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文化引领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变革

来源 :职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o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对国内外企业界的多项调查表明:劳动市场的评价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优先、能力取向优先之后,已经向素质取向优先发展。劳动者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已经成为企业招聘员工的首要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一直强调,价值观和态度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是应对新世纪挑战的措施。
  那么,在产业转型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越来越高要求的今天,职业院校又应该如何实现工作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期《职业》对话该课题组组长、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原副所长余祖光研究员,就产业文化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探讨。
  文化冲突——一个新视角的提出
  作为培养一线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在多年的探索中,各个职业院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自身实际,实践了多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和途径。但无论是在各项调研中,还是在实际工作中,职业院校普遍感到,校企合作的成效常常不尽如人意。对此,人们进行了各种原因分析,有制度设计的,有利益分配的,有人员配置的……而在“校企合作中的产业文化对接”课题组看来,存在于深层次的冲突——文化冲突是导致校企合作深入不够和收效不大的重要原因。
  Q:为什么同样的校企合作模式许多学校都采用了,但最后的效果却不一样?
  A:任何一种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具体操作方式后面都有一个灵魂,这就是双方文化的融合,模仿者如果只做到了形似而没有神似,缺乏共同文化基础、共同语言,自然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比如同样是职业院校组织教师深入企业。有的老师去了只是走马观花,只是被企业的先进设备所吸引,看到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会对对自己的教学产生一些触动和影响;而另有一些老师却不一样,他们全身心投入,真正被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服务管理方式震撼了,真切地看到了学习世界与工作世界的差距,回校后在领导的支持下,在实训车间大胆引进这种管理方式。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最后我们可能会看到这个学校培养模式的一个实质性的变革,在现代企业文化氛围下培养的学生,不仅仅得到了技能的训练,更深层次地是接受了产业规则和环境的熏陶,学生产业文化素养的短板补强了,降低了从学校到企业“水土不服”的文化门槛。
  表面相同的做法,实际不一样的效果,差别在于教育教学的变革是否具有文化的先导,这个文化就是产业文化。先导的作用通过现场的体验,文化的反思,观念的更新,价值观的内化和行为方式的转变,过程往往是做大量工作、克服诸多阻力,还会伴随不少情感的痛苦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专业化过程中的社会化,指导教师经历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次再社会化,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跨越产业文化的门槛。
  Q:在校企合作中,文化的因素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A: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合格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质量合格不仅是知识技能的合格,更重要的是产业文化素养的合格。产业文化素养,不同于乡村的淳朴,不止于普通中学的一般素质,它是符合现代产业要求的合格公民加合格劳动者的意识和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产业领域中的具体化。培养具有现代产业文化素养的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离不开校企合作,而校企合作又离不开校企双方共同的文化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现代产业文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制度的创新,而文化是制度之母。职业教育关乎国计民生,学习者、用人企业和学校都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建立合作关系的游戏规则需要协调各方核心利益,多方博弈不可避免 ;但合作的性质不仅是利益共同体,还要形成各方社会责任的共同体,共同文化和共同价值取向才是合作制度的母体。具有共同文化基础的制度才可以称其为制度文化,因为它能够深入人心并且切实落实到共同行动上,大家齐心协力来贯彻落实。反之,如果各利益主体立意不高、目光短浅、只看各自眼前利益,只是形式上在一个屋檐下,没有在文化上形成一条心,即使形成了合作协议和政策文件,也只能是停留在纸面上,无法真正落在实处,也就谈不上制度文化了。所以校企合作的过程,会经历文化变革的过程,避不开文化的冲突也离不开文化的融合,抄近道绕过这一关,看似取巧实质则是做空了基础,事倍而功半。
  以往大家的注意力更多的是看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本身,合作的着眼点停留在物质资源和经济利益层面,没有自觉地从文化对接角度面对和处理冲突和矛盾。最近三年,教育部倡导开展教育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对话合作,双方坦诚相见、通报情况、公开各自诉求、交流思想,形成共识,终于揭开了校企合作的“面纱”,找到了合作的共同文化基础——产业文化。双方逐渐认识到,学校和企业两种类型的组织,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如果合作,就会发生利益的关系,也就会有文化的接触、碰撞甚至冲突,应视为正常的现象,关键在于建设性地处理冲突。处理好了,两种文化会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形成新的文化,校企合作就会往前走;处理不当,合作就会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制度创新更无从谈起。所以,要回答如何突破校企合作深层次瓶颈问题,我们认为答案就在于此。职业教育既要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转方式、调结构,又要服务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全面素质,没有产业文化支撑得不到企业的切实合作是孤掌难鸣的,因此,作为突破校企合作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要首先补上产业文化教育这一课。
  文化再造——选择产业先进文化
  文化融合的过程,就是再造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文化的进程。要启动这一进程,首先必须回答一个问题:我们需要造就一种怎样的文化?也就是我们要选择产业文化中的哪些内容与学校文化进行融合。
  “校企合作中的产业文化对接”课题组在研究中提出了“涵化”的概念,并认为学校所要融合的并不是所合作的单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而应该是集先进企业文化之大成的现代产业文化。   Q:在学校文化与产业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应该是哪种文化起主导作用?
