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缺成圆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曰“埏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意为“空则为器”。道家认为器皿有了虚空的空间,方可起到盛物之用。这与禅宗崇尚残缺与简素的美学观不同,它主张“物体的不完整形态和有残缺的状态”的理念。禅宗希望超越物体现象而去关注其精神,发现精神世界中的规律与变化,从而达到精神与想象的统一。
  因为不足,所以才有增进的空间。故现代陶艺常利用器皿的残缺形态,让欣赏者去联想、补充这不完整的空间,同时体现出一种残缺之美,并令人对残缺器皿留下一丝伤感。因而不完整形态的残缺之物,常常留有一个无限的空间和再创造的余地。禅宗的美学观强调的是“不完整形态”,是凭借残缺、古拙来体现美。有缺陷的器皿,才会透射出人文的气息。当你细细品味这种不完整的、质朴的、天然去雕琢之美的器皿时,反倒觉得其更接近人性化,从这些残破的陶艺作品中,似乎蕴涵“物盛则衰”、“有生有灭”这一禅宗理念。
  人的一生,也和这禅宗的“残缺美学观”近似,都是在完美与不足、满足与遗憾、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反复轮回。人有时唯有接受一些残缺,方能体现成熟。换言之,现实其实并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东西,既便有也不能长久,因为物体一旦达到终极状态,就意味着消亡。太工整、太精密的器皿,虽完美无缺却毫无灵性与生气,往往容易使人仅注重于形式而忽略器皿的内在精神。有缺憾的器皿,虽然其状态欠佳,却有极为广阔的改造空间,蕴涵着蓄势待发的勃勃生机!
  禅宗同时也注重物体的简素之美,让陶艺器皿展现出一种禅宗的简素精神。素烧的陶艺器皿虽然呈现出的是泥土本色,但那粗糙的质地、随意的形态,无不体现出自然的本色之美,洋溢出一派天真、淡泊、潇洒而又雄浑的景象。这些素色的器皿在纯自然、高简素的色调中,展现出的是一种朴素、简约之美,这种精练的视觉美感,不正是禅宗中“纯净意象”的体现吗?禅意的陶艺器皿虽然描绘的是一个极静空灵的意境,但却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空寂。难怪许多陶艺家们虽“身在尘世”,却要寄情于内心的“禅定”。
  


  李仁镇作品
其他文献
尚荣(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大学之大,不在有无大厦,而在有无大师”。  当今的教育,重在学校,重中之重,又在大学,这里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处所,是输出栋梁之才的地方,也是今后对国家发展导向产生影响的力量。现在对高校有很多评判标准,院士的多寡、SCI论文转引的数量、招生规模、资金实力等等。其实最根本者还在学术,“学术者,天下之公器”。学术的长足发展又在于学校有无大师,在于学校的学习传统
期刊
尹少淳(首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组长)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与人构成了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人要改造环境使之更适应自身的生存,另一方面环境也会深刻地影响人。环境对人的影响,从群体而言,会铸造一个民族的精神,从个体而言,会塑造一个人的灵魂。从根本上说,人类生存的历史,其实就是人与环境互动的历史。  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的和人造的两类。自然环境包括
期刊
Mr. Liu Yuanchang, my loving-teacher and master of Chinese arts and crafts belongs to the latter type. His whole life is attached to fire, glaze and soil, creating human civilization using different p
期刊
主持人语:  肖像雕塑,是人类认识自我、表现自我、肯定自我的一种方式。从外貌特征、内在心灵、标准理想诸多方面,肖像雕塑有着更为直接的表现力。在中国雕塑发展的过程中,肖像雕塑相对比较薄弱,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文化中更多重视的是文字对精神面貌的记载。历史上虽然有些雕塑在神貌刻画上富于特征,但往往是某一类人的共性体现。佛教雕塑更是带着理想的造型,在慈悲的情态中程式化了。上个世纪初叶的现代雕塑兴起,是以学习西
期刊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easeless improvement of China's urban construction scale and standards, a specific urba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 can be large as implemented for a whole city or a
期刊
初踏雕塑领域,勤奋的浙江嘉兴青年雕塑家陆乐四处闯荡,木雕、石刻、铸造、焊接、治印、竹刻……他无不喜欢亲手尝试摆弄,民间工艺、架上雕塑、肖像雕塑、纪念碑和环境艺术等也无不涉猎,别出心裁的麻杆雕人物造型便是他80年代初发明的,朋友们都称其为“巧手”。  然而其实陆乐不仅“手巧”,且敏思好学。1988年从美院带回来世界雕塑幻灯片是陆乐宝贵的珍藏,他不时翻阅着希腊、摩尔、布朗库西及中国古代汉刻魏塑的资料,
期刊
As General Manager of Zhejiang Tiancheng Plastic Arts Co., Ltd., undertaker of the 9th China Sculpture Forum, Mr. Pan Jianbo had received regula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Sculpture Department of Chin
期刊
People in Dawu County of Chaozhou, Guangdong absorb the local customs of Hanjiang River Region and immerse the scene of Ling Dung Area. At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a large batch of clay sculpture mast
期刊
佘国富,福建人,1958年出生。现任教于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为福建省美协会员、厦门市美协常务理事。先后就读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和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创作题材广泛,追求多样性的表现手法。 《黎明前的勇士》厦门市鼓浪屿 《母亲》
期刊
自有文明社会以来,艺术品充斥在人类活动的各个空间,宏伟需仰望的雕塑固然伟岸,陪伴在身前身后、信手可拈的杯盘碗碟更是有着无限可亲的魅力。陶艺追求质朴,在作品中糅合火与土,呈现每一件作品的精髓在您最贴近的生活当中。  韩国陶艺家李仁镇就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艺术家。李仁镇,1957年韩国出生,中学时代随父母移居美国。他对泥土存有一种天生的依恋,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喜欢泥土,喜欢触摸它的感觉,喜欢置身于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