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院校社团在校园第二课堂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学生兴趣爱好提升增加了切磋的机会,为学生认识自我服务社会增加了砝码。但学生社团在不同院校,甚至同一院校不同社团的发展很不平衡。社团指导教师作用失衡,学生社团参与动机盲目,社团服务社会意识淡薄,存在形式化和娱乐化倾向,甚至有些社团在开展活动存在间接性随机性。这些隶属于高职院校发展困境现状,笔者就以上几点进行探析。
一 高职院校发展困境的现状
1 社团指导教师作用失衡
学生社团作为高职院校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和自主服务的组织,在指导教师对其定位上,经常会遇到指导不足、干预有余的尴尬境况。多数社团偏重于个人的娱乐消遣,在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与管理上,教师的指导作用常常失衡,往往有两种偏差极致。一种认为学生尚未成熟,组织逻辑性不强,活动策划有所欠缺,需依赖于指导老师的管理,要组织好每个细节,学生只需要积极参与,这使得社团停留于中小学时代“兴趣小组”的水平。另一种对学生社团活动放任不管,任其自生自灭,一盘散沙,活动无序,忽略指导教师在社团中的位置与作用。这两种理念偏差都会导致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尴尬局面,极不利于社团的建设与发展。
2 学生社团参与动机盲目
高职院校每年一次的招新开启百团大战,眼花缭乱的社团让学生们应接不暇。有些学生缺乏热情,与这些社团无缘,而更多的学生则在从填鸭式应试教育进入重视第二课堂学习的高校生活后,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甚至报名多次拥有多重社员证,比如培养发展兴趣的“舞元素”社团,提升中华传统文化修养的“汉服社”,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的“羽毛球协会”,亦或是以公益服务为主旨的“与它同行”动物保护协会。高职院校有限的课外时间多存在于固定的时间点,社团活动开展交叉,个别社员无法协调以达到参与社团活动的最佳状态,最终导致毫无收获甚至中途退出。而真正带着锻炼自我,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丰富人生阅历,提升专业技能的学生少之又少,他们作为孤独的群体在校园中坚持。
3 社团服务社会的意识淡薄
我国学生社团是以落实学校教育目标,实现教育思想的载体,更是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但高职院校社团虽数目众多,但类型比例失调,兴趣爱好类社团占绝大多数,而社会服务类社团相对不足。许多学生抱着“好玩”“可以放松一下”“凑个热闹”的娱乐心态参与社团,因而公益服务类社团在招新之际门可罗雀。除此之外,目前学生社团间的横向沟通和联系不够,许多学生社团尚未突破有限的小团体圈子,其活动场地和服务领域仅限于学校或本社团成员内部。即使存在与本校社团间,也未能实现资源共享,社团的相互学习和督促作用发挥不够。服务社会意识已无法在社团的活动上得到延续,进而服务社会的目标和计划的长远性暂时搁置甚至影响了社团的发展。这种与社会脱钩的学生社团抹杀了社团对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功能,失去了学生社团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 高职院校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1 社团教师责任感的缺失
对于“兴趣小组”式指导社团,其教师多半是专业技能竞赛培训的专业教师。对于其承担着院系选拔优秀学子及在各级别专业竞赛中争金夺银的任务,他们十分重视社团发展,会从细节上考量社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定期上课进行强化学习,忽略学生的自主性。纵使一旦稍有松懈,即会一盘散沙,社员的积极主动性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不利于持续。而对于旨在强化发挥学生个人积极主动性的社团指导教师多半是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在和学生打交道期间,愿意相信也信任学生个体差异化的存在,能会为社团的发展带来不同的创新性源泉。但他们忽视了高职学生自我约束和纪律性较弱,很容易因遇困难而放弃目标。在除此之外,教师课堂教学、职称评选任务和论文课题撰写工作所花费的时间与社团活动的矛盾充斥着校园。对于学生社团来说,并没有实质性的考核指标,对于指导教师而言并未有涉及到个人利益的物质细节,遂减少甚至不愿意在社团上花费时间和精力。
2 学生定位社团存在偏差
高职学生定位社团基本较为单一,对于积极参与社团的社员而言,存在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完全放松自我,恶补高中兴趣发展受限的缺憾。社员高中时被填鸭式应试教育压迫,无法有时间和可能发展个人爱好,大学时闲散的课余时间对弥补憾缺具有可能。第二,以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为主,扩大个人人际圈。对大学过渡阶段不适应,欲广交朋友却不知从何做起,进入社团可以实现可能性,然而一旦人际交往受挫,即对参与社团活动失去信心。第三,“官本位”思想侵袭头脑,欲内心虚荣心获得满足。部分社员想要在不以班级和系部为界的第二课堂谋得官职名号,在社团里满足自身“指挥别人”的欲望,成为社团干部甚至社长。在今后的个人履历上记上光荣的一笔,其佩戴功利色彩的帽子并非适合开展社团工作,甚至将社团弃之不管。而对于不把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学生而言,亦存在以下两种情况:第一,沿袭高中应试教育思路,专注学习和考试。认为学生当以学习为主,在专业学习之外的任何活动均属浪费时间,考入高职院校已是人生失意之笔,需在校期间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弥补遗憾,例如争取奖学金,努力转本以提升学历。第二,拒绝人际交往,害怕与他人对话。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尚未在适应期安然过渡,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多有隔阂,对其生活方式和言行习惯不能接受,甚至心存排斥,即使是兴趣所向的社团,也不愿踏入其中,从而导致只愿生活在自己的人际圈子。
