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中国正经历着快速的城镇化进程,研究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利于指导和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笔者选取江苏省1990—2011年的城镇化率和人均GDP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的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增长呈互相促进的作用,并且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强于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此外,从长期来看,两者的促进影响作用逐渐减弱。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增长;实证分析;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31-04
一、定性分析
(一)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1.城镇化建设将实现投资和消费的良性互动
城镇化建设既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也是消费需求的释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推进,城镇常住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公共服务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求将被有效释放,城镇化过程中的投资产品可以通过后期消费得以消化,从而有效解决投资过程中的产能过剩问题,避免盲目投资诱发的经济泡沫,使经济社会发展因城镇化进程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需求和消费将会刺激生产供给,促进更多产业分工的形成。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教育、交通、生活服务等第三产业的需求得以释放和刺激,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又助推了消费和需求,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3.城镇化可以缩小贫富差距,提升社会消费总量
贫富差距问题也是制约消费的重要原因。在经济财富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收入差距越大,社会财富越向少数人集中,大量的消费需求被压缩和抑制,社会的总消费量也就缩小。所以,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如果有效解决就业和收入分配等问题,可以有效缩小贫富差距,从宏观上提升消费总量的增长。
4.消化过剩产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软着陆”
城镇化可以消化部分过剩产能,促进产业结构性升级。城镇化建设能有效承接钢铁、化工、建材、水泥等行业的过剩产能,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的“软着陆”。
(二)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
1.居民收入的提高将加快对城镇化的接受速度
经济增长给居民带来的直接福利就是可支配收入提高,人们在基本生活上的消费比例将为之下降,而在教育、医疗、交通、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比例不断提升,增加了居民对城镇文明和模式的需求,从而对推动城镇化进程产生积极的作用。
2.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提升城镇化的质量
经济稳健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者比例不断协调优化,将为社会提供完善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也在改善着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促使人们融入到城镇化的环境中。在“经济发展—产业优化—消费拉动—城镇化加速”的循环中城镇化的质量不断提升。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确定与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作为衡量城镇化进(Urbanization Degree,记为UD)指标。关于衡量经济增长水平,本文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er Capita GDP,记为PCGDP)作为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可以剔除人口规模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一项较为合理的衡量指标。
(二)数据趋势分析
根据确定的两项指标,计算出城镇化率数据:
城镇化水平(UD)=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为了消除异方差,将1990—2011年城镇化水平(UD)和经济增长(PCGDP)两组数据分别取对数,并运用Eviews5.0得出趋势图如下。
由图1可以看出,1990年以来江苏省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上升幅度并非平稳,其中1990—2000年这一时间段增长速度较快,后半段时间城镇化水平增速较为平缓;由图2可知,江苏省经济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经济发展一直稳步推进。综合对比两图,江苏省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三)模型分析
1.平稳性检验
取对数后的城镇化水平(LNUD)和经济增长(LNPCGDP)都呈上升趋势,但非平稳序列,这里先对数据取差分,然后进行ADF检验,结果两者都是二阶单整的。
2.协整模型和检验
先用最小二乘法估计LNPCGDP对LNUD的回归方程,得出结果如下:
LnPCGDPt=12.05+2.65LnUDt+εt(1)
(68.95)(15.72)
其中,R2 = 0.93,DW = 0.32,F=247.0207
由拟合优度R2的值可知,方程(1)的拟合程度较好;由F值可知,因变量对自变量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1)是显著的;此外,回归系数通过了t检验,说明模型中的自变量是显著的。
令:εt=LnPCGDPt-2.65LnUDt-12.05,对残差项εt进行ADF检验,结果为平稳序列(一阶单整)。这表明变量LnUD和LnPCGDP是协整的,即江苏省的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此外,从OLS估计结果可以得出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存在协调性,同时城镇化对于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3.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了探究城镇化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得出因果关系(见下页表2)。
由格兰杰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是人均GDP的格兰杰原因,而人均GDP不是城镇化水平的格兰杰原因。因此,江苏省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强于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作用。
4.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的实质是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分布情况。在进行脉冲响应分析之前,首先要检验VAR模型的稳定性,方法为检验特征根倒数绝对值是否小于1。
