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现代国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对象,也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原点.现代国家既不是历史上恒久的政治秩序,也不是当下世界秩序中理所当然的组织形态,现代国家的"史前史"是漫长而经久的帝国时代.罗马帝国之后没有实现帝国的重建,而是进入了"后罗马帝国时代",催生了欧洲国家,后罗马帝国空间成为后帝国空间的"原型".在19世纪的"帝国时代",殖民帝国终结了传统帝国,而在20世纪的去殖民化运动之后,人类最终进入后帝国空间.现代国家是后帝国空间中"可能"的政治秩序形态,基于现代国家假定的国际关系研究需要平衡欧洲
【机 构】
:
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130012
【基金项目】
: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培育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情调研与中国公共外交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8ZDPY01); 2021年度吉林大学"新文科"创新团队项目"基于复杂网络分析的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国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对象,也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原点.现代国家既不是历史上恒久的政治秩序,也不是当下世界秩序中理所当然的组织形态,现代国家的"史前史"是漫长而经久的帝国时代.罗马帝国之后没有实现帝国的重建,而是进入了"后罗马帝国时代",催生了欧洲国家,后罗马帝国空间成为后帝国空间的"原型".在19世纪的"帝国时代",殖民帝国终结了传统帝国,而在20世纪的去殖民化运动之后,人类最终进入后帝国空间.现代国家是后帝国空间中"可能"的政治秩序形态,基于现代国家假定的国际关系研究需要平衡欧洲历史的特殊性和世界历史多样性.现代国家及其国际体系是从帝国到后帝国空间的历史性转型的"剧目"之一,只有将现代国家构建置于人类社会演进的超大时空之中,才能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真正的世界历史叙事基础,进而创建一个解释人类秩序演化的跨学科知识场域.
其他文献
英格兰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构建出自成一体的话语体系,而马丁·怀特在该学派的话语构建过程中发挥了探索者和引路人的作用.通过区分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梳理现实主义、理性主义、革命主义三种国际关系的思想传统,探讨国际性与宗主性、初级与次级、开放性与封闭性国家体系的差异,马丁·怀特为英格兰学派提供了基本的概念框架和分析路径.怀特的话语构建具有充分运用分类和比较方法、注重对历史的理论化、强调连续性甚于变迁性、具有道德关怀和宗教情怀等特点,但也存在概念界定不够清晰、逻辑思路不够一致、学术视野不够开阔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北极研究逐渐发展起来,相比于传统的国际政治研究,中国的北极研究是新领域,在当前国际背景下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学术价值.那么,中国的北极研究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已经取得哪些成绩,有哪些最新的研究动态?国外学界在北极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进展?有哪些值得中国学界借鉴的研究议题和研究方法?中国的北极研究有哪些不足,发展前景如何?为此,本刊特约记者王海媚专访中国科学院大学徐庆超助理研究员.徐庆超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北极研究、外交转型、国际话语权与公共外交,代表作有:专著《崛起之翼: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的中
20世纪中期,随着新兴社会力量崛起、权力结构初步平等化,委内瑞拉建立了由一系列制度和组织机构综合而成的体系"蓬托菲霍体制"。"蓬托菲霍体制"建立之初成效显著,社会中下层可以与精英集团共同分享石油出口收入,使委内瑞拉在一段时期内保持了高度的政治稳定、强劲的内需和工业化的发展。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由于委内瑞拉企业家集团利用其集体行动能力和财富优势,以收买和经济政变方式收服政治精英集团,使用政治庇护主义网络控制劳工集团,并将弱势的城市贫民群体彻底边缘化,导致委内瑞拉的经济效率低下、外债激增、两极
