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纽特人营地考察纪实

来源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pse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意义上的北极,是指北纬66度34分以北,一直到地球自转轴最北端的广大地区。尽管这里是地球上生存环境最恶劣、最极端的地区之一,但却依然有一支人类族群在此生活繁衍了数千年。他们就是因纽特人,也被称为爱斯基摩人。
  其实,“爱斯基摩人”一词是印第安人发明的,意为“吃生肉的人”,含有轻蔑之意。因纽特人并不喜欢这个名字,而是称自己为“因纽特人”或“因纽皮特人”,在他们的语言中意为“真正的人”。
  重返北极:
  酋长和我的因纽特好友们
  “砰!砰!”随着两声枪响,50米外一只卧在冰面上的海豹瞬间血肉横飞!我及时按下快门记录这惨烈的一幕,看着Sam那骄傲的眼神,我好像回到了原始社会。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来北极,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幕并不陌生。尽管现在是21世纪,但在北极广袤荒芜的冰原上,因纽特人依然像我们人类的祖先一样,以猎食其他动物为生,鲸类、海豹,甚至北极熊都是他们的食物。千百年来,因纽特人坚守着他们的家园,尽管这里环境恶劣、食物匮乏,但这里是他们的家园,他们是人类在北极的占领者。
  我们走到海豹的尸体旁,Sam抽出猎刀熟练地剖开海豹的胸膛,一股浓浓的血腥味儿扑面而来,站在一边摄像的女儿倒退两步,差点没当场呕吐。仔细一看,海豹的心脏还在跳动,Sam直接用匕首割下一小块热气腾腾的海豹肉塞进嘴里,然后又割下一块递到我的手中。我没有拒绝,扔进嘴里嚼几下后直接咽下,生海豹肉肉质鲜嫩,吃到嘴里有一股淡淡的甜味。
  Sam是我的因纽特好友之一。我在北极地区的活动,需要数位因纽特人作为向导和后勤,他们基本来自同一部落,而我们这支探险队伍的首领,同时也是这个部落的酋长。在现代社会里,酋长是一种消失了无数年的称谓,但在因纽特人的世界,酋长是货真价实的部落首领,拥有极高的威严。我认识的这位酋长刚过30岁,在家中排行老三,从74岁的父亲手里接下位置。酋长不善言辞,笑起来有些腼腆,但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有机会在北极待更长的时间,从而体验到因纽特人真正的生活。
  我第一次來北极时,也是由酋长作为领队,参与协助的十几个因纽特小伙子无不对他尊敬有加。这一次,我们这支探险队人数众多,除了我和女儿,一位研究动物学的德国科学家,还有一个来自法国的著名纪录片拍摄团队,获奖无数的纪录片《海洋》就是他们摄制的。在酋长的带领下,因纽特的小伙子们开着载满人员和各种拍摄、潜水设备的雪地摩托,摩托后拖着雪橇,在一望无垠的冰原上驰骋。已经是春夏之交,北冰洋边缘部分的冰层开始融化。冰原看似平整,实则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冰缝,有的宽几十公分,有的则宽达一两米以上,露出了下方黢黑的寒冷海水,深不可测。细心沉稳的酋长带领我们绕开冰缝,并时不时用钢钎试探已经裂开的冰层厚度。只要有一丝危险,他就会带队绕行十几公里,绝不冒险。
  由于是熟人,我和女儿全程坐在酋长的雪橇里。但此次最令我欣喜的,是不久前酋长刚刚答应了我的请求:探险队的行程结束后,让我留在因纽特人的营地,与他们一起生活。这意味着,我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将不再是这里的“客人”或是“外来的探险者”,可以真正和因纽特人生活在一起,跟他们一起狩猎、吃生肉,回归近乎原始的生活。