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如图4:
由(a)图可知,在江苏省人均GDP中,前五期响应程度较强且为正响应,而第五期后由正响应转化为负响应,但程度较弱,逐渐收敛并接近于0。这表明江苏省经济增长在前期对其自身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可持续性维持并不长,这与前期江苏投资型的经济刺激计划比较吻合;但在后期促进效果逐渐减弱,反而产生较弱的抑制作用,表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还有待提升。
由(b)图可知,人均GDP对城镇化水平的响应由负逐渐转为正,在第三期负响应程度最强,第六期响应程度转为正并保持基本稳定。这表明前期粗放型的城镇化建設大量消耗资源、限制消费,从而抑制了经济增长;而随着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前期投资逐渐被消化,城镇化效益逐渐显现。
由(c)图可知,城镇化水平对人均GDP的响应由负响应转为正响应,具体表现为前四期为负响应,随后转为正并维持较弱的响应程度。这意味着江苏经济增长对城镇化总体作用积极,但经济增长的成果并没有转化为实际消费,需求和消费没有有效释放,因而对城镇化进程推动作用有限。
由(d)图可知,城镇化水平对自身响应基本为正,但响应程度由强渐弱。表明江苏城镇化建设并没有长期保持内生促进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避免盲目投资导致资源浪费,避免出现农民“被进城”效应。应做好城镇化建设的相关配套措施,根据实际需求循序渐进地开展城镇化建设。
5.方差分解分析
运用方差分解分析可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贡献度,便于进一步分析每个结构冲击对各个内生变量的影响。在VAR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方差分解分析,得出人均GDP和城镇化水平每个结构冲击对变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见下页表3):
由表3可知,城镇化率在第一期对人均GDP冲击为零,到第二期冲击作用才显现出来,并且冲击的贡献程度逐渐增强,维持在22%~23%之间。城镇化水平在第一期受到自身和人均GDP的波动影响,人均GDP对城镇化水平的冲击影响不断增强,在后期基本稳定在15%左右。并且可以对比看出城镇化水平对人均GDP的冲击程度高于人均GDP对城镇化水平的冲击程度。因此,江苏省应发挥好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建设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同时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刺激需求、拉动消费,为区域经济腾飞提供动力。
三、对策和建议
(一)构建功能互补的城市规模体系
构建区域核心城市是城市化的需要。大城市具有大量优质的资源、高生产率和较好的区位优势,能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互动。以江苏省会南京为例,该市筹划构建苏皖区域核心城市,南京经济发达、科研教育领先、区位优势明显,构建核心城市有利于自身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提升,同时能有效辐射和带动周边经济体,加快产业优化和分工,促进区域经济链形成。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化具有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影响程度逐渐减弱。这启示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才是长久之策。城镇化建设不是单纯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应该是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鼓励发展可持续的工业,加大绿色经济的扶持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提高城市经济的活力和经济活动的环境效率;增加居民就业、受教育和发展的机会。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城镇化质量
城镇化对其自身和经济发展都有良性互动作用,因此提升城镇化质量至关重要。提高城市化质量,必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并逐渐探索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教育体制、城乡土地制度、市政公用事业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之路。因地制宜,稳步推进,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四)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和城镇化建设之路
结合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街镇也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思路。生态、科技、人文、旅游、历史文化等元素都可以成为城镇化建设的资本,从而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种模式不需要过多消费资源和过度投资,在保护和發挥当地资源的同时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以南京郊县发展为例,依托南部自然生态环境构建高淳国际慢城;东部仙林抓住“大学城”规划的契机,推动仙林副城建设;江北国际化工城和河西科技生态新城也是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成功典范。因此,结合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敢于创新,才能在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潮中走在前列。
参考文献:
[1]沈坤荣,蒋锐.中国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7,(6):9-15.
[2]刘亚娴.中国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朱孔来,李静静,乐菲菲.中国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1,(9):80-87.
[4]曾青春,刘科学.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省际差异分析[J].城市问题,2006,(8):58-63.
[5]周小刚,陈东有.江西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协整关系实证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8,(8):32-36.
[6]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354.
[7]何燕.河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与速度的分析与研究[J].经济管理与科学决策,2012,(12):115-117.
[8]吴福象,刘志彪.城市化群落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来自长三角 16 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8,(11):126-136.
[9]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张平,等.中国可持续增长的机制:证据、理论和政策[J].经济研究,2008,(10):23-25.
[10]沈凌,田国强.贫富差别、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基于需求因素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09,(1):17-28.
