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1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听力障碍儿童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德育内容。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中对德育的要求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要“关爱他人,关心集体”。这些行为道德规范贯穿了一条红线,那就是“爱心”。
一些听力残疾儿童不懂得“感恩”,不仅表现在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上,也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老师的教诲之恩,同学的相助之恩,社会贤达的救助之恩等。懂得“感恩”才会产生报恩的愿望和心理。感念父母之恩,才能孝敬父母;感念生活之恩,才能自尊、自立、自强,关爱他人,回报社会;感念祖国之恩,才能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报效祖国。总之,“感恩”教育是培养听力障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土壤,聋校德育把“感恩”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是完全必要的。
一、感恩教育在培养听力障碍儿童人格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1.1感恩教育是学会善待自我的良策
多数研究表明,听力障碍儿童存在几个较为显著的人格倾向,诸如脾气倔强,好冲动,伙伴范围狭窄,社会交往欠缺,社会常识缺乏。有的个性畏缩,不能正确面对自己;有的性格娇惯,自我评价过高;有的个性孤僻,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等。如果这些学生能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感谢父母辛辛苦苦的养育,把自己送进学校读书;感谢学校的栽培之恩,让自己享有良好的学习条件;感谢老师的辛勤培育,讓自己学有所成。那么他们就能正确面对生活,身残志坚,努力学习,健康成长,而不让自己陷入自怨自艾的泥沼,导致恶性循环。
1.2感恩教育是获得他人尊重的妙方
听力障碍儿童也希望得到人们的理解与尊重,但他们一般都不愿意让人们注意到自己的残疾,对自己的生理缺陷很敏感。在道德价值的坐标体系中,坐标的原点是“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一切社会关系都是由主体“我”而引发的。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心有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由于心怀感恩,聋生就能正确对待他人,真诚地尊重他人,这样,也会得到人们对自己的尊重。
1.3感恩教育是改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听力障碍儿童通过眼睛了解周围的环境、学习别人的行为,但是很难从别人的言语中得到鼓励或帮助,在独立生活和学习中常感到无能为力。别人的嘲笑和捉弄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他们便会产生自卑、孤僻的消极情感,不愿与人交往。到了学校以后,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有利于同学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常怀感恩之心,会使聋生心胸恬淡、胸怀广博,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学生的成功。
1.4感恩教育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必要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的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通过自我教育,听力障碍学生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地去理解他人,从而逐渐学会体谅别人,学习他人的长处,宽容他人的不足,并学会自控,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当学生懂得感恩时,便会将它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自觉实践于生活中。
1.5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桥梁
“和谐教育”必须致力于促进人内在的全面和谐发展,在素质结构中体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而感恩教育使人感谢他人,感谢社会,感谢自然,正好促使聋生具备这种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和态度。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平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是一种追求阳光人生的美好精神境界。从社会角度而言,通过感恩教育,人人常思回报,少索取,将使整个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
二、在聋校德育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的策略
感恩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激发其情感,更重要的是使之养成相应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除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合作,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选择恰当的方法。贴近教学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
鉴于以上想法,2010年笔者在班级内开展了“学会感恩”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感受亲情,感受友谊,去拾取身边最近的、也最容易忽略的情感,教他们学会感恩。这次活动共分为三个主题:“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
(一)感恩父母
组织“孝敬父母”的主题班会;用课件展示关于感恩父母的事例以感动学生;提倡学生自制生日礼物或贺卡送给父母;在“父亲节”和“母亲节”写信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每周帮父母做一件家务;举办感恩父母演讲会等等。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恩情。
活泼可爱的男生阿蓝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真辛苦呀,拖完地又忙着做饭。父母每天为儿女付出那么多的心血,都是希望儿女将来有成就而已,我们做儿女的也要关心父母。”
每每读着手中的一篇篇文章,心中不禁涌起一种感动。孩子们感悟到了父母无私的爱,才会尊重父母,孝敬父母,才会去爱生活、爱老师、爱同学和爱社会。
(二)感恩老师
在“写作亲情”的德育尝试中,引导学生以“感恩老师”为话题写复杂记叙文。从孩子们写的作文中,让人感受到的是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师生之情。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眼中的好老师。有的写老师对自己的鼓励,有的写老师一次善意的批评,有的写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和关心,更多的是写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学生小宋在《我喜欢的老师》的作文中写道:“沈老师不仅教我们学数学,还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沈老师,我该怎样感谢你呢?也许,这是我永生难忘的恩情,但我知道,老师的心愿就是让我们这些残缺的幼苗健康成长。”
(三)感恩同学
在思品课上举行“文明之星”评选活动,每周评选一名同学当“文明之星”,请全班同学为他写优点,作为“文明之星”的同学真诚回复同学们的评价,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
从同学们相互间真诚的赞美、热情的话语中,笔者看到了他们的善良和纯真,看到在他们眼中,都能用赞许的眼光去欣赏同学身上的优点。
三、总结
安东尼说过: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感恩”教育不是通过一两次教育活动就能完成的,学校和教师应把它列为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分阶段、有计划地通过课堂教学及各种活动坚持下去,同时,还要联合家长引导聋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体悟和认同感恩,具备感恩之心,养成感恩的习惯。让感恩的种子在平凡的生活中发芽、成长,使他们健康快乐地融入和谐社会。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听力障碍儿童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德育内容。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中对德育的要求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要“关爱他人,关心集体”。这些行为道德规范贯穿了一条红线,那就是“爱心”。