  那么因纽特人的生活到底有多原始?其实,在人类社会已经普遍发达的现代,因纽特人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例如,雪地摩托代替了拉雪橇的狗,来复枪代替了狩猎的梭镖,村里也有了超市,还定期有飞机运来大量食物和现代化的生活用品。然而这些帮助都是十分昂贵和有限的,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在国际上有许多动物保护主义者,他们不赞成,甚至激烈地反对猎杀北极熊、海豹、鲸鱼等动物,但这些都是因纽特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
  我刚来北极时,就参观了一个小小的民俗博物馆,在这里因纽特人展示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给我们重现了他们怎样用海豹油度过半年的黑夜,用游戏驱散冬季的寒冷,用歌声迎接新一年的光明。当地人郑重其事地告诉大家:“如果你是动物保护主义者,这里将不欢迎你!”所以,尊重因纽特人的民族文化是来北极地区探险旅行的首要条件。
  我们重返因纽特村落时,见到海边有一群因纽特猎人捕获了一只独角鲸,正在忙着整理。我走过去,顿时见到了一群熟悉的面孔,大家都热情地拥抱问好。我知道,我的北极生活,将再一次开始。
  生活在北极:
  捕猎与浮冰上的生死逃亡
  6月是北极的春天,太阳从早到晚都挂在天边照射着冰原。在这段日子里,我和女儿居住在因纽特人的村落中,半夜经常听到窗外孩子们的嬉笑声,或者有时回到村子已经是下半夜,仍然可以看到孩子们在外面玩耍。在北极地区生活几年后,面对24小时的白天,人的时间观念和作息观念都变得模糊,我也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模式。
  与酋长的家人们以及其他因纽特人一起生活,我们相处得就像真正的家人一样。酋长出猎时,总是带上不到10岁的长子Martin,教导他各种技巧。酋长告诉我们,他两岁的时候就被爸爸带着狩猎,整年生活在北冰洋上,并在12岁的时候,独自猎获了人生中第一只北极熊。因纽特人就这样一代代传承着他们的文化。
  北极的生活艰苦而有趣。没有所谓的正常作息,也没有所谓的一日三餐,有时候忙着狩猎整天都顾不上吃东西,吃两口面包,打到猎物随手割块肉吃就算是一顿饭了。有一次忙到下半夜,腹中空空的我看到帐篷间空地上的盆子,里面是几个小时前煮好的海豹肉,我随手抓起一块大嚼起来。那是个有趣的时刻:午夜时分阳光灿烂,北极熊们在不远处撕扯着独角鲸的尸体,我在帐篷旁抓着海豹肉大快朵颐。朋友们都说我像个野人,在北极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我和因纽特朋友们一样穿着海豹皮缝制的衣物,驾着雪橇手拿武器在冰原狩猎,茹毛饮血,回归人类的原始状态。
  因为冬季获得食物极为困难,所以因纽特猎人需要在夏季离开坚硬的土地和村落,前往北冰洋上捕获猎物。夏季时冰原融化,海豹、海象来了,白鲸、独角鲸、北极驼背鲸来了,著名的北极鲑鱼更是唾手可得。这时候的北冰洋是沸腾的。因纽特猎人们都会把帐篷扎在冰海最前沿上,以便最大限度地接近他们期待的猎物。在捕获到足够的猎物后,他们在海边的石滩上挖坑,把其中的一些埋进去待到冬季食用。   在冰面捕猎,时刻面临着冰层融化的致命威胁。也许你脚下的冰层看似坚固,却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四分五裂,连人带营地一起葬身冰海!
  我永远记得那一天。从傍晚开始,愈发强劲的极地风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们的帐篷。我和女儿各自蜷缩在睡袋里,身下是已经不到40公分厚的冰层,极度冰寒的海水正在冰层下剧烈涌动着。“我们要走了!”Martin闯进帐篷大声叫喊。我们急忙起身,虽然之前有所预料冰面会融化,却没想到来得如此快!快得让人窒息!
