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作文”作为作文考试的一种题型,自恢复高考以来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真可谓经久不衰。近几年来出现的话题作文也是材料作文的一种,只不过是一种开放式的材料作文。材料作文以其灵活的形式,广阔的取材范围,丰富的内容和多方面考察读写能力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平时训练和各种考试中。但在学生的写作中,审题立意上往往存在偏差,下面介绍几种不同的材料和几种不同的审题立意的方法。
一、提炼本质
这种方法就是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的问题去立意,这种方法适用于平实的叙述性材料。这类材料没有明显的是非曲直,所表达的中心也不含蓄,只需我们提炼出一个带哲理性的观点。
例如有这样一则作文材料: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在分析材料时,就要抓住学者话的本质。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的品质;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贪的本质;东西要放整齐:严谨的习惯;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品质;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材料的本质问题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以此为论点,深刻,准确。
二、道理升华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寓言、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分析这类材料,就要揭示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然后再将这个道理的适用范围扩大化。例如《猎户》引《淮南子》中有一段“畋不掩群,不取麕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材而猎。”就这一段话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有同学就事论事谈打猎,有的同学谈要保护小动物,要有恻隐之心;有的同学从效益的角度谈方法,这些都不得要领。也有的同学谈要保护生态平衡,不能把野生动物灭绝,这似乎扣题了,但却又犯了一个错误: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没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去“俯瞰”生态平衡这一问题。
不论是打猎,还是捕鱼,这几种做法有着共同的实质: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将来。这就是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凡事要有长远眼光,要留有余地。再用它去联系现实生活,我们会自然的想到一些与此相似的事情。
三、同异互求
这种方法就是把几个不同材料的某一共同点提出来,加以概括提炼,作为文章的论点。这种方法首先适用于相似排列的多元式材料,如有这样一组作文材料:(1)作家丁玲因腰痛病不能伏案写作,但她不甘心文学生命的终结,自己做了一块特殊的写作板,在上面写出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散文。(2)杨荫榆自“女师大”事件被“打落水”后,先后在苏州女师、苏州东吴大学任教,日寇攻陷苏州时骂敌,于1938年被日寇杀害。(3)陈独秀是中共创始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晚年被解职后生活贫困,疾病缠身,处境尴尬,但断然拒绝国民党反动派的利诱。
第一则材料是一正面名作家,晚年伤病困扰,不辍写作;第二则材料写一老教育者前半生有重大过失,晚年不堪外族入侵,保持名节,骂敌遇害;第三则材料中的陈独秀是中共创始人,曾犯过严重错误,晚年赋闲,贫病交加,仍不屈事伪敌。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保持晚节,“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这一共同点就应是作文立意之所在。
四、自由评论
这种方法适用于是非型材料,这类材料作者不摆明自己的观点,也没有明确的倾向,需要我们分析其中是非曲直,拿出主见。一般说这类作文不求结论的一致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如有这样一则材料:某车间主任的人选在大黄和小黄之间难以确定,新厂长想通过下棋测试性格确定一个人。与大黄下,大黄稳扎稳打,出手老练,三局都握手言和;与小黄下,小黄猛打猛杀,咄咄逼人,既有开局三斧头又有“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前两局直杀得厂长无还手之力,第三局宣称一定要赢厂长,不料只下了个平局,小黄不肯罢休,拽住厂长再干,厂长不干了,因为他已物色好车间主任了。
以此材料作文,就需各抒己见。有人主张选小黄,因为他敢闯敢拼,有开拓精神,有必胜信心,当今改革正需要这种人;有人主张选大黄,因为他稳扎稳打,不急不躁,务实肯干。我们认为只要论证有力,论据充分,哪种观点都能采用。这类材料的立意,有似于1991年的高考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2002年的北京作文《规则》。
五、反弹琵琶
作文材料中的某些观点、言论、行为,一般人认为是正确的,但实质上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完善的,把它揭示出来,以作借鉴。
比如有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我们可以把材料中的问题倒过来思考和分析,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吗?也可能正因为越国人赤脚、披发,鞋帽才有大市场,从而可以得出鲁国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种立意是一种逆向思维,这类辩证置疑的文章,如果角度新颖,立意深刻,有思辩色彩,能很好地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以上五种方法,并不能包括审题立意的所有方法,也还都是纸上谈兵,要想使之发挥作用,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写作中去实践,去摸索,去总结,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中学)
