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调性和时间的棱镜——读王尧的《民谣》

来源 :小说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s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我们熟悉的是写散文和评论的王尧,但总觉得有一天他会换上一副写小说的笔墨.是因为他的散文即使将取景框朝向遥远的历史年代,评论即使是智性犀利的,也总是让人觉得触手生温吗?是因为他对于当下的小说创作现状有期待又有诸多遗憾,所以自己披挂上阵吗?好像是,但又好像不止如此.
其他文献
“十七年”时期,中国戏曲界与电影界先后组织召开了三次戏曲电影座谈会,与会专家聚焦戏曲电影本体、戏曲与电影关系等议题展开论争.三次会议既是“十七年”戏曲电影生产经验的总结,又对当时戏曲电影拍摄问题做出了有效回应.座谈会为戏曲电影生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推动了“十七年”时期戏曲与电影艺术形态的融合.重返“十七年”三次戏曲电影座谈会“现场”,管窥与会专家“论争”的焦点议题,能够抉发有关戏曲电影本体、戏曲与电影“主次”等问题的理论思辨与观念演进.有关戏曲电影的论争不只关涉电影类型的本体问题,有着更为深刻的话
潮剧是广东主要剧种之一,在四、五百年发展史上曾吸收不同戏曲剧种、声腔的艺术.板腔体唱腔兴起,部分戏曲剧种传播至潮汕,潮剧唱腔又逐渐吸收其板式变化.由于地理、经济、文化、民系心理等诸原因,潮剧在我国戏曲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与有影响的声腔或者剧种产生交集,兼收并蓄,不断丰富、提高.潮剧是部分地方剧种历史发展的缩影.
“雪拥蓝关”故事,历来被学者当作韩湘子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考察,而忽视了其自身的独特价值.它从发轫起到定型再到成熟,经历了漫长时间的累积和衍变,至明清时更是成为剧作家改编的重要题材来源.明清戏曲对“雪拥蓝关”故事的改编,主要是通过运用次序调整、情节增删等方法,使戏曲无论是在情节结构、主题思想还是在人物形象上都有着与小说明显的不同之处.而明清戏曲能够改编成功的原因,无不与明清时期的戏剧环境以及小说与戏曲之间的共通性有着很大关系.
一、 “强大的虚构产生真实”rn“强大的虚构产生真实”,这句漂亮的短语来自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它与同样出自他口的“天堂,应当是一座图书馆的模样”,曾被我无数次地引用,很可能还会继续无数次.它的里面包含了切中肯綮的卓见,当然也包含着作为写作者的体验和经验.
期刊
1925-1949年,故宫博物院早期宫廷戏曲整理与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不仅对清宫遗存戏曲剧本和档案进行了全面的搜集、编目,而且展开了初步的文献刊布和制度研究,其中一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至今都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研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成果为后世了解溥仪小朝廷运行的最后状貌,保留了第一手资料,这为进一步探讨清宫戏曲承应体制奠定了文献基础.这一时期一批学术大家参与到文献、档案研究工作中,为之后研究的纵深发展提供经验与范式.抗战爆发后,故宫文物先后经历南迁、西迁,押送保管工作异常艰辛,而珍贵国宝与文献无一受损,
谁都知道,今天流行的文学研究话语基本是从域外传来的,我们在使用外来概念的时候,因了受制于翻译语言,遗漏了原文的信息,书写时不太易对应文本的真意.当表述被知识的单一语境覆盖的时候,无论怎样言说都难以抵达审美深处.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以简易的词语叙述对象世界时,所得仅仅是一角,许多丰富的意象被模糊掉了.
期刊
一rn长久以来,对王安忆小说的解读总是试图将中国20世纪历史描述为一个连续统一体,仿佛历史从来不存在断裂,也不是充满偶然性.在这样的解读中,三十年代上海的繁华往往同世纪末上海腾飞的商品经济相提并论,而民国时期上海市民的小资情调常常是世纪末中国人对全球化图景的想象源头.这种历史的连续统一体也即是本雅明所谓的“空洞、同质的历史”①.是历史的抽象和异化,与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在王斑的著作中也有论及:“在无孔不入的商品交换原则下,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劳动被抽去其具体性,因为劳动生产被缩减、化
期刊
边缘人物、边缘地区往往会在文学世界中获得补偿.写作者可以用自己的一支笔,将偏僻的人、风景、学问、审美变成某种未来的中心.中国当代学界,愿意从事这样工作的人并不多.这实在需要一种独到透视的眼光和对汉文明嫡传的追问.“胡适那代人已经深深意识到,中国人在自我蒙骗和自娱性写作中身陷苦海,颂圣与自恋之作比比皆是,文章道弊已久.”①对历代文学边缘地带的留心,也是周氏兄弟的传统——去拣拾被遗漏,被过滤掉的真相和真金.
期刊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民国卷》是京剧历史文献研究的又一重要收获,它以16卷近870万字的篇幅,发掘补遗了民国年间有关京剧的历史文献130部,尤其在新旧剧剧评补遗、艺术家专书汇集、钩沉场上艺术文献等方面有重要创获,这对于学界更加全面地掌握京剧发展最重要的民国时期的历史记录,进一步推进这一时期京剧研究朝纵深开掘,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我写这篇主持人语前,我先看了孙郁教授发来的自述文章《“思”与“诗”的互渗何以可能》,他使我明白了这个“三栖评论”专栏在本期有了一种旨趣上的提升.我在第1期主持人语中说,这个专栏强调的是针对学者批评家而兼有突出文学创作成就的现象研究.显然,我把学者之文和创作之文还是做了先验的区分,专栏重在学者创作之文的研究.但近来我的想法有了一点改变,为什么不可以含括、讨论学者之文本身的广义文学性、学术文体的“跨域”或“破界”的文体创新性呢?我此前的思维惯性恐怕是束缚在了传统文体观念的教条主义藩篱中了吧.于是,我想到了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