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的她,一头秀发,一袭丝质珍珠镶嵌的灰色小礼服,映衬出凹凸有致的身材,面容上因激动而泛起层层的红晕,因甜蜜而掬在脸上的笑迟迟不见松弛。这是第一次,一位女性载入世界一流导演史册。她将她的名字凯瑟琳·毕格罗被朱红色的大字铭刻到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史册上。
电影选择了她
凯瑟琳·毕格罗出生于阳光普照的美国加利福尼亚。 她的父亲是一位准漫画家,整日沉浸在卡通人物形象里,孜孜以求。父亲的理想未果,凯瑟琳却在漫画世界的熏陶下,对绘画产生莫名的兴趣,小时候的她有事没事喜欢在纸上画啊画,画她的童话世界。青春热切的她,高中一毕业,便兴致勃勃地投入旧金山艺术学院,专业学习绘画。
她喜欢宏大的、粗糙的、带点解剖学结构的画,往往十几米画布,她就画上一只流着血的胳膊。舒展长时间素描涂彩后因疲劳而卷曲的神经,她的方式是看电影。渐渐地,电影在她的世界开了一扇门,走入门里,有一切新奇的东西,让她如痴如醉。电影在她心里已不仅仅生了根,也发了芽,到最后长出了一颗小幼苗。
那可是个书呆子的时代,电影还被当成艺术的一种手段,她的老师,风姿飒爽的苏珊-桑塔格经常冲进教室,大声质问:年轻人,你们想好了怎么表达自己了吗?把对环境、雕像和表演的诠释,从画布转到了屏幕,凯瑟琳就选中了电影。
1978年,她拍了这辈子第一部电影短片《搏命者》,只有20分钟长——两个男人扭在一起搏斗,观众中有一人大声朗读“暴力实乃人之本性……”也许可以说,是苏珊·桑塔格影响了她。
电影导演圈,是一个以男性为群居的世界。他们掌管着话语权,有权说“yes”与“no”。而一个女人要融入,必须要和男人一样才华横溢,一样强悍,有爆发力。凯瑟琳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如果说女人拍电影确实有阻力,那么我只会选择无视之,障碍无非也就只有两个原因:我不能改变我的性别,我也不会停下来不拍电影。”迈着诱人的长腿,她一头扎入了用子弹、鲜血和打斗构造的男人世界。
她试图模糊掉男女界限,开始在形象上改变,穿大号衬衫,背带裤,拒绝在工作之中身着任何性感的衣物。在任何拍戏中遇到任何严酷天气与暴烈场面,她都不退缩,与演员们一同在第一线,她从不因为自己是女性而索求额外的关照。她临危不乱,顾全大局,从容镇定,运筹帷幄。她的冷静、坚定、大气甚至比一般男人还man。当她站在风尘漫天的拍摄地,高举话筒喊着“action”和“cut”时,很少有人能够想起她的性别来。
摄影机下的阳刚
也许男人更懂得女人的妩媚在何处,如同女人更清楚男人的魅力怎样表达。凯瑟琳·比格罗的电影中,最使人注目的主题永远是男人、暴力和权力,而将阴性柔弱的气质边缘化。看过凯瑟琳电影的人,没有人可以忘记,她在影片里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1982年她与蒙蒂·蒙特格美里联合执导了自己的处女作《无情》。1987年,掺杂了色情、暴力与西部风情等多种风味的恐怖片《血尸夜》诞生,令人惊艳。凭借这部另类的吸血鬼片,她获得了土星奖(美国科幻恐怖电影奖)的最佳导演奖。
1989年,已经执导了《终结者》、《异形2》等作品,身居“大导演”之列的卡梅隆为了挑选一个MV的女主角,偶然间来到凯瑟琳的片场。他立即被这个既聪明又美貌的女子吸引住了,凯瑟琳顺利出演女主角——性感的牛仔女郎。卡梅隆对这位内心激情涌荡、个性坚强独立的女主演已经完全倾倒了。几周之后,他们深深地相恋,当年秋天,两人就举行了婚礼。
一对彼此欣赏的夫妻却未走到白头。那是在 1991年,两人合作拍摄《劲爆点》,卡梅隆任制片,凯瑟琳任导演。影片十分成功,但两人都要在片场说了算。卡梅隆在片场一向独断专行,脾气火暴,而凯瑟琳则非常冷静,自尊心强,两个能量巨大的人都太习惯于向外发散能量,而不习惯往回收了。两人的感情出现了裂痕,在《终结者1》和《终结者2》中扮演女英雄的琳达·汉密尔顿则成为两人婚姻最终瓦解的原因。
