典型代表郭敬明对于电影剧本《无极》改编而成的小说的巨大成功,极大地刺激了传统的写作模式。在看到这样做的巨大商机之后,出版商更多地选择在影视剧火爆之后,借高收视率的东风出版电视剧同名小说,甚至在剧本的基础上写小说,进行大力炒作。
通常如果电视剧的收视率不俗的话,同名小说也会在书市受到追捧。军旅战争题材如《亮剑》、《血色浪漫》、《狼毒花》等,在央视的收视率一片飘红,之后带动小说的走红。《亮剑》使都梁成为赤手可热的作家,之后几乎在和电视剧同时出版了小说《荣宝斋》。电视剧的字幕上通常会打上本剧同名小说已由某某出版社发行,这无形当中也为小说作了把免费广告。这两者已经不存在谁利用谁,谁先谁后了,已经成为有机整体,在各自市场打拼。
有人会可惜大家的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之后失去了精髓。同样在电视剧基础上的小说也招来质疑之声。电视和小说的叙述方式完全不同,动态的视觉艺术如何变成静态的思想艺术,如果仅仅利用它的故事或者照搬电视剧,那这样的电视剧无疑没有什么欣赏性可言,只能是一种快餐消费。这样的搭配促销,很多有一定品味的读者是不买账的。比如在电视荧屏呼风唤雨赚取眼球的海岩电视剧,其同名小说就没有像电视剧那样热销了。对于出版商来说,这块蛋糕还是有的可做的。比如,盛行多时的韩剧风,少男少女对于韩剧小说的期待都是建立在对小说的想象之中的。还是有狂热的观众在看过电视剧之后,想再去读读小说,到底有没有什么不同。有需要,就有供应。这就是在台下的另外一块市场。
梳理了电视荧屏和图书出版互动的几种形式,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多媒体时代,各种传播形式,电视荧屏和图书出版,台上和台下,互动相得益彰。虽然这些和电视荧屏相关的图书的可读性打了折扣,但是没法阻挡此类图书占领市场的一席之地。尤其是名人出书已经形成一股潮流。但是现在图书市场鱼龙混杂,真正有价值的书不是很多。如果出版人一味地为了利益,而不顾其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对于广大读者是不负责任的。
台上和台下,共唱一出戏。大幕已拉开,但是好戏还在后面。这也需要更多的行业规范和出版人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①金丽红,《大多数名人并不具备出书条件》,《出版广角》,2008(12)
②郑永军,《名人出书,很烂很畅销》,《品味阅读之美》,2008(5)
③周奇,《出错书不如不出书》,《中国编辑》,2008(5)
④杨嘉,《书业内外》,《出版参考》,2008(12)
⑤陈雄,《冷眼看待出书热》,《中国经济周刊》,2008(48)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研究生)
责编:刘冰石
【关键词】电视节目 电视剧 图书出版
在互联网时代,似乎一切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网络做不到的。据统计,近年来国人的读书率持续下降,有读书习惯的国人只有5%左右。图书市场出现整体退后的局面,这其中却异军突起了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就是与电视荧屏挂上钩的图书。或者与电视节目主持人、收视率高的节目、火爆电视荧屏的电视剧有关。它们在电视上吸引观众眼球之后,辗转台下,在图书出版行业开辟另一片天地,成为图书出版市场的重要内容。将之分为三大类型:①著名电视人出版的图书;②高收视率节目的同名图书;③热播影视剧的同名或改编的小说。
一、名电视人出书,展现不为人知一面
优秀的电视节目造就了一批家喻户晓的名嘴们,他们在荧屏上与观众天天打照面,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明星一级的电视人,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的主播们。节目主持人出书的浪潮也是从央视开启。早在1996年,赵忠祥就写了《岁月随想》,销售超过100万册,从此刮起了一股“名人出书”的旋风。这让出版人看到了名人出书的巨大市场,这才有了之后的倪萍的《日子》,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水均益的《前沿故事》,敬一丹的《话筒前》,崔永元的《不过如此》等的纷至沓来。他们的书销售量都很好,有的连专业作家都无法匹敌,活跃了图书市场。
二、名节目同名出版物,与节目相呼应
除了名嘴们的出书热,伴随电视节目还有另外一种出版物,就是和节目相呼应的书,主要是一些生活服务类,学术文化类,调查法制类图书。
最具代表的生活服务类是中央电视台的《天天饮食》节目的同名图书,《夕阳红》节目的子节目《家有妙招》。这两个节目能够出版同名图书并且畅销,和它们节目本身的特点是相关的。这两个是生活类节目,内容主要是围绕着日常生活的点滴。这一类节目主要的收视群是家庭主妇们,这个群体很大。《天天饮食》教授观众如何烹饪,《家有妙招》教观众如何变家里的废弃资源为宝。这些对于日常生活很有用,按期播放的电视节目,远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所以它们的同名图书的出版便有了需求。这些图书就是家常菜谱,日常家庭百科图书,随手随时都用得着。
