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选育经过
2004年秋季,我们在当阳金水柑基地进行大规模群体选优,初选出具有不同优良经济性状的单株6个,其中3个单株表现出少核性状,命名为金优1号、2号和3号,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与比较,发现‘金优3号’表现更为优良,属于椪柑中的少核大果类型,每果种子数4~6粒,明显低于亲本金水柑的种子数(14粒/果),其果实品质优良,保持了金水柑原有的优良特性。确定优系后,进行了高接扩繁,在武汉地区建立了‘金优3号’品种比较试验园0.2公顷,并连续4年(2006—2009年)对其生长结果特性、产量、品质、适应性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该优株少核性状遗传稳定,品质优良,通过AFLP分子标记进一步确定为金水柑的优良少核芽变。并于2007年开始,在当阳、十堰等柑橘主产区进行了试种,据观察,‘金水椪柑2号’的无性后代表现适应性强、少核、丰产稳产、品质优良、遗传稳定,已成为适合湖北地区栽培的新品种,于2010年获得湖北省林木良种审定(良种编号:鄂S-SV-CR-012-2010)。
2 主要特性
2.1 植物学特征
‘金水椪柑2号’树姿直立,树势强健,树冠圆头形,4年生冠径为2.49 米×2.28米,树高2.65米,干周25.3 厘米;主枝着生角度小,枝梢直立,1年生春梢长17.8厘米,粗3.5毫米,节间平均长度为1.5厘米,夏梢长25.5厘米,粗3.7毫米,节间平均长度为1.7厘米,秋梢长16.5厘米,粗2.6毫米,节间平均长度为1.5厘米;叶片卵圆形,绿色,无翼叶,叶尖渐尖,叶基广楔形,叶缘浅波状,叶形指数2.17;花较小,单生,白色,花瓣带状。
2.2 生长结果习性
‘金水椪柑2号’在湖北地区当年抽发春、夏、秋3次梢,春梢占79.2%,秋梢占17.0%,夏梢较少,与当年结果量多少有关。成年结果树以春、秋梢作为结果母枝,尤其以当年生秋梢为主(65.6%),其次为春梢(34.4%),当年抽发的夏梢基本不作次年的结果母枝。结果枝以有叶花枝为主,占84.0%。成花坐果率为4.3%。‘金水椪柑2号’丰产稳产性好,无明显大小年现象,3年生高接树平均株产11千克,最高20千克;4年生高接树平均株产26千克,最高33千克,产量超过30000千克/公顷。
2.3 物候期
‘金水椪柑2号’在武汉地区,3月中下旬开始萌芽,4月初现蕾,初花期4月21—24日,盛花期4月25—29日,末花期4月30日至5月4日,第1次生理落果期在5月14—20日,第2次生理落果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果实着色期在11月上旬,成熟期在11月下旬。
2.4 果实经济性状
2006—2009年连续4年采样分析,平均单果质量155.0克(‘金水柑’为138.5克),果实横径7.01厘米,果实纵径6.83厘米,果形指数0.98(‘金水柑’为0.86)。种子数每果5.5粒(‘金水柑’为14.2粒),可食率75%(‘金水柑’74%),维生素C 268.0毫克/千克,总酸1.04%(‘金水柑’为0.96%),可溶性固形物12.4%(‘金水柑’为12.3%),固酸比11.9∶1(‘金水柑’为12.8∶1)。
2.5 适应性和抗逆性
多点多年区域试验结果表明,‘金水椪柑2号’适应性广,在山地、丘陵、平地上均能生长正常,结果性状良好;抗寒性强,在武汉、宜昌、丹江口库区等地区能安全越冬,其抗性与亲本‘金水柑’相当。
3 品种AFLP分子鉴定
经过金水椪柑2号幼嫩叶片进行AFLP分子标记技术检测。结果表明,金水椪柑2号与‘金水柑’品种亲缘关系相近,具备成为新品种的遗传基础,是一个稳定的芽变。
4 栽培技术要点
(1)建园定植。建议起垄栽培。苗木选择脱毒容器嫁接苗或假植嫁接大苗。定植时,平地或者坡度在15°以下的缓坡地,株行距(3~4)米×(4~5)米;坡度在15°以上的坡地或梯地果园,株行距(3~4)米×(3.5~4.0)米,采用等高定植。
(2)土肥水管理。推广行间生草或间种绿肥的土壤管理制度,增加有机质,减少水土流失,高温干旱季节进行树盘覆盖。增施有机肥,全年施肥2~3次,以壮果肥和采果肥为主。