3 社团活动限制性多重
高职院校社团在举办活动时,受多维空间和学院管理制度限制。第一,社团活动时间受限。高职院校课业繁重,三年大学生涯把专业理论知识全部安排在前两年,这造成平时课程紧凑,唯一能安排社团活动的周三下午也被各种团学活动替代。第二,社团活动地理空间受限,尤其是公益性社团。高职院校校园管理条例对于门禁制度相对严格,每天有固定的初入校门时间。要踏出校门,时间多有不吻合,必须请假请示,程序繁琐。第三,社团经费有限,经费使用包括购买活动器材、邀请校外专业人士来团讲座交流、组织比赛活动、参观、联谊交流、印刷刊物、颁发奖状纪念品等。多半社团经费仅依存社员所缴社费维持,高昂的费用支出,较易引起社团成员的不满,降低其参与兴趣。高职院校鲜少从行政层面拨出社团专项经费给予活动支持,虽设奖励经费,但活动无从展开,只能恶性循环。若从校外获取资助,则必须突破障碍,但社团与校外企业交流甚少,不利于适时交流活动的展开,从而对社团活动的持续性增加了难度。对于校内社团硬件设施尚未完善,这对社团开展创新性活动更是增添了障碍。 三 扭转高职院校社团发展困境的对策
1 增强指导教师社团参与度
正确认识学生是社团的主体地位,指导教师只能是引导方向的把握者。根据学院团委的社团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和社团管理条件,制定出适合本社团实情和发展远景的规章制度,并适时向学院团委提出社团发展奖励的实质性意见。在此条框下,参与社团每年一次的招新活动,包括海报制作的审核和文字宣传的校对。招新结束,必须召开首次社团大会,与新成员们见面。向其介绍社团的成立缘由、发展历史、规章制度、核心理念,并制定社徽社旗,增加学生对社团的文化认同;同时设立相关职能部门,比如新媒体部、宣传部、秘书处、财务处和外联部等,提高学生参与社团管理事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定期召开会议,对学期初指定的计划进行完善,增强活动执行力。这些必要的步骤环节,社团指导教师必须参加,由其积极表率引领,方能凝聚全社团学生参与的热情。
2 重视社团成员间交往互动
交往是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必要途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一定是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任何强迫或者命令的行为都足以使社团活动本应具有的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意义荡然无存。但学生参与社团的自由也需在社团性质和实际条件所限。社团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在具体定位的互动情境下,与他人的交往互动对于社员的个人品质塑造和责任感意识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社团中存在着“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倾向,社员们都渴望通过互利,在交往中得到精神上的肯定与回报。这种利他主义的倾向导致了社团生活中成员交往与互动的良性循环。真正的社团活动不在于学生表面的“在场”,更在于以人人平等为前提,真正参与到社团活动空间所蕴含的社会互动网络之中。比如扩大社员的参与面和交往面,重视社员参与度;组织联谊活动,增进社员感情和默契度;架设与与非社员学生交流平台,增进对社团参与意义的了解。一旦社团营造出家的氛围,塑造出社团核心文化,让学生拥有社团情感,便能维持社团向心性,并使得其愿意在社团互动中提升个人在社团中的存在感,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交策略,进一步确定为何而来社团的初心。
3 增加社团对外合作机会
社团存在的意义在于活动的持续性及继承服务社会的使命,这就需要保持和发展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与合作,在活动中寻找高度的责任感和自我归属感。高职院校团委应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加强与其他社团的沟通,增进社团间的横向联系,为社团活动的合作与经验交流提供便利途径,包括同校社团间、社团与他校社团、社团与班级、社团与系部等的联系和交流。这样有助于开阔视野,吸纳他人之长,有助于本社团站在创新的制高点上审理自身不足,借鉴别人的优势。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多维文化交织与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由兴趣娱乐型占主导逐步向服务社会型的社团结构转变。学生立足于社团对外交流的舞台上,有机会更为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增进对社会与社会事务的关心和参与度,提升其服务社会的公民责任感意识。高职院校应鼓励支持学生社团走向社会,社团也应自身主动出击创造机会,将自己的能量贡献服务于社会,在服务社会中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与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陆士桢.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指南[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2]谭维智,赵瑞情.学生社团生活:一种学习的新视野[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3]韩雪.浅谈公益性社团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韩雪[J].科教导刊,2010(6):30.
