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曰“埏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意为“空则为器”。道家认为器皿有了虚空的空间,方可起到盛物之用。这与禅宗崇尚残缺与简素的美学观不同,它主张“物体的不完整形态和有残缺的状态”的理念。禅宗希望超越物体现象而去关注其精神,发现精神世界中的规律与变化,从而达到精神与想象的统一。
因为不足,所以才有增进的空间。故现代陶艺常利用器皿的残缺形态,让欣赏者去联想、补充这不完整的空间,同时体现出一种残缺之美,并令人对残缺器皿留下一丝伤感。因而不完整形态的残缺之物,常常留有一个无限的空间和再创造的余地。禅宗的美学观强调的是“不完整形态”,是凭借残缺、古拙来体现美。有缺陷的器皿,才会透射出人文的气息。当你细细品味这种不完整的、质朴的、天然去雕琢之美的器皿时,反倒觉得其更接近人性化,从这些残破的陶艺作品中,似乎蕴涵“物盛则衰”、“有生有灭”这一禅宗理念。
人的一生,也和这禅宗的“残缺美学观”近似,都是在完美与不足、满足与遗憾、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反复轮回。人有时唯有接受一些残缺,方能体现成熟。换言之,现实其实并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东西,既便有也不能长久,因为物体一旦达到终极状态,就意味着消亡。太工整、太精密的器皿,虽完美无缺却毫无灵性与生气,往往容易使人仅注重于形式而忽略器皿的内在精神。有缺憾的器皿,虽然其状态欠佳,却有极为广阔的改造空间,蕴涵着蓄势待发的勃勃生机!
禅宗同时也注重物体的简素之美,让陶艺器皿展现出一种禅宗的简素精神。素烧的陶艺器皿虽然呈现出的是泥土本色,但那粗糙的质地、随意的形态,无不体现出自然的本色之美,洋溢出一派天真、淡泊、潇洒而又雄浑的景象。这些素色的器皿在纯自然、高简素的色调中,展现出的是一种朴素、简约之美,这种精练的视觉美感,不正是禅宗中“纯净意象”的体现吗?禅意的陶艺器皿虽然描绘的是一个极静空灵的意境,但却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空寂。难怪许多陶艺家们虽“身在尘世”,却要寄情于内心的“禅定”。
李仁镇作品
因为不足,所以才有增进的空间。故现代陶艺常利用器皿的残缺形态,让欣赏者去联想、补充这不完整的空间,同时体现出一种残缺之美,并令人对残缺器皿留下一丝伤感。因而不完整形态的残缺之物,常常留有一个无限的空间和再创造的余地。禅宗的美学观强调的是“不完整形态”,是凭借残缺、古拙来体现美。有缺陷的器皿,才会透射出人文的气息。当你细细品味这种不完整的、质朴的、天然去雕琢之美的器皿时,反倒觉得其更接近人性化,从这些残破的陶艺作品中,似乎蕴涵“物盛则衰”、“有生有灭”这一禅宗理念。
人的一生,也和这禅宗的“残缺美学观”近似,都是在完美与不足、满足与遗憾、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反复轮回。人有时唯有接受一些残缺,方能体现成熟。换言之,现实其实并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东西,既便有也不能长久,因为物体一旦达到终极状态,就意味着消亡。太工整、太精密的器皿,虽完美无缺却毫无灵性与生气,往往容易使人仅注重于形式而忽略器皿的内在精神。有缺憾的器皿,虽然其状态欠佳,却有极为广阔的改造空间,蕴涵着蓄势待发的勃勃生机!
禅宗同时也注重物体的简素之美,让陶艺器皿展现出一种禅宗的简素精神。素烧的陶艺器皿虽然呈现出的是泥土本色,但那粗糙的质地、随意的形态,无不体现出自然的本色之美,洋溢出一派天真、淡泊、潇洒而又雄浑的景象。这些素色的器皿在纯自然、高简素的色调中,展现出的是一种朴素、简约之美,这种精练的视觉美感,不正是禅宗中“纯净意象”的体现吗?禅意的陶艺器皿虽然描绘的是一个极静空灵的意境,但却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空寂。难怪许多陶艺家们虽“身在尘世”,却要寄情于内心的“禅定”。
李仁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