(3)主要病虫害防治。‘金水椪柑2号’的主要病害有疮痂病、炭疽病等,主要虫害有红蜘蛛、蚜虫、粉虱、星天牛、潜叶蛾、花蕾蛆等。其防治可结合冬季清园,喷洒石硫合剂;剪除病虫枝,集中销毁,减少越冬虫源;采用物理的方法如挂频振式杀虫灯、挂黄板等诱杀害虫;通过病虫预报,在防治的关键季节,辅以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2004年秋季,我们在当阳金水柑基地进行大规模群体选优,初选出具有不同优良经济性状的单株6个,其中3个单株表现出少核性状,命名为金优1号、2号和3号,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与比较,发现‘金优3号’表现更为优良,属于椪柑中的少核大果类型,每果种子数4~6粒,明显低于亲本金水柑的种子数(14粒/果),其果实品质优良,保持了金水柑原有的优良特性。确定优系后,进行了高接扩繁,在武汉地区建立了‘金优3号’品种比较试验园0.2公顷,并连续4年(2006—2009年)对其生长结果特性、产量、品质、适应性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该优株少核性状遗传稳定,品质优良,通过AFLP分子标记进一步确定为金水柑的优良少核芽变。并于2007年开始,在当阳、十堰等柑橘主产区进行了试种,据观察,‘金水椪柑2号’的无性后代表现适应性强、少核、丰产稳产、品质优良、遗传稳定,已成为适合湖北地区栽培的新品种,于2010年获得湖北省林木良种审定(良种编号:鄂S-SV-CR-012-2010)。
2 主要特性
2.1 植物学特征
‘金水椪柑2号’树姿直立,树势强健,树冠圆头形,4年生冠径为2.49 米×2.28米,树高2.65米,干周25.3 厘米;主枝着生角度小,枝梢直立,1年生春梢长17.8厘米,粗3.5毫米,节间平均长度为1.5厘米,夏梢长25.5厘米,粗3.7毫米,节间平均长度为1.7厘米,秋梢长16.5厘米,粗2.6毫米,节间平均长度为1.5厘米;叶片卵圆形,绿色,无翼叶,叶尖渐尖,叶基广楔形,叶缘浅波状,叶形指数2.17;花较小,单生,白色,花瓣带状。
2.2 生长结果习性
‘金水椪柑2号’在湖北地区当年抽发春、夏、秋3次梢,春梢占79.2%,秋梢占17.0%,夏梢较少,与当年结果量多少有关。成年结果树以春、秋梢作为结果母枝,尤其以当年生秋梢为主(65.6%),其次为春梢(34.4%),当年抽发的夏梢基本不作次年的结果母枝。结果枝以有叶花枝为主,占84.0%。成花坐果率为4.3%。‘金水椪柑2号’丰产稳产性好,无明显大小年现象,3年生高接树平均株产11千克,最高20千克;4年生高接树平均株产26千克,最高33千克,产量超过30000千克/公顷。
2.3 物候期
‘金水椪柑2号’在武汉地区,3月中下旬开始萌芽,4月初现蕾,初花期4月21—24日,盛花期4月25—29日,末花期4月30日至5月4日,第1次生理落果期在5月14—20日,第2次生理落果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果实着色期在11月上旬,成熟期在11月下旬。
2.4 果实经济性状
2006—2009年连续4年采样分析,平均单果质量155.0克(‘金水柑’为138.5克),果实横径7.01厘米,果实纵径6.83厘米,果形指数0.98(‘金水柑’为0.86)。种子数每果5.5粒(‘金水柑’为14.2粒),可食率75%(‘金水柑’74%),维生素C 268.0毫克/千克,总酸1.04%(‘金水柑’为0.96%),可溶性固形物12.4%(‘金水柑’为12.3%),固酸比11.9∶1(‘金水柑’为12.8∶1)。
2.5 适应性和抗逆性
多点多年区域试验结果表明,‘金水椪柑2号’适应性广,在山地、丘陵、平地上均能生长正常,结果性状良好;抗寒性强,在武汉、宜昌、丹江口库区等地区能安全越冬,其抗性与亲本‘金水柑’相当。
3 品种AFLP分子鉴定
经过金水椪柑2号幼嫩叶片进行AFLP分子标记技术检测。结果表明,金水椪柑2号与‘金水柑’品种亲缘关系相近,具备成为新品种的遗传基础,是一个稳定的芽变。
4 栽培技术要点
(1)建园定植。建议起垄栽培。苗木选择脱毒容器嫁接苗或假植嫁接大苗。定植时,平地或者坡度在15°以下的缓坡地,株行距(3~4)米×(4~5)米;坡度在15°以上的坡地或梯地果园,株行距(3~4)米×(3.5~4.0)米,采用等高定植。
(2)土肥水管理。推广行间生草或间种绿肥的土壤管理制度,增加有机质,减少水土流失,高温干旱季节进行树盘覆盖。增施有机肥,全年施肥2~3次,以壮果肥和采果肥为主。
(3)主要病虫害防治。‘金水椪柑2号’的主要病害有疮痂病、炭疽病等,主要虫害有红蜘蛛、蚜虫、粉虱、星天牛、潜叶蛾、花蕾蛆等。其防治可结合冬季清园,喷洒石硫合剂;剪除病虫枝,集中销毁,减少越冬虫源;采用物理的方法如挂频振式杀虫灯、挂黄板等诱杀害虫;通过病虫预报,在防治的关键季节,辅以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