一 高职院校发展困境的现状
1 社团指导教师作用失衡
学生社团作为高职院校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和自主服务的组织,在指导教师对其定位上,经常会遇到指导不足、干预有余的尴尬境况。多数社团偏重于个人的娱乐消遣,在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与管理上,教师的指导作用常常失衡,往往有两种偏差极致。一种认为学生尚未成熟,组织逻辑性不强,活动策划有所欠缺,需依赖于指导老师的管理,要组织好每个细节,学生只需要积极参与,这使得社团停留于中小学时代“兴趣小组”的水平。另一种对学生社团活动放任不管,任其自生自灭,一盘散沙,活动无序,忽略指导教师在社团中的位置与作用。这两种理念偏差都会导致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尴尬局面,极不利于社团的建设与发展。
2 学生社团参与动机盲目
高职院校每年一次的招新开启百团大战,眼花缭乱的社团让学生们应接不暇。有些学生缺乏热情,与这些社团无缘,而更多的学生则在从填鸭式应试教育进入重视第二课堂学习的高校生活后,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甚至报名多次拥有多重社员证,比如培养发展兴趣的“舞元素”社团,提升中华传统文化修养的“汉服社”,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的“羽毛球协会”,亦或是以公益服务为主旨的“与它同行”动物保护协会。高职院校有限的课外时间多存在于固定的时间点,社团活动开展交叉,个别社员无法协调以达到参与社团活动的最佳状态,最终导致毫无收获甚至中途退出。而真正带着锻炼自我,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丰富人生阅历,提升专业技能的学生少之又少,他们作为孤独的群体在校园中坚持。
3 社团服务社会的意识淡薄
我国学生社团是以落实学校教育目标,实现教育思想的载体,更是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但高职院校社团虽数目众多,但类型比例失调,兴趣爱好类社团占绝大多数,而社会服务类社团相对不足。许多学生抱着“好玩”“可以放松一下”“凑个热闹”的娱乐心态参与社团,因而公益服务类社团在招新之际门可罗雀。除此之外,目前学生社团间的横向沟通和联系不够,许多学生社团尚未突破有限的小团体圈子,其活动场地和服务领域仅限于学校或本社团成员内部。即使存在与本校社团间,也未能实现资源共享,社团的相互学习和督促作用发挥不够。服务社会意识已无法在社团的活动上得到延续,进而服务社会的目标和计划的长远性暂时搁置甚至影响了社团的发展。这种与社会脱钩的学生社团抹杀了社团对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功能,失去了学生社团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 高职院校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1 社团教师责任感的缺失
对于“兴趣小组”式指导社团,其教师多半是专业技能竞赛培训的专业教师。对于其承担着院系选拔优秀学子及在各级别专业竞赛中争金夺银的任务,他们十分重视社团发展,会从细节上考量社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定期上课进行强化学习,忽略学生的自主性。纵使一旦稍有松懈,即会一盘散沙,社员的积极主动性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不利于持续。而对于旨在强化发挥学生个人积极主动性的社团指导教师多半是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在和学生打交道期间,愿意相信也信任学生个体差异化的存在,能会为社团的发展带来不同的创新性源泉。但他们忽视了高职学生自我约束和纪律性较弱,很容易因遇困难而放弃目标。在除此之外,教师课堂教学、职称评选任务和论文课题撰写工作所花费的时间与社团活动的矛盾充斥着校园。对于学生社团来说,并没有实质性的考核指标,对于指导教师而言并未有涉及到个人利益的物质细节,遂减少甚至不愿意在社团上花费时间和精力。
2 学生定位社团存在偏差
高职学生定位社团基本较为单一,对于积极参与社团的社员而言,存在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完全放松自我,恶补高中兴趣发展受限的缺憾。社员高中时被填鸭式应试教育压迫,无法有时间和可能发展个人爱好,大学时闲散的课余时间对弥补憾缺具有可能。第二,以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为主,扩大个人人际圈。对大学过渡阶段不适应,欲广交朋友却不知从何做起,进入社团可以实现可能性,然而一旦人际交往受挫,即对参与社团活动失去信心。第三,“官本位”思想侵袭头脑,欲内心虚荣心获得满足。部分社员想要在不以班级和系部为界的第二课堂谋得官职名号,在社团里满足自身“指挥别人”的欲望,成为社团干部甚至社长。在今后的个人履历上记上光荣的一笔,其佩戴功利色彩的帽子并非适合开展社团工作,甚至将社团弃之不管。而对于不把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学生而言,亦存在以下两种情况:第一,沿袭高中应试教育思路,专注学习和考试。认为学生当以学习为主,在专业学习之外的任何活动均属浪费时间,考入高职院校已是人生失意之笔,需在校期间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弥补遗憾,例如争取奖学金,努力转本以提升学历。第二,拒绝人际交往,害怕与他人对话。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尚未在适应期安然过渡,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多有隔阂,对其生活方式和言行习惯不能接受,甚至心存排斥,即使是兴趣所向的社团,也不愿踏入其中,从而导致只愿生活在自己的人际圈子。
