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15日到承德的普宁寺,正赶上一个大热天,天气预报说有35摄氏度。这里人多,加上没有一丝风,游客手中几乎都拿着一瓶水。有人自觉不自觉地问:“这避暑胜地怎么这么热啊?”当地导游说,你是从东北来的,自然感到热,要是从北京来这里就相对感到凉爽一些了。总之热与不热都是相对的。到这里主要是看山野情趣的古式园林建筑,感受它所代表的大清王朝几百年前的兴盛,到此一游,就不虚此行。
我们早8时赶到普宁寺时,门前早已排着长队,依次前行。进入剪票处是一座宫殿,殿内左右各供奉着一位天神,即“哼哈二将”。他们手持金刚杵,裸露上身,衣缠腰际,瞠目作威状。剪票入内就进了北方的佛国胜地。刚一踏进山门,我们就立刻被迎面袭来的浓郁的佛教氛围所感染了。只见寺庙内烟雾缭绕,僧侣诵经的声音不绝于耳,上香求佛的人比比皆是。
一
普宁寺俗称大佛寺,因为寺中有一尊世界上最大的木雕观音菩萨。普宁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动工,历时4年建成。普宁寺是仿西藏三摩那寺(又称桑鸢寺)建造的。普宁寺属黄教格鲁派寺庙。它建筑在山坡上,坐北朝南,在平台上建起了寺庙。普宁寺的平面布局明显的以一条中轴线贯穿,主体建筑都以中间的主殿大雄宝殿为界,前半部分是汉族佛教寺庙样式,而后半部分则具备桑鸢寺的基本特征。大佛比例匀称,衣纹潇洒流畅,雕饰细腻,是当今世界上最高大、最重的一尊木雕佛像,是中国乃全世界佛教艺术史上罕见的杰作。
为什么要在此修建寺庙呢?在当地百姓中流传着一段家喻户晓的传说。
相传建寺前,这里原是一座王府,王府的王爷对穷人狠毒苛刻,别说是被他敲诈勒索重利盘剥的人恨他,就是百十里开外的人,也没有一个说他好话的。
有一天,下着瓢泼大雨。雨中,一个乞丐摇摇晃晃奔王府而来,没等通报便闯进府中。这时候,王爷正在饮酒作乐。他一见满脸污垢、衣衫褴褛的乞丐进来,便勃然大怒,立刻下令家丁将这个私闯王府的要饭花子拿下。众家丁刚要动手,那乞丐不慌不忙施礼道:“我已三天没曾用饭,请王爷慈悲周济。”
那王爷恶狠狠地说:“凡私进我王府者,有钱的可以赎回,无钱的打死勿论。”
乞丐哀求说自己身无分文,又举目无亲,求王爷大发慈悲,饶其性命。王爷听后更是凶相毕露,命家丁将其拿下,打死喂狗。
谁知那乞丐非但不害怕,反而哈哈大笑,在家丁围攻下转身奔向后厅,进厅后便把王爷那些不义之财的古玩珍宝砸个稀巴烂。王爷和众家丁将他围住举刀欲砍之际,只听那个乞丐喊了一声:“长!”刹那间,乞丐迎风变成一个42只手臂的巨人,每只手各执一件法器向众家丁和王爷砸去。随着王爷和众家丁的惨叫巨人冲破围顶,越长越高,越长越大,终于化为一尊大佛。
方圆百里的老百姓闻讯后,都纷纷前来拜佛,并说那王爷得罪了天神。天神变为乞丐下界显灵,惩罚了王爷。
这事儿传到乾隆皇帝耳朵里,他略一思索,便以“不违天意,顺乎民意”为由,诏令调集工匠民夫,拆除王府,为大佛搭堂建庙,修建了大佛寺,即现在的普宁寺。以上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二
普宁寺系承德外八庙之一,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也是北方唯一的一座由僧人自己管理的寺院。这里群山环抱,古木参天,气候绝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
普宁寺建于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规模宏大。寺庙占地33,000平方米,有殿堂、楼阁各类建筑29座,是外八庙中较大的寺庙建筑群。当时是清政府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叛乱后,在避暑山庄为厄鲁特四部上层贵族封爵,因他们信奉藏传佛教,故仿西藏寺庙建制修建了普宁寺。清政府希望边疆人民“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为之取名“普宁寺”。
一些佛学记载,历史碑帖,游人都是匆匆而过,难得有时间去研究。其实这里的佛学理论至深,也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一时半会儿所能领悟透的。
