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用血泪来证明『读书有用』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x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训和家书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载体从颜之推到林则徐再到曾国藩他们都承担了这个使命他们直接教育的是自己的子弟间接教育的却是中华民族亿万的子弟
  他们笔下的思想似乎放之每个时代皆准然而多少娓娓道来的教训却饱含着时代的血泪先贤们是用生命给我们传道平静而深沉的陈述不是发生在象牙塔里而是发生在烽火遍布的历史舞台例如公元6世纪的《颜氏家训》巨变——“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公元554年,江南大地弥漫着兵刀和烽火,一座名叫江陵的城市,刚刚经历了梁元帝登基的热闹,又迎来北方铁蹄的踩踏和蹂躏。五万西魏军队撕碎重重军事防线,包围了江陵孤城。
  这是一座有文化含量的孤城,里面有一个文化大师级别的老大——梁元帝萧绎,还有一群有文化的大臣。兵临城下之际的九月,南梁小朝廷的君臣却在举行一场规模空前的讲座,主讲者是梁元帝,讲课的内容是《老子》,讲课地点是龙光殿。《梁书》第五卷是这么记载的:“九月辛卯,世祖于龙光殿述《老子》义。”
  城外,风雨飘摇,烽火连天;城内,书声琅琅,天花乱坠,一个脆弱的王朝,正在向城外的敌人展示自己强大的文化力量,书本在对抗刀锋。而在这一群人当中,就有23岁的颜之推,他当时的身份是散骑侍郎,奏舍人事,奉命校书。不知道这位书生的心中,在读着“道可道,非常道”的同时,会带着怎样的惊惶和恐惧。
  十一月,西魏军队突破江陵城的防线,入城,开始军事上的摧毁,而饱读诗书的梁元帝萧绎,却开始文化上的摧毁。
  萧绎没有去检讨军事上、政治上的教训,却把责任一股脑儿推在那些书本上。他命令手下焚烧自己那十四万册的藏书——“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有些珍贵的书籍,可能就在那次大火中与中华民族永远告别了。
  烧了藏书后,梁元帝又想把自己满肚子的书也烧掉,于是奋身往火堆里跳,被左右拦住。他觉得不仅是自己的王朝完蛋了,连带着文化也完蛋了,于是拔剑击柱,哭喊:“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萧绎将一肚子失败的怒火发泄在文化上,也是可以理解的,他是中国史上罕见的才子皇帝,“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恐怕是中国皇帝中综合文化素质最高的。文化成就了他,他也成就了文化,但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却没有与文化形成良好的互动,终致亡国。因此他烧书时的理由是:“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这是明显的唱衰读书,恐怕也是级别最高的读书无用论者。
  什么叫崩溃?不一定是身临绝境,毫无退路,而是彻底否定自己所擅长的,怀疑自己所喜爱的。梁元帝的文化观崩溃了,这个王朝在十四万卷书的残烬中崩溃了,但是不是读书真的无用,南朝的文化真的崩溃了?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文化在这次江陵城的沦陷中走到尽头,那么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繁华大唐,不可能有后来的初唐四杰,李杜文章……
  梁元帝太悲观了,太小看文化了,他完蛋了,但不等于文化完蛋了。不要忘记了,这江陵城的战俘队伍中,还有一个叫颜之推的小官吏。
  
  传承——“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
  
  梁元帝被俘后,下场很凄惨,被敌人用土囊压死,然后草草葬在郊外。满肚子的史书文章、锦绣文采,就这样被一堆荒草掩埋了。
  野蛮的西魏军队又进行了大肆的掳掠,据《资治通鉴》第165卷记载,西魏军队将城中数万男女当成奴婢赏赐给军队,强迫迁往长安,而弱小的孩子被丢弃或杀害——“尽俘王公以下及选百姓男女数万口为奴婢,分赏三军,驱归长安,小弱者皆杀之”。只有三百多户人家得以免于这场强迫迁移的灾难。
