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2012年1月1日“新课标”出版以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我国语文学科界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它自有的特点和模式。而PISA 2018在以往的基础上,对PISA测试进行更加全面和系统性的构建。这二者在看似两条平行线的发展线路上,其成长趋势同样也存在着求同存异的特点。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PISA;福建语文中考
一、 非连续性文本的基本概念对比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于2000年提出“非连续性文本”概念,并在2000年至2006年的三轮测试中,分别将测试文本分成连续性文本(continuous text)和非连续性文本(nocontinuous text)两大类,以此检验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大领域的终身学习能力。连续性文本包括散文、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根据PISA 2009的定义,非连续性文本是与连续文本形式不同的、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的、需要不同于连续文本的阅读策略的文本,也可以看作由表单组成的文本(陆璟,2001)”。
在我国语文中小学教育的历史中,早已存在包含非连续性文本特征的教材和习题,只是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概括,并不自成一派题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提出“非连续性文本”一词,并在第三学段(5~6年级)提到“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在第四学段中(7~9年级)提到“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从这以后,该类题型成为中小学升学考试的一大重点之一,并从原来较少的分值演变成占据卷面10分的高分题型。
但是《课程标准》并没有对“非连续性文本”概念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在实际的中考題目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题型一直是形式多变、类型繁多,既有单一的图表,又有综合性的混合文本。因此,张年东将“非连续性文本”一词一分为二进行探讨,认为“非连续”的主体是文本意流,包括图和纯文字信息两类组合。
二、 非连续性文本的评价内容对比
从前文的概念对比中可以看出,国内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非“彼”之概念。有学者认为《课程标准》规定下的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典型的‘拿来主义’”。(张年东,荣维东,2013)也有学者认为与PISA相比,国内非连续性文本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题型难度更大(宗晨晨,2017)。下面就以2017年福建省中考语文统考卷为例,来探究二者之间的差异性。
PISA 2015的设计内容主要针对三大领域:阅读、数学和科学,因此非连续性文本分别横向存在这三个领域中,涵盖八大项内容:健康、自然资源、环境、危害、前沿科学与科技、人体、地方与全球。PISA 2015“科学”领域下的官方泄露的五个测试题:“鸟类迁徙”“高温下跑步”“山坡调查”“流星体和陨石坑”和“可持续渔业”。可以看出试题的学科跨越性大、包容性强,并非语文科专属题型,而是旨在通过学生的阅读能力解决实际情景中的问题。
从2017年福建语文中考题目内容来看,非连续性阅读题围绕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为背景展开并带有词典中词条信息截图和生字词“罍”(古代盛酒器具,形状似壶)的黑白图片。材料一中对工具书的定义与材料二中吕叔湘对词典修订的意见和“罍”字释义,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文化内涵。与PISA 2018中去除“纸质”概念相反,我国的非连续性阅读题目意图反向而行,旨在提醒学生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变迁,纸质字典也许早已被人淡忘,但是字典的内涵和意义依旧璀璨。非连续性文本在这里承担了继承和弘扬现代汉语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材料紧紧扣住语文学科相关性知识的分支,回归汉字文化,引导学生感受汉语文字的丰富内涵。但是从回归学生现实生活角度来看,相比PISA试题的实用性,国内非连续性阅读是否存在过分强调教育意义、内容局限性、语文色彩过浓等文体有待商榷。
三、 非连续性文本的评价方式对比
根据PISA 2015“科学”领域的五套大题,每大题包含三到五个小题: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设置变量题等,均围绕某一实验展开。PISA 2015的分值并不是单纯依靠某种单一答案来进行评判的。而是将学生的答案综合分析并评定为五个等级,并且同一等级的学生得到的具体分值未必相同,以此评判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许是受PISA 试题“回归现实生活、回归学生生活,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龚建新,2014)的启发,2017年福建语文中考中的非连续性阅读题目要求学生认识相关词典知识,了解语文相关知识,并完成测试。根据所给的两则材料完成总分10分的3题测试,其中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
虽然二者的题型设置大致相同,但是在评价方式上,PISA的试题逻辑更侧重由分散到综合的能力,依靠所给出的情景和学生已有的认知体系来进行综合解题。并且PISA的评分标准是多样化的,标准手册会给出几种参考答案和等级模式,每种答案都能得到相对应的分值。相比之下,2017年福建语文中考中的试题逻辑偏向发散性,从材料顺序依次递进,延伸到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运用上,最后的主观题是一种依托背景材料的拔高性题型。
综上所述,PISA的评价方式多以客观题为主重视学生思维过程,测试学科丰富,题型的角度更多,对答案的容忍性更强。2017年福建语文中考题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延展性更强。
参考文献:
[1]陆璟.PISA如何测定阅读素养[N].中国教育报,2001.
[2]宗晨晨.非连续性文本国内语文科中的本土化[J].文学教育,2017.
[3]张年东,荣维东.从PISA测试看课标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J].语文建设,2013.
