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简介

来源 :中国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ny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民的语言文化生活中发生了几件大事,其中尤为可圈可点的,是《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和使用。它的拟订和发表,具有不同寻常的背景,是极其严谨而慎重的。早在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伊始,人民政府旋即在北京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着手进行汉语拼音方案的研究。1952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1954年改名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称“文改会”),专门设立拼音方案组,对历史上自明代利玛窦以来三百多年间的几十种主要的汉语拼音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尤其对近现代的威妥玛式、国语罗
2000年12月27—30日在台北召开的“第六届世界华语文教学会议”有一场中文标音问题讨论会,专门讨论目前正在台湾争论的是使用通用拼音还是使用汉语拼音的问题。座谈会特邀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行为组助理研究员、通用拼音推动者余伯泉副教授介绍通用拼音及其可行性,因此讨论会主要围绕余先生的讲话进行。讨论会的主持人是台湾中研院院士郑锦全教授。从会议发言情况看,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推行通用拼音不可行。本文以余先生的讲话为参照,对“通用拼音”及“台北华语”等概念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供同行学者们参考。
汉语普通话单音节和双音节音联语音语料库由中国语音学界专业科研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音研究室历时两年制作完成。该语音语料库由汉语单音节库、双音节音联库及相应的管理软件组成。
多年前读到过一篇文章,说“貮分”硬币和“貮角”、“貮圆”老版纸币上面的“貮”是个错字,因为“二”的大写是“贰”,不能写作“貮”。
江有诰之生年,向来诸书均缺。《清史稿》、《清儒学案》、《碑传集补》、《清代朴学大师列传》、《歙县志》等文献,虽载有江氏小传但缺其生年;又如专述江氏其人之属:段玉裁撰《江氏音学序》、葛其仁撰《江晋三先生传》、王国维撰《江氏音学跋》等文亦然。但是,自20世纪40年代日人神田喜一郎撰《江晋三先生年谱》推定江氏生年为乾隆三十八年(1773)以来,江氏生年问题就有了两种说法:一种意见还认为“生年不详”,如周祖谟撰《影印(音学十书)前言》等;而另一些论著则依神田说,例如:
汉语的主要授与动词在近代由“与”变成“给”(gēi),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从何时变起,怎么变来的,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作为授与动词的“给”,在清代中期的《红楼梦》、《儒林外史》中已经普遍使用,清末的《儿女英雄传》中已基本上替换了“与”。一般认为,“给”的这种用法始于清初,例见《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