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双层歇山式,称为“九脊十龙”殿,内供三世佛与十八罗汉像,壁画环绕。前后两座主体建筑均建在1.4米高的石砌须弥台基之上,殿前的月台有雕刻精美的石栏杆环绕,台阶中央辅有石雕艺术精品“云龙石陛”,四角有叫“螭”的龙头。寺庙中的“金龙和玺”与“六字真言和玺”彩画在古建彩绘中更别具一格。大殿庄严肃穆,为重檐歇山顶,覆绿剪边黄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特有装饰铜质鎏金宝塔。屋脊、前后垂脊、岔脊头共有十个鸱吻,在建筑上可保护脊垄稳固、不渗水。檐角上各有七个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像,它们各有其寓意。第一个是龙,能兴风作雨,是帝王象征。第二个为凤,鸟中之王,指有圣德之人。第三个是狮子,为镇山之王,勇猛威严。第四个是天马,象征皇帝威德畅达四方。第五个是海马,寓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入海。第六个是狻猊,是一种能食虎豹的猛兽。第七个叫狎鱼,为海中异兽,能灭火防灾。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间是现世佛释迦牟尼,左边是前世佛燃灯,右边是未来佛弥勒,木雕金漆,金光闪烁,仪态庄严。两侧山墙石坛上排列十八罗汉像。北墙绘有八尊度母和胜乐十六天女图,栩栩如生,传神入画。室内一律不许拍照,佛家重地,笔者也没敢犯戒,严守这个规则。
三
走过寺内广场,上一个高高的石阶,用心数这个台阶,整整42级。爬完这些台阶,就是寺内的主体建筑名“大乘之阁”。阁高36.75米,六层,重檐,上置鎏金宝顶,气势雄壮,是中国寺庙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之一。阁内供奉一尊菩萨像,为金漆木雕而成,像高21.85米,重110吨,用松、柏、榆、椴、杉五种木材制成,共耗约120立方米木材,建在高2.22米的石雕须弥莲花宝座上。佛像有42只手,除两手合掌外,其余手均持各式法器,神态威严,是中国著名的大型木雕佛像之一。大乘之阁象征着须弥山,阁两侧的日光殿、月光殿象征日月,阁四周有黑、红、白、绿四色塔和八个白色高台,分别象征佛经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这是当时建筑者世界观的体现。佛为世界的中心,人们则生活在佛的四周。
在千手千眼观音两旁是高达14米的善才和龙女木雕塑像。大乘之阁的二楼供藏五方佛,三楼的回廊上供奉三世佛和宝塔。阁内的墙壁均用万佛龛装饰,每个佛龛内部都有一尊金漆藏泥无量寿佛,共计一万零九十尊,整个殿堂装饰得金碧辉煌。
大乘之阁东侧还有妙严室,是乾隆皇帝进庙休息之所。西侧有讲经堂,是蒙古佛教首领章嘉国师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讲经场所。周围还有八栋共40间僧房,是上层佛教界人士驻锡之所和喇嘛僧房。据说在乾隆年间,普宁寺有喇嘛二百多人。
四
普宁寺后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筑通过建筑总体布局和个体造型来反映藏传佛教的世界观,把密宗的曼荼罗等清净佛国理想境界用具体建筑形象表现出来,使整个建筑具有象征作用。“曼荼罗”的梵语,义为“轮集”,或译作“轮坛”“坛城”,是密宗僧侣修行时构筑的法坛,后演变为“圆轮俱足、诸佛集会”的圣坛。普宁寺的后半部就是根据佛经对宇宙的描述设计的。大乘之阁巍然屹立中间,代表须弥山,象征世界中心,阁之东西则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环绕宇宙世界运行,阁的四面有四座重层殿宇代表四大部洲:东胜神洲殿象征风,起着长养万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筑月牙形台殿;南瞻部殿象征火,形为三角,起着促进万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贺洲殿象征水,摄受万物,建成椭圆形台殿;北俱芦洲象征地,保护万物,建成正方形台殿。阁之四隅有四座宝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为“大圆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认识世界万象;东北角黑色塔为“平等性智”,视世界万物平等无差别;东南角的红色塔为“妙观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恶,妙观万法;西南角绿色塔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业。大乘之阁五顶紧密连接,结成一个屋顶组群,四大部洲的台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顶建筑改变比例,作为基座,上建汉式木构建筑,而白台建筑则是藏族形式。这样,使汉藏建筑巧妙结合,外形雄伟又具有园林配置,形成汉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风格独特的寺庙建筑。
普宁寺的后山上还供有财神,有许多游人和信徒在山上敬了财神后就在山头上插旗,当然要向管理者交几十元的插旗费。也有人在通向山上和下山的山道上挂上财喜锁,有人专门为挂锁者刻上姓和名,据说这样许下本人的心愿后还不必再到这里来还愿。我想大多游客千里迢迢而来,不可能再跑回这里来还愿。
