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几年前,一位写小说的学长约我小酌。酒过3杯,老兄话多了:你别看我红,可在编辑眼里,我只是他们门口的石狮子而已。一家杂志到北京来,说是宴请作者,把我也叫去了。满屋子黑压压的,人家互相都很熟悉,就我两眼一抹黑。后来,才听出了一点味来:原来,他们都是各报刊的编辑。瞧吧!编辑当场惠稿,单惠,双惠,互相惠,交叉惠,混合惠,旋转惠……热闹极啦,简直就成了一个编辑稿件交易会!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编辑惠稿的事。
第二次听说,是在一个杂文笔会上。有个愣头青,这小子口无遮拦,当着那么多编辑,居然来了一通声讨编辑互惠稿件檄文式的发言!
直到2007年2月6日,我在一家报纸的《每日评论》专版上,才看见编辑惠稿的壮观景象。这个专版,共有7篇文章。除1篇是固定的名家专栏、1篇是读者来论之外,其余的5篇杂文,全部出自各地编辑之手,杂文真可谓编辑的一统天下了!
看了这个杂文专版,使我想到了一句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套用这个句式,我想说:当今杂文,兴也编辑惠稿,败也编辑惠稿。
当今杂文,兴也编辑惠稿,是说滚滚而来的编辑惠稿成就了一些报刊的杂文栏目或杂文版面。不知一些杂文栏目或版面是否专为编辑惠稿而设的。没有这些编辑惠稿,它们就要闹饥荒。就像我所看到的这个杂文专版,如果缺少了七分之五,那将是个什么样的局面?天窗要开到通栏啦!
诚然,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但是,有了数量,并不等于就有了质量。就整个杂文界来说,杂文货源充足,并不一定都是上等品;就一个杂文作者来说,杂文一本一本地出,并不一定在读者中留下印象、引起反响。那些惠稿编辑,就算个个是活着的鲁迅吧!但鲁迅也有写不出来的时候——老先生自己就说过: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可见,这是他的经验之谈。那些惠稿编辑,就算个个是孺子牛吧!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但是,也不可能吃一百斤草出一百斤奶呀,总有些废物要排泄出来的。当今的杂文界,编辑惠稿多多,数量实在不少。但是,今日杂文总体来说质量不怎么高——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一个编辑的时间、精力、能力和生活积累都有限,却要流水线般地惠稿,自然,在质量上就难以保证。如果杂文界作品数量大而质量低,那就成了泡沫杂文。但中国的哲言是: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说当今杂文衰也编辑惠稿,道理就在这里。至于那些编辑互惠、稿件交易,其对杂文所起的促衰作用,那就更不用说了。
但也有例外。一家发行量不小的杂文刊物的老总,在一次杂文界的聚会上,指着自己和两位副总,对大家说,“我们仨现在都不写杂文”,“我们也不发人情稿”。两句话,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是他们不懂杂文、写不出杂文么?当然不是!就算是他们写不出好杂文,他们要是来点稿件互惠发表些杂文,那还不是小菜一碟?他们之所以如此禁锢自己、甘为他人做嫁衣,就是为所办的刊物负责、为杂文事业着想,避免交易稿、稿交易。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你让人家发表你的人情稿,你的刊物就难免要还人家的人情债。最终,还是自己的刊物衰败。看来,这3个老总拒写杂文虽然有点儿绝对化,但应该说他们还是有点眼光有点精神的。他们的刊物所以在今天的大气候中没有下滑,肯定与此有关。
什么时候中国的杂文编辑们都有了这点精神,中国的杂文就有前途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编辑惠稿的事。
第二次听说,是在一个杂文笔会上。有个愣头青,这小子口无遮拦,当着那么多编辑,居然来了一通声讨编辑互惠稿件檄文式的发言!
直到2007年2月6日,我在一家报纸的《每日评论》专版上,才看见编辑惠稿的壮观景象。这个专版,共有7篇文章。除1篇是固定的名家专栏、1篇是读者来论之外,其余的5篇杂文,全部出自各地编辑之手,杂文真可谓编辑的一统天下了!
看了这个杂文专版,使我想到了一句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套用这个句式,我想说:当今杂文,兴也编辑惠稿,败也编辑惠稿。
当今杂文,兴也编辑惠稿,是说滚滚而来的编辑惠稿成就了一些报刊的杂文栏目或杂文版面。不知一些杂文栏目或版面是否专为编辑惠稿而设的。没有这些编辑惠稿,它们就要闹饥荒。就像我所看到的这个杂文专版,如果缺少了七分之五,那将是个什么样的局面?天窗要开到通栏啦!
诚然,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但是,有了数量,并不等于就有了质量。就整个杂文界来说,杂文货源充足,并不一定都是上等品;就一个杂文作者来说,杂文一本一本地出,并不一定在读者中留下印象、引起反响。那些惠稿编辑,就算个个是活着的鲁迅吧!但鲁迅也有写不出来的时候——老先生自己就说过: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可见,这是他的经验之谈。那些惠稿编辑,就算个个是孺子牛吧!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但是,也不可能吃一百斤草出一百斤奶呀,总有些废物要排泄出来的。当今的杂文界,编辑惠稿多多,数量实在不少。但是,今日杂文总体来说质量不怎么高——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一个编辑的时间、精力、能力和生活积累都有限,却要流水线般地惠稿,自然,在质量上就难以保证。如果杂文界作品数量大而质量低,那就成了泡沫杂文。但中国的哲言是: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说当今杂文衰也编辑惠稿,道理就在这里。至于那些编辑互惠、稿件交易,其对杂文所起的促衰作用,那就更不用说了。
但也有例外。一家发行量不小的杂文刊物的老总,在一次杂文界的聚会上,指着自己和两位副总,对大家说,“我们仨现在都不写杂文”,“我们也不发人情稿”。两句话,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是他们不懂杂文、写不出杂文么?当然不是!就算是他们写不出好杂文,他们要是来点稿件互惠发表些杂文,那还不是小菜一碟?他们之所以如此禁锢自己、甘为他人做嫁衣,就是为所办的刊物负责、为杂文事业着想,避免交易稿、稿交易。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你让人家发表你的人情稿,你的刊物就难免要还人家的人情债。最终,还是自己的刊物衰败。看来,这3个老总拒写杂文虽然有点儿绝对化,但应该说他们还是有点眼光有点精神的。他们的刊物所以在今天的大气候中没有下滑,肯定与此有关。
什么时候中国的杂文编辑们都有了这点精神,中国的杂文就有前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