3 社团活动限制性多重
高职院校社团在举办活动时,受多维空间和学院管理制度限制。第一,社团活动时间受限。高职院校课业繁重,三年大学生涯把专业理论知识全部安排在前两年,这造成平时课程紧凑,唯一能安排社团活动的周三下午也被各种团学活动替代。第二,社团活动地理空间受限,尤其是公益性社团。高职院校校园管理条例对于门禁制度相对严格,每天有固定的初入校门时间。要踏出校门,时间多有不吻合,必须请假请示,程序繁琐。第三,社团经费有限,经费使用包括购买活动器材、邀请校外专业人士来团讲座交流、组织比赛活动、参观、联谊交流、印刷刊物、颁发奖状纪念品等。多半社团经费仅依存社员所缴社费维持,高昂的费用支出,较易引起社团成员的不满,降低其参与兴趣。高职院校鲜少从行政层面拨出社团专项经费给予活动支持,虽设奖励经费,但活动无从展开,只能恶性循环。若从校外获取资助,则必须突破障碍,但社团与校外企业交流甚少,不利于适时交流活动的展开,从而对社团活动的持续性增加了难度。对于校内社团硬件设施尚未完善,这对社团开展创新性活动更是增添了障碍。 三 扭转高职院校社团发展困境的对策
1 增强指导教师社团参与度
正确认识学生是社团的主体地位,指导教师只能是引导方向的把握者。根据学院团委的社团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和社团管理条件,制定出适合本社团实情和发展远景的规章制度,并适时向学院团委提出社团发展奖励的实质性意见。在此条框下,参与社团每年一次的招新活动,包括海报制作的审核和文字宣传的校对。招新结束,必须召开首次社团大会,与新成员们见面。向其介绍社团的成立缘由、发展历史、规章制度、核心理念,并制定社徽社旗,增加学生对社团的文化认同;同时设立相关职能部门,比如新媒体部、宣传部、秘书处、财务处和外联部等,提高学生参与社团管理事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定期召开会议,对学期初指定的计划进行完善,增强活动执行力。这些必要的步骤环节,社团指导教师必须参加,由其积极表率引领,方能凝聚全社团学生参与的热情。
2 重视社团成员间交往互动
交往是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必要途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一定是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任何强迫或者命令的行为都足以使社团活动本应具有的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意义荡然无存。但学生参与社团的自由也需在社团性质和实际条件所限。社团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在具体定位的互动情境下,与他人的交往互动对于社员的个人品质塑造和责任感意识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社团中存在着“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倾向,社员们都渴望通过互利,在交往中得到精神上的肯定与回报。这种利他主义的倾向导致了社团生活中成员交往与互动的良性循环。真正的社团活动不在于学生表面的“在场”,更在于以人人平等为前提,真正参与到社团活动空间所蕴含的社会互动网络之中。比如扩大社员的参与面和交往面,重视社员参与度;组织联谊活动,增进社员感情和默契度;架设与与非社员学生交流平台,增进对社团参与意义的了解。一旦社团营造出家的氛围,塑造出社团核心文化,让学生拥有社团情感,便能维持社团向心性,并使得其愿意在社团互动中提升个人在社团中的存在感,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交策略,进一步确定为何而来社团的初心。
3 增加社团对外合作机会
社团存在的意义在于活动的持续性及继承服务社会的使命,这就需要保持和发展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与合作,在活动中寻找高度的责任感和自我归属感。高职院校团委应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加强与其他社团的沟通,增进社团间的横向联系,为社团活动的合作与经验交流提供便利途径,包括同校社团间、社团与他校社团、社团与班级、社团与系部等的联系和交流。这样有助于开阔视野,吸纳他人之长,有助于本社团站在创新的制高点上审理自身不足,借鉴别人的优势。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多维文化交织与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由兴趣娱乐型占主导逐步向服务社会型的社团结构转变。学生立足于社团对外交流的舞台上,有机会更为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增进对社会与社会事务的关心和参与度,提升其服务社会的公民责任感意识。高职院校应鼓励支持学生社团走向社会,社团也应自身主动出击创造机会,将自己的能量贡献服务于社会,在服务社会中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与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陆士桢.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指南[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2]谭维智,赵瑞情.学生社团生活:一种学习的新视野[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3]韩雪.浅谈公益性社团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韩雪[J].科教导刊,20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