[责任编辑 王晓燕]
收稿日期:2014-04-09
作者简介:潘金龙(1989-),男,江苏南京人,学士,从事财务会计研究。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增长;实证分析;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31-04
一、定性分析
(一)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1.城镇化建设将实现投资和消费的良性互动
城镇化建设既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也是消费需求的释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推进,城镇常住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公共服务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求将被有效释放,城镇化过程中的投资产品可以通过后期消费得以消化,从而有效解决投资过程中的产能过剩问题,避免盲目投资诱发的经济泡沫,使经济社会发展因城镇化进程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需求和消费将会刺激生产供给,促进更多产业分工的形成。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教育、交通、生活服务等第三产业的需求得以释放和刺激,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又助推了消费和需求,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3.城镇化可以缩小贫富差距,提升社会消费总量
贫富差距问题也是制约消费的重要原因。在经济财富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收入差距越大,社会财富越向少数人集中,大量的消费需求被压缩和抑制,社会的总消费量也就缩小。所以,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如果有效解决就业和收入分配等问题,可以有效缩小贫富差距,从宏观上提升消费总量的增长。
4.消化过剩产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软着陆”
城镇化可以消化部分过剩产能,促进产业结构性升级。城镇化建设能有效承接钢铁、化工、建材、水泥等行业的过剩产能,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的“软着陆”。
(二)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
1.居民收入的提高将加快对城镇化的接受速度
经济增长给居民带来的直接福利就是可支配收入提高,人们在基本生活上的消费比例将为之下降,而在教育、医疗、交通、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比例不断提升,增加了居民对城镇文明和模式的需求,从而对推动城镇化进程产生积极的作用。
2.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提升城镇化的质量
经济稳健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者比例不断协调优化,将为社会提供完善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也在改善着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促使人们融入到城镇化的环境中。在“经济发展—产业优化—消费拉动—城镇化加速”的循环中城镇化的质量不断提升。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确定与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作为衡量城镇化进(Urbanization Degree,记为UD)指标。关于衡量经济增长水平,本文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er Capita GDP,记为PCGDP)作为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可以剔除人口规模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一项较为合理的衡量指标。
(二)数据趋势分析
根据确定的两项指标,计算出城镇化率数据:
城镇化水平(UD)=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为了消除异方差,将1990—2011年城镇化水平(UD)和经济增长(PCGDP)两组数据分别取对数,并运用Eviews5.0得出趋势图如下。
由图1可以看出,1990年以来江苏省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上升幅度并非平稳,其中1990—2000年这一时间段增长速度较快,后半段时间城镇化水平增速较为平缓;由图2可知,江苏省经济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经济发展一直稳步推进。综合对比两图,江苏省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三)模型分析
1.平稳性检验
取对数后的城镇化水平(LNUD)和经济增长(LNPCGDP)都呈上升趋势,但非平稳序列,这里先对数据取差分,然后进行ADF检验,结果两者都是二阶单整的。
2.协整模型和检验
先用最小二乘法估计LNPCGDP对LNUD的回归方程,得出结果如下:
LnPCGDPt=12.05+2.65LnUDt+εt(1)
(68.95)(15.72)
其中,R2 = 0.93,DW = 0.32,F=247.0207
由拟合优度R2的值可知,方程(1)的拟合程度较好;由F值可知,因变量对自变量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1)是显著的;此外,回归系数通过了t检验,说明模型中的自变量是显著的。
令:εt=LnPCGDPt-2.65LnUDt-12.05,对残差项εt进行ADF检验,结果为平稳序列(一阶单整)。这表明变量LnUD和LnPCGDP是协整的,即江苏省的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此外,从OLS估计结果可以得出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存在协调性,同时城镇化对于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3.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了探究城镇化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得出因果关系(见下页表2)。
由格兰杰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是人均GDP的格兰杰原因,而人均GDP不是城镇化水平的格兰杰原因。因此,江苏省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强于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作用。
4.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的实质是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分布情况。在进行脉冲响应分析之前,首先要检验VAR模型的稳定性,方法为检验特征根倒数绝对值是否小于1。
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如图4:
由(a)图可知,在江苏省人均GDP中,前五期响应程度较强且为正响应,而第五期后由正响应转化为负响应,但程度较弱,逐渐收敛并接近于0。这表明江苏省经济增长在前期对其自身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可持续性维持并不长,这与前期江苏投资型的经济刺激计划比较吻合;但在后期促进效果逐渐减弱,反而产生较弱的抑制作用,表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还有待提升。