普宁寺的整个建筑群融合了汉、藏和印度建筑艺术风格,构成了以佛为主体的佛国世界形象,其高深远博的佛教思想与寺庙高超的汉藏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们早8时赶到普宁寺时,门前早已排着长队,依次前行。进入剪票处是一座宫殿,殿内左右各供奉着一位天神,即“哼哈二将”。他们手持金刚杵,裸露上身,衣缠腰际,瞠目作威状。剪票入内就进了北方的佛国胜地。刚一踏进山门,我们就立刻被迎面袭来的浓郁的佛教氛围所感染了。只见寺庙内烟雾缭绕,僧侣诵经的声音不绝于耳,上香求佛的人比比皆是。
一
普宁寺俗称大佛寺,因为寺中有一尊世界上最大的木雕观音菩萨。普宁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动工,历时4年建成。普宁寺是仿西藏三摩那寺(又称桑鸢寺)建造的。普宁寺属黄教格鲁派寺庙。它建筑在山坡上,坐北朝南,在平台上建起了寺庙。普宁寺的平面布局明显的以一条中轴线贯穿,主体建筑都以中间的主殿大雄宝殿为界,前半部分是汉族佛教寺庙样式,而后半部分则具备桑鸢寺的基本特征。大佛比例匀称,衣纹潇洒流畅,雕饰细腻,是当今世界上最高大、最重的一尊木雕佛像,是中国乃全世界佛教艺术史上罕见的杰作。
为什么要在此修建寺庙呢?在当地百姓中流传着一段家喻户晓的传说。
相传建寺前,这里原是一座王府,王府的王爷对穷人狠毒苛刻,别说是被他敲诈勒索重利盘剥的人恨他,就是百十里开外的人,也没有一个说他好话的。
有一天,下着瓢泼大雨。雨中,一个乞丐摇摇晃晃奔王府而来,没等通报便闯进府中。这时候,王爷正在饮酒作乐。他一见满脸污垢、衣衫褴褛的乞丐进来,便勃然大怒,立刻下令家丁将这个私闯王府的要饭花子拿下。众家丁刚要动手,那乞丐不慌不忙施礼道:“我已三天没曾用饭,请王爷慈悲周济。”
那王爷恶狠狠地说:“凡私进我王府者,有钱的可以赎回,无钱的打死勿论。”
乞丐哀求说自己身无分文,又举目无亲,求王爷大发慈悲,饶其性命。王爷听后更是凶相毕露,命家丁将其拿下,打死喂狗。
谁知那乞丐非但不害怕,反而哈哈大笑,在家丁围攻下转身奔向后厅,进厅后便把王爷那些不义之财的古玩珍宝砸个稀巴烂。王爷和众家丁将他围住举刀欲砍之际,只听那个乞丐喊了一声:“长!”刹那间,乞丐迎风变成一个42只手臂的巨人,每只手各执一件法器向众家丁和王爷砸去。随着王爷和众家丁的惨叫巨人冲破围顶,越长越高,越长越大,终于化为一尊大佛。
方圆百里的老百姓闻讯后,都纷纷前来拜佛,并说那王爷得罪了天神。天神变为乞丐下界显灵,惩罚了王爷。
这事儿传到乾隆皇帝耳朵里,他略一思索,便以“不违天意,顺乎民意”为由,诏令调集工匠民夫,拆除王府,为大佛搭堂建庙,修建了大佛寺,即现在的普宁寺。以上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二
普宁寺系承德外八庙之一,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也是北方唯一的一座由僧人自己管理的寺院。这里群山环抱,古木参天,气候绝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
普宁寺建于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规模宏大。寺庙占地33,000平方米,有殿堂、楼阁各类建筑29座,是外八庙中较大的寺庙建筑群。当时是清政府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叛乱后,在避暑山庄为厄鲁特四部上层贵族封爵,因他们信奉藏传佛教,故仿西藏寺庙建制修建了普宁寺。清政府希望边疆人民“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为之取名“普宁寺”。
一些佛学记载,历史碑帖,游人都是匆匆而过,难得有时间去研究。其实这里的佛学理论至深,也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一时半会儿所能领悟透的。
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双层歇山式,称为“九脊十龙”殿,内供三世佛与十八罗汉像,壁画环绕。前后两座主体建筑均建在1.4米高的石砌须弥台基之上,殿前的月台有雕刻精美的石栏杆环绕,台阶中央辅有石雕艺术精品“云龙石陛”,四角有叫“螭”的龙头。寺庙中的“金龙和玺”与“六字真言和玺”彩画在古建彩绘中更别具一格。大殿庄严肃穆,为重檐歇山顶,覆绿剪边黄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特有装饰铜质鎏金宝塔。屋脊、前后垂脊、岔脊头共有十个鸱吻,在建筑上可保护脊垄稳固、不渗水。檐角上各有七个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像,它们各有其寓意。第一个是龙,能兴风作雨,是帝王象征。第二个为凤,鸟中之王,指有圣德之人。第三个是狮子,为镇山之王,勇猛威严。第四个是天马,象征皇帝威德畅达四方。第五个是海马,寓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入海。第六个是狻猊,是一种能食虎豹的猛兽。第七个叫狎鱼,为海中异兽,能灭火防灾。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间是现世佛释迦牟尼,左边是前世佛燃灯,右边是未来佛弥勒,木雕金漆,金光闪烁,仪态庄严。两侧山墙石坛上排列十八罗汉像。北墙绘有八尊度母和胜乐十六天女图,栩栩如生,传神入画。室内一律不许拍照,佛家重地,笔者也没敢犯戒,严守这个规则。
