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初稿名为《斯蒂芬英雄》。在这部小说中,斯蒂芬似乎难以和英雄联系到一起。本文力图从斯蒂芬·迪达勒斯的象征性名字、斯蒂芬的普罗米修斯意象、斯蒂芬的内心叛逆、斯蒂芬自我苦修的毅力以及作为一个创造性艺术家的独特勇气五个方面,来探讨斯蒂芬在小说中展示的英雄主义。
关键词:画像 斯蒂芬 英雄 詹姆斯·乔伊斯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下简称《画像》)是一本带有自传体性质的作品。主人公斯蒂芬所经历的事,作者詹姆斯·乔伊斯几乎都经历过,他力图表现主人公在成长为一个真正艺术家的过程中,从婴幼时期直到成年的心理和精神成长过程。
在面对来自家庭、宗教和国家的压力和威胁时,乔伊斯总是妥协。这似乎很难让他和英雄联系起来。事实上,《画像》中的情节远没有《斯蒂芬英雄》中的情节激动人心,在头脑中发生的事情变成了“行动”。然而,通过细致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读者的确可以在《画像》中发现一个全新的斯蒂芬英雄。
一 斯蒂芬·迪达勒斯的象征性名字
首先,就像荷马神话一样,《画像》也是建立在希腊神话基础之上的。事实上,主人公的姓氏“迪达勒斯”(Dedalus)只比那个古希腊著名艺术家的名字“代达罗斯”(Daedalus)少一个字母。在希腊神话里,代达罗斯在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城为米诺斯国王修建了一座巨大的迷宫,用来关押一个人身牛首的怪物——米诺陶。这座迷宫构造极其复杂,几乎没有人能从中逃脱。随后,代达罗斯失宠于国王,并被关进了自己建造的迷宫里。代达罗斯和儿子伊卡罗斯试图借助用羽毛和蜂蜡制成的翅膀逃离克里特。不幸的是,伊卡罗斯忽视了父亲的告诫,在骄傲驱使下飞向太阳太近导致翅膀融化,自己也坠身大海一命呜呼。从这个意义上,伊卡罗斯也被定义为鲁西法——另一个骄傲的罪人,因此,斯蒂芬的名字暗示他是一个殉难者、创造者、流亡者和骄傲的罪人。
在某种程度上,斯蒂芬的名字反映了本书的主题。家族姓氏能让人很自然联想起这个家族的传统和伟绩。对于斯蒂芬来说,他和父亲之间有着惟一的亲缘关系。对于斯蒂芬,家庭、国家和宗教总是让他感到压抑和窒息。他的终极目标正是摆脱这些锁链并获得艺术创造的自由。“迪达勒斯”本身就是一个背叛和自由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预言的象征。斯蒂芬自从孩童时代就表露出惊人的艺术天赋:敏锐的感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强有力的自省。斯蒂芬意识到他来自代达罗斯的艺术传承是在小说的第四章:当他在海滩上漫步的时候,他听到他的同学们开玩笑地叫他的名字:斯蒂夫诺斯·代达罗斯!”“这时,像从前从来没有过的,斯蒂芬发觉他的奇怪的姓氏是一个预言。”在恍惚之中,他看见“一个形影张着双翅,在波涛上飞翔,缓缓地升入空中”,“一个像鹰一样的人在海面上朝着太阳飞去”。这时,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涌上心头,斯蒂芬终于明白,他不但拥有代达罗斯的姓氏,而且他的姓本身就预言了他的使命,那就是“像那位跟他同姓的伟大工匠一样,凭着灵魂的自由与力量,他将自豪地创造出一个崭新的、飞翔的、美丽的、神秘莫测的、活力永驻的生命体”。通向艺术家的道路注定是一个不断发现美、认识美、最终摆脱尘世的束缚、获得自由的过程。《画像》的结尾,斯蒂芬在日记中提到的“我们家族”指代的不是爱尔兰,而应是艺术家的家族,他们的成员以追求艺术自由为第一生命,在现代社会中注定要走向流亡。