[4]龚建新.贴近生活:非连续性文本的选材取向——PISA 测试题给中考命题的启示[J].语文教学通讯,2014(12):65-67.
作者简介:
张尧,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PISA;福建语文中考
一、 非连续性文本的基本概念对比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于2000年提出“非连续性文本”概念,并在2000年至2006年的三轮测试中,分别将测试文本分成连续性文本(continuous text)和非连续性文本(nocontinuous text)两大类,以此检验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大领域的终身学习能力。连续性文本包括散文、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根据PISA 2009的定义,非连续性文本是与连续文本形式不同的、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的、需要不同于连续文本的阅读策略的文本,也可以看作由表单组成的文本(陆璟,2001)”。
在我国语文中小学教育的历史中,早已存在包含非连续性文本特征的教材和习题,只是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概括,并不自成一派题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提出“非连续性文本”一词,并在第三学段(5~6年级)提到“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在第四学段中(7~9年级)提到“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从这以后,该类题型成为中小学升学考试的一大重点之一,并从原来较少的分值演变成占据卷面10分的高分题型。
但是《课程标准》并没有对“非连续性文本”概念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在实际的中考題目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题型一直是形式多变、类型繁多,既有单一的图表,又有综合性的混合文本。因此,张年东将“非连续性文本”一词一分为二进行探讨,认为“非连续”的主体是文本意流,包括图和纯文字信息两类组合。
二、 非连续性文本的评价内容对比
从前文的概念对比中可以看出,国内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非“彼”之概念。有学者认为《课程标准》规定下的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典型的‘拿来主义’”。(张年东,荣维东,2013)也有学者认为与PISA相比,国内非连续性文本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题型难度更大(宗晨晨,2017)。下面就以2017年福建省中考语文统考卷为例,来探究二者之间的差异性。
PISA 2015的设计内容主要针对三大领域:阅读、数学和科学,因此非连续性文本分别横向存在这三个领域中,涵盖八大项内容:健康、自然资源、环境、危害、前沿科学与科技、人体、地方与全球。PISA 2015“科学”领域下的官方泄露的五个测试题:“鸟类迁徙”“高温下跑步”“山坡调查”“流星体和陨石坑”和“可持续渔业”。可以看出试题的学科跨越性大、包容性强,并非语文科专属题型,而是旨在通过学生的阅读能力解决实际情景中的问题。
从2017年福建语文中考题目内容来看,非连续性阅读题围绕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为背景展开并带有词典中词条信息截图和生字词“罍”(古代盛酒器具,形状似壶)的黑白图片。材料一中对工具书的定义与材料二中吕叔湘对词典修订的意见和“罍”字释义,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文化内涵。与PISA 2018中去除“纸质”概念相反,我国的非连续性阅读题目意图反向而行,旨在提醒学生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变迁,纸质字典也许早已被人淡忘,但是字典的内涵和意义依旧璀璨。非连续性文本在这里承担了继承和弘扬现代汉语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材料紧紧扣住语文学科相关性知识的分支,回归汉字文化,引导学生感受汉语文字的丰富内涵。但是从回归学生现实生活角度来看,相比PISA试题的实用性,国内非连续性阅读是否存在过分强调教育意义、内容局限性、语文色彩过浓等文体有待商榷。
三、 非连续性文本的评价方式对比
根据PISA 2015“科学”领域的五套大题,每大题包含三到五个小题: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设置变量题等,均围绕某一实验展开。PISA 2015的分值并不是单纯依靠某种单一答案来进行评判的。而是将学生的答案综合分析并评定为五个等级,并且同一等级的学生得到的具体分值未必相同,以此评判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许是受PISA 试题“回归现实生活、回归学生生活,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龚建新,2014)的启发,2017年福建语文中考中的非连续性阅读题目要求学生认识相关词典知识,了解语文相关知识,并完成测试。根据所给的两则材料完成总分10分的3题测试,其中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
虽然二者的题型设置大致相同,但是在评价方式上,PISA的试题逻辑更侧重由分散到综合的能力,依靠所给出的情景和学生已有的认知体系来进行综合解题。并且PISA的评分标准是多样化的,标准手册会给出几种参考答案和等级模式,每种答案都能得到相对应的分值。相比之下,2017年福建语文中考中的试题逻辑偏向发散性,从材料顺序依次递进,延伸到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运用上,最后的主观题是一种依托背景材料的拔高性题型。
综上所述,PISA的评价方式多以客观题为主重视学生思维过程,测试学科丰富,题型的角度更多,对答案的容忍性更强。2017年福建语文中考题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延展性更强。
参考文献:
[1]陆璟.PISA如何测定阅读素养[N].中国教育报,2001.
[2]宗晨晨.非连续性文本国内语文科中的本土化[J].文学教育,2017.
[3]张年东,荣维东.从PISA测试看课标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J].语文建设,2013.
[4]龚建新.贴近生活:非连续性文本的选材取向——PISA 测试题给中考命题的启示[J].语文教学通讯,2014(12):65-67.
作者简介:
张尧,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