  在肆虐的极地风中,我们手忙脚乱地收起睡袋、行军床,拆着帐篷,离我们不远处,Martin和酋长正在跑来跑去收拾着。我们脚下,几个小时前似乎还牢固的冰面已经四分五裂,最近的一条裂缝距帐篷不足50公分!固定帐篷的风绳已经被扯断,黢黑冰冷的海水哗然作响,我们所在的浮冰也不安地跟着晃动。终于,我们用最快的速度把东西都装好后坐上雪橇,酋长发动雪地摩托,在引擎的怒吼声中越过一条条忽闪起伏的冰缝,拖着我们的雪橇剧烈颠簸着。
  此刻雨雾笼罩着海面,给我们的逃离增添了紧张恐怖的气氛。茫然四顾,海水已经覆盖了冰面。我们的雪地摩托就像海上的快艇越过浪峰,在根本看不清方向的茫茫大雾中,酋长冷静辨别着那些暗藏杀机、随时可能吞噬我们的冰缝,又绕过无数大大小小的冰洞。一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在比较牢固的冰面上停了下来。
  能逃离险境真的是非常幸运!然而凌晨传来噩耗:有一位因纽特猎人,在撤离中驾驶摩托飞跃冰缝失败,失去了生命。悲伤之余我更加敬佩因纽特人,他们世世代代与北冰洋搏斗,在如此残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他们是真正的勇士!
  潜入北冰洋:
  与独角鲸和北极熊的故事
  在北极生活的几年间,我养成了在北冰洋潜泳的爱好。北极地区并非永远处于寒冷状态,在最温暖的8月,天气好时气温最高能达到零上10度,一定深度内的海水温度人体是可以承受的。这时候潜入海中,能看到强烈的阳光穿透澄澈的海面,冰洞散发着幽蓝的色彩,冰山的上半部分像水晶宫一样梦幻,更加庞大的下半部分则隐于黑暗的海洋深处。
  我在北冰洋潜水,一是能看到壮观奇特的水下景观,二是能近距离观察、接触到独角鲸等生物。独角鲸和其他鲸类同属海洋哺乳动物,因为头顶一根长而尖锐的独角,所以显得独特,其实这螺旋状的长角是它们在进化中改变了形态的牙齿。并非所有的独角鲸都长有角,但却有一种稀有的独角鲸,因长有两支角,被因纽特人视为好运和吉兆,成为被捕猎的首选目标。酋长就曾给我展示过他捕获的双角独角鲸。这些家伙与其他鲸类一样也是以小鱼、小虾和一些藻类为食物来源,性格温和的它们开心时会发出牛叫般的吼声。
  北冰洋西北航道以环境险恶著称,是独角鲸的主要栖息地。现代社会所有关于独角鲸的影像资料,包括国家地理频道和BBC(英国广播公司),几乎都是在这片海域取景摄制。独角鲸在水中不仅灵活,并且速度奇快,加上潜水者很难在冰水中待太长时间,因此拍摄难度极高。根据我的经验,在水中白鲸和独角鲸是不怕人类的,它们有时甚至会顽皮地向我靠近,瞪着亮晶晶的小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等我伸出手想抱住它们时,它们却又灵活地转身离去。
  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我刚刚潜入水中,发现几只独角鲸穿过浮冰朝我游来,尖尖的长角几乎伸到了我的眼前。我忍不住脱下潜水手套,去触摸其中一只独角鲸的身体,没想到的是,它那貌似粗糙的皮肤居然如同婴儿肌肤一样细腻润滑。虽然没有留下像样的照片,但我并不遗憾,因为能置身于鲸群中,听着它们欢快歌唱已经是绝妙的享受了。
  与拍摄独角鲸比起来,我与格陵兰鲨的相遇更加仓促。在一次结束潜泳后,我与因纽特好友Tom驾驶着小船返回营地时,遇到了一只体长5米左右的格陵兰鲨,根据体积来看至少已经300多岁了!我径直朝着它游去,发现它正拖着一只独角鲸的头部进食。这家伙可能跟我一样饥饿,生怕食物被我抢走,吃相更加凶猛。正当我看得入神,却发现相机突然没电了!我赶忙上潜拿到GoPro,再次返回时,却发现它早已消失在了海洋深处……