正如在《圣经》中记载的那样,圣·斯蒂芬是第一个基督教殉教者的名字,他“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Acts 6:5)。生长在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中,斯蒂芬起初严格地恪守着教会的道德。后来,他犯下了极大的罪恶,多次与妓女苟合,以及有意识地逃避宗教。接着,当阿诺神父的布道惊醒斯蒂芬回归天主教时,斯蒂芬滑向了另一个极端。然而,斯蒂芬意识到这两种生活方式——彻底的罪恶与彻底的虔诚——是两种错误的有害的极端。他不想过放荡罪恶的生活,但同样拒绝苦修的天主教义。
“献身”,将斯蒂芬·迪达勒斯和圣·斯蒂芬联系起来。圣·斯蒂芬献身于宗教,而斯蒂芬·迪达勒斯献身于艺术创造。斯蒂芬的转变发生在第四章,为了能上大学,他放弃了进入耶稣会的机会。斯蒂芬的拒绝和随后海滩上的顿悟,标志着他从信仰宗教到追求艺术美的转变。斯蒂芬还是一个充满敌意环境中的受害者,社会和宗教对他的毒害颇深。斯蒂芬逃避他的群体,拒绝接受政治参与、宗教献身以及家庭义务的束缚。斯蒂芬在小说结尾的决定暗示乔伊斯将艺术家视为一个必然孤独的人。
斯蒂芬·迪达勒斯的姓氏很重要,暗指第一个基督教殉道士圣·斯蒂芬;他的名则暗指一个能依靠技术使自己超脱世界的异教徒角色。在第五章,斯蒂芬开始将重点从自己的姓转移到名上。“斯蒂芬”是献身的代名词,迪达勒斯则代表着具有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品。
二 斯蒂芬的普罗米修斯化身:啄掉眼睛和火的意象
斯蒂芬对隐藏的被禁的知识与真理的探寻是一个贯穿小说始终的主题,并且同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形象呼应起来。这位泰坦从宙斯那里盗得火种,作为惩罚被宙斯缚于高加索山的岩石上,每天被宙斯的鹰啄食肝脏。这很好地暗示了斯蒂芬童年时的情景。以上提到的斯蒂芬童年时跟丹特阿姨学来的儿歌和普罗米修斯颇为暗合,斯蒂芬也被一些权威的力量所折磨。斯蒂芬通过吟唱来自权威势力的儿歌内化了他的窘境和遗传。他用自己的声音重新构造了这些学来的歌词,从冗长的句法里压缩提炼了片语,并且借助韵律进行了复制。这一简单的韵律对比了两个挥之不去的意象:道歉——啄掉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道歉是在内心深处经过自我审视后做出的一种自我谴责。对于普罗米修斯,他愿意服务人类,这不难抉择,尽管要遭受巨大的肉体上的痛苦。而对于斯蒂芬,一个在童年时期遭受眼疾的小男孩,谈论“啄掉眼睛”显然是比仅仅道歉更为严厉的惩罚。因此,为了从这个未知的令人折磨的世界获取充分的知识,小斯蒂芬注定要遭受更多来自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和考验。
同样和普罗米修斯关联的还有“一个盗火者”,斯蒂芬自己和火的意象关联甚密。读者也许会找到频繁出现的“火焰”“燃烧”一类的词语。而在第三章,他想象着自己坠入地狱的情景:这噩梦般的地狱场景是至今斯蒂芬经历的最痛苦的时刻。这彻底的熄灭了他早期的罪恶想法并且导致了他后来的对自己生理冲动的忏悔。 这在第五章斯蒂芬和教导主任的哲学探讨中变得愈发明显。教导主任试图在壁炉生火时,引发了关于生火艺术的讨论。接着,为了追求同一个比喻,斯蒂芬告诉主任他用的是某个哲学家的思想作为明灯来点亮他的思考方式。然而,斯蒂芬也对主任说,“我确信自己生不了火”。这说明已成为一个大学生的斯蒂芬,尽管知道他自己的不完全,但是正在展翅成为一个自由思想的艺术家,并将获得知识之火。此外,他甚至将自己的国家比作一个大熔炉,并且要“在这个灵魂的作坊里锻造出自己民族尚未被创造出的良心”。
