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新时代,风险防控的重要性逐步凸显出来,尤其是在科技和经济发展模式日新月异的今天,风险的降低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对于加强新时代风险的防控水平,稳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探讨是必要的。军民融合在中国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军民的深度融合,可以盤活存量资产,安全领域中增加各种渠道资源,通过创新加快武器装备升级换代;有效提升中国军工资产的效率问题,构建中国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军民深度融合的运行体系,促进军工产业升级;把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相结合,形成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实现军民合作共赢目标。军民融合企业在项目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由于项目利益博弈问题较为突出,因此风险控制管理的难度也更大,更加需要提高相关企业风险控制和管理的水平。文章基于军民融合项目的背景,分析项目中面临的风险问题,进而提出风险防控的策略,对军民融合项目中风险的防控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军民融合;风险控制;防范策略
军民融合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从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推进军民融合,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向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我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的发展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对军工企业的发展投入大量资金,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积极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将军工专业技术运用于民用产业领域,逐渐进行军民融合。在逐渐融合的过程中,军工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军民融合是通过积极主动的战略筹划,把国防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使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互促进、融为一体。军民双方在基础设施、力量布局、资源利用、系统管理、实践推动、安全监控等过程中,通过人力、物力、财力和制度、标准、条件等方面的一体实施,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和成果的优化配置、互惠互利。基于此,在军民融合项目中更应该注重风险防控,保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军民融合项目的必要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
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地方经济可以主动为军工企业提供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并且地方经济生产所需的设施设备完全可以直接提供给军工企业使用,做到共同使用,共同发展,有效降低军工企业投入的成本。军民融合发展,地方经济财政政策可以惠及军工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军工企业管理体制相对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陈旧思想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封闭发展,与市场脱节,导致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造成资源和技术的浪费,企业缺乏活力。将民营企业与军工企业联合起来,军工企业在财政支持下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科技成果应用于民营企业,推动民营企业技术的革新,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机制、人力、资金进入军工企业,双向融合,取长补短,可以达到双赢的结果。
二、军民融合项目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分析
(一)市场风险:竞争加剧导致风险增大
市场主要通过竞争迫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通过不断技术创新实现市场占有率的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军民融合市场中,军品占有一定市场份额,随着民品进入生产序列,整体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军工企业必须不断提升竞争实力,才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市场占有率,避免竞争失败的风险。
除供求外,国家的军事、政策、环境、文化等因素会对价格造成大幅波动,企业经营会面临效益损失风险。军民融合企业一直保持行政特色,依靠自身对抗市场变化的能力弱,某些军工企业缺乏新产品研发能力,也没有建立自己过硬的品牌,行业内进行竞争的潜力和实力均欠缺,直接加剧了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和压力。
(二)管理风险:军民融合项目相关的体制性障碍可能导致内控制度难以落实
军民融合企业中权力过于集中,可以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来进行约束。内部控制的核心就是通过制度对公司内部权力进行相互制衡,避免“一言堂”的出现。本文就以国有企业为例,简述其体制障碍带来的内控控制制度不完善的情况。
1. 内控意识匮乏
一般来说,企业决策者的工作重心一般都会放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上,国企特殊一点,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由于国企带有政治色彩,担负的任务还包括保持国有资本不流失等政治任务,所以工作中更加注重政治效益。
造成国有企业决策者缺乏内控意识的重要原因是国企行业的垄断或寡头地位。国有企业掌握着某些行业的独家经营权,垄断性地位决定了企业在不讨好消费者,不费力迎合市场的情况下,只需要按照既定路线开展生产经营就能获得大额收益。
