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育改革与舞蹈美学研究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wan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蹈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高校舞蹈教育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此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比如舞蹈教学基础性和主体性仍有欠缺,规范性和标准性有待提升,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过于泛化,教学风格过于笼统,师资水平和素质较低,备课依据缺乏科学性等。由邓佑玲撰写的《舞蹈美学与舞蹈教育研究》(2011年8月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对舞蹈教育改革与舞蹈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重点研究了舞蹈美学、舞蹈教育、舞蹈创作、舞蹈科学、舞蹈文化与传播等主要内容。
  第一,作者着重研究了舞蹈美学的基础理论。通过传播艺术之美,以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舞蹈美学理论研究现状的分析和各种舞蹈美学问题的思考,研究了中西舞蹈审美表达的异趣,比较研究了中日韩舞蹈美学基础理论。中日韩三国舞蹈具有各自独特的民族审美形式,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传承了本民族舞蹈审美意识的同时,也汲取了中国舞蹈美学中的“气韵”和舞蹈美学内涵。每个民族舞蹈艺术都有着自己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距离,在当代舞蹈生态美学中,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灵魂深深影响着周边一些国家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我国建构了完善的高校舞蹈美学理论体系,为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和弘扬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第二,作者研究了中国古典舞蹈美学,对中国舞蹈美学理论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重点论述了中国古典舞蹈美学的传承与弘扬,阐述了我国敦煌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和精神追求,以及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文化特征、中国美学中“和”的思想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体现、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等主要内容。
  第三,作者研究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美学。作者回顾和展望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过去与未来,坚守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多样性品格。
  第四,作者研究了舞蹈審美与舞蹈教育。探究了审美体验与舞蹈人才的培养,对综合大学舞蹈教育的文化定位和培养方式进行了深入思考,阐述了礼乐文化中两种舞蹈教育方式、中国民间舞教学规范化和高校校园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展望。
  第五,作者对当代我国舞蹈艺术的美学自觉、艺术创作、美学思想、创作方法等进行了论述。中国舞蹈创作实践证明,我国古典舞蹈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古典美学思想和美学自觉,当代中国芭蕾舞创作就汲取了敦煌舞蹈创作的宝贵经验和创作方法。作者还阐述了大众文化与当代舞蹈审美、对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质疑、佛教文化对舞蹈创作的灵感启发、群舞对舞剧情节展现的作用等。
  第六,作者研究了职业舞者功能性力量的分型、芭蕾舞演员体型评价模型、大学舞蹈系运动人体科学课程设置与实践、普拉提对舞者身心科学训练的价值等问题,并思考了我国舞蹈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我国舞蹈高等教育中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构建等问题。
  第七,作者论述了我国舞蹈艺术在跨文化语境下向西方学习,尤其是当代舞蹈在西方的影响下改进了很多,当然中国古典舞蹈对外传播也深刻影响了其他国家的舞蹈文化。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对拓展全球语境下的舞蹈表演艺术多维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笔者认为,积极探究我国高校舞蹈教育教学改革,第一,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建立多元化的综合类高校舞蹈教育,建设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舞蹈教育原则,强化自我意识和定位自身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创新型舞蹈人才,运用创新思维提高大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和丰富他们的情感表达。第二,构建科学的舞蹈课程体系和舞蹈教学方式,优化学生学习状态与学习方式,建立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模式,创新教学模式与扩大学校选材,以提高教学质量。第三,通过艺术学科升级为艺术门类,来改善教学环境和优化教学结构;通过优化课程设置,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筛选教材和开展艺术实践,以提升高校舞蹈教学的有效性。第四,要加强高校舞蹈美学理论研究和运用。舞蹈艺术作为美的艺术,利用舞蹈艺术创作出舞蹈之美,运用舞蹈美学理论去发现舞蹈之美和创造美;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运用舞蹈美学这颗明珠给大学生带来的无限艺术魅力,激发他们热爱舞蹈艺术的热情。第五,加强高校舞蹈教学的学科建设与新时期舞蹈人才的全面培养与发展。突破传统,创新舞蹈形式,将舞蹈美学运用到舞蹈创作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舞蹈审美意识,要善于利用多种艺术形式,以提高舞蹈艺术创作水平和能力,促进舞蹈美学和舞蹈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基金项目:2018教育部全国民族教育科研课题重点课题“民族院校开展教育扶贫的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XDJ18009)