  颜之推就在这支被驱赶的战俘队伍中。在迁移途中,因为饥饿和严寒,因为战马的践踏,战俘们死亡率达两三成,《资治通鉴》第165卷记载:“冻死者填满沟壑”、“而人马所践及冻死者十二三”。
  悲惨的事实并没有因为迁移完成而终止,到长安后,这些幸存的男女都被贩卖为奴隶。不过,就算做奴隶也是有区别的,因为还要看你有没有文化。
  南朝是一個贵族的国度,只要你是贵族,可以不读书,不学无术,却可以享有荣华富贵。然而,一旦到了西魏王朝的地盘,这套门阀制度在西魏人眼中不起作用,他们对战俘一个个进行甄别。他们问身份,你回答说:“我是贵族,是王谢家族的。”西魏政权会继续问:“会不会写字写文章?”如果你说“不会。”西魏人就会呵斥:“去,给我去种地看马。”如果你回答:“我不是贵族,也没啥文化,只会读《论语》和《孝经》。”西魏的官吏却会马上扶你坐好,恭恭敬敬对你说:“老师,教教我们文化吧。”
  这一切都被战俘身份的颜之推看在眼里,记在他的《颜氏家训》里:“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所谓“百世小人”,即在南方时世世代代是平民,因为有了文化,到了北方,反而受人尊敬。倒是那些不通晓文化的贵族,虽然世代“冠冕”,但一到了北方,这一切都归零,他们不得不被派去干与自己以前身份不相符合的粗活,从此失去了在中国文化上的话语权。不怪战争对他们不公平,只怪自己不争气,贵族身份耽误了他们。
  而颜之推本人正因为有文化,而且不是一般的有文化,所以受到了不一般的欢迎。他后来辗转到了东边的北齐,被任命为平原太守。到隋朝,他被太子杨勇召为学士。
  这前后的对比太具有讽刺意义了。在江陵那场焚书的熊熊大火中,读书人的代表梁元帝萧绎大呼读书无用,文化已完蛋,但是在那群征服南朝的人当中,文化却受到尊重。梁元帝因为文化而毁灭,颜之推却因为文化而保存。
  其实,中国文化的轨迹当时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一向被视为野蛮民族的北方政权,也正在努力向南方所持有的文化靠拢,在此半个多世纪前的北魏孝文帝就已经在大胆地汉化。对于这一批北上的战俘,他们也以文化筛选的目光进行区别对待。历史是残酷的,但是残酷也不会淹没合理的发展,在野蛮的军事迁移过程中,文化也完成了向北方的蔓延扩展。颜之推就是这次迁移当中的亮点。
  
  血泪总结——“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颜之推在北方安定下来,有了家庭,有了子孙,他想起曾经的迁徙,曾经的战乱和苦难,觉得应该把这些感悟传递下去,于是,有了千古流传的《颜氏家训》。
  在家训中,他痛斥南方贵族子弟享受荣华富贵却不学无术——“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明明是爷儿们,一个个却女里女气——“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他们不读书,其文化层次与其贵族身份很不符合,吟诗作赋时,他们就请枪手作答。别看他们拽得一个个像神仙似的——“望若神仙”,可是一旦碰到战乱,他们的贵族资本不会跟着他们一起跑,到了北方,被当成“驽材”看待。倒是那些有文化有特长的人,能随时谋取生存——“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颜之推从战乱中的遭遇得出结论,一定要在心中“常保数百卷书”,这一句话和梁元帝的“读书万卷,犹有今日”遥相呼应,一个在绝望中毁灭,一个在希望中倡导,谁对谁错,历史已给出了答案,答案就是后来璀璨的大唐文化。
其他文献
我们知道,开发商销售楼盘,必须先办售房许可证,不然就是非法賣房。换言之,开发商卖房必须经过政府的许可。  事实上,个人卖房也要经过政府的许可。最新版本的《房地产管理法》、各省颁布的《房地产管理法实施条例》,以及部分县市建设局和房管局颁布的部门规章规定,民间转让房产,得先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相关责任人在申请材料上签字盖章之后,才能进行交易,否则不给过户。  其实据我所知,在古代中国的一些朝代,例如
期刊
先说西汉的限购政策。  西汉建国后不久,大約在汉高祖刘邦的老婆吕雉吕太后当政的时候,朝廷颁布了如下规定:  “欲益买宅,不比其宅,勿许。”(《二年律令·户律》)  这条规定的意思是说,你想买房,可以,但有一个条件:你要买的房子必须紧挨着你现有的房子。  比方说,小明、小强和小红仨人是街坊,小明挨着小强住,小强挨着小红住,在小明和小红当中隔着一个小强。那么好,小明可以买小强的房子,小强也可以买小红的
期刊
