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事、某物,带有感情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进而长知识、增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讲究激趣策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激趣要讲究艺术,要寓教于趣。那么,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激趣呢?
一、情境激趣
在数学教学中,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我联系实际导入新课,先出示这样一题:“学校有12个篮球,体育课上五年级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分男生组、女生组两组活动,男生和女生各分得几个篮球?”很明显,这是一个平均分的例子,学生很快算出了答案。然后我再出示一题:“六年级上体育课,有10名男生和5名女生喜欢篮球运动,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两组,每组分得几个篮球?”同时我问:“也能每组分6个吗?”很显然,这样分男生会大有意见,而女生每人分得一个还多一个篮球,那么怎样分才合理呢?这时我再告诉大家:“用老办法(平均分)不合理了,因为男女生人数不一样,学习了‘按比例分配’这一课后就会合理地分配篮球了。”这样,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新课的学习,教学效果极佳。
二、儿歌激趣
在教学中,儿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拓宽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唤起对新知识的渴望。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由儿歌《数麻雀》引入新课:“1只麻雀1个头,2只眼睛骨碌碌,4只小脚蹦蹦跳,1条尾巴在后头;2只麻雀2个头,4只眼睛骨碌碌,8只小脚蹦蹦跳,2条尾巴在后头……”“那3只、4只……100只、200只……1000只麻雀又该怎么数呢?”这时,学生兴趣很高,都试着数麻雀。教师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把这首儿歌说完吗?”“不能。”“老师倒有个好办法能用一句话把这首儿歌说完,你们想学吗?”“想。”“n只麻雀n个头,2n只眼睛骨碌碌,4n只小脚蹦蹦跳,n条尾巴在后头 (n可以表示任何非0自然数)。”此时,教师趁机揭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学生在吟唱儿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新知识的教学,学得开心,学得快乐。
三、练中激趣
在学习新知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到新鲜事物的欲望,那在练习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安排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练习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把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做到由感性上升为理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是帮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发展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数学练习中要采用多样的题型,使练习内容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另外,在课外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样能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例如,学习平均数问题后,可以解决歌唱比赛的评分问题;学习体积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石块、铁钉等);学习比例尺后,可利用地图算算家乡到旅游胜地的实际距离……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不但能巩固书本知识,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在练习时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创设一种情境,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新知。如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内容时,我在即将下课时设计了一个“动脑筋离开教室”的游戏:“老师说的数正好是你的学号的同学可以离开教室活动。”能被3整除的数、2的倍数、30的约数……直到所有学生离开教室为止。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
四、动中激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而数学却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因而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运用直观教具外,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拿出直径为3厘米、5厘米、7厘米的圆,同桌合作量出圆的周长与直径,并把结果记录下来,算出它们的比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学生们兴致很高,同桌两人想出各种方法进行测量,动手又动脑,最后发现圆周长与直径之间有倍数的关系。但圆周长究竟是圆直径的几倍、是否每个圆的周长与其相应的直径都存在相同的倍数等问题,学生还不清楚,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愿望。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责编杜华)
一、情境激趣
在数学教学中,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我联系实际导入新课,先出示这样一题:“学校有12个篮球,体育课上五年级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分男生组、女生组两组活动,男生和女生各分得几个篮球?”很明显,这是一个平均分的例子,学生很快算出了答案。然后我再出示一题:“六年级上体育课,有10名男生和5名女生喜欢篮球运动,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两组,每组分得几个篮球?”同时我问:“也能每组分6个吗?”很显然,这样分男生会大有意见,而女生每人分得一个还多一个篮球,那么怎样分才合理呢?这时我再告诉大家:“用老办法(平均分)不合理了,因为男女生人数不一样,学习了‘按比例分配’这一课后就会合理地分配篮球了。”这样,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新课的学习,教学效果极佳。
二、儿歌激趣
在教学中,儿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拓宽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唤起对新知识的渴望。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由儿歌《数麻雀》引入新课:“1只麻雀1个头,2只眼睛骨碌碌,4只小脚蹦蹦跳,1条尾巴在后头;2只麻雀2个头,4只眼睛骨碌碌,8只小脚蹦蹦跳,2条尾巴在后头……”“那3只、4只……100只、200只……1000只麻雀又该怎么数呢?”这时,学生兴趣很高,都试着数麻雀。教师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把这首儿歌说完吗?”“不能。”“老师倒有个好办法能用一句话把这首儿歌说完,你们想学吗?”“想。”“n只麻雀n个头,2n只眼睛骨碌碌,4n只小脚蹦蹦跳,n条尾巴在后头 (n可以表示任何非0自然数)。”此时,教师趁机揭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学生在吟唱儿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新知识的教学,学得开心,学得快乐。
三、练中激趣
在学习新知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到新鲜事物的欲望,那在练习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安排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练习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把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做到由感性上升为理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是帮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发展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数学练习中要采用多样的题型,使练习内容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另外,在课外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样能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例如,学习平均数问题后,可以解决歌唱比赛的评分问题;学习体积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石块、铁钉等);学习比例尺后,可利用地图算算家乡到旅游胜地的实际距离……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不但能巩固书本知识,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在练习时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创设一种情境,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新知。如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内容时,我在即将下课时设计了一个“动脑筋离开教室”的游戏:“老师说的数正好是你的学号的同学可以离开教室活动。”能被3整除的数、2的倍数、30的约数……直到所有学生离开教室为止。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
四、动中激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而数学却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因而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运用直观教具外,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拿出直径为3厘米、5厘米、7厘米的圆,同桌合作量出圆的周长与直径,并把结果记录下来,算出它们的比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学生们兴致很高,同桌两人想出各种方法进行测量,动手又动脑,最后发现圆周长与直径之间有倍数的关系。但圆周长究竟是圆直径的几倍、是否每个圆的周长与其相应的直径都存在相同的倍数等问题,学生还不清楚,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愿望。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