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是科学技术大行其道的信息化时代,从小接触、熟悉和掌握信息技术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具有关键意义,由于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对信息课程缺乏兴趣与重视、厌恶应试教育,在进行教学时不能沿用过去呆板的教学模式,而是应当秉持核心素养理念,强化高中生的主体地位,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中的情况,提出“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视域,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采用情境教学法
1.借助经典故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们都知晓和熟悉的特定情境来开展教学,以确保每个学生的兴趣都能够被吸引。例如,在学习有关电脑画图的部分时,可以选取某个故事为背景,引导学生们开展想象,辅以恰当的音乐或者背景图片,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故事环境和主人公感情变化,从而绘制出更加精美的图画,并促进他们探索画图软件的积极性[1]。背景故事需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理念、蘊藏正思想与正能量,还要具有逻辑合理的情节,并留出许多开放性空间供学生们思考,可使他们发挥想象力,提高积极性。例如,可用流传已久的、著名的《西游记》当中的著名故事片段,以大闹天宫、狮驼岭战三妖等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可指定某个情节、片段要求学生自由想象,用电脑绘图软件将自己心中的画面展现出来,也可以让学生绘制一组图画来完整地体现剧情,还可探索诸如文字插入等功能,为图画中的人物配上台词。如此一来,学生们见证了自己的想象转变为现实图案的过程,能够惊叹于信息技术的神奇与计算机的便利,并充分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体会学习的乐趣[2]。
2.借助实际案例
除了利用故事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实际存在的案例作为背景,在此基础上构建情境,增强真实性与说服力,使学生都能够真切感受信息技术的作用[3]。在讲解信息技术的安全问题时时,若无实际案例支撑,单纯的解释与理论就显得苍白无力,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添加实际发生过的事情作为案例,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和可靠性,使学生能够做到端正态度,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在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办公的过程中,能够自觉保护好自己的私人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筛选,保持理智。如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部分时,教师应当列举前几年引起较大风波的“熊猫烧香”病毒案件,或者最近两年肆虐的入侵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电脑的病毒造成的严重后果,让学生意识到病毒的危害性,在平时使用计算机时能够做到自觉查杀病毒、备份重要文件,并进一步延伸到关于互联网私人信息泄露的问题,这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更能使学生深入思考。除了为学生展示案例,教师甚至可以使用危害性较小的、易于控制的病毒在没有保存重要资料的电脑上示范一次,强化电脑病毒的危害性,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树立捍卫自身合法权益、注重网络安全的理念。在教导学生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时,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切合实际的数据,例如对班上同学情况的统计,请学生根据数据来设计和制作图表,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巨大用途,发掘二者之间的联系。
二、采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教学法
据观察,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大多缺乏充足的有效互动,使得课堂成为教师与某个或者某几个学生的主场,教育过程演变为“一对一”或“一对几”,思维敏捷、语言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占有明显优势,为了赶课堂进度、确保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通常不会留出充足时间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或仔细聆听学生发言,导致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充当看客、听众,兴趣缺缺,也不愿意倾听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发言。为此,应结合使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发言机会,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深入自主思考、畅所欲言、并学会倾听,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需注意的是,一旦选择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模式,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不能担心课堂进度问题,否则容易使之成为一种形式,学生不能深入思考,也无法与同伴深入交流[4]。其次,应尽可能完整地听完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尤其是在聆听学生的小组讨论时,不仅要做好一名指导者,还要充当优秀的倾听者,不打断学生发言,并阻止想要抢话的学生,请他们尊重伙伴。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并不意味着完全放手,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也应当给予正确指引。部分高中生不具备合作的熟练与默契,时常会在小组中没有次序地发言,如同一盘散沙,缺乏纪律,组内半数以上成员浑水摸鱼,小组合作起不到预期效果。为避免上述现象,应尽可能形成固定的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能力等方面因素对学生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中的成员都能形成互补,在多次合作中培养默契,熟悉彼此的优缺点,能够更好地携手并进,形成合力。
三、设置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锻炼机会
若不经历亲身尝试,学生永远无法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无法融会贯通,达到能够应用的水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践操作与锻炼必不可少,教师应当在讲授完新知识后带领学生练习操作,在课堂末尾设置练习环节,让学生们充分感受新知识的本质,并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相关问题,更加透彻地理解理论知识。如在学习电子邮件、聊天软件、通讯录的相关部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申请属于自己的邮箱和社交账号,并建立班群,让学生之间互相发送消息、邮件,并收集其他同学的联系方式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将其有序地保存在一个文件当中。唯有经历了足够的实践,学生才能具备应用能力[5]。此外,信息技术本就具备灵活多变的特征,想要达到最好的锻炼效果,教师必须保证问题或任务的开放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从多个角度思考、探究问题,应避免使用带有固定答案的问题,防止打消学生积极性。最后,当改变教学方法时,也应对教评方式作出相应调整,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给予学生全面且具有参考、引导价值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优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如在提出开放性问题后,对于学生所给出的答案,教师不应当简单地使用“正误”来评判,而是要从中观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逻辑思维、信息化素养等。
四、结论
基于核心素养构建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之余,全方位锻炼和提升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并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使其领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刘海霞.浅论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J].小品文选刊:下,2015(3):104.
[2]赵秀梅.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J].杂月文刊:教育世界,2015(6):259.