一些听力残疾儿童不懂得“感恩”,不仅表现在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上,也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老师的教诲之恩,同学的相助之恩,社会贤达的救助之恩等。懂得“感恩”才会产生报恩的愿望和心理。感念父母之恩,才能孝敬父母;感念生活之恩,才能自尊、自立、自强,关爱他人,回报社会;感念祖国之恩,才能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报效祖国。总之,“感恩”教育是培养听力障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土壤,聋校德育把“感恩”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是完全必要的。
一、感恩教育在培养听力障碍儿童人格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1.1感恩教育是学会善待自我的良策
多数研究表明,听力障碍儿童存在几个较为显著的人格倾向,诸如脾气倔强,好冲动,伙伴范围狭窄,社会交往欠缺,社会常识缺乏。有的个性畏缩,不能正确面对自己;有的性格娇惯,自我评价过高;有的个性孤僻,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等。如果这些学生能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感谢父母辛辛苦苦的养育,把自己送进学校读书;感谢学校的栽培之恩,让自己享有良好的学习条件;感谢老师的辛勤培育,讓自己学有所成。那么他们就能正确面对生活,身残志坚,努力学习,健康成长,而不让自己陷入自怨自艾的泥沼,导致恶性循环。
1.2感恩教育是获得他人尊重的妙方
听力障碍儿童也希望得到人们的理解与尊重,但他们一般都不愿意让人们注意到自己的残疾,对自己的生理缺陷很敏感。在道德价值的坐标体系中,坐标的原点是“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一切社会关系都是由主体“我”而引发的。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心有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由于心怀感恩,聋生就能正确对待他人,真诚地尊重他人,这样,也会得到人们对自己的尊重。
1.3感恩教育是改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听力障碍儿童通过眼睛了解周围的环境、学习别人的行为,但是很难从别人的言语中得到鼓励或帮助,在独立生活和学习中常感到无能为力。别人的嘲笑和捉弄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他们便会产生自卑、孤僻的消极情感,不愿与人交往。到了学校以后,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有利于同学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常怀感恩之心,会使聋生心胸恬淡、胸怀广博,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学生的成功。
1.4感恩教育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必要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的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通过自我教育,听力障碍学生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地去理解他人,从而逐渐学会体谅别人,学习他人的长处,宽容他人的不足,并学会自控,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当学生懂得感恩时,便会将它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自觉实践于生活中。
1.5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桥梁
“和谐教育”必须致力于促进人内在的全面和谐发展,在素质结构中体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而感恩教育使人感谢他人,感谢社会,感谢自然,正好促使聋生具备这种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和态度。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平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是一种追求阳光人生的美好精神境界。从社会角度而言,通过感恩教育,人人常思回报,少索取,将使整个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
二、在聋校德育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的策略
感恩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激发其情感,更重要的是使之养成相应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除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合作,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选择恰当的方法。贴近教学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
鉴于以上想法,2010年笔者在班级内开展了“学会感恩”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感受亲情,感受友谊,去拾取身边最近的、也最容易忽略的情感,教他们学会感恩。这次活动共分为三个主题:“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
(一)感恩父母
组织“孝敬父母”的主题班会;用课件展示关于感恩父母的事例以感动学生;提倡学生自制生日礼物或贺卡送给父母;在“父亲节”和“母亲节”写信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每周帮父母做一件家务;举办感恩父母演讲会等等。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恩情。
活泼可爱的男生阿蓝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真辛苦呀,拖完地又忙着做饭。父母每天为儿女付出那么多的心血,都是希望儿女将来有成就而已,我们做儿女的也要关心父母。”
每每读着手中的一篇篇文章,心中不禁涌起一种感动。孩子们感悟到了父母无私的爱,才会尊重父母,孝敬父母,才会去爱生活、爱老师、爱同学和爱社会。
(二)感恩老师
在“写作亲情”的德育尝试中,引导学生以“感恩老师”为话题写复杂记叙文。从孩子们写的作文中,让人感受到的是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师生之情。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眼中的好老师。有的写老师对自己的鼓励,有的写老师一次善意的批评,有的写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和关心,更多的是写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学生小宋在《我喜欢的老师》的作文中写道:“沈老师不仅教我们学数学,还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沈老师,我该怎样感谢你呢?也许,这是我永生难忘的恩情,但我知道,老师的心愿就是让我们这些残缺的幼苗健康成长。”
(三)感恩同学
在思品课上举行“文明之星”评选活动,每周评选一名同学当“文明之星”,请全班同学为他写优点,作为“文明之星”的同学真诚回复同学们的评价,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
从同学们相互间真诚的赞美、热情的话语中,笔者看到了他们的善良和纯真,看到在他们眼中,都能用赞许的眼光去欣赏同学身上的优点。
三、总结
安东尼说过: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感恩”教育不是通过一两次教育活动就能完成的,学校和教师应把它列为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分阶段、有计划地通过课堂教学及各种活动坚持下去,同时,还要联合家长引导聋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体悟和认同感恩,具备感恩之心,养成感恩的习惯。让感恩的种子在平凡的生活中发芽、成长,使他们健康快乐地融入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