  A:处于基础教育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职业技术教育阶段,其文化具有从普通学校文化过渡到企业文化的性质,过渡过程中有课堂教学和学校培养,因此要遵循教育规律,还有企业实习和现场工作中的学习,所以也要遵循工作的规律,整体上讲就是要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立足我国以职业院校为主的职业教育类型,分析当前职业教育文化实际内涵,再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看,总体判断是普通教育的文化有余,企业文化的含量不足,因此产业文化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主基调。产业文化包括先进企业文化、先进行业文化、劳动者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及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制度和舆论环境。这些文化进入职业教育、进入职业院校校园、进入职业教育的课程是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也是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支撑其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Q:在再造新的文化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应该如何对现有的文化进行取舍?
  A:第一个原则是校企合作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应当是涵化,而不是同化。涵化就是两种文化在交融的过程中各自取长补短,吸收对方文化里的有利因子,形成新的、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照抄照搬,或被吞并、同化,当然这之中也包括一定程度的妥协,要互相宽容和理解。先进的文化具有高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具有先进生产力的企业文化走在了社会文化发展的前列,具有对学校文化很强的渗透力,当然值得学校学习借鉴。先进学校文化中也有一些值得企业借鉴的内容,比如注重培养学生的规范性和纪律性,注重保持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学生就业后将这种积极的价值观和精神状态带到企业,那么学校文化对企业也能起到正面影响作用。
  第二个原则是职业教育对文化是有选择地吸收的,要选择并传播产业文化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先进的内容。因为教育对文化传承、创新一定要坚持方向性和先进性。学校要通过先进的企业文化来吸收现代产业文化,因此要选择具有先进文化的优秀企业作为文化融合的合作伙伴,选择了优秀的合作企业也就等于选择了先进的企业文化。同时,学校还要进行更加普遍意义上的产业文化教育——行业文化教育。
  第三个原则是尊重人才培养规律。学校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育人的社会责任,不能失去原则底线。比如培养阶段还没有完成,而企业正好需要学生去顶岗实习,那么学校就应该坚持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而不是随便放学生去实习。再比如在顶岗实习中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护学生的健康和安全。等等。这就是学校对自身育人文化的坚持,或许一开始企业有点不理解,但企业最终会明白:有原则、有标准,才能保证人才的质量。
  文化融合——三大策略五条途径
  如今,作为产业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6S管理、7S管理在各个职业院校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如何推进几个S的过程中,各个学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一所学校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来推行:第一周先告诉师生怎么做,把做得好的和做得不好的地方都在网上展示出来,让大家自律;第二周树立先进样板;第三周检查和考核;第四周收集反馈、进行总结,并加以改进。这种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的方式符合文化对接和融入的规律,得到了课题组的推荐。
  在此次课题研究中,课题组调研了上百所职业院校,对大量校企合作成功的案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英国、新西兰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从中总结出了校企合作中产业文化对接的一些规律和经验。
  Q:要实现校企合作中顺利对接产业文化,学校应该如何制定相应的策略?
  A:校企合作中的产业文化对接是一项新的开创性工作,面临着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同时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对此校企双方都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特别是学校方,需要充分准备、策划,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还要做好师生、员工和干部的沟通、学习和认识提高工作。
  一是先易后难、逐步推进。选择行业相同、区域相近、实力雄厚、文化先进的企业,作为工业文化对接的合作伙伴。尽量减少由于行业、区域和企业实力因素引起的工业文化差异,缩小工业文化对接的难度。二是重点突破、带动全局。选择校企合作中那些周期较长、规模较大、层次较深的合作项目,比如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教师企业培训等作为工业文化对接的切入点。校企双方合作开展深入的文化差异调查、文化冲突分析,制定、实施文化整合方案。三是集中兵力、协同作战。选择工业文化底蕴深、沟通互动能力强,学习总结水平高的校企双方骨干人员,组建精干的兼职工作团队。根据统一的方案分工合作,深入细致地完成文化对接任务。
  Q:文化是很抽象的概念,如何让文化实实在在地渗透进学校的培养实践,实现产业文化育人的目标呢?
  A:根据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要实现文化育人,必须让他们工作、学习、生活在浓厚的产业文化氛围中。首先,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共同建设产业文化,以现代产业文化引领校企合作,实现产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从理论研究工作者来说,应该从事产业文化方面的挖掘、建设、普及、教育;从学校来说,伴随着校企合作的步步深入,不要忘记文化的思考,不要忘记文化的引领作用。第二,在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和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把工作价值观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第三,开辟产业文化融入职业院校的主渠道,把工业文化的精髓融入学校的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进行深度融合和对接,并最终指向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价值观培养。第四,提升教师产业文化素养,要把产业文化列为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考核标准中,切实提升教师在指导实习、实训中渗透产业文化的能力。第五,在职业教育中开展产业文化的普及教育。
  Q:在文化对接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到哪些因素对文化对接的效果和进程的影响?
