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学习知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生感觉到数学难学,而且成绩不理想,家长的期盼,老师的期望,压得学生们喘不过来气。特别是面临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压力特别大,各科都是高强度作业模式,多次的多校联考已经测底被打击,数学成绩也是不如在七,八年级时取得的成绩。这样几次循环下来,数学注定是考不好,而且信心全无。那么就特别值得我们教师反思,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发掘学生无限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关键词: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 数学思考
正如《标准(2011年版)》所希望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既要关注“人人”,也要关注“不同的人”;既要促使全体学生数学基本质量标准的达成,也要为不同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空间。数学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不同的活生生的生命,它必然要面对个性与差异。尽管“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的古训,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却很难这样去做。做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体差异的关系,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案例一:《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学案例
我在教授《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这节课时,首先创设情境,引出课本上的三个小应用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成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y=k/x(k为常数且k≠0)。师生互动,进一步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在讲解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问题时,如y=5/(x+2),我们认为它不是反比例函数,它不符合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应该不选。但是这时候有个别同学提出问题,虽然它不是反比例函数,但是可以看成是y关于x+2的反比例函数,我在课堂上很高兴,马上给予这位同学的肯定,并提出表扬,作为学生就应该不断思考,提出有价值的结论。
紧接着我马上讲解了类似的问题,已知y是x-1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2时,y=3,求这个函数解析式?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直接把x-1看成一个整体,设y=k/(x-1),把x=2,y=3代入求出k=3,然后直接写出函数解析式y=3/(x-1)。 题目迎刃而解。学生理解后解题就非常容易。
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例题非常简单,在例题的处理上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写出规范的解题步骤的能力,同时拓宽学生的思路。在题目的设计上由浅入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案例
我在教授《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这节课时,首先创设情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与二次函数及其图像有关的问题,如问题:已知函数y=kx2+3x-1与x轴有公共点,求k的取值范围?然后我带着学生们通过观察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个数情况,总结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也是重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上面的问题,函数图像与x轴有公共点,意味着方程kx2+3x-1=0有实数根,即判别式⊿≥0,9+4k≥0,k≥-9/4.当然还要考虑k≠0。所以最后k的取值范围是k≥-9/4.且k≠0。这道题看似已经做完,我也故意设置悬念,认为解题完成,这时候,我听到有学生提出疑问,认为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当函数y=kx2+3x-1是簡单的一次函数时也符合,它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
(1/3,0)。此时意味着k=0也可以,最终k的取值范围是k≥-9/4.我表示很高兴,马上给予这位同学的肯定,并且表扬了他,做数学题就应该这样,积极动脑思考,考虑全面,这样才能不失分,取得很好的成绩,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本节课重在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将函数与函数图像广泛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而二次函数及其图像的应用性包含的范围较广,用处较大,二次函数是每年中考压轴题的首选内容,学生应加以重视,争取多练多做。
以上这两个案例都是我的切身体验,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一定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多启发引导。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也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之一。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一名学生喜欢上某个事物,并且常常主动去摆弄它,研究它,那么他就能很快地了解这个事物,并把握它;相反,如果这名同学不喜欢某个事物,不能够主动去思考它,而仅仅是听从别人的解释,模仿别人的做法,那么他多半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个事物,更谈不上把握这个事物。学习数学也是类似的,如果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并且在活动中使用一些有效的方法,他就很可能学好数学;反之,如果这名学生仅仅通过死记硬背,模仿复制的方法学习数学,他多半学不好数学,因此,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标志是他们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是有效学习。
当然,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反思。我记得我有这样一名学生,小升初考试数学她只考了39.5分,当时我们学校没有哪个班愿意录取她,她爸妈也是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了我,碍于情面,我勉强同意她进班上课,提出的条件是如果成绩跟不上的话主动退学。在后面的学习中,我发现她非常勤奋,课堂上也比较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课后也是经常问问题,成绩一直在不断地提高,最后在中考中数学考了125分,非常不错,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当然我在课堂上也是一直在关注这名“差生”。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放慢节奏,关注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多数学生自己想明白再往前走,不要单纯追求教学任务,因为,学生掌握多少,学到多少,学得怎么样,学习能力如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正确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放心。
