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文物古迹众多,民俗乡情古朴,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活动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利津历史上人文荟萃,历史遗存丰厚,这里曾是关防要地、海运要津,商贾云集,尽收渔盐之利,舟楫之便。因此,发挥资源优势,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载体,促进文化体育与旅游的联姻,大力发展文化体育旅游产业,是新世纪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希望所在。
一、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我县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有古老的齐文化、丰厚的黄河文化、海河文化,历史遗存丰厚,为发展文化体育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人文景观。以利津古城、南望参古窑址、李神仙洞、铁门关遗址、东津古渡等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和古老的农耕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乡土文化,为利津文化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文物普查和史书记载,已知利津县境内有古遗址8处:利津故城、渠展、官灶城、南望参古窑址、铁门关遗址、文昌阁;革命纪念地5处:烈士祠、烈士陵园、北张革命烈士公墓、郭屋革命烈士公墓、赵干烈士墓,古墓葬17处前王古墓、石门古墓等;寺庙6处:文庙、洪济寺、城隍庙、关帝庙、萧神庙、药王庙;碑刻5幢(座),雕塑35个。
二是民俗风情。我县是文明礼仪之乡,民俗文化种类众多,历史久远,经久不衰。利津农耕文明生产与生活、社交与礼仪、文化与艺术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独具利津特色的民间文艺形式,金钱灯、虎斗牛、车子灯、龙灯、旱船、瓶子灯、舞狮等。
二、利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旅游存在块头小,效益低,知名度不高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文化内涵所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全县范围看,旅游文化味道不浓。全县景区、景点分散,没有形成主题,大量的旅游景点犹如散落的珠子,缺乏一根主线将其串起来;分散的旅游产品犹如散兵游勇,缺乏一个灵魂将其统领起来。总之,全县没有一根文化主线统领旅游业发展。二是从景区需求看,文化植入旅游缺乏土壤。县内其它景区也没有挖掘地域文化和民间风俗向游人展示,导致游人进入景区只是看一看、玩一玩,没有精神满足和文化体验。三是从旅游效益看,文化价值未能很好发挥。全县旅游收入,主要表现为吃、住和景区门票收入,能够体现旅游文化,吸引游客参与的文化娱乐项目少,文化转化为经济价值微乎其微。
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
针对上述现状,为了挖掘地域文化,丰富旅游内涵,发展旅游事业,必须寻求文化与旅游联姻的路子和对策。具体到我县而言,主要应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是在发掘文化内涵方面坚持五条原则。一要推陈出新。旅游文化应该是在继承中发展,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合理扬弃,有效利用。我县的五种旅游文化内涵,即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黄河文化、多姿多彩的海河文化、独具特色的石油文化和开放的地域文化,各大景区都要做到把黄河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起来,彰显文化魅力,激发旅游活力。二要实事求是。文化也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我们在发展旅游文化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泾渭分明(如民间的文化多属传说;史书上有的可谓“记载”、“载录”)。三要经世致用。因为旅游文化也代表了先进文化,在发展旅游文化过程中,一定要活学活用、学用结合,合理扬弃,在实践中学,并指导实践,从而让文化长入经济,用艺术覆盖社会。四要宣传普及。就是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大力宣传和普及优秀的文化遗产,引导社会发展先进的旅游文化。要通过多种层次,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五要抢救保护。要通过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化遗产,实施政府主导型的旅游文化资源保护规划,给子孙后代铺路筑桥。
二是在文化运用上加大三个力度。一要加大历史文化吸引游客的力度。充分挖掘我县悠久的齐文化、黄河文化、海河文化的底蕴,收集整理编辑民间等文化故事剧目,培养一批身着古装的演出人员,在旅游景点进行演出,准备一些道具、古装、剧目,让游客参加表演和拍照。印制一批有历史人物和历史人物居住房屋、使用物品的休闲帽、旅游衫、扇子等商品,满足各个层次旅游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让旅游者留恋忘返。
二要加大农耕文化吸引游客的力度。充分挖掘我县农耕文化和乡土文化底蕴丰富的优势,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规格仿照历史上农耕用具尽寸的大小制造一批木桶、水车、水井、风车、竹篮、犁、耙、石制磨石等工具,放在旅游景点,培养一批使用农具的人员现场为游客表演,并让游客亲自参与操作,并按比例缩小一批农耕用具以便于旅客购买;开发一批野菜、芦笋等特色土特产品鲜货和干货,让游客现场采摘、品尝和购买;扶持一批农户在风景点建设一批具有南漳乡土文化特色的盆景、根雕、花卉、石雕、柳编、竹编等手工艺品,满足游客购的愿望,让旅游者乐不思归。
三要加大民俗文化吸引游客的力度。充分挖掘我县民俗文化项目众多的优势,组织专班,收集整理一批我县婚丧嫁娶的民俗民风节目;收集整理一批我县特色的舞狮、高跷、秧歌、旱船、吹呐叭、民俗民风节目及民间体育活动;收集整理一批民间传说、民歌、民谣节目。培养一批民歌民谣的演出人员,到各个景点进行巡回演出;制造一批民风民俗的演出道具、服装和剧目手册,让游客参与其中自娱自乐,形成一种农民积极表演,游客踊跃参与演出的互动互乐氛围。加工生产一批芭蕉扇、鹅毛扇、纸扇、木扇和纸伞、斗笠、蓑衣,以及一些用玉米皮编织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具;用泥土制作各种民间故事人物和道具泥人、泥物,让游客玩、乐、购,使游客常娱常新。