  在北极地区生活,免不了要和北极熊打交道。好几次,我和因纽特朋友驾驶着雪地摩托行驶在冰原上,发现有北极熊的踪迹。然后我们会追赶北极熊,与它保持适当的距离,以方便我进行拍摄。在北极熊看来,雪地摩托就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怪物,无法摆脱,所以它们会尽力跑向大海,跳入水中,这样“怪物”就再也无法追上来。而当因纽特人需要捕猎北极熊时,则会用雪地摩托围绕着它进行驱赶,不让它入水并耗费它的体力,待到它体力耗尽想要临死反扑时,再近距离开枪。但因纽特人不会肆意滥杀,政府也有相关政策限制猎杀的数量。
  北极熊们行动最活跃的时间,往往是在半夜。极昼时分的北极半夜,在阳光的照射下,天际的云被染成黛紫色、粉红色、玫瑰色,绚烂梦幻般地铺满山川大地。因纽特人打完猎,有时候会故意给北极熊弃置一些鲸肉。于是心照不宣地,猎人们在帐篷中酣睡,北极熊们则聚集在鲸肉堆前大快朵颐,双方互不干涉。
  有一次,累了一天后我已经睡下,朦胧中听到Tom在帐篷外轻声呼喊:“宝,北极熊来了!”听到有北极熊,我抓起相机立刻起身,走出帐篷就见到两只白胖的身影,围着我们留下的鲸鱼肉吃得正香。显而易见,眼前的两只北极熊是母子俩,熊宝宝看起来也就一岁多,跟着妈妈“闯荡江湖”。我们缓慢地靠近,担心宝宝安全的母熊惊慌不已,它抬起头来看着我们,仿佛随时会逃跑的样子。而那只肥胖的小熊吃得兴起,毫不顾忌我的到来。熊妈妈很警觉也很聪明,神情专注地看着Tom手里的枪,随即有些胆怯地逃了几步。回头看到自己圆滚滚的熊宝宝还在埋头苦吃,熊妈妈有些犹豫。也许是禁不住鲸肉的诱惑,于是又折返到鲸肉前大吃起来。不过看得出来它始终不放心,边吃边用警惕的眼神盯着Tom的举动。
  我跪在地上不再靠近,放下手里的相机凝望着眼前的美景:午夜阳光下,白色浪花拍打着海岸,海滩上两只肥胖的北极熊围着独角鲸贪婪地进食,天际是黛紫、嫣红的色彩,几只争食的海鸥在浪花间盘旋。我不禁感叹,生命的残酷与美好、竞争与和谐,竟在北极地区形成了如此神奇而微妙的平衡……
  当然,关于北极的故事,远不止这些。每年我就像候鳥一样返回北极,回到村落,回到因纽特人的大家庭。因为我的心已经留在了那里。
  〔本刊责任编辑 袁小玲〕
其他文献
先以陪读为名租房,又喝得烂醉,继而说自己是神秘卧底,窘况百出。自从家里来了这位神秘租客后,房东女孩一家开始了提心吊胆的生活——家里来了神秘租客,窘况百出  2020年正月初九的凌晨两点,“噩梦”一般的敲门声再次响起,杨妈无奈地对女儿杨雅淇叹了口气说:“还是把她放进来吧,这大冬天的,如果冻死在外面,我们肯定得承担责任。”  杨雅淇1995年出生于四川省西昌市,是一家公司的小职员。家里在市区有一栋自建
这天,位于京城繁华地段的聚贤楼饭庄门口贴出了一张告示,上面写道:“本饭庄将于三天后的晚上隆重推出一桌饕餮‘剩’宴,欢迎新老顾客竞价品尝。”  告示刚贴出,就围上来很多食客。大家对着告示指指点点,有人说那个“剩”字肯定是写错了,应当是“盛”,听说过饕餮盛宴,还从没听说过饕餮剩宴。争论来争论去,谁也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让店小二把掌柜的李莲升请了出来。  面对大家的问询,李莲升始终没有正面回答。他把手
孙浩强和陈慧芬应该算得上是世界上举行婚礼次数最多的一对恋人。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姓渔民水上婚礼”的表演者,他们在游客面前整整演出了一百场婚礼,从迎亲家船、送嫁妆、唱利市歌、喂离娘饭、抬新娘、拜堂、入洞房、抛喜果……“新郎”孙浩强娶了“新娘”陈慧芬整整一百次。  从第一场“婚礼”开始,孙浩强就对陈慧芬一见钟情。此后的每一场“婚礼”,都是他对她的真情“告白”。不知不觉中,她成了他的女朋友。