此外,国企的老总或者民营企业家、创始人,手中掌握的权利决定其说一不二,高层领导即便意识到内控制度的重要性,也很可能因为日常决策权的集中导致内控制度无法正常开展,使得内控制度名存实亡。
2. 缺少有效的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与企业实际情况的匹配程度是决定是否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公司内部内控意识的缺失导致内控制度的制定较敷衍,条例生搬硬套,不切实际,缺乏完整的内控运行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
国企内部内控制度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导致内控效果较差。在权力制衡层面,公司大多数权利还是集中于少数领导者手中。在经营决策层面,部分国企处于无人竞争的垄断地位,经营决策方式的变更不会带来企业利润的较大变动。因此导致了大量国企领导不是根据科学数据进行决策,而是在主观意识的驱动下拍脑袋进行决策。在风险评估层面,国企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背后有国家财政进行兜底,安全的保障导致许多国企工作多年的管理人员缺乏危机意识和自主应对风险的能力,更不用说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3. 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
即使存在有效的内控制度,也难以防范和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原因就在于内控制度的执行不到位。纵使企业内部工作人员有意识执行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内控制度,但内控制度能够真正落地实施的前提是,企业高层赋予认同并赋予内控人员一定的权力,同时在公司章程上规范相应的惩罚机制。归根结底,企业内控制度得以有效执行的关键就是企业的领导者决定推动内控制度的执行。
4. 内控制度考核没有落实
公司只有内控制度却没有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考核,没有结果的反馈,就会造成不知道内控制度是否真的符合公司实际情况,反应不出实际问题,而且没有考核就不存在奖惩,制度流于形式。目前很多公司有考核,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公司不存在内控制度考核。一个制度,要衡量其是否发挥效果,就要有一定的标准或界限去衡量,对于未能贯彻该制度的部门要有相对应的惩罚机制,结果会造成无法让内控制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防范风险的发生。如有些公司的考核指标不全面,且指标多数为主观性指标,可操作性太差,甚至许多公司内控的考核机制就是进行填表,最后得出结论,每个部门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都不错,公司整体皆大欢喜,这也是由于国企内部的竞争意识较弱导致的。
(三)人力风险:军民融合项目缺乏复合型人才
1. 相对于人才资源,更重视无形资产
相比于人才资源等无形资源,企业的决策者更看重固定资产有形资产的保值。在这一方面来说,政治意义的重要性要大于经济效益。
有些军民融合项目,虽然不是由国企控制,但是其经营者需要获得由政府给企业发放准入牌照后才可以经营,这种准入门槛看似提高了经营者的门槛,经营模式看似合理,但从利益交换的角度来看,经营者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够获得准入牌照,一旦获得许可,这个准入门槛又挡住了绝大多数想要进入该行业的人,那么该经营者很难做出优秀的产品或提供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服务,这样的情况,就不是由市场筛选企业,而是由政府筛选。这中间存在的利益交换,极有可能导致寻租行为,进而引起逆向淘汰,想要做好产品或提供好服务并且有能力为之的经营者无法进入行业,进入的人不需要讨好市场,这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社会的利益。
2. 选人用人机制
近年来,国有企业进行的薪资改革措施导致一些福利也被削减,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企业员工包括个別领导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司利益之前,严重的甚至会侵占公司的利益,公司的经济效益严重下滑。
此外,国有企业内部的晋升机制也存在问题。不可否认,国企不缺人才,但是一些在基层工作优秀的技术性员工被提拔为领导干部之后,逐渐脱离技术性岗位,这实际上是企业不会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用。这并非反对提拔技术性人才为领导干部,关键是不能让有能力的干部脱离他所擅长的岗位去做成本低的工作。
3. 缺乏人才综合性评价体系
在绝大多数企业内,基本将员工业绩作为员工的唯一评价指标,只看员工个人为公司做出的贡献,根据贡献大小给予奖励。一线员工的业绩可以量化,但人力、财务等职能类部门很难确定工作业绩。这种情况长期持续,可以得到足够正向反馈的岗位,销售类在工作中可以获得激励并保持动力,但非一线岗位的员工很难受到足够的激励,工作积极性必然逐渐下降。一个公司的正常高效运转不仅需要一线部门的持续产出,也需要非一线部门的鼎力支持,相互协作才能保持企业的整体运作的效率。
(四)环境风险:军民融合项目受外部环境影响
我国是政策性社会,国家经济发展受政府政策的影响大。世界经济一体化导致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化较快,自然不可抗力也是会影响军民融合企业的发展。军民融合项目在发展过程中,需巩固自身力量提升抵御外部环境的能力。
三、加强军民融合项目的风险防控策略
(一)推进军民融合项目市场化改革
深化军民融合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切具体措施的制度基础,军民融合风险防控措施的创新,根本上要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前提。地方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尤其是要重点关注军民融合企业的组织工作,公开、透明地引入社会资本,在保证国有产权具备相应实力的前提下,真正有效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制度的落地。
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关键是需要明确产权。具体来讲,就是优化股权结构,明确军民融合项目混改的根本目的,实现各类资本的有效配比,在保证国有经济具备一定话语权的情况下,根本上改变国有控股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可以引进多类社会资本,如外资资本,同时根据军民融合企业行业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股权配比,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有效推进。
(二)军民融合项目强化领导体制