一、提炼本质
这种方法就是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的问题去立意,这种方法适用于平实的叙述性材料。这类材料没有明显的是非曲直,所表达的中心也不含蓄,只需我们提炼出一个带哲理性的观点。
例如有这样一则作文材料: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在分析材料时,就要抓住学者话的本质。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的品质;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贪的本质;东西要放整齐:严谨的习惯;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品质;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材料的本质问题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以此为论点,深刻,准确。
二、道理升华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寓言、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分析这类材料,就要揭示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然后再将这个道理的适用范围扩大化。例如《猎户》引《淮南子》中有一段“畋不掩群,不取麕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材而猎。”就这一段话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有同学就事论事谈打猎,有的同学谈要保护小动物,要有恻隐之心;有的同学从效益的角度谈方法,这些都不得要领。也有的同学谈要保护生态平衡,不能把野生动物灭绝,这似乎扣题了,但却又犯了一个错误: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没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去“俯瞰”生态平衡这一问题。
不论是打猎,还是捕鱼,这几种做法有着共同的实质: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将来。这就是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凡事要有长远眼光,要留有余地。再用它去联系现实生活,我们会自然的想到一些与此相似的事情。
三、同异互求
这种方法就是把几个不同材料的某一共同点提出来,加以概括提炼,作为文章的论点。这种方法首先适用于相似排列的多元式材料,如有这样一组作文材料:(1)作家丁玲因腰痛病不能伏案写作,但她不甘心文学生命的终结,自己做了一块特殊的写作板,在上面写出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散文。(2)杨荫榆自“女师大”事件被“打落水”后,先后在苏州女师、苏州东吴大学任教,日寇攻陷苏州时骂敌,于1938年被日寇杀害。(3)陈独秀是中共创始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晚年被解职后生活贫困,疾病缠身,处境尴尬,但断然拒绝国民党反动派的利诱。
第一则材料是一正面名作家,晚年伤病困扰,不辍写作;第二则材料写一老教育者前半生有重大过失,晚年不堪外族入侵,保持名节,骂敌遇害;第三则材料中的陈独秀是中共创始人,曾犯过严重错误,晚年赋闲,贫病交加,仍不屈事伪敌。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保持晚节,“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这一共同点就应是作文立意之所在。
四、自由评论
这种方法适用于是非型材料,这类材料作者不摆明自己的观点,也没有明确的倾向,需要我们分析其中是非曲直,拿出主见。一般说这类作文不求结论的一致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如有这样一则材料:某车间主任的人选在大黄和小黄之间难以确定,新厂长想通过下棋测试性格确定一个人。与大黄下,大黄稳扎稳打,出手老练,三局都握手言和;与小黄下,小黄猛打猛杀,咄咄逼人,既有开局三斧头又有“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前两局直杀得厂长无还手之力,第三局宣称一定要赢厂长,不料只下了个平局,小黄不肯罢休,拽住厂长再干,厂长不干了,因为他已物色好车间主任了。
以此材料作文,就需各抒己见。有人主张选小黄,因为他敢闯敢拼,有开拓精神,有必胜信心,当今改革正需要这种人;有人主张选大黄,因为他稳扎稳打,不急不躁,务实肯干。我们认为只要论证有力,论据充分,哪种观点都能采用。这类材料的立意,有似于1991年的高考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2002年的北京作文《规则》。
五、反弹琵琶
作文材料中的某些观点、言论、行为,一般人认为是正确的,但实质上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完善的,把它揭示出来,以作借鉴。
比如有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我们可以把材料中的问题倒过来思考和分析,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吗?也可能正因为越国人赤脚、披发,鞋帽才有大市场,从而可以得出鲁国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种立意是一种逆向思维,这类辩证置疑的文章,如果角度新颖,立意深刻,有思辩色彩,能很好地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以上五种方法,并不能包括审题立意的所有方法,也还都是纸上谈兵,要想使之发挥作用,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写作中去实践,去摸索,去总结,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