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黄的坚守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g_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错,如你所猜。阿黄是一条狗的名字。
  说起阿黄,还真有一段故事。
  阿黄是一条流浪狗,从阿黄的品相看,不太可能被主人遗弃,她落魄为流浪狗的因素,很有可能是迷路走失所致。
  在几年前一个大雾弥漫的早晨,她被我们单位一位具有爱心的编辑发现,于是,阿黄成为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被安置在大楼后面,一个木头箱子成为了她的居所。
  大部分时间,阿黄都是在她的居所附近徘徊,偶尔,她也会跑到大楼前,有时候站在那里,有时候坐在那里,注视着从她面前走过的记者、编辑,看着进进出出大楼的人们,眼睛里流露出艳羡的目光。
  我们单位几位爱心编辑,定期从家里带一些骨头、肉或者其它食物,放在阿黄的碗里,给阿黄享用。这些,就是阿黄的生活来源。阿黄虽没有达到衣锦食玉的境界,但也衣食无忧。对此,阿黄相当满意,也对她们充满了感激之情。
  阿黄后来恋爱了,生下了一条小狗。与妈妈满身黄色毛发不同,这小子一身黑毛。大家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小黑。
  于是,妈妈阿黄带着儿子小黑,快活地生活在一座大楼后面的木屋里,简单、安逸,幸福而满足。
  也不知从哪一天起,并没有任何人的安排或者授意,阿黄和小黑,自觉地担负起大楼周围夜晚的安保工作。
  每天晚上,阿黄和小黑,享用完晚餐之后,就会来到大楼前的广场,欣赏大妈们精彩的广场舞。曲终人散,阿黄和小黑回到大楼后面的木屋里,开始守夜。“从监控里,我可以看见,每天夜里,阿黄和小黑几乎都不睡觉,总会围绕大楼转几圈。发现可疑迹象,阿黄和小黑就会用叫声报警,我们就会进行巡查。”大楼安保师傅们对阿黄母子额外担负起安保职责,充满敬佩和感谢。
  可以想见,在那些漫漫长夜里,坚守職责的阿黄母子,如何排遣和捱过孤寂。夜深人静,喧嚣了一天的城市安静下来,劳碌了一天的人们沉入梦境。只有阿黄母子,睁大警觉的眼睛,或在酷热难耐,或在寒风冰冻,或在春风飞花里,履行着责任。他们和锦衣夜行的猫,打过招呼;他们和路过远行的狗,互致问候;他们向夜空里南徙北迁的飞鸟,表达敬意。
  ……
  只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阿黄的生活。
  大楼安保师傅回述去年冬天的一个黄昏,发生的不幸。“天黑得早,风大,又冷。我先听见阿黄和小黑的叫声,然后,我通过监控,看见一个男子,戴着帽子,阿黄和小黑跟在他后面追撵狂叫。这时,只见那个男子向阿黄和小黑丢了一个物品,小黑冲上前去,一口咬了下去,瞬间,小黑抽搐着,倒在地上……”安保师傅迅速从安保室冲了出来,男子见状,立即逃遁而去。
  小黑遭遇不幸故去之后,我们单位的爱心记者、编辑为他做了很多事情。一名记者向派出所报案,并跟踪采访很长时间,试图找到向小黑下毒手的男子,将其绳之以法。具有爱心的美女编辑们,含着泪,体面地安葬了小黑,并对失去儿子的阿黄进行了细致的心理疏导和安抚,尽最大能力减轻丧子带给她的打击。
  亲眼目睹儿子小黑遭遇不幸,妈妈阿黄受到了致命一击。自那而后,阿黄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敢迈出木屋一步,时刻处于警惕惊恐状态。尤其对陌生人,充满了戒备和敌视。
  有一次,我遇见阿黄走出了木屋,站在阳光下。年轻的她,显得那么衰老,精神萎靡,毛发凌乱,不复昔日风姿。一双眼睛,写满了哀伤。
  就在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阿黄会被哀痛彻底击倒的时候,出乎大家的意料,大约在小黑逝去一年后,阿黄重新振作起来了。
  阿黄哀伤的眼睛里,渐渐多了些许坚毅的光芒。阿黄重新自觉履行和担负起看护大楼的责任。
  如果你到我们单位来,你会在大楼后面看到阿黄居住的木屋,你会看见阿黄吃饭的碗,你会看见阿黄拥有一双善良的眼睛。你更会看到阿黄如何肩负职责,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如果遇见陌生的你,她会对你狂叫,请你一定要配合和理解她,那是她在履行责任。
  也许,在四处布满监控的大楼,她所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阿黄的那份坚守以及那份发自内心的责任感。
  能力或许有限,作用或许不大,但是坚守的品格,却自始自终与自身能力和作用大小并无必然关联。
  万小满摘自《淮南日报》
其他文献
为了几千万像外婆一样的老人,台湾女孩姚彦慈用四年时间,设计出让人惊叹的温暖发明。她说:“当有一天,那个养育了我们的人变老变迟钝,他们也想要一双能够紧握他们的手。”  外婆老了  姚彦慈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外婆也会老,老得那样彻底,甚至连她心心念念的外孙女也不认得了。2011年春节,当姚彦慈从美国斯坦福大学兴冲冲地回到台湾桃园的外婆家时,外婆对于这个“天外来客”非常冷漠,客气地说“你好”“喝茶”“我要
我们相差12岁,所以我才不喜欢你。没有什么比数月不见的人突然出现在面前更惊喜,可更惊吓的是她带回来了一个小baby,叛逆期的我完全无法接受你的到来。这不是惊喜,这是惊吓!  第一次见你,你躺在我的180厘米的大床上,那可是我的床!我的地盘!这皱巴巴的小破孩儿居然是我的新晋小弟,开什么玩笑呢?这孩子居然还在我的地盘,我的床上,抱着我的老妈,享受着我的床单的宠爱,凭什么!噢,不,现在应该说是咱们的了。
你总是在一些平常的日子里来看我。然后,一瓶酒,三五个小菜,我们天南地北地聊着,只是不将彼此的故事摻进去。葱呀蒜呀芝麻盐样的话题,总能让人轻松爽快。  我送你,在天桥上。伸出手,用力地一握,什么也不说。  此时的我,寂寥在一个无比喧嚣的大都市里,孤独在一个无比汹涌的人流中。但,你懂我,知道我会在灯火阑珊处守着一堆尚温的余烬,会在灵魂的清醒处保持脚步的方向。  不经意间,我转过身去,你居然还站在天桥上
编者按:现今西方世界的中国观念有着丰富的思想根源。从13世纪的柏朗嘉宾、马可·波罗开始直到如今,许多西方人在他们的著述中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对于中国的看法。在浩如烟海的西方著述中,挖掘这些对中国形象与中西交流有着深刻影响的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世界,也有助于我们在与西方世界的沟通中更好地阐述我们的观念,并消除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误解。为此,本刊将陆续刊发何辉教授在这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