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可见,作为一种模式,情境可以凭借图画、声音、实物、表演等手段,去展现“场景或氛围”,使仿佛置身其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其主要特点就是有形、有境、有情、有体验。
关键词 情境设置 数学 教学过程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法正是让知识从感性中起航。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可见,作为一种模式,情境可以凭借图画、声音、实物、表演等手段,去展现“场景或氛围”,使仿佛置身其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其主要特点就是有形、有境、有情、有体验。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抽象性,但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使学生能真正理解且具有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教学置于一定的情景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形象、生动的“情景”,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感官不能被调动、思维不能被激活,就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景,也就体现不出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更不会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
对很多学生来说数学都是干干巴巴的数字或符号,对其不感兴趣,尤其是职高学生,对数学更是不感兴趣,从上课开始,就盼下课,要不就是数学课当成睡觉课,更有甚者,因为讨厌数学课,把数学老师也当做敌人,处处与数学老师作对,课上的恶作剧使得全班都无法上课。
但是,通过几年的数学教学工作,觉得数学的学习,要让同学产生兴趣,主要也要像语文等科目一样,要多设置情境,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支持、调节和控制作用。要让同学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不再把数学学习当成负担。我在讲立体几何这一大章节时,就特别喜欢叫同学们自己找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并且我把柱锥台的模型带到教室中,叫同学们分组观察,然后自己总结,这样大家在一起讨论,把老师要讲的东西,都能总结出来,这样一节课很轻松的就上完了,得到的效果又很好。特别是异面直线这节课,原来初中所学习的都是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学生对平行、相交很熟悉,对于异面的定义就是不平行也不相交的直线,有些学生很不理解,所以我就以教室的内各墙面交线为例,让学生找到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学生自己找到答案了,难题也就解决了。如果这节课只是老师在黑板上又画又讲,教师自己讲的口干舌燥,累得不得了,学生从黑板上老师所画的图形中不能真正理解,所以收益不大,仍然是云里雾里,所讲的知识没有真正掌握。所以在课堂上就要让学生多参与进来,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老师在旁边适当加以点拨。立体几何的第一难关通过了,慢慢学生的立体感建立起来了,也就不觉得立体几何难学了,立体几何题目自然而然就会做了,不会像以前的大多数学生一见立体几何的题目就退缩了,在高考中明明可以得分的题目就是因为惧怕而放弃了,影响自己的高考成绩。
在平面解析几何中,第二册数学课本学习了直线和圆,因为“圆”这个章节在初三时每个学生都学习过,只不过那时是纯几何方法来证明和解决此问题;而在高中第二册教材中我们是采用代数的方法和几何的方法结合来解决圆的问题,证明的题目几乎没有了,更多的是用数学关系式来体现圆的知识。圆锥曲线的第二部分是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在上椭圆的第一节课之前我就布置好学生找生活中有关椭圆形状的实物,上课时首先让学生讲讲自己在生活中所发现的与椭圆有关的实际例子,在学生讨论之后,我开始演示椭圆的生成;在椭圆定义的演示实验中,根据多媒体中椭圆演示的过程,目的是要得出椭圆是怎样形成的,而不在于椭圆的图形本身,因此在演示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1、在准备演示椭圆时,应注意两个定点及定长(无弹性的绳子),且绳子的长要大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2、在椭圆的演示过程中,什么在不断地变化,什么不在变化(动点及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是在不断地改变;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和不变)。这样抓住这一点才能顺理成章地得出椭圆的定义: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样一节课就轻松度过了,而不是教师在黑板前的纯粹说教,学生不得要领,而是让学生进入你给他们设立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下去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让他们在新奇的状况下把新知识自然而然的掌握了,之后的双曲线和抛物线的生成,我请学生自己动手去创设情境,加深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圆锥曲线这部分知识,我觉得通过情境教学的方法,教师自己把自己解放出来了,而且学生又能充分理解掌握,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还有讲到复数的出现和数域范围时,向学生介绍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员希伯索斯因发现了无理数而被扔进大海;讲到勾股定理时,可介绍毕达哥拉斯曾发现定理时欣喜若狂,宰了一百头牛来庆祝;讲到等比数列时,可介绍印度太子奖励军棋发明家的故事等等。学生听了,自然会产生兴趣,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数学课程教学中,能够设置情境的内容有很多,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在每一章节备课时,多联系实际生活,多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只是说教式教学,要让学生在你创设情境中愉快的学习数学,这样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了,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数学成绩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了。