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之下,不仅可以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还可以通过多方制约进行风险防控。军民融合项目的有序开展,一方面,要改变旧的管理体系,将旧机构进行撤销、改革或者合并,扫清军民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实际,建立新组织机构,可以选用不同领域的人员,使新的机构具有横向协调能力和执行能力。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力量进入企业的董事会,并占据一定的投票权,这一制度的实施能够保障社会资本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经营优化,减少行政权力对于军民融合企业生产效率的干预程度。
(三)培养复合型军民人才
军民融合企业部门分布多数为职能式结构,部门之间协调统一存在困难,带来人力资源的盲目消耗。为避免此类情况,现代军民融合企业可以采取事业部式组织结构,并保留职能式结构。日常工作的开展依然采用职能式结构,业务工作可以从各职能部门中抽调相关人才参与项目组,保证项目组中各职能部门人员均在列。项目运行过程中可以了解每位成员的优缺点,根据能力安排合适岗位,实现人岗匹配,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行效率。 推进人力资源改革的重要手段就是完善人才进入和退出机制。对于人力资源的进入机制,也就是招聘过程,需要拓宽其招聘渠道,除了以校招为主以外,还应该投入资金进行人才和专家的招收,这对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人力资源的退出机制也需要进行改革,军民融合企业由于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可以将一些有事业编制或者公务员编制的干部划入改革小组,根据其改革绩效进行收入和级别的评定,对于无法按时完成改革具体任务的员工,对其进行解除编制的处理,倒逼员工进行思想和行动上根本性转型。
(四)适当引进国外资本进入军民融合项目
我国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如果国有企业在公有制经济体制下占据垄断地位,极容易出现衰退和产品竞争力低下的情况。军民融合项目在引入外资资本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加入复合所有制经济成分,外资资本可以获得巨大回报,同时军民融合企业可以获得外资资本的先进人力管理经验和优秀技术。国外资本的加入使得原本只有國有企业的行业情形发生变化,社会资本作为国有企业的竞争对手参与市场竞争,全行业范围内必然产生危机意识。国外资本带来的行业竞争力会促使企业之间开展竞争,原来的国有企业如果停滞不前必然会淘汰,想要赢得竞争必须提高产品质量。这就促使军民融合企业内部进行改革,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比拼可以形成良性竞争,对军民融合项目各企业的发展都是一个有利机会。
四、结语
军民融合项目的发展面临着市场、管理、人力、外部环境、质量等方面的风险,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引起重视。随着军民融合项目的持续推进,针对市场风险的应对,适应需求的组织机构的设立,未来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创新性发展,这些方面带来的风险都会对项目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企业需要从实际出发,找到适应军民融合项目发展的模式,不断提高风险适应能力,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项目的快速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飞.LS公司新产品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2]温涛.PPP模式促进军民深度融合的探讨[J].当代经济,2016(16):108-110.
[3]崔岩.航天系统军民融合项目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5.
(作者单位: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军民融合;风险控制;防范策略
军民融合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从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推进军民融合,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向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我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的发展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对军工企业的发展投入大量资金,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积极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将军工专业技术运用于民用产业领域,逐渐进行军民融合。在逐渐融合的过程中,军工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军民融合是通过积极主动的战略筹划,把国防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使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互促进、融为一体。军民双方在基础设施、力量布局、资源利用、系统管理、实践推动、安全监控等过程中,通过人力、物力、财力和制度、标准、条件等方面的一体实施,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和成果的优化配置、互惠互利。基于此,在军民融合项目中更应该注重风险防控,保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军民融合项目的必要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
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地方经济可以主动为军工企业提供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并且地方经济生产所需的设施设备完全可以直接提供给军工企业使用,做到共同使用,共同发展,有效降低军工企业投入的成本。军民融合发展,地方经济财政政策可以惠及军工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军工企业管理体制相对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陈旧思想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封闭发展,与市场脱节,导致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造成资源和技术的浪费,企业缺乏活力。将民营企业与军工企业联合起来,军工企业在财政支持下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科技成果应用于民营企业,推动民营企业技术的革新,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机制、人力、资金进入军工企业,双向融合,取长补短,可以达到双赢的结果。