学术文化类的代表更是红极一时。2007年央视10套的《百家讲坛》,开启了专家教授电视教学的新模式,让那些本来遥不可及的学术典故走进寻常百姓的眼中,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解读。这个节目同样捧红了一批学术超人和他们的作品。易中天和于丹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在电视上给观众讲学术,除了电视也把他们的平民学术通过图书传达给更多的读者。很多起先是其節目忠实观众的人,继续追捧他们的图书,仔细品读。于丹的一系列图书《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从星空到心灵——易中天于丹演讲对谈录》发行百万册,长期占据畅销书之列,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销往国外。“学术超男”易中天的“品三国”系列也是同样销量不俗。一个电视节目造就了红透中国的男女学者,进而也带动了图书出版的兴盛,这不能不说是电视内外的双重收益。
调查法制类的代表是两大调查性节目《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和法制类《今日说法》。与其他节目不同的是,这类节目所相关的图书几乎是节目组整体编写或者相关学者研究,讲述和这个节目有关的幕后故事。《焦点访谈》节目的《聚焦〈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节目的《调查〈新闻调查〉》,《今日说法》节目的《今日说法》,这些图书向普通观众展现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尤其是像这类纪实性很强的节目,揭露幕后故事可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另外这些图书可以作为节目的文献资料,对于学者们的研究也大有好处。
三、“电视剧小说”,荧屏外的热火朝天
文学巨著或者大家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版本,搬上荧屏,让阳春白雪变成下里巴人,许多晦涩难懂的巨著也可以讲得通俗易懂,走进寻常百姓家。文学作品作为影视剧的母本被开发,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张艺谋的《红高粱》,央视的《四世同堂》,《蹉跎岁月》等,都是小说火了,再被导演相中,二次开发。但是时过境迁,那种先有小说再有电视剧的模式早已不是现在的商业模式了。自从王朔为《编辑部的故事》撰写的剧本被改写成小说后,电视剧和小说的出世顺序发生了变化。80后的典型代表郭敬明对于电影剧本《无极》改编而成的小说的巨大成功,极大地刺激了传统的写作模式。在看到这样做的巨大商机之后,出版商更多地选择在影视剧火爆之后,借高收视率的东风出版电视剧同名小说,甚至在剧本的基础上写小说,进行大力炒作。
通常如果电视剧的收视率不俗的话,同名小说也会在书市受到追捧。军旅战争题材如《亮剑》、《血色浪漫》、《狼毒花》等,在央视的收视率一片飘红,之后带动小说的走红。《亮剑》使都梁成为赤手可热的作家,之后几乎在和电视剧同时出版了小说《荣宝斋》。电视剧的字幕上通常会打上本剧同名小说已由某某出版社发行,这无形当中也为小说作了把免费广告。这两者已经不存在谁利用谁,谁先谁后了,已经成为有机整体,在各自市场打拼。
有人会可惜大家的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之后失去了精髓。同样在电视剧基础上的小说也招来质疑之声。电视和小说的叙述方式完全不同,动态的视觉艺术如何变成静态的思想艺术,如果仅仅利用它的故事或者照搬电视剧,那这样的电视剧无疑没有什么欣赏性可言,只能是一种快餐消费。这样的搭配促销,很多有一定品味的读者是不买账的。比如在电视荧屏呼风唤雨赚取眼球的海岩电视剧,其同名小说就没有像电视剧那样热销了。对于出版商来说,这块蛋糕还是有的可做的。比如,盛行多时的韩剧风,少男少女对于韩剧小说的期待都是建立在对小说的想象之中的。还是有狂热的观众在看过电视剧之后,想再去读读小说,到底有没有什么不同。有需要,就有供应。这就是在台下的另外一块市场。
梳理了电视荧屏和图书出版互动的几种形式,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多媒体时代,各种传播形式,电视荧屏和图书出版,台上和台下,互动相得益彰。虽然这些和电视荧屏相关的图书的可读性打了折扣,但是没法阻挡此类图书占领市场的一席之地。尤其是名人出书已经形成一股潮流。但是现在图书市场鱼龙混杂,真正有价值的书不是很多。如果出版人一味地为了利益,而不顾其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对于广大读者是不负责任的。
台上和台下,共唱一出戏。大幕已拉开,但是好戏还在后面。这也需要更多的行业规范和出版人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①金丽红,《大多数名人并不具备出书条件》,《出版广角》,2008(12)
②郑永军,《名人出书,很烂很畅销》,《品味阅读之美》,2008(5)
③周奇,《出错书不如不出书》,《中国编辑》,2008(5)
④杨嘉,《书业内外》,《出版参考》,2008(12)
⑤陈雄,《冷眼看待出书热》,《中国经济周刊》,2008(48)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研究生)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