[3]严英莲.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J].才智.2018年S1期.
[4]张敏.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年13期.
[5]马云.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知识传授及价值引导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年07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视域,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采用情境教学法
1.借助经典故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们都知晓和熟悉的特定情境来开展教学,以确保每个学生的兴趣都能够被吸引。例如,在学习有关电脑画图的部分时,可以选取某个故事为背景,引导学生们开展想象,辅以恰当的音乐或者背景图片,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故事环境和主人公感情变化,从而绘制出更加精美的图画,并促进他们探索画图软件的积极性[1]。背景故事需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理念、蘊藏正思想与正能量,还要具有逻辑合理的情节,并留出许多开放性空间供学生们思考,可使他们发挥想象力,提高积极性。例如,可用流传已久的、著名的《西游记》当中的著名故事片段,以大闹天宫、狮驼岭战三妖等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可指定某个情节、片段要求学生自由想象,用电脑绘图软件将自己心中的画面展现出来,也可以让学生绘制一组图画来完整地体现剧情,还可探索诸如文字插入等功能,为图画中的人物配上台词。如此一来,学生们见证了自己的想象转变为现实图案的过程,能够惊叹于信息技术的神奇与计算机的便利,并充分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体会学习的乐趣[2]。
2.借助实际案例
除了利用故事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实际存在的案例作为背景,在此基础上构建情境,增强真实性与说服力,使学生都能够真切感受信息技术的作用[3]。在讲解信息技术的安全问题时时,若无实际案例支撑,单纯的解释与理论就显得苍白无力,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添加实际发生过的事情作为案例,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和可靠性,使学生能够做到端正态度,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在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办公的过程中,能够自觉保护好自己的私人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筛选,保持理智。如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部分时,教师应当列举前几年引起较大风波的“熊猫烧香”病毒案件,或者最近两年肆虐的入侵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电脑的病毒造成的严重后果,让学生意识到病毒的危害性,在平时使用计算机时能够做到自觉查杀病毒、备份重要文件,并进一步延伸到关于互联网私人信息泄露的问题,这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更能使学生深入思考。除了为学生展示案例,教师甚至可以使用危害性较小的、易于控制的病毒在没有保存重要资料的电脑上示范一次,强化电脑病毒的危害性,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树立捍卫自身合法权益、注重网络安全的理念。在教导学生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时,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切合实际的数据,例如对班上同学情况的统计,请学生根据数据来设计和制作图表,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巨大用途,发掘二者之间的联系。
二、采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教学法
据观察,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大多缺乏充足的有效互动,使得课堂成为教师与某个或者某几个学生的主场,教育过程演变为“一对一”或“一对几”,思维敏捷、语言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占有明显优势,为了赶课堂进度、确保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通常不会留出充足时间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或仔细聆听学生发言,导致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充当看客、听众,兴趣缺缺,也不愿意倾听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发言。为此,应结合使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发言机会,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深入自主思考、畅所欲言、并学会倾听,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需注意的是,一旦选择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模式,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不能担心课堂进度问题,否则容易使之成为一种形式,学生不能深入思考,也无法与同伴深入交流[4]。其次,应尽可能完整地听完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尤其是在聆听学生的小组讨论时,不仅要做好一名指导者,还要充当优秀的倾听者,不打断学生发言,并阻止想要抢话的学生,请他们尊重伙伴。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并不意味着完全放手,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也应当给予正确指引。部分高中生不具备合作的熟练与默契,时常会在小组中没有次序地发言,如同一盘散沙,缺乏纪律,组内半数以上成员浑水摸鱼,小组合作起不到预期效果。为避免上述现象,应尽可能形成固定的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能力等方面因素对学生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中的成员都能形成互补,在多次合作中培养默契,熟悉彼此的优缺点,能够更好地携手并进,形成合力。
三、设置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锻炼机会
若不经历亲身尝试,学生永远无法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无法融会贯通,达到能够应用的水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践操作与锻炼必不可少,教师应当在讲授完新知识后带领学生练习操作,在课堂末尾设置练习环节,让学生们充分感受新知识的本质,并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相关问题,更加透彻地理解理论知识。如在学习电子邮件、聊天软件、通讯录的相关部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申请属于自己的邮箱和社交账号,并建立班群,让学生之间互相发送消息、邮件,并收集其他同学的联系方式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将其有序地保存在一个文件当中。唯有经历了足够的实践,学生才能具备应用能力[5]。此外,信息技术本就具备灵活多变的特征,想要达到最好的锻炼效果,教师必须保证问题或任务的开放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从多个角度思考、探究问题,应避免使用带有固定答案的问题,防止打消学生积极性。最后,当改变教学方法时,也应对教评方式作出相应调整,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给予学生全面且具有参考、引导价值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优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如在提出开放性问题后,对于学生所给出的答案,教师不应当简单地使用“正误”来评判,而是要从中观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逻辑思维、信息化素养等。
四、结论
基于核心素养构建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之余,全方位锻炼和提升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并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使其领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刘海霞.浅论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J].小品文选刊:下,2015(3):104.
[2]赵秀梅.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J].杂月文刊:教育世界,2015(6):259.
[3]严英莲.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J].才智.2018年S1期.
[4]张敏.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年13期.
[5]马云.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知识传授及价值引导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