二、军民融合项目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分析
(一)市场风险:竞争加剧导致风险增大
市场主要通过竞争迫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通过不断技术创新实现市场占有率的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军民融合市场中,军品占有一定市场份额,随着民品进入生产序列,整体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军工企业必须不断提升竞争实力,才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市场占有率,避免竞争失败的风险。
除供求外,国家的军事、政策、环境、文化等因素会对价格造成大幅波动,企业经营会面临效益损失风险。军民融合企业一直保持行政特色,依靠自身对抗市场变化的能力弱,某些军工企业缺乏新产品研发能力,也没有建立自己过硬的品牌,行业内进行竞争的潜力和实力均欠缺,直接加剧了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和压力。
(二)管理风险:军民融合项目相关的体制性障碍可能导致内控制度难以落实
军民融合企业中权力过于集中,可以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来进行约束。内部控制的核心就是通过制度对公司内部权力进行相互制衡,避免“一言堂”的出现。本文就以国有企业为例,简述其体制障碍带来的内控控制制度不完善的情况。
1. 内控意识匮乏
一般来说,企业决策者的工作重心一般都会放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上,国企特殊一点,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由于国企带有政治色彩,担负的任务还包括保持国有资本不流失等政治任务,所以工作中更加注重政治效益。
造成国有企业决策者缺乏内控意识的重要原因是国企行业的垄断或寡头地位。国有企业掌握着某些行业的独家经营权,垄断性地位决定了企业在不讨好消费者,不费力迎合市场的情况下,只需要按照既定路线开展生产经营就能获得大额收益。
此外,国企的老总或者民营企业家、创始人,手中掌握的权利决定其说一不二,高层领导即便意识到内控制度的重要性,也很可能因为日常决策权的集中导致内控制度无法正常开展,使得内控制度名存实亡。
2. 缺少有效的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与企业实际情况的匹配程度是决定是否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公司内部内控意识的缺失导致内控制度的制定较敷衍,条例生搬硬套,不切实际,缺乏完整的内控运行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
国企内部内控制度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导致内控效果较差。在权力制衡层面,公司大多数权利还是集中于少数领导者手中。在经营决策层面,部分国企处于无人竞争的垄断地位,经营决策方式的变更不会带来企业利润的较大变动。因此导致了大量国企领导不是根据科学数据进行决策,而是在主观意识的驱动下拍脑袋进行决策。在风险评估层面,国企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背后有国家财政进行兜底,安全的保障导致许多国企工作多年的管理人员缺乏危机意识和自主应对风险的能力,更不用说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3. 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
即使存在有效的内控制度,也难以防范和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原因就在于内控制度的执行不到位。纵使企业内部工作人员有意识执行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内控制度,但内控制度能够真正落地实施的前提是,企业高层赋予认同并赋予内控人员一定的权力,同时在公司章程上规范相应的惩罚机制。归根结底,企业内控制度得以有效执行的关键就是企业的领导者决定推动内控制度的执行。
4. 内控制度考核没有落实
公司只有内控制度却没有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考核,没有结果的反馈,就会造成不知道内控制度是否真的符合公司实际情况,反应不出实际问题,而且没有考核就不存在奖惩,制度流于形式。目前很多公司有考核,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公司不存在内控制度考核。一个制度,要衡量其是否发挥效果,就要有一定的标准或界限去衡量,对于未能贯彻该制度的部门要有相对应的惩罚机制,结果会造成无法让内控制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防范风险的发生。如有些公司的考核指标不全面,且指标多数为主观性指标,可操作性太差,甚至许多公司内控的考核机制就是进行填表,最后得出结论,每个部门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都不错,公司整体皆大欢喜,这也是由于国企内部的竞争意识较弱导致的。
(三)人力风险:军民融合项目缺乏复合型人才
1. 相对于人才资源,更重视无形资产
相比于人才资源等无形资源,企业的决策者更看重固定资产有形资产的保值。在这一方面来说,政治意义的重要性要大于经济效益。
有些军民融合项目,虽然不是由国企控制,但是其经营者需要获得由政府给企业发放准入牌照后才可以经营,这种准入门槛看似提高了经营者的门槛,经营模式看似合理,但从利益交换的角度来看,经营者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够获得准入牌照,一旦获得许可,这个准入门槛又挡住了绝大多数想要进入该行业的人,那么该经营者很难做出优秀的产品或提供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服务,这样的情况,就不是由市场筛选企业,而是由政府筛选。这中间存在的利益交换,极有可能导致寻租行为,进而引起逆向淘汰,想要做好产品或提供好服务并且有能力为之的经营者无法进入行业,进入的人不需要讨好市场,这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社会的利益。
2. 选人用人机制
近年来,国有企业进行的薪资改革措施导致一些福利也被削减,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企业员工包括个別领导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司利益之前,严重的甚至会侵占公司的利益,公司的经济效益严重下滑。