由(b)图可知,人均GDP对城镇化水平的响应由负逐渐转为正,在第三期负响应程度最强,第六期响应程度转为正并保持基本稳定。这表明前期粗放型的城镇化建設大量消耗资源、限制消费,从而抑制了经济增长;而随着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前期投资逐渐被消化,城镇化效益逐渐显现。
由(c)图可知,城镇化水平对人均GDP的响应由负响应转为正响应,具体表现为前四期为负响应,随后转为正并维持较弱的响应程度。这意味着江苏经济增长对城镇化总体作用积极,但经济增长的成果并没有转化为实际消费,需求和消费没有有效释放,因而对城镇化进程推动作用有限。
由(d)图可知,城镇化水平对自身响应基本为正,但响应程度由强渐弱。表明江苏城镇化建设并没有长期保持内生促进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避免盲目投资导致资源浪费,避免出现农民“被进城”效应。应做好城镇化建设的相关配套措施,根据实际需求循序渐进地开展城镇化建设。
5.方差分解分析
运用方差分解分析可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贡献度,便于进一步分析每个结构冲击对各个内生变量的影响。在VAR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方差分解分析,得出人均GDP和城镇化水平每个结构冲击对变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见下页表3):
由表3可知,城镇化率在第一期对人均GDP冲击为零,到第二期冲击作用才显现出来,并且冲击的贡献程度逐渐增强,维持在22%~23%之间。城镇化水平在第一期受到自身和人均GDP的波动影响,人均GDP对城镇化水平的冲击影响不断增强,在后期基本稳定在15%左右。并且可以对比看出城镇化水平对人均GDP的冲击程度高于人均GDP对城镇化水平的冲击程度。因此,江苏省应发挥好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建设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同时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刺激需求、拉动消费,为区域经济腾飞提供动力。
三、对策和建议
(一)构建功能互补的城市规模体系
构建区域核心城市是城市化的需要。大城市具有大量优质的资源、高生产率和较好的区位优势,能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互动。以江苏省会南京为例,该市筹划构建苏皖区域核心城市,南京经济发达、科研教育领先、区位优势明显,构建核心城市有利于自身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提升,同时能有效辐射和带动周边经济体,加快产业优化和分工,促进区域经济链形成。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化具有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影响程度逐渐减弱。这启示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才是长久之策。城镇化建设不是单纯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应该是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鼓励发展可持续的工业,加大绿色经济的扶持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提高城市经济的活力和经济活动的环境效率;增加居民就业、受教育和发展的机会。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城镇化质量
城镇化对其自身和经济发展都有良性互动作用,因此提升城镇化质量至关重要。提高城市化质量,必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并逐渐探索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教育体制、城乡土地制度、市政公用事业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之路。因地制宜,稳步推进,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四)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和城镇化建设之路
结合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街镇也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思路。生态、科技、人文、旅游、历史文化等元素都可以成为城镇化建设的资本,从而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种模式不需要过多消费资源和过度投资,在保护和發挥当地资源的同时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以南京郊县发展为例,依托南部自然生态环境构建高淳国际慢城;东部仙林抓住“大学城”规划的契机,推动仙林副城建设;江北国际化工城和河西科技生态新城也是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成功典范。因此,结合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敢于创新,才能在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潮中走在前列。
参考文献:
[1]沈坤荣,蒋锐.中国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7,(6):9-15.
[2]刘亚娴.中国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朱孔来,李静静,乐菲菲.中国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1,(9):80-87.
[4]曾青春,刘科学.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省际差异分析[J].城市问题,2006,(8):58-63.
[5]周小刚,陈东有.江西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协整关系实证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8,(8):32-36.
[6]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354.
[7]何燕.河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与速度的分析与研究[J].经济管理与科学决策,2012,(12):115-117.
[8]吴福象,刘志彪.城市化群落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来自长三角 16 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8,(11):126-136.
[9]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张平,等.中国可持续增长的机制:证据、理论和政策[J].经济研究,2008,(10):23-25.
[10]沈凌,田国强.贫富差别、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基于需求因素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09,(1):17-28.
[责任编辑 王晓燕]
收稿日期:2014-04-09
作者简介:潘金龙(1989-),男,江苏南京人,学士,从事财务会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