一、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我县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有古老的齐文化、丰厚的黄河文化、海河文化,历史遗存丰厚,为发展文化体育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人文景观。以利津古城、南望参古窑址、李神仙洞、铁门关遗址、东津古渡等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和古老的农耕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乡土文化,为利津文化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文物普查和史书记载,已知利津县境内有古遗址8处:利津故城、渠展、官灶城、南望参古窑址、铁门关遗址、文昌阁;革命纪念地5处:烈士祠、烈士陵园、北张革命烈士公墓、郭屋革命烈士公墓、赵干烈士墓,古墓葬17处前王古墓、石门古墓等;寺庙6处:文庙、洪济寺、城隍庙、关帝庙、萧神庙、药王庙;碑刻5幢(座),雕塑35个。
二是民俗风情。我县是文明礼仪之乡,民俗文化种类众多,历史久远,经久不衰。利津农耕文明生产与生活、社交与礼仪、文化与艺术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独具利津特色的民间文艺形式,金钱灯、虎斗牛、车子灯、龙灯、旱船、瓶子灯、舞狮等。
二、利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旅游存在块头小,效益低,知名度不高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文化内涵所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全县范围看,旅游文化味道不浓。全县景区、景点分散,没有形成主题,大量的旅游景点犹如散落的珠子,缺乏一根主线将其串起来;分散的旅游产品犹如散兵游勇,缺乏一个灵魂将其统领起来。总之,全县没有一根文化主线统领旅游业发展。二是从景区需求看,文化植入旅游缺乏土壤。县内其它景区也没有挖掘地域文化和民间风俗向游人展示,导致游人进入景区只是看一看、玩一玩,没有精神满足和文化体验。三是从旅游效益看,文化价值未能很好发挥。全县旅游收入,主要表现为吃、住和景区门票收入,能够体现旅游文化,吸引游客参与的文化娱乐项目少,文化转化为经济价值微乎其微。
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
针对上述现状,为了挖掘地域文化,丰富旅游内涵,发展旅游事业,必须寻求文化与旅游联姻的路子和对策。具体到我县而言,主要应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是在发掘文化内涵方面坚持五条原则。一要推陈出新。旅游文化应该是在继承中发展,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合理扬弃,有效利用。我县的五种旅游文化内涵,即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黄河文化、多姿多彩的海河文化、独具特色的石油文化和开放的地域文化,各大景区都要做到把黄河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起来,彰显文化魅力,激发旅游活力。二要实事求是。文化也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我们在发展旅游文化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泾渭分明(如民间的文化多属传说;史书上有的可谓“记载”、“载录”)。三要经世致用。因为旅游文化也代表了先进文化,在发展旅游文化过程中,一定要活学活用、学用结合,合理扬弃,在实践中学,并指导实践,从而让文化长入经济,用艺术覆盖社会。四要宣传普及。就是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大力宣传和普及优秀的文化遗产,引导社会发展先进的旅游文化。要通过多种层次,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五要抢救保护。要通过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化遗产,实施政府主导型的旅游文化资源保护规划,给子孙后代铺路筑桥。
二是在文化运用上加大三个力度。一要加大历史文化吸引游客的力度。充分挖掘我县悠久的齐文化、黄河文化、海河文化的底蕴,收集整理编辑民间等文化故事剧目,培养一批身着古装的演出人员,在旅游景点进行演出,准备一些道具、古装、剧目,让游客参加表演和拍照。印制一批有历史人物和历史人物居住房屋、使用物品的休闲帽、旅游衫、扇子等商品,满足各个层次旅游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让旅游者留恋忘返。
二要加大农耕文化吸引游客的力度。充分挖掘我县农耕文化和乡土文化底蕴丰富的优势,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规格仿照历史上农耕用具尽寸的大小制造一批木桶、水车、水井、风车、竹篮、犁、耙、石制磨石等工具,放在旅游景点,培养一批使用农具的人员现场为游客表演,并让游客亲自参与操作,并按比例缩小一批农耕用具以便于旅客购买;开发一批野菜、芦笋等特色土特产品鲜货和干货,让游客现场采摘、品尝和购买;扶持一批农户在风景点建设一批具有南漳乡土文化特色的盆景、根雕、花卉、石雕、柳编、竹编等手工艺品,满足游客购的愿望,让旅游者乐不思归。
三要加大民俗文化吸引游客的力度。充分挖掘我县民俗文化项目众多的优势,组织专班,收集整理一批我县婚丧嫁娶的民俗民风节目;收集整理一批我县特色的舞狮、高跷、秧歌、旱船、吹呐叭、民俗民风节目及民间体育活动;收集整理一批民间传说、民歌、民谣节目。培养一批民歌民谣的演出人员,到各个景点进行巡回演出;制造一批民风民俗的演出道具、服装和剧目手册,让游客参与其中自娱自乐,形成一种农民积极表演,游客踊跃参与演出的互动互乐氛围。加工生产一批芭蕉扇、鹅毛扇、纸扇、木扇和纸伞、斗笠、蓑衣,以及一些用玉米皮编织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具;用泥土制作各种民间故事人物和道具泥人、泥物,让游客玩、乐、购,使游客常娱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