事实上,斯蒂芬的普罗米修斯意象在全书多次出现,特别是斯蒂芬被赫伦欺凌的时候。在那个场景,斯蒂芬被赫伦和其他孩子欺侮,正是因为他支持自己崇拜的诗人拜伦。在斯蒂芬的眼中,赫伦是一个敌人,正如宙斯在普罗米修斯眼中那样,并且“他常常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文森特·赫伦生着一张鸟一样的脸,同时也取了一个鸟一样的名字。”这些关于赫伦的鸟的形象的描述自然引发了读者对啄食普罗米修斯心脏的宙斯之鹰的联想。而随后的情节证实了这种判断。赫伦嘲笑斯蒂芬的父亲和斯蒂芬心仪的女孩,这二者都是斯蒂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可以视为一种精神上的惩罚。此后,赫伦和他的同党用棍子抽打斯蒂芬,这可视为一种肉体上的折磨。原因是斯蒂芬坚持拜伦才是最好的作家,而不是其他孩子所谓的泰尼森。
这一幕是斯蒂芬探寻真理过程中的勇敢行为之一,正如普罗米修斯盗火,这显示了斯蒂芬的英雄主义。
三 斯蒂芬的最初反叛
在斯蒂芬童年时的一次拉丁文课上,神父多兰发现斯蒂芬没写作业并询问原因。尽管斯蒂芬解释说因为打碎了眼睛,可是多兰神父还是不依不饶地责打了斯蒂芬。随后,同学们纷纷谈论这一事件并且鼓动斯蒂芬去校长那里告发多兰神父。起初,斯蒂芬很勉强。最终,他鼓起勇气走上那条挂满先贤画像的长廊来到校长的办公室。斯蒂芬告诉校长发生的一切,校长答应将和多兰谈话。当斯蒂芬告诉其他孩子他已经报告校长,他们将他向英雄一样举过头顶。
另外,到目前为止,小说中提到的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什么滔天大罪。例如,斯蒂芬想娶艾琳,克朗戈斯的哪两个学生有同性恋行为;帕内尔和一个妇女有暧昧关系。这些罪过没有一个意图伤害他人。然而,他们都受到了不公正的严厉惩罚。在斯蒂芬无辜受到体罚的时候,乔伊斯清楚地揭示了这种不公正的严厉处罚的含义。他其实就是为那些受到不公正处罚的人们伸张正义的勇士。
斯蒂芬同伴把他高高举起抛向空中,还喊他英雄。这幕场景具有很深刻的象征意义,因为它使我们目睹了我们从未见到过的一个小男孩的英勇一面。乔伊斯借助斯蒂芬在去校长办公室的走廊上所看到的神圣者头像,强调了这两种英雄主义的区别。斯蒂芬从这些正直的英雄形象前走过,暗示了他可能也会加入他们的行列。他在道德方面取得的胜利预示着他后来的远大抱负——立志成为自己国家的精神向导。但对斯蒂芬而言,当个英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他的同学把他举起,“直到他挣扎着从他们手里挣脱出来”这一情景在暗示我们,英雄主义是一种负担,会使人受到束缚。重要的是,斯蒂芬的英雄角色并没有让他产生一种社会归属感:欢呼过后,斯蒂芬发现他还是孤身一人,乔伊斯旨在告诉我们,斯蒂芬即使成为英雄,依然感到孤独,仍然是一个受到排斥的局外人。
四 斯蒂芬自我苦修中的英雄主义
在第二章,面对无法逃避的压力和无法排解的欲望,斯蒂芬最终投入了妓女的怀抱并且找到了短暂的慰藉,然而,到了第四章,阿诺神父的关于地狱的布道让斯蒂芬恐惧不已,自认为地狱将是自己的命运归宿。这前所未有的恐惧迫使他向上帝祈求宽恕,在教堂里向神父忏悔。随后,斯蒂芬甚至强迫自己严格遵守一种全新的能改变他生活的宗教法规。他心甘情愿地接受那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苦修,这恰巧说明了他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英雄气概。早期的那些基督苦修者和隐士们曾在沙漠里住过,曾吃过蝗虫。正如这些人一样,斯蒂芬也显示了他克制各种欲望和证实灵魂是至高无上的惊人能力。他以此也证明了自己和那些圣人十分相似。
五 创造性艺术家的特有英雄气质