  A:第一个是人的因素,而其中首要的就是学校领导对文化对接的认识和推动力度,其次,教师的角色很重要。教师都没有对接上产业文化,学生又怎么可能对接上呢?“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应包括对教师产业文化素养的要求。所以教师要走出自己的舒服区,深入企业,敢于吃苦,善于向企业人员细心学习,在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同时,培养自己的产业文化素养。
  第二个因素是节奏。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化的变革更要把握好节奏。已有的观念系统会自然抵抗外来观念的入侵,所以思想的转变有一个过程,幅度大了,当事人会难以适应,也会给改革带来阻力。太疾风暴雨了不行,最好的方法可能是小步快走,循序渐进,分阶段推进。文化更多的不是灌输而是体验和感悟出来的。产业文化进校园,也要全员动员,全流程渗透,即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环境育人都要突出产业文化育人。学习是变革的一部分,自始至终要注意培训。
  第三个因素是评估。改革总要符合大家的利益,最后得让大家能看见成效和效益,大家才有动力去改革去发展。这里包括学校内部权益者和学校外部权益者,特别是企业方要更了解情况,调动积极性投入更大的热情和力量。成功的文化融合对双方的发展都是正能量。
  Q:我国职业院校的产业文化对接进程还需要多长时间?
  A: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多次提出,职业教育要努力做到“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文化的融入无疑是一个渐进、长期的进程,可喜的是,进入“十二五”以来,这一进程加快了步伐。《国家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在职业教育推动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今年《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注意吸收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其实不止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部与行业部门关于提高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关意见中也十分突出了行业文化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如卫生部提出的加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交通部提出的弘扬航海文化、传承航海文明。看来教育传承创新文化的功能得到了更多的重视,这不仅对提高教育的质量,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也是个利好信号!
  (本文特别感谢课题组成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荀莉副研究员提供的大力支持!)
其他文献
摘 要:为贯彻落实人社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精神,笔者学校制定了《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活动实施办法》,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以实现“校企一体、工学一体、理实一体”的目标。  关键词:校企合作 文化对接 教师 企业实践  一、实施步骤  1.第一步  教师提交个人申请,部门负责人审定签字,学校汇总,选派教师到相应企业相应岗位参加实践。 
开封市高级技工学校  赴苏州参加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及就业洽谈会  近日,开封市高级技工学校招生就业处专程赴苏州参加由苏州尚智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和苏州横越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组织的两场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及就业洽谈会。参会企业为参会职业院校提供了数控技术、模具制造、焊接技术、自动化、机电、汽车装配维修、电子技术应用、餐饮与酒店管理等万余个工作岗位。  会议期间,苏州三星电子电脑有限公司、佳能(苏州)有限公司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大的转型期,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的技术运用能力,而且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这就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建立起一整套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真正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及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但是,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在探索未来发展之路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与行业企业需
摘 要:评价方式的改革是德育课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评价方式在解决德育课教学中“知行脱节”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弊端。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把品德学习与行为修养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实现知行合一。  关键词:德育课程 多元评价 知行合一  随着《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
摘 要:2011年,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山东半岛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久居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人开始向往山清水秀,亲近自然的乡村旅游。渔业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品“渔家乐”应运而生。长岛是山东半岛最具有特色的渔村旅游基地。本文对将渔家乐经营与旅游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 旅游 长岛渔家乐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2013年8月21日~23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北京召开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参赛总结大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尹蔚民部长出席并讲话。会上,为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及其技术专家团队颁发了奖金,为参赛贡献单位代表颁发了纪念牌。  在总结会上,来自22个参赛项目的参赛选手、技术指导专家组长、技术翻译、教练组长、集训基地负责同志以及相关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对本届大赛进行盘点。  在总结会期间,首
摘 要:校企合作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合作易行,融合不易。本文通过校企合作中的文化碰撞和校企合作开发医用电子仪器示教仪的案例,展示了校企合作的一个侧面。  关键词:校企合作 文化 碰撞 案例  课 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GJA104009。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一再强调“文化三进”:“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绘画有助于发展人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特别是有助于启迪幼儿的心智,是训练右脑功能和创造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对幼儿自身而言,他们更擅长于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因此,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大意义是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激发与培养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  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题材内容,激发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  在绘画活动中,尽可能多地选择幼儿乐于接受、喜爱的,能引发
篮球运动是我院比较受欢迎的运动项目,每学年都有许多篮球比赛,给学院增添了不少活力和色彩。体育运动能够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但是在运动过程中也常常出现受伤事件。运动损伤会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因此,有必要也必须对运动损伤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技工院校学生的篮球运动既不同于大学生篮球运动,也不同于高中生篮球运动,有其特有的特点和规律。在运动损伤预防方面,有必要弄清楚各个常见损伤部位预防的基
摘 要:顶岗实习即由合作单位将学生安排到实际生产中,独立承担岗位生产操作任务,完全按照在职员工的方式及待遇进行管理,使学生的职业技术、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意志力、沟通能力、协作精神等职业素养得到实际锻炼,帮助他们完成身心的职业化转变,为真正踏入社会、进入职场打好基础。笔者对一些经验和体会进行了整理,通过讲述带领学生赴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的切身经历,希望能为职业院校探索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