离婚后,他们不再是休戚与共的夫妻,却仍是要好的朋友。当凯瑟琳低潮迷茫之时,卡梅隆是一位可倾诉并提出明智建议的朋友。1995年,在卡梅隆的帮助下,凯瑟琳执导了《末世纪暴潮》大获好评。两人有时会打几个小时的电话商量电影,讨论聘请哪位演员,甚至让卡梅隆的现任妻子苏西都有点妒忌。
太有风格,凯瑟琳的电影向来都与票房绝缘。《末世纪暴潮》拍摄过程一波三折,拍完效果很不理想,发行规模少得极为可怜。《K-19:寡妇制造者》虽然口碑不错,可1亿元的投资只换来6500万美元的票房。拍《拆弹部队》她拿到的预算仅有1100万美元,还迟迟找不到发行商。
有的人怀疑她,嘲笑她;也有的人称她不平凡,简直是纳威星球上的来客。但对这些褒扬或是恶意的批判,她心存一份坦荡,心怀一种舒展。而是沿着自己的梦想,一路向前。或许正是她的不较真,不在乎,才让她真正走向了巅峰吧。
当其他女导演陶醉于你情我爱或家长里短时,她却扛着摄影机冲进了战争的最前线。“关于战争的一个肮脏的小秘密在于有些男人热爱战争。我试着去找出其中的原因,试着去理解在21世纪的战场上英雄的含义是什么。”
《拆弹部队》不动声色的镜头里,凝滞着扣人心弦的焦灼。战争,从一个寂静如死的沙漠开始,从狙击手那双注视的眼睛和干裂的嘴唇开始,从空空的子弹壳铿锵落地,从一个个仇恨的炸弹和引线开始,以一条条生命的宣告终结。却也洋溢着值得依赖的真实感和人文的关怀,在一次次爆炸的烟雾之中,在防爆服下拆弹专家笨拙的步伐和机械式的重复步骤下,在弥漫着死亡气息的寂寥沙漠里,平白而又有力地记述战争中普通士兵在生死关头所不得不面对的自我与人性。
2010年的“3・8”妇女节,她和卡梅隆同时站在奥斯卡争夺的战场上,她用她的才华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凭着依旧是充斥着热血与暴力,男人味十足的电影《拆弹部队》击败《阿凡达》横扫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6项大奖。当最佳导演的人选被公布的时候,败给“前妻”的卡梅隆坐在凯瑟琳的身后,立刻轻拍她的肩膀,第一个表示了衷心的祝贺。
剑走偏锋,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关大道。无视先天的劣势,却发挥最大的潜力,凯瑟琳终于赢得了一片天,在男性世界里,为自己撑开了一片天地。
铁血之外的柔情
拍出《拆弹部队》这样一部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男人戏”的女导演,并在媒体上宣称:“男人做的活,我也能做”。人们肯定以为凯瑟琳·毕格罗是个线条硬朗、第三种性别的女强人。正好相反,她气质优雅内敛,不善于交际,应酬时常常很腼腆,甚至会脸红,令人很难想象她如何指挥一帮大男人在沙漠里拍摄战争片。
凯瑟琳平日不修边幅,喜欢穿牛仔衣裤,在参加时尚杂志专访拍照时,她特意跟摄影师要求“一切从简”,“我都快60岁了,别再给我涂唇彩、弄发型、设计服装了,我这样挺舒服。”她活得简单、心态年轻,光从照片上看,让人根本无法想象她竟然即将步入花甲。
亲近她的人认为凯瑟琳的“双重性格”源于她极强的自控力和对别人的尊重,虽然她的心底潜藏着一股强烈的暗流,正如她一米八二的身高给人感觉她的挺拔与高不可攀。但她却不以自我为中心。
在拍摄电影时,凯瑟琳可能是制造紧张气氛的专家,但是在私人生活中,凯瑟琳选择回归寻求一种平静。她家的客厅几乎没有任何装饰,很少摆设,空旷的房间常常能听到自己说话的回声,她也会为家里的“混乱”向来访的客人道歉。
一个人的时候,她喜欢想一些电影的事,也会在休闲的时候,画一些漫画,当它是一种精神的舒缓剂。画画的时候放舒缓的音乐,是她习惯的方式。她一个礼拜会选择一天素食,做礼拜,过一种尽量能洁净与简单的生活。或许这是她保存自己能量的一种方式吧。