在《画像》的结尾,斯蒂芬展示了在追寻属于自己和自己民族独特艺术形式过程中的勇气和决心。乔伊斯在小说结尾时转为采用日记体形式,这种形式上的变化旨在强调斯蒂芬一直在努力寻找着自己的声音。日记可通过语言记载来揭示一个人存在的问题。斯蒂芬不再是借助于某个叙述者来转达思想,现在他用的是自己的声音,这种形式和小说的开头通过迪达勒斯给儿子讲故事的形式构建了整部小说的框架。在整部小说中,斯蒂芬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声音。一开始,他引用了权威人士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的一些话,后来还引用了一些英国诗歌,最后他意识到他必须创造出自己的语言,因为使用他人的语言是不会令他感到快乐的。小说最后一部分让我们亲眼目睹了斯蒂芬成功地实现了这一梦想的过程。我们发现他既没有模仿他人,也没有引用某一个人的言语,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梦想以及对事物的理解。从风格上说,这部分不如小说开始的几部分结构严谨和完美,但这种不完美正说明了斯蒂芬内心的坦率和真诚。面对着巨大的压力,斯蒂芬敢于说出自己的声音,一种全新的声音。再一次,斯蒂芬展示了他独特的英雄主义。
参考文献:
[1] Feng Jianming.The Transfigurations of the Characters in Joyce’s Novels.外文出版社,2005年版。
[2] Joyce,J,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Simon & Schuster,Inc.New York, 2005.
[3] The Holy Bible,King James Version,Meridian,New York,1974.
作者简介:王杨,女,1979—,河北秦皇岛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画像 斯蒂芬 英雄 詹姆斯·乔伊斯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下简称《画像》)是一本带有自传体性质的作品。主人公斯蒂芬所经历的事,作者詹姆斯·乔伊斯几乎都经历过,他力图表现主人公在成长为一个真正艺术家的过程中,从婴幼时期直到成年的心理和精神成长过程。
在面对来自家庭、宗教和国家的压力和威胁时,乔伊斯总是妥协。这似乎很难让他和英雄联系起来。事实上,《画像》中的情节远没有《斯蒂芬英雄》中的情节激动人心,在头脑中发生的事情变成了“行动”。然而,通过细致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读者的确可以在《画像》中发现一个全新的斯蒂芬英雄。
一 斯蒂芬·迪达勒斯的象征性名字
首先,就像荷马神话一样,《画像》也是建立在希腊神话基础之上的。事实上,主人公的姓氏“迪达勒斯”(Dedalus)只比那个古希腊著名艺术家的名字“代达罗斯”(Daedalus)少一个字母。在希腊神话里,代达罗斯在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城为米诺斯国王修建了一座巨大的迷宫,用来关押一个人身牛首的怪物——米诺陶。这座迷宫构造极其复杂,几乎没有人能从中逃脱。随后,代达罗斯失宠于国王,并被关进了自己建造的迷宫里。代达罗斯和儿子伊卡罗斯试图借助用羽毛和蜂蜡制成的翅膀逃离克里特。不幸的是,伊卡罗斯忽视了父亲的告诫,在骄傲驱使下飞向太阳太近导致翅膀融化,自己也坠身大海一命呜呼。从这个意义上,伊卡罗斯也被定义为鲁西法——另一个骄傲的罪人,因此,斯蒂芬的名字暗示他是一个殉难者、创造者、流亡者和骄傲的罪人。