"英国学派"的世界社会观是"英国学派"理论多元主义的体现,也是超越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二元对立的重要依据。从查尔斯·曼宁到巴里·布赞,几代"英国学派"学者对世界社会的探索推动了世界社会的概念化。"英国学派"的世界社会观有两种类型,即古典规范性解释和布赞的结构性解释,这两种解释分别存在缺陷。基于此,进一步反思世界社会产生所带来的深刻社会转型、所需要的文化根源和变革机制可以发现,"英国学派"的世界社会构想是高度理论化和思辨抽象化的,并没有为人们提供世界社会的清晰形象和未来图景,世界社会被看
欧盟国际社会是"英国学派"地区国际社会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英国学派"地区国际社会研究的话语中,欧盟被视为地区概念,具有国际社会属性,遵从地区国际社会的一般逻辑,即欧盟地区的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共享与全球层次和其他地区层次国际社会不同的国际社会要素。"英国学派"的欧盟国际社会研究为认识欧洲一体化进程提供了一种独特理论视角。它将欧盟国际社会分为欧盟国家间社会和欧盟世界社会(或跨国社会)两个维度,并将欧洲一体化进程与欧盟国际社会两个维度的形成和扩展联系起来。尽管如此,"英国学派"的欧盟国
随着亚洲冷战的加剧,美国在亚洲开展持续的冷战心理宣传以争夺人心,而菲律宾也成为美国冷战战略的重要一环。以美国中央情报局外围机构身份而成立的亚洲基金会尤其关注菲律宾农民群体和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积极制定并实施了名为"民主种子"社区发展项目。该项目运作十年,是美国对作为亚洲盟友的菲律宾传播美国价值观、实施隐性心理宣传并对美国国内进行冷战动员的一个典型实例。亚洲基金会在菲律宾大力推行"民主种子"项目实质是借用种子援助对菲律宾农民群体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心理宣传,从而为美国的冷战战略服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和"一带一路"倡议逐步实施,增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研究成为中国工商界、知识界和决策者共同的诉求。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区域国别研究在中国发展迅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那么,什么是区域国别研究?当前,区域国别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现状如何?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有何成就与不足?如何看待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关系研究的异同?如何优化区域国别研究的人才培养机制以进一步促进学科深入发展?围绕这些学术界关心的问题,本刊特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生孙
"伊斯兰主义"是17世纪末法国人发明的词汇,原指伊斯兰教,20世纪初被弃用.20世纪70年代,伊斯兰主义被重新赋值后再度流行,成为一个政治术语,指称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伊斯兰主义政治意识形态是以伊斯兰教为旗号和工具的政治思想及实践,其要旨在于夺取国家政权和社会控制权.它的核心主张是:以伊斯兰的名义,反对"非伊斯兰"的人和物,要求建立所谓"伊斯兰国家"和"伊斯兰秩序",推进社会政治生活的"全面伊斯兰化".这三者分别是它的世界观、政治目标和方法论.伊斯兰主义的政治影响力归根结底依赖于它有多少
史学的基本学术功能包括描述、解释和预测.国际关系学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能够辅助外交史研究,取决于国际关系学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外交史的学术功能.美国冷战史学家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积极地在历史研究中应用国际关系理论.由于肯尼思·尼尔·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未能预测到冷战和平终结,加迪斯严重质疑国际关系理论的预测功能,转而批判国际关系理论,提倡使用单一的历史研究方法从事外交史研究.国际关系理论并非不具备预测功能.加迪斯误解了"结构现实主义"的功能,把解释性的理论用来做预测
安倍晋三在其长期执政期间,完善了日本国家战略框架,进一步明确其战略目标即修改宪法、摆脱"战后体制".在日本的战略规划中,日美同盟被定位为安全与外交的基轴,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公共产品,国际社会发展与繁荣的战略保障.为使日美同盟发挥最大工具性效应,日本在战略规划上谋求与美国战略的对接;政治上,以首脑关系引领同盟发展;外交上,积极打造共同议题,试图主动诱导同盟走向;安全上,最大限度地强化和充实日本多维度跨域联合防卫能力,使日本成为有战略价值、能自主防卫的盟国;经济领域,追随美国,试图引领世界经贸规则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