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学结合是当今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是一项切实有效的教学环节,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最好的实施途径。文章在分析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及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后,提出了一种利用校内教学资源进行仿真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对项目实施的思路及过程进行了阐述,并对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拟仿真;实训项目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回顾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职业院校在办学中注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坚持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路子,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工学结合是一种建立在校企密切合作的基础之上,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中心。在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达到上述目标。而达到上述目标的最好途径就是工学结合。温家宝总理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国家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到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这样做,既有利于缓解当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要完成这一光荣的使命,只有坚持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大多突出工学结合的教育,而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却未能深入地推广。究其原因,其一,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谋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另外,他们不可能将各种对职业院校的培训费用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因而抑制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其二,学校的教学成本和工作量相应增加,同时还要避免学生实习期间“放羊”的现象。总之,工学结合的难点在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能否找到共同的目标、利益及动力。如何有效地利用企业的资源开展工学结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主要思路
在分析了工学结合的优势及困惑之后,笔者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特点,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尝试开展了一些模拟仿真工学结合的实训项目。通过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采用模拟仿真教学,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典型实训项目的形式,在任务驱动和引导下,在工学结合框架下,在教师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分析、思考、讨论,使学生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
(一)项目设计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的主要实践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部分。其中,综合技能训练除了考核学生对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也是对其职业素质的一种训练,又是与生产实际结合最为紧密的项目。根据此项原则,在走访了相关企业和专业人士之后,我们确定了如下图所示的综合训练系统作为工学结合尝试的实训项目。
实施工学结合取得的成效
以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两个班为试点,在带领他们参观了相关企业类似的生产模式之后,通过我们设计的模拟仿真项目,以工学结合的教学为出发点,经实践取得了如下成效。
(一)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创设专业平台,其要点和内容紧紧围绕实训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例如,实训项目主要来自企业现场实际的内容,充分利用各种案例教学,努力打造学生动手和参与能力,规范各种操作要求和工具的使用。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又达到了“零距离”上岗的教学要求。
(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团队意识增强。传统的授课形式是以上下课的时间为标准,而现在则以项目的完成或阶段完成为标准,在提高其参与和团队意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他们就业后的角色转变、岗位适应和工作稳定均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三)由于此实训项目与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机电一体化)的考核内容接近,整个实训结束后,鼓励学生考取该证书。目前这两个班已有大部分学生获得了机电一体化高级证书。这样,既引入了行业考核,使实训更加规范,又为学生今后择业增加了有利的筹码。
(四)该实训项目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均很强,对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使其顺利实施,教师需提前准备多门与之相关的课程知识,并亲自设计、操作,在锻炼学生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综合业务水平的提高。
笔者结合实际开展工学结合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1)由于实训设备有限,学生人均参与的程度有待提高。(2)主要元器件均为工程实际的产品,但仍有虚拟原件。(3)校内实训场地与生产企业存在差距。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可以增加多种执行机构,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夏晓峰,刘世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2]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3]陈绍敏.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7,(5).
[4]张定群,赵艳娜.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启示[J].实验室科学,2006,(1).
作者简介:
欧阳志红(1963—),女,北京市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职教系讲师。(本文责任编辑:周秀峰)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拟仿真;实训项目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回顾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职业院校在办学中注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坚持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路子,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工学结合是一种建立在校企密切合作的基础之上,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中心。在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达到上述目标。而达到上述目标的最好途径就是工学结合。温家宝总理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国家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到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这样做,既有利于缓解当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要完成这一光荣的使命,只有坚持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大多突出工学结合的教育,而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却未能深入地推广。究其原因,其一,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谋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另外,他们不可能将各种对职业院校的培训费用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因而抑制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其二,学校的教学成本和工作量相应增加,同时还要避免学生实习期间“放羊”的现象。总之,工学结合的难点在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能否找到共同的目标、利益及动力。如何有效地利用企业的资源开展工学结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主要思路
在分析了工学结合的优势及困惑之后,笔者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特点,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尝试开展了一些模拟仿真工学结合的实训项目。通过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采用模拟仿真教学,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典型实训项目的形式,在任务驱动和引导下,在工学结合框架下,在教师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分析、思考、讨论,使学生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
(一)项目设计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的主要实践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部分。其中,综合技能训练除了考核学生对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也是对其职业素质的一种训练,又是与生产实际结合最为紧密的项目。根据此项原则,在走访了相关企业和专业人士之后,我们确定了如下图所示的综合训练系统作为工学结合尝试的实训项目。
实施工学结合取得的成效
以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两个班为试点,在带领他们参观了相关企业类似的生产模式之后,通过我们设计的模拟仿真项目,以工学结合的教学为出发点,经实践取得了如下成效。
(一)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创设专业平台,其要点和内容紧紧围绕实训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例如,实训项目主要来自企业现场实际的内容,充分利用各种案例教学,努力打造学生动手和参与能力,规范各种操作要求和工具的使用。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又达到了“零距离”上岗的教学要求。
(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团队意识增强。传统的授课形式是以上下课的时间为标准,而现在则以项目的完成或阶段完成为标准,在提高其参与和团队意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他们就业后的角色转变、岗位适应和工作稳定均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三)由于此实训项目与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机电一体化)的考核内容接近,整个实训结束后,鼓励学生考取该证书。目前这两个班已有大部分学生获得了机电一体化高级证书。这样,既引入了行业考核,使实训更加规范,又为学生今后择业增加了有利的筹码。
(四)该实训项目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均很强,对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使其顺利实施,教师需提前准备多门与之相关的课程知识,并亲自设计、操作,在锻炼学生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综合业务水平的提高。
笔者结合实际开展工学结合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1)由于实训设备有限,学生人均参与的程度有待提高。(2)主要元器件均为工程实际的产品,但仍有虚拟原件。(3)校内实训场地与生产企业存在差距。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可以增加多种执行机构,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夏晓峰,刘世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2]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3]陈绍敏.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7,(5).
[4]张定群,赵艳娜.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启示[J].实验室科学,2006,(1).
作者简介:
欧阳志红(1963—),女,北京市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职教系讲师。(本文责任编辑: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