关键词 情境设置 数学 教学过程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法正是让知识从感性中起航。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可见,作为一种模式,情境可以凭借图画、声音、实物、表演等手段,去展现“场景或氛围”,使仿佛置身其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其主要特点就是有形、有境、有情、有体验。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抽象性,但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使学生能真正理解且具有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教学置于一定的情景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形象、生动的“情景”,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感官不能被调动、思维不能被激活,就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景,也就体现不出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更不会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
对很多学生来说数学都是干干巴巴的数字或符号,对其不感兴趣,尤其是职高学生,对数学更是不感兴趣,从上课开始,就盼下课,要不就是数学课当成睡觉课,更有甚者,因为讨厌数学课,把数学老师也当做敌人,处处与数学老师作对,课上的恶作剧使得全班都无法上课。
但是,通过几年的数学教学工作,觉得数学的学习,要让同学产生兴趣,主要也要像语文等科目一样,要多设置情境,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支持、调节和控制作用。要让同学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不再把数学学习当成负担。我在讲立体几何这一大章节时,就特别喜欢叫同学们自己找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并且我把柱锥台的模型带到教室中,叫同学们分组观察,然后自己总结,这样大家在一起讨论,把老师要讲的东西,都能总结出来,这样一节课很轻松的就上完了,得到的效果又很好。特别是异面直线这节课,原来初中所学习的都是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学生对平行、相交很熟悉,对于异面的定义就是不平行也不相交的直线,有些学生很不理解,所以我就以教室的内各墙面交线为例,让学生找到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学生自己找到答案了,难题也就解决了。如果这节课只是老师在黑板上又画又讲,教师自己讲的口干舌燥,累得不得了,学生从黑板上老师所画的图形中不能真正理解,所以收益不大,仍然是云里雾里,所讲的知识没有真正掌握。所以在课堂上就要让学生多参与进来,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老师在旁边适当加以点拨。立体几何的第一难关通过了,慢慢学生的立体感建立起来了,也就不觉得立体几何难学了,立体几何题目自然而然就会做了,不会像以前的大多数学生一见立体几何的题目就退缩了,在高考中明明可以得分的题目就是因为惧怕而放弃了,影响自己的高考成绩。
在平面解析几何中,第二册数学课本学习了直线和圆,因为“圆”这个章节在初三时每个学生都学习过,只不过那时是纯几何方法来证明和解决此问题;而在高中第二册教材中我们是采用代数的方法和几何的方法结合来解决圆的问题,证明的题目几乎没有了,更多的是用数学关系式来体现圆的知识。圆锥曲线的第二部分是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在上椭圆的第一节课之前我就布置好学生找生活中有关椭圆形状的实物,上课时首先让学生讲讲自己在生活中所发现的与椭圆有关的实际例子,在学生讨论之后,我开始演示椭圆的生成;在椭圆定义的演示实验中,根据多媒体中椭圆演示的过程,目的是要得出椭圆是怎样形成的,而不在于椭圆的图形本身,因此在演示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1、在准备演示椭圆时,应注意两个定点及定长(无弹性的绳子),且绳子的长要大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2、在椭圆的演示过程中,什么在不断地变化,什么不在变化(动点及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是在不断地改变;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和不变)。这样抓住这一点才能顺理成章地得出椭圆的定义: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样一节课就轻松度过了,而不是教师在黑板前的纯粹说教,学生不得要领,而是让学生进入你给他们设立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下去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让他们在新奇的状况下把新知识自然而然的掌握了,之后的双曲线和抛物线的生成,我请学生自己动手去创设情境,加深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圆锥曲线这部分知识,我觉得通过情境教学的方法,教师自己把自己解放出来了,而且学生又能充分理解掌握,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还有讲到复数的出现和数域范围时,向学生介绍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员希伯索斯因发现了无理数而被扔进大海;讲到勾股定理时,可介绍毕达哥拉斯曾发现定理时欣喜若狂,宰了一百头牛来庆祝;讲到等比数列时,可介绍印度太子奖励军棋发明家的故事等等。学生听了,自然会产生兴趣,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数学课程教学中,能够设置情境的内容有很多,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在每一章节备课时,多联系实际生活,多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只是说教式教学,要让学生在你创设情境中愉快的学习数学,这样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了,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数学成绩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