新调来的郑局长体型偏胖。这人要是一胖,啥病就都上身了。尤其是高血压,那就是一颗“定时炸弹”!因为这个,郑局长每天都要靠“暴走”来减肥。  傍晚,林荫路上“暴走”的人很多。小林和大张这对“铁哥们”总能撞见郑局长。以往,两个人只是跟局长打声招呼,便各走各的路了。今天,郑局长一招手,把他们两个叫到了路边。  郑局长一本正经地说:“这个月,咱们局办公室主任要调走了。你们俩平时工作都不错,最近组织要对你们进
1991年,梅里雪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登山事故,6名中国队员和11名日本队员遭遇雪崩全部遇难。事故发生后,中日双方进行了多方面的搜索,在搜索的队伍中有一个名叫小林尚礼的日本人,因为他的好友笹倉俊一和呢玉裕介在事故中去世,为了让登山队员的亡灵得以回国,在随后的26年时间里,他30次深入梅里雪山,成功找到了16具遗体。2016年,小林尚礼的《梅里雪山》正式出版,讲述了他这26年中寻找的艰辛和执着。  他
摆平麻烦  张求稳是木匠出身,这两年他不做木匠活了,开了个网店,专门卖家具。他的家在云南农村,那里有成片的老林子,树木繁多,制成的家具扎实耐用。  网店经营一年多了,效益并不好,主要原因在于家具这类货物在电商平台上不好操作。之前,张求稳与附近的村办家具厂合作,等网购的“亲”们拍货付款后,他就直接去厂里拿货。这种经营方式稳打稳扎,规避了风险,可是有几次,物流在运输途中蹭坏了家具上的油漆,顾客拍照留下
失业在家的大宝最近时来运转。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去应聘了城管的职位,没想到经过几轮激烈的笔试和面试,凭着身体棒、头脑灵、嘴皮快,竟然真的当上城管了。  自从大宝失业后,大宝的老婆小翠觉得自己不能再做家庭主妇了,老琢磨着开个店,无奈没有启动资金。摆小摊吧,又怕被城管赶。这下可好了,自己的老公就是城管,还怕什么?小翠高兴疯了,给大宝亲了个“满脸桃花开”!  第二天,小翠就蹬着三轮车,拉着锅碗瓢盆出摊了
杜宣,1914年出生于江西九江。1931年,他考入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预科。翌年,年仅十八岁的杜宣,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他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同年东渡日本,进入东京日本大学学习。卢沟桥事变后,杜宣回国投身抗战,并参加新四军……  杜宣当年被称为“文化武人”。“杜宣”并非这位传奇式作家的真名。他本名桂苍凌。“杜宣”的“杜”字是“桂”字少了一个“土”,而写作也就是“宣”传。不料,他竟然以笔名
杨大山最近心情非常好。为啥?因为他的儿子杨铭终于找到了称心的工作。  为了儿子的工作,杨大山没少费脑筋。杨铭高考时没发挥好,只考了个大专。可到毕业找工作时,他却不肯低就,专门往那些知名大公司投简历。结果简历投出去不少,面试通知却没接到几个。杨大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托熟人帮忙给杨铭介绍了几份工作。谁知儿子不是嫌工资低就是嫌没前途,没有一份工作干长久。杨大山恼羞成怒,发誓再也不管他的破事儿。杨铭就这
莫小光还在梦乡里美滋滋地数着钞票,老妈忽然急促地敲着房门喊道:“小光,快起来,门上挂了个猪头!”  这还了得!莫小光一骨碌爬起来,跑到院门口一看,果然门上挂了个猪头。此时天才蒙蒙亮,村民们都还没有起床,整个村子里静悄悄的。莫小光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还好没人看见,不然这丑可就丢大了。要知道,在他们这一带,在门上挂猪头和挖祖坟一样,是一种恶毒的诅咒,若是被人看见后四处传开,莫小光一家人的颜面可就丢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