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曲在现代尤其是近20多年来的处境颇使人不解和担忧,传统戏曲能否实现现代转型? 有无现代化的可能?自“五四”以来的一些学者并不反对戏曲现代化,但是他们认为戏曲的现代化就是要彻底摆脱所谓的代表封建思想的传统文化,向西方先进的戏剧学习,甚至要求以话剧代替戏曲。这两种观念孰是孰非?
戏曲的现代化不能割裂与传统的关系
人们关注于这一问题的意义绝不仅是戏曲界的,传统与现代是与生俱来的一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都遭遇和面临的,在中国、于戏曲对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最集中和具有典型性,所以受到人们格外的关注,它本身也具有极其的复杂性。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是将传统与现代截然对立起来。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鲜明特性是它的包容性、适应性、吸纳性和绵延性,横向上的兼收并蓄,纵向的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从传统戏曲的发展历程来看,一部戏曲史实际上就是传统戏曲如何改变和超越自己、努力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和 欣赏方式的变化的历史,一部改革发展和不断地新陈代谢的历史。它始终反映着时代的价值观念、审美选择和人们的表达方式。
当然,现实当代的这次转型与以往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变化不同,从中古到近古,以往的每次改革、变化有其自身的复杂性、艰巨性,但时下的这次变革是从古典到现代的一次历史跨越,社会形态已从封建农业社会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工业社会工业文明,是一个急遽变化且日新月异、非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时代所能比拟的突飞猛进的全新时代,是科技时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现代发展的速度、效率与“当量”是古代所不敢梦想的。无疑,这次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力度难度和复杂性也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所不曾有的。当天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维与欣赏方式、价值观与表达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导致现代生活的内容、欣赏接受方式和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更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如何实现这种跨越,传统戏曲已经作出了自己的求变的姿态。如最早梅兰芳编演的时装戏,文革时期的样板戏,新时期以来创作的大量现代戏,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长时期的沉寂之后,民间戏曲的重新兴盛,并日益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梅兰芳最终放弃了时装戏,样板戏因其过于政治意识形态化而饱受非议,现代戏又大量失去了传统戏曲本质因素而不甚尽人意。但是我们看到,戏曲在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跨越中已经走出了第一步。这个进程最早应该是从五四时期的戏曲改良运动开始的。1904-1905年,陈独秀发表了《论戏曲》。这篇最早呼吁戏剧改良的重要文献拉开了近一个世纪戏曲现代化的序幕。这篇文献基本上代表了当时许多学者的关于戏曲的主要观点,即从内容到形式的改造戏曲,试图让戏曲成为社会改良的工具。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四时期的学者们所进行的戏曲改革实际上是配合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变革,换言之,是将传统戏曲拉入政治意识形态领域来进行改革。这本身就脱离了戏曲作为传统艺术的内涵。因此,他们用这种“工具论”的标准改良传统戏曲,却发现戏曲与传统文化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本达不到他们所预期的改良社会的宣传效果时,便要求戏曲背离传统,而向西方话剧学习和靠拢,甚至有的学者干脆主张完全废除传统戏曲,而将西方戏剧移植过来,来创造一种新的戏剧,完成中国戏剧的现代化。
关注和回归民间是戏曲实现现代转型的根本
如何摆脱这个陷阱,我们认为需要对传统戏曲本质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发现。实际上,传统戏曲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属于文化形态,主要存在于民间,因而可以称之为民间戏曲。这种民间戏曲具有质朴的、非艺术化的倾向,这种质朴而非艺术化的倾向,表达的是一种文化的参与和共融,而非纯艺术的审美咀嚼;另一种则属于艺术形态,是士夫文人在民间戏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表现手段,使其更趋向雅致,具有了较高的审美性和审美价值,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戏曲艺术。而我们常常所说的戏曲现代化,更多的是戏曲艺术的现代化。但在戏曲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戏曲现代题材和思想内容的表现上,而忽视了戏曲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我们认为戏曲艺术的现代化决不仅仅为戏曲题材是否属于现代的生活,戏曲的思想内容是否曲折生动感人的。无疑,关注和回归民间是摆脱这种困境、实现现代转型的根本,戏曲的发展有雅化的明显趋势,但同时也在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那样的话戏曲只能成为空中楼阁,成为少数人乐道的雾里花。戏曲是一种大众艺术、大众文化,它的根、它的脉、它的代谢机制都在民间,戏曲艺术的每次发展、繁荣,民间大众都发挥了积极、能动的作用,是改革、创新的主体,是戏曲发展的推动力,是戏曲一次次转型和新旧代谢的资源库,每一次革新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然而,反观当代有一种越来越不尊重和漠视民间的趋势,这不仅让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革新失去可资借鉴的力量,同时也破坏了具有悠久历史的戏曲文化生态链,让戏曲与广大民众愈来愈隔膜,这正是我们戏曲现代化过程中最大的一个缺失,也是学界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
当然,民间戏曲决不会因为我们忽视她而自动消亡,因为它与民间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它就是民间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它的生命绵延不绝。学界的一些有識之士也逐渐认识到了民间戏曲的价值,人们会发现,某些方面民间戏曲在追求其现代转型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在一些地区,它甚至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现代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他们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民间的重新发现和本质回归,会是实现传统戏曲现代转型和步出困境的一把密匙。