话说在晚唐时期,有个叫王立的人去长安城办事,遇见一个漂亮寡妇,便搭讪起来。两人越聊越投缘,于是就一起生活了。王立本来在大宁坊租房住,那少妇却在崇仁坊有一套很漂亮的大房子,于是王立就从大宁坊搬到了崇仁坊。  搬到崇仁坊以后,王立与少妇生活了两年,生了一大胖小子。少妇经营着一个商铺,每天有三百文的进账;王立没有工作,安心做家庭主男。有一天,少妇回家时带了一只包袱,包袱打开,赫然是颗血淋淋的人头。王立吓
期刊
何谓“学霸”?顾名思义,即学界的霸主。若参照现代释义,大抵指秉着“没有学到死,就往死里学”的原则,甚至动用各宗非常规手段或工具以达到能在知识的海洋里忘情遨游的一类人。不用说,这样的学霸,当今不少,古时也有。“悬梁刺股”这个典故,就是古代学霸的真实生活写照。  提起“悬梁刺股”,得先谈起两个人物。第一位叫苏秦。这个苏秦,略读历史的,大概都听过他的名字,“官方认证”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但他的出身却
期刊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部中国古代史无不浸透着这一潜规则。“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分分合合之中演绎出了多姿多彩的辉煌。  分则乱,合则统,分分合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虽说“乱”与“统”各有千秋,但中国文化的总体发展势头却是一直向前的。仅就春秋战国而言,尽管“乱悠悠”,却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
期刊
根据教育部网站4月1日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今后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要求“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4月2日《广州日报》)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
期刊
《红楼梦》里林黛玉的判词有一句『堪怜咏絮才』何谓『咏絮才』这就要说到『咏絮才女』——谢道韫了谢道韫是东晋政治家谢安的侄女书法大家王献之之妻谢道韫从小好学聪慧善辩她12岁那年的寒食节谢安在家中把儿女子侄们召集在一起谈诗论文大雪骤至谢安欣然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不假思索地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喜出望外从此这一联名
期刊
《西游记》的小说结构其实是分成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石猴出世大闹天宫;第二部分讲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在这两部分之间,作者突然一笔岔开十万八千里,整整用了一回书讲“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讲解唐僧身世源流。故事本身不算精彩,讲陈光蕊携妻子殷温娇赴任江州,途中被船夫刘洪所害,抛尸江中。刘洪霸占殷小姐,冒充状元去江州赴任。殷小姐已有身孕,只得忍辱偷生。她生下孩子,怕刘洪加害,便把孩子抛入江中。这
期刊
媒体报道,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四部法律相关条款进行修订。意见稿中拟规定,每年9月28日为教师节。为什么把教师节改在9月28日呢?据称是由于9月10日适逢开学伊始,教师通常忙碌于开学的各项工作,很难有时间与心情享受节日,而改到月底,能与中秋国庆假期有一个衔接,对教师而言会更加方便。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孔子的生日据测算是
期刊
土家族的板凳龙,小巧灵活,别具风采,是渝东南土家族人极为喜欢的娱乐活动,有獨特的民族风格。这种活动多为每组三个人进行。这种运动需要集体配合,参演人员要注意集体动作的一致性。明快的节奏显示出板凳龙特有的气势和韵律感。  表演时,先是两名英姿飒爽的土家族少女,各持色彩夺目的彩球,从场地两端以连续侧空翻入场。亮相后,绕场地翩翩起舞、跳跃、急转、舒展身姿、抛接彩球。彩球在少女的手中旋转,引来六名土家族英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