在某种程度上,斯蒂芬的名字反映了本书的主题。家族姓氏能让人很自然联想起这个家族的传统和伟绩。对于斯蒂芬来说,他和父亲之间有着惟一的亲缘关系。对于斯蒂芬,家庭、国家和宗教总是让他感到压抑和窒息。他的终极目标正是摆脱这些锁链并获得艺术创造的自由。“迪达勒斯”本身就是一个背叛和自由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预言的象征。斯蒂芬自从孩童时代就表露出惊人的艺术天赋:敏锐的感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强有力的自省。斯蒂芬意识到他来自代达罗斯的艺术传承是在小说的第四章:当他在海滩上漫步的时候,他听到他的同学们开玩笑地叫他的名字:斯蒂夫诺斯·代达罗斯!”“这时,像从前从来没有过的,斯蒂芬发觉他的奇怪的姓氏是一个预言。”在恍惚之中,他看见“一个形影张着双翅,在波涛上飞翔,缓缓地升入空中”,“一个像鹰一样的人在海面上朝着太阳飞去”。这时,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涌上心头,斯蒂芬终于明白,他不但拥有代达罗斯的姓氏,而且他的姓本身就预言了他的使命,那就是“像那位跟他同姓的伟大工匠一样,凭着灵魂的自由与力量,他将自豪地创造出一个崭新的、飞翔的、美丽的、神秘莫测的、活力永驻的生命体”。通向艺术家的道路注定是一个不断发现美、认识美、最终摆脱尘世的束缚、获得自由的过程。《画像》的结尾,斯蒂芬在日记中提到的“我们家族”指代的不是爱尔兰,而应是艺术家的家族,他们的成员以追求艺术自由为第一生命,在现代社会中注定要走向流亡。
正如在《圣经》中记载的那样,圣·斯蒂芬是第一个基督教殉教者的名字,他“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Acts 6:5)。生长在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中,斯蒂芬起初严格地恪守着教会的道德。后来,他犯下了极大的罪恶,多次与妓女苟合,以及有意识地逃避宗教。接着,当阿诺神父的布道惊醒斯蒂芬回归天主教时,斯蒂芬滑向了另一个极端。然而,斯蒂芬意识到这两种生活方式——彻底的罪恶与彻底的虔诚——是两种错误的有害的极端。他不想过放荡罪恶的生活,但同样拒绝苦修的天主教义。
“献身”,将斯蒂芬·迪达勒斯和圣·斯蒂芬联系起来。圣·斯蒂芬献身于宗教,而斯蒂芬·迪达勒斯献身于艺术创造。斯蒂芬的转变发生在第四章,为了能上大学,他放弃了进入耶稣会的机会。斯蒂芬的拒绝和随后海滩上的顿悟,标志着他从信仰宗教到追求艺术美的转变。斯蒂芬还是一个充满敌意环境中的受害者,社会和宗教对他的毒害颇深。斯蒂芬逃避他的群体,拒绝接受政治参与、宗教献身以及家庭义务的束缚。斯蒂芬在小说结尾的决定暗示乔伊斯将艺术家视为一个必然孤独的人。
斯蒂芬·迪达勒斯的姓氏很重要,暗指第一个基督教殉道士圣·斯蒂芬;他的名则暗指一个能依靠技术使自己超脱世界的异教徒角色。在第五章,斯蒂芬开始将重点从自己的姓转移到名上。“斯蒂芬”是献身的代名词,迪达勒斯则代表着具有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品。
二 斯蒂芬的普罗米修斯化身:啄掉眼睛和火的意象