现在,我行我素的凯瑟琳·毕格罗与小她21岁的《拆弹部队》编剧马克·鲍尔成为一对甜蜜的恋人。在这位美丽而豪爽的女导演心中,爱情与艺术一样,是永远的青春之树。
电影选择了她
凯瑟琳·毕格罗出生于阳光普照的美国加利福尼亚。 她的父亲是一位准漫画家,整日沉浸在卡通人物形象里,孜孜以求。父亲的理想未果,凯瑟琳却在漫画世界的熏陶下,对绘画产生莫名的兴趣,小时候的她有事没事喜欢在纸上画啊画,画她的童话世界。青春热切的她,高中一毕业,便兴致勃勃地投入旧金山艺术学院,专业学习绘画。
她喜欢宏大的、粗糙的、带点解剖学结构的画,往往十几米画布,她就画上一只流着血的胳膊。舒展长时间素描涂彩后因疲劳而卷曲的神经,她的方式是看电影。渐渐地,电影在她的世界开了一扇门,走入门里,有一切新奇的东西,让她如痴如醉。电影在她心里已不仅仅生了根,也发了芽,到最后长出了一颗小幼苗。
那可是个书呆子的时代,电影还被当成艺术的一种手段,她的老师,风姿飒爽的苏珊-桑塔格经常冲进教室,大声质问:年轻人,你们想好了怎么表达自己了吗?把对环境、雕像和表演的诠释,从画布转到了屏幕,凯瑟琳就选中了电影。
1978年,她拍了这辈子第一部电影短片《搏命者》,只有20分钟长——两个男人扭在一起搏斗,观众中有一人大声朗读“暴力实乃人之本性……”也许可以说,是苏珊·桑塔格影响了她。
电影导演圈,是一个以男性为群居的世界。他们掌管着话语权,有权说“yes”与“no”。而一个女人要融入,必须要和男人一样才华横溢,一样强悍,有爆发力。凯瑟琳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如果说女人拍电影确实有阻力,那么我只会选择无视之,障碍无非也就只有两个原因:我不能改变我的性别,我也不会停下来不拍电影。”迈着诱人的长腿,她一头扎入了用子弹、鲜血和打斗构造的男人世界。
她试图模糊掉男女界限,开始在形象上改变,穿大号衬衫,背带裤,拒绝在工作之中身着任何性感的衣物。在任何拍戏中遇到任何严酷天气与暴烈场面,她都不退缩,与演员们一同在第一线,她从不因为自己是女性而索求额外的关照。她临危不乱,顾全大局,从容镇定,运筹帷幄。她的冷静、坚定、大气甚至比一般男人还man。当她站在风尘漫天的拍摄地,高举话筒喊着“action”和“cut”时,很少有人能够想起她的性别来。
摄影机下的阳刚
也许男人更懂得女人的妩媚在何处,如同女人更清楚男人的魅力怎样表达。凯瑟琳·比格罗的电影中,最使人注目的主题永远是男人、暴力和权力,而将阴性柔弱的气质边缘化。看过凯瑟琳电影的人,没有人可以忘记,她在影片里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1982年她与蒙蒂·蒙特格美里联合执导了自己的处女作《无情》。1987年,掺杂了色情、暴力与西部风情等多种风味的恐怖片《血尸夜》诞生,令人惊艳。凭借这部另类的吸血鬼片,她获得了土星奖(美国科幻恐怖电影奖)的最佳导演奖。
1989年,已经执导了《终结者》、《异形2》等作品,身居“大导演”之列的卡梅隆为了挑选一个MV的女主角,偶然间来到凯瑟琳的片场。他立即被这个既聪明又美貌的女子吸引住了,凯瑟琳顺利出演女主角——性感的牛仔女郎。卡梅隆对这位内心激情涌荡、个性坚强独立的女主演已经完全倾倒了。几周之后,他们深深地相恋,当年秋天,两人就举行了婚礼。
一对彼此欣赏的夫妻却未走到白头。那是在 1991年,两人合作拍摄《劲爆点》,卡梅隆任制片,凯瑟琳任导演。影片十分成功,但两人都要在片场说了算。卡梅隆在片场一向独断专行,脾气火暴,而凯瑟琳则非常冷静,自尊心强,两个能量巨大的人都太习惯于向外发散能量,而不习惯往回收了。两人的感情出现了裂痕,在《终结者1》和《终结者2》中扮演女英雄的琳达·汉密尔顿则成为两人婚姻最终瓦解的原因。
离婚后,他们不再是休戚与共的夫妻,却仍是要好的朋友。当凯瑟琳低潮迷茫之时,卡梅隆是一位可倾诉并提出明智建议的朋友。1995年,在卡梅隆的帮助下,凯瑟琳执导了《末世纪暴潮》大获好评。两人有时会打几个小时的电话商量电影,讨论聘请哪位演员,甚至让卡梅隆的现任妻子苏西都有点妒忌。