戏曲的现代化不能割裂与传统的关系
人们关注于这一问题的意义绝不仅是戏曲界的,传统与现代是与生俱来的一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都遭遇和面临的,在中国、于戏曲对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最集中和具有典型性,所以受到人们格外的关注,它本身也具有极其的复杂性。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是将传统与现代截然对立起来。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鲜明特性是它的包容性、适应性、吸纳性和绵延性,横向上的兼收并蓄,纵向的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从传统戏曲的发展历程来看,一部戏曲史实际上就是传统戏曲如何改变和超越自己、努力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和 欣赏方式的变化的历史,一部改革发展和不断地新陈代谢的历史。它始终反映着时代的价值观念、审美选择和人们的表达方式。
当然,现实当代的这次转型与以往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变化不同,从中古到近古,以往的每次改革、变化有其自身的复杂性、艰巨性,但时下的这次变革是从古典到现代的一次历史跨越,社会形态已从封建农业社会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工业社会工业文明,是一个急遽变化且日新月异、非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时代所能比拟的突飞猛进的全新时代,是科技时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现代发展的速度、效率与“当量”是古代所不敢梦想的。无疑,这次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力度难度和复杂性也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所不曾有的。当天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维与欣赏方式、价值观与表达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导致现代生活的内容、欣赏接受方式和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更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如何实现这种跨越,传统戏曲已经作出了自己的求变的姿态。如最早梅兰芳编演的时装戏,文革时期的样板戏,新时期以来创作的大量现代戏,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长时期的沉寂之后,民间戏曲的重新兴盛,并日益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梅兰芳最终放弃了时装戏,样板戏因其过于政治意识形态化而饱受非议,现代戏又大量失去了传统戏曲本质因素而不甚尽人意。但是我们看到,戏曲在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跨越中已经走出了第一步。这个进程最早应该是从五四时期的戏曲改良运动开始的。1904-1905年,陈独秀发表了《论戏曲》。这篇最早呼吁戏剧改良的重要文献拉开了近一个世纪戏曲现代化的序幕。这篇文献基本上代表了当时许多学者的关于戏曲的主要观点,即从内容到形式的改造戏曲,试图让戏曲成为社会改良的工具。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四时期的学者们所进行的戏曲改革实际上是配合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变革,换言之,是将传统戏曲拉入政治意识形态领域来进行改革。这本身就脱离了戏曲作为传统艺术的内涵。因此,他们用这种“工具论”的标准改良传统戏曲,却发现戏曲与传统文化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本达不到他们所预期的改良社会的宣传效果时,便要求戏曲背离传统,而向西方话剧学习和靠拢,甚至有的学者干脆主张完全废除传统戏曲,而将西方戏剧移植过来,来创造一种新的戏剧,完成中国戏剧的现代化。
关注和回归民间是戏曲实现现代转型的根本
如何摆脱这个陷阱,我们认为需要对传统戏曲本质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发现。实际上,传统戏曲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属于文化形态,主要存在于民间,因而可以称之为民间戏曲。这种民间戏曲具有质朴的、非艺术化的倾向,这种质朴而非艺术化的倾向,表达的是一种文化的参与和共融,而非纯艺术的审美咀嚼;另一种则属于艺术形态,是士夫文人在民间戏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表现手段,使其更趋向雅致,具有了较高的审美性和审美价值,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戏曲艺术。而我们常常所说的戏曲现代化,更多的是戏曲艺术的现代化。但在戏曲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戏曲现代题材和思想内容的表现上,而忽视了戏曲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我们认为戏曲艺术的现代化决不仅仅为戏曲题材是否属于现代的生活,戏曲的思想内容是否曲折生动感人的。无疑,关注和回归民间是摆脱这种困境、实现现代转型的根本,戏曲的发展有雅化的明显趋势,但同时也在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那样的话戏曲只能成为空中楼阁,成为少数人乐道的雾里花。戏曲是一种大众艺术、大众文化,它的根、它的脉、它的代谢机制都在民间,戏曲艺术的每次发展、繁荣,民间大众都发挥了积极、能动的作用,是改革、创新的主体,是戏曲发展的推动力,是戏曲一次次转型和新旧代谢的资源库,每一次革新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然而,反观当代有一种越来越不尊重和漠视民间的趋势,这不仅让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革新失去可资借鉴的力量,同时也破坏了具有悠久历史的戏曲文化生态链,让戏曲与广大民众愈来愈隔膜,这正是我们戏曲现代化过程中最大的一个缺失,也是学界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
当然,民间戏曲决不会因为我们忽视她而自动消亡,因为它与民间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它就是民间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它的生命绵延不绝。学界的一些有識之士也逐渐认识到了民间戏曲的价值,人们会发现,某些方面民间戏曲在追求其现代转型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在一些地区,它甚至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现代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他们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民间的重新发现和本质回归,会是实现传统戏曲现代转型和步出困境的一把密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