斯蒂芬对隐藏的被禁的知识与真理的探寻是一个贯穿小说始终的主题,并且同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形象呼应起来。这位泰坦从宙斯那里盗得火种,作为惩罚被宙斯缚于高加索山的岩石上,每天被宙斯的鹰啄食肝脏。这很好地暗示了斯蒂芬童年时的情景。以上提到的斯蒂芬童年时跟丹特阿姨学来的儿歌和普罗米修斯颇为暗合,斯蒂芬也被一些权威的力量所折磨。斯蒂芬通过吟唱来自权威势力的儿歌内化了他的窘境和遗传。他用自己的声音重新构造了这些学来的歌词,从冗长的句法里压缩提炼了片语,并且借助韵律进行了复制。这一简单的韵律对比了两个挥之不去的意象:道歉——啄掉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道歉是在内心深处经过自我审视后做出的一种自我谴责。对于普罗米修斯,他愿意服务人类,这不难抉择,尽管要遭受巨大的肉体上的痛苦。而对于斯蒂芬,一个在童年时期遭受眼疾的小男孩,谈论“啄掉眼睛”显然是比仅仅道歉更为严厉的惩罚。因此,为了从这个未知的令人折磨的世界获取充分的知识,小斯蒂芬注定要遭受更多来自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和考验。
同样和普罗米修斯关联的还有“一个盗火者”,斯蒂芬自己和火的意象关联甚密。读者也许会找到频繁出现的“火焰”“燃烧”一类的词语。而在第三章,他想象着自己坠入地狱的情景:这噩梦般的地狱场景是至今斯蒂芬经历的最痛苦的时刻。这彻底的熄灭了他早期的罪恶想法并且导致了他后来的对自己生理冲动的忏悔。 这在第五章斯蒂芬和教导主任的哲学探讨中变得愈发明显。教导主任试图在壁炉生火时,引发了关于生火艺术的讨论。接着,为了追求同一个比喻,斯蒂芬告诉主任他用的是某个哲学家的思想作为明灯来点亮他的思考方式。然而,斯蒂芬也对主任说,“我确信自己生不了火”。这说明已成为一个大学生的斯蒂芬,尽管知道他自己的不完全,但是正在展翅成为一个自由思想的艺术家,并将获得知识之火。此外,他甚至将自己的国家比作一个大熔炉,并且要“在这个灵魂的作坊里锻造出自己民族尚未被创造出的良心”。
事实上,斯蒂芬的普罗米修斯意象在全书多次出现,特别是斯蒂芬被赫伦欺凌的时候。在那个场景,斯蒂芬被赫伦和其他孩子欺侮,正是因为他支持自己崇拜的诗人拜伦。在斯蒂芬的眼中,赫伦是一个敌人,正如宙斯在普罗米修斯眼中那样,并且“他常常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文森特·赫伦生着一张鸟一样的脸,同时也取了一个鸟一样的名字。”这些关于赫伦的鸟的形象的描述自然引发了读者对啄食普罗米修斯心脏的宙斯之鹰的联想。而随后的情节证实了这种判断。赫伦嘲笑斯蒂芬的父亲和斯蒂芬心仪的女孩,这二者都是斯蒂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可以视为一种精神上的惩罚。此后,赫伦和他的同党用棍子抽打斯蒂芬,这可视为一种肉体上的折磨。原因是斯蒂芬坚持拜伦才是最好的作家,而不是其他孩子所谓的泰尼森。
这一幕是斯蒂芬探寻真理过程中的勇敢行为之一,正如普罗米修斯盗火,这显示了斯蒂芬的英雄主义。
三 斯蒂芬的最初反叛
在斯蒂芬童年时的一次拉丁文课上,神父多兰发现斯蒂芬没写作业并询问原因。尽管斯蒂芬解释说因为打碎了眼睛,可是多兰神父还是不依不饶地责打了斯蒂芬。随后,同学们纷纷谈论这一事件并且鼓动斯蒂芬去校长那里告发多兰神父。起初,斯蒂芬很勉强。最终,他鼓起勇气走上那条挂满先贤画像的长廊来到校长的办公室。斯蒂芬告诉校长发生的一切,校长答应将和多兰谈话。当斯蒂芬告诉其他孩子他已经报告校长,他们将他向英雄一样举过头顶。
另外,到目前为止,小说中提到的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什么滔天大罪。例如,斯蒂芬想娶艾琳,克朗戈斯的哪两个学生有同性恋行为;帕内尔和一个妇女有暧昧关系。这些罪过没有一个意图伤害他人。然而,他们都受到了不公正的严厉惩罚。在斯蒂芬无辜受到体罚的时候,乔伊斯清楚地揭示了这种不公正的严厉处罚的含义。他其实就是为那些受到不公正处罚的人们伸张正义的勇士。