三
走过寺内广场,上一个高高的石阶,用心数这个台阶,整整42级。爬完这些台阶,就是寺内的主体建筑名“大乘之阁”。阁高36.75米,六层,重檐,上置鎏金宝顶,气势雄壮,是中国寺庙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之一。阁内供奉一尊菩萨像,为金漆木雕而成,像高21.85米,重110吨,用松、柏、榆、椴、杉五种木材制成,共耗约120立方米木材,建在高2.22米的石雕须弥莲花宝座上。佛像有42只手,除两手合掌外,其余手均持各式法器,神态威严,是中国著名的大型木雕佛像之一。大乘之阁象征着须弥山,阁两侧的日光殿、月光殿象征日月,阁四周有黑、红、白、绿四色塔和八个白色高台,分别象征佛经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这是当时建筑者世界观的体现。佛为世界的中心,人们则生活在佛的四周。
在千手千眼观音两旁是高达14米的善才和龙女木雕塑像。大乘之阁的二楼供藏五方佛,三楼的回廊上供奉三世佛和宝塔。阁内的墙壁均用万佛龛装饰,每个佛龛内部都有一尊金漆藏泥无量寿佛,共计一万零九十尊,整个殿堂装饰得金碧辉煌。
大乘之阁东侧还有妙严室,是乾隆皇帝进庙休息之所。西侧有讲经堂,是蒙古佛教首领章嘉国师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讲经场所。周围还有八栋共40间僧房,是上层佛教界人士驻锡之所和喇嘛僧房。据说在乾隆年间,普宁寺有喇嘛二百多人。
四
普宁寺后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筑通过建筑总体布局和个体造型来反映藏传佛教的世界观,把密宗的曼荼罗等清净佛国理想境界用具体建筑形象表现出来,使整个建筑具有象征作用。“曼荼罗”的梵语,义为“轮集”,或译作“轮坛”“坛城”,是密宗僧侣修行时构筑的法坛,后演变为“圆轮俱足、诸佛集会”的圣坛。普宁寺的后半部就是根据佛经对宇宙的描述设计的。大乘之阁巍然屹立中间,代表须弥山,象征世界中心,阁之东西则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环绕宇宙世界运行,阁的四面有四座重层殿宇代表四大部洲:东胜神洲殿象征风,起着长养万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筑月牙形台殿;南瞻部殿象征火,形为三角,起着促进万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贺洲殿象征水,摄受万物,建成椭圆形台殿;北俱芦洲象征地,保护万物,建成正方形台殿。阁之四隅有四座宝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为“大圆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认识世界万象;东北角黑色塔为“平等性智”,视世界万物平等无差别;东南角的红色塔为“妙观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恶,妙观万法;西南角绿色塔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业。大乘之阁五顶紧密连接,结成一个屋顶组群,四大部洲的台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顶建筑改变比例,作为基座,上建汉式木构建筑,而白台建筑则是藏族形式。这样,使汉藏建筑巧妙结合,外形雄伟又具有园林配置,形成汉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风格独特的寺庙建筑。
普宁寺的后山上还供有财神,有许多游人和信徒在山上敬了财神后就在山头上插旗,当然要向管理者交几十元的插旗费。也有人在通向山上和下山的山道上挂上财喜锁,有人专门为挂锁者刻上姓和名,据说这样许下本人的心愿后还不必再到这里来还愿。我想大多游客千里迢迢而来,不可能再跑回这里来还愿。
普宁寺的整个建筑群融合了汉、藏和印度建筑艺术风格,构成了以佛为主体的佛国世界形象,其高深远博的佛教思想与寺庙高超的汉藏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