太有风格,凯瑟琳的电影向来都与票房绝缘。《末世纪暴潮》拍摄过程一波三折,拍完效果很不理想,发行规模少得极为可怜。《K-19:寡妇制造者》虽然口碑不错,可1亿元的投资只换来6500万美元的票房。拍《拆弹部队》她拿到的预算仅有1100万美元,还迟迟找不到发行商。
有的人怀疑她,嘲笑她;也有的人称她不平凡,简直是纳威星球上的来客。但对这些褒扬或是恶意的批判,她心存一份坦荡,心怀一种舒展。而是沿着自己的梦想,一路向前。或许正是她的不较真,不在乎,才让她真正走向了巅峰吧。
当其他女导演陶醉于你情我爱或家长里短时,她却扛着摄影机冲进了战争的最前线。“关于战争的一个肮脏的小秘密在于有些男人热爱战争。我试着去找出其中的原因,试着去理解在21世纪的战场上英雄的含义是什么。”
《拆弹部队》不动声色的镜头里,凝滞着扣人心弦的焦灼。战争,从一个寂静如死的沙漠开始,从狙击手那双注视的眼睛和干裂的嘴唇开始,从空空的子弹壳铿锵落地,从一个个仇恨的炸弹和引线开始,以一条条生命的宣告终结。却也洋溢着值得依赖的真实感和人文的关怀,在一次次爆炸的烟雾之中,在防爆服下拆弹专家笨拙的步伐和机械式的重复步骤下,在弥漫着死亡气息的寂寥沙漠里,平白而又有力地记述战争中普通士兵在生死关头所不得不面对的自我与人性。
2010年的“3・8”妇女节,她和卡梅隆同时站在奥斯卡争夺的战场上,她用她的才华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凭着依旧是充斥着热血与暴力,男人味十足的电影《拆弹部队》击败《阿凡达》横扫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6项大奖。当最佳导演的人选被公布的时候,败给“前妻”的卡梅隆坐在凯瑟琳的身后,立刻轻拍她的肩膀,第一个表示了衷心的祝贺。
剑走偏锋,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关大道。无视先天的劣势,却发挥最大的潜力,凯瑟琳终于赢得了一片天,在男性世界里,为自己撑开了一片天地。
铁血之外的柔情
拍出《拆弹部队》这样一部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男人戏”的女导演,并在媒体上宣称:“男人做的活,我也能做”。人们肯定以为凯瑟琳·毕格罗是个线条硬朗、第三种性别的女强人。正好相反,她气质优雅内敛,不善于交际,应酬时常常很腼腆,甚至会脸红,令人很难想象她如何指挥一帮大男人在沙漠里拍摄战争片。
凯瑟琳平日不修边幅,喜欢穿牛仔衣裤,在参加时尚杂志专访拍照时,她特意跟摄影师要求“一切从简”,“我都快60岁了,别再给我涂唇彩、弄发型、设计服装了,我这样挺舒服。”她活得简单、心态年轻,光从照片上看,让人根本无法想象她竟然即将步入花甲。
亲近她的人认为凯瑟琳的“双重性格”源于她极强的自控力和对别人的尊重,虽然她的心底潜藏着一股强烈的暗流,正如她一米八二的身高给人感觉她的挺拔与高不可攀。但她却不以自我为中心。
在拍摄电影时,凯瑟琳可能是制造紧张气氛的专家,但是在私人生活中,凯瑟琳选择回归寻求一种平静。她家的客厅几乎没有任何装饰,很少摆设,空旷的房间常常能听到自己说话的回声,她也会为家里的“混乱”向来访的客人道歉。
一个人的时候,她喜欢想一些电影的事,也会在休闲的时候,画一些漫画,当它是一种精神的舒缓剂。画画的时候放舒缓的音乐,是她习惯的方式。她一个礼拜会选择一天素食,做礼拜,过一种尽量能洁净与简单的生活。或许这是她保存自己能量的一种方式吧。
现在,我行我素的凯瑟琳·毕格罗与小她21岁的《拆弹部队》编剧马克·鲍尔成为一对甜蜜的恋人。在这位美丽而豪爽的女导演心中,爱情与艺术一样,是永远的青春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