斯蒂芬同伴把他高高举起抛向空中,还喊他英雄。这幕场景具有很深刻的象征意义,因为它使我们目睹了我们从未见到过的一个小男孩的英勇一面。乔伊斯借助斯蒂芬在去校长办公室的走廊上所看到的神圣者头像,强调了这两种英雄主义的区别。斯蒂芬从这些正直的英雄形象前走过,暗示了他可能也会加入他们的行列。他在道德方面取得的胜利预示着他后来的远大抱负——立志成为自己国家的精神向导。但对斯蒂芬而言,当个英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他的同学把他举起,“直到他挣扎着从他们手里挣脱出来”这一情景在暗示我们,英雄主义是一种负担,会使人受到束缚。重要的是,斯蒂芬的英雄角色并没有让他产生一种社会归属感:欢呼过后,斯蒂芬发现他还是孤身一人,乔伊斯旨在告诉我们,斯蒂芬即使成为英雄,依然感到孤独,仍然是一个受到排斥的局外人。
四 斯蒂芬自我苦修中的英雄主义
在第二章,面对无法逃避的压力和无法排解的欲望,斯蒂芬最终投入了妓女的怀抱并且找到了短暂的慰藉,然而,到了第四章,阿诺神父的关于地狱的布道让斯蒂芬恐惧不已,自认为地狱将是自己的命运归宿。这前所未有的恐惧迫使他向上帝祈求宽恕,在教堂里向神父忏悔。随后,斯蒂芬甚至强迫自己严格遵守一种全新的能改变他生活的宗教法规。他心甘情愿地接受那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苦修,这恰巧说明了他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英雄气概。早期的那些基督苦修者和隐士们曾在沙漠里住过,曾吃过蝗虫。正如这些人一样,斯蒂芬也显示了他克制各种欲望和证实灵魂是至高无上的惊人能力。他以此也证明了自己和那些圣人十分相似。
五 创造性艺术家的特有英雄气质
在《画像》的结尾,斯蒂芬展示了在追寻属于自己和自己民族独特艺术形式过程中的勇气和决心。乔伊斯在小说结尾时转为采用日记体形式,这种形式上的变化旨在强调斯蒂芬一直在努力寻找着自己的声音。日记可通过语言记载来揭示一个人存在的问题。斯蒂芬不再是借助于某个叙述者来转达思想,现在他用的是自己的声音,这种形式和小说的开头通过迪达勒斯给儿子讲故事的形式构建了整部小说的框架。在整部小说中,斯蒂芬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声音。一开始,他引用了权威人士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的一些话,后来还引用了一些英国诗歌,最后他意识到他必须创造出自己的语言,因为使用他人的语言是不会令他感到快乐的。小说最后一部分让我们亲眼目睹了斯蒂芬成功地实现了这一梦想的过程。我们发现他既没有模仿他人,也没有引用某一个人的言语,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梦想以及对事物的理解。从风格上说,这部分不如小说开始的几部分结构严谨和完美,但这种不完美正说明了斯蒂芬内心的坦率和真诚。面对着巨大的压力,斯蒂芬敢于说出自己的声音,一种全新的声音。再一次,斯蒂芬展示了他独特的英雄主义。
参考文献:
[1] Feng Jianming.The Transfigurations of the Characters in Joyce’s Novels.外文出版社,2005年版。
[2] Joyce,J,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Simon & Schuster,Inc.New York, 2005.
[3] The Holy Bible,King James Version,Meridian,New York,1974.
作者简介:王杨,女,1979—,河北秦皇岛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