  (臧璐/硕士,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媒体的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挑战,催生了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客户终端的全媒体创新。在“千帆争渡”过程中,一批全媒体产品脱颖而出。“国际锐评”的出现让人对全媒体有了全新的认知,从平台建设、流程再造到文本重塑,都有了鲜明的信息化、受众化、本质化、国际化特点,反映在文本构成上具有简练、锐利、通俗、广博性等特征。  【关键词】新闻宣传;全媒体;国际评论;文本重塑  信息化的延伸与覆盖
期刊
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领域的快速发展与新媒介格局的创新构成对职业型的广告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培养要求。由舒咏平编著的《新媒体广告传播》(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全面围绕“搜索满足”的观点,创新性地论述了新媒体广告的数字化传播性质、传播接受模式、广告主对于搜索满足的信息供给,以及新媒体广告传播的有效原则与策略,多角度融入了新媒体广告传播研究的最新理念与思路,为新媒体广告传播以
期刊
作为高校外语教育教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英语翻译技巧研究与实践既是一个宏观层面上的命题,关系着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学的发展,又是一个微观层面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推进,我国经济与国际社会之间的互融互通特征越发明显,这直接导致了当前我国英语翻译特别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所面临的特定环境实际上发生了变化,意味着学科教学所关注的价值维度和教育教
期刊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高等院校教学与管理创新发展的一大核心要务,是我国创新人才战略发展与践行的重要前提。鉴于此,在高校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的探索中,高校需要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教学与管理体系中的融入,完善高校协同创新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协同起来,提高高校协同创新发展的组织管理能力,增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开放性特征和实用性特征。其中,由李晓庆编著的《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人才培养模
期刊
【摘要】中国的脱贫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讲好中国脱贫故事是主流电视媒体的责任和担当。从《脱贫大决战》的乡土写实叙事这一“艺术笔法”出发,通过对乡土写实叙事的生成、镜像中的“贫”与“扶”、脱贫攻坚中农民的精神裂变等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对其背后的艺术规律进行系统的梳理,探寻“现实文本”和“艺术文本”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艺术失真”的根源,对当下仍是进行时的“脱贫类电视节目”创作和其他“正面宣传”提
期刊
【摘要】用户的媒介使用状况是传播学学术研究与传媒业实务操作的基础信息。一般而言,人们的媒体使用行为是各种社会力量综合、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们的媒介动机是最为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性因素。通过对人们的媒介动机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类不同动机对于人们媒介使用所造成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程度、类别及效应,为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了一个来自用户媒介动机如何影响人们的媒介接触与使用的特征模板。
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宏大而永恒的命题,是社会经济整体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与意义。站在历史的维度上,基于特定时代基础上的优化与改革是贯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的元素,差异化的历史时期具有各自特征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践教育层面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有模式,而“因时制宜”地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模式做必要的调整与优化才是保持
期刊
英美文学教学是我国英语专业教学体系和汉语言文化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文学文化视野,深度把握西方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学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育。由张业春编著的《英美文学与教学研究》(2018年1月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一书是英美文学教学指导方面的重要专著,不仅对英美文学的发展演变、内容形式、主题风格、文学理论进行了全
期刊
【摘要】融媒体纵深发展下的广电傳媒正面临着转型发展的严峻挑战,广电传媒是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实现转型发展的根本在于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组织双元理论的全新视角对广电传媒的组织双元性进行了分析,对其人力资源的状况管理与运营状况进行解构,提出在组织领导、组织结构以及组织情景三个维度对融合发展中的广电人力资源配置进行优化的建议。  【关键词】广电传媒;融合发展;转型发展;组织双元性;人力资源优化  
期刊
“互联网+媒体”环境下,舆论环境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传媒生态极速迭代并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传统媒体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生存困境及挑战。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舆论业态,传媒业在社会角色、机制及体制方面都在发生改变,传统媒体的主流话语控制力、影响力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全媒体”化的组织转型也未能取得理想效果,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媒体发展方向。然而,传统媒体转型的新突破口仍需探索。张桂萍著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