参考文献:
王尚志: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 数学思考
正如《标准(2011年版)》所希望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既要关注“人人”,也要关注“不同的人”;既要促使全体学生数学基本质量标准的达成,也要为不同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空间。数学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不同的活生生的生命,它必然要面对个性与差异。尽管“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的古训,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却很难这样去做。做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体差异的关系,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案例一:《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学案例
我在教授《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这节课时,首先创设情境,引出课本上的三个小应用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成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y=k/x(k为常数且k≠0)。师生互动,进一步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在讲解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问题时,如y=5/(x+2),我们认为它不是反比例函数,它不符合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应该不选。但是这时候有个别同学提出问题,虽然它不是反比例函数,但是可以看成是y关于x+2的反比例函数,我在课堂上很高兴,马上给予这位同学的肯定,并提出表扬,作为学生就应该不断思考,提出有价值的结论。
紧接着我马上讲解了类似的问题,已知y是x-1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2时,y=3,求这个函数解析式?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直接把x-1看成一个整体,设y=k/(x-1),把x=2,y=3代入求出k=3,然后直接写出函数解析式y=3/(x-1)。 题目迎刃而解。学生理解后解题就非常容易。
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例题非常简单,在例题的处理上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写出规范的解题步骤的能力,同时拓宽学生的思路。在题目的设计上由浅入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案例
我在教授《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这节课时,首先创设情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与二次函数及其图像有关的问题,如问题:已知函数y=kx2+3x-1与x轴有公共点,求k的取值范围?然后我带着学生们通过观察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个数情况,总结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也是重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上面的问题,函数图像与x轴有公共点,意味着方程kx2+3x-1=0有实数根,即判别式⊿≥0,9+4k≥0,k≥-9/4.当然还要考虑k≠0。所以最后k的取值范围是k≥-9/4.且k≠0。这道题看似已经做完,我也故意设置悬念,认为解题完成,这时候,我听到有学生提出疑问,认为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当函数y=kx2+3x-1是簡单的一次函数时也符合,它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
(1/3,0)。此时意味着k=0也可以,最终k的取值范围是k≥-9/4.我表示很高兴,马上给予这位同学的肯定,并且表扬了他,做数学题就应该这样,积极动脑思考,考虑全面,这样才能不失分,取得很好的成绩,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本节课重在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将函数与函数图像广泛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而二次函数及其图像的应用性包含的范围较广,用处较大,二次函数是每年中考压轴题的首选内容,学生应加以重视,争取多练多做。
以上这两个案例都是我的切身体验,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一定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多启发引导。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也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之一。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一名学生喜欢上某个事物,并且常常主动去摆弄它,研究它,那么他就能很快地了解这个事物,并把握它;相反,如果这名同学不喜欢某个事物,不能够主动去思考它,而仅仅是听从别人的解释,模仿别人的做法,那么他多半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个事物,更谈不上把握这个事物。学习数学也是类似的,如果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并且在活动中使用一些有效的方法,他就很可能学好数学;反之,如果这名学生仅仅通过死记硬背,模仿复制的方法学习数学,他多半学不好数学,因此,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标志是他们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是有效学习。
当然,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反思。我记得我有这样一名学生,小升初考试数学她只考了39.5分,当时我们学校没有哪个班愿意录取她,她爸妈也是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了我,碍于情面,我勉强同意她进班上课,提出的条件是如果成绩跟不上的话主动退学。在后面的学习中,我发现她非常勤奋,课堂上也比较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课后也是经常问问题,成绩一直在不断地提高,最后在中考中数学考了125分,非常不错,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当然我在课堂上也是一直在关注这名“差生”。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放慢节奏,关注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多数学生自己想明白再往前走,不要单纯追求教学任务,因为,学生掌握多少,学到多少,学得怎么样,学习能力如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正确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放心。
参考文献:
王尚志: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