此外,国有企业内部的晋升机制也存在问题。不可否认,国企不缺人才,但是一些在基层工作优秀的技术性员工被提拔为领导干部之后,逐渐脱离技术性岗位,这实际上是企业不会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用。这并非反对提拔技术性人才为领导干部,关键是不能让有能力的干部脱离他所擅长的岗位去做成本低的工作。
3. 缺乏人才综合性评价体系
在绝大多数企业内,基本将员工业绩作为员工的唯一评价指标,只看员工个人为公司做出的贡献,根据贡献大小给予奖励。一线员工的业绩可以量化,但人力、财务等职能类部门很难确定工作业绩。这种情况长期持续,可以得到足够正向反馈的岗位,销售类在工作中可以获得激励并保持动力,但非一线岗位的员工很难受到足够的激励,工作积极性必然逐渐下降。一个公司的正常高效运转不仅需要一线部门的持续产出,也需要非一线部门的鼎力支持,相互协作才能保持企业的整体运作的效率。
(四)环境风险:军民融合项目受外部环境影响
我国是政策性社会,国家经济发展受政府政策的影响大。世界经济一体化导致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化较快,自然不可抗力也是会影响军民融合企业的发展。军民融合项目在发展过程中,需巩固自身力量提升抵御外部环境的能力。
三、加强军民融合项目的风险防控策略
(一)推进军民融合项目市场化改革
深化军民融合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切具体措施的制度基础,军民融合风险防控措施的创新,根本上要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前提。地方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尤其是要重点关注军民融合企业的组织工作,公开、透明地引入社会资本,在保证国有产权具备相应实力的前提下,真正有效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制度的落地。
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关键是需要明确产权。具体来讲,就是优化股权结构,明确军民融合项目混改的根本目的,实现各类资本的有效配比,在保证国有经济具备一定话语权的情况下,根本上改变国有控股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可以引进多类社会资本,如外资资本,同时根据军民融合企业行业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股权配比,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有效推进。
(二)军民融合项目强化领导体制
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之下,不仅可以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还可以通过多方制约进行风险防控。军民融合项目的有序开展,一方面,要改变旧的管理体系,将旧机构进行撤销、改革或者合并,扫清军民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实际,建立新组织机构,可以选用不同领域的人员,使新的机构具有横向协调能力和执行能力。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力量进入企业的董事会,并占据一定的投票权,这一制度的实施能够保障社会资本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经营优化,减少行政权力对于军民融合企业生产效率的干预程度。
(三)培养复合型军民人才
军民融合企业部门分布多数为职能式结构,部门之间协调统一存在困难,带来人力资源的盲目消耗。为避免此类情况,现代军民融合企业可以采取事业部式组织结构,并保留职能式结构。日常工作的开展依然采用职能式结构,业务工作可以从各职能部门中抽调相关人才参与项目组,保证项目组中各职能部门人员均在列。项目运行过程中可以了解每位成员的优缺点,根据能力安排合适岗位,实现人岗匹配,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行效率。 推进人力资源改革的重要手段就是完善人才进入和退出机制。对于人力资源的进入机制,也就是招聘过程,需要拓宽其招聘渠道,除了以校招为主以外,还应该投入资金进行人才和专家的招收,这对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人力资源的退出机制也需要进行改革,军民融合企业由于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可以将一些有事业编制或者公务员编制的干部划入改革小组,根据其改革绩效进行收入和级别的评定,对于无法按时完成改革具体任务的员工,对其进行解除编制的处理,倒逼员工进行思想和行动上根本性转型。
(四)适当引进国外资本进入军民融合项目
我国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如果国有企业在公有制经济体制下占据垄断地位,极容易出现衰退和产品竞争力低下的情况。军民融合项目在引入外资资本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加入复合所有制经济成分,外资资本可以获得巨大回报,同时军民融合企业可以获得外资资本的先进人力管理经验和优秀技术。国外资本的加入使得原本只有國有企业的行业情形发生变化,社会资本作为国有企业的竞争对手参与市场竞争,全行业范围内必然产生危机意识。国外资本带来的行业竞争力会促使企业之间开展竞争,原来的国有企业如果停滞不前必然会淘汰,想要赢得竞争必须提高产品质量。这就促使军民融合企业内部进行改革,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比拼可以形成良性竞争,对军民融合项目各企业的发展都是一个有利机会。
四、结语
军民融合项目的发展面临着市场、管理、人力、外部环境、质量等方面的风险,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引起重视。随着军民融合项目的持续推进,针对市场风险的应对,适应需求的组织机构的设立,未来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创新性发展,这些方面带来的风险都会对项目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企业需要从实际出发,找到适应军民融合项目发展的模式,不断提高风险适应能力,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项目的快速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飞.LS公司新产品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2]温涛.PPP模式促进军民深度融合的探讨[J].当代经济,2016(16):108-110.
[3]崔岩.航天系统军民融合项目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5.
(作者单位: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