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特别之处,如不同版本之间的标点符号差异、注释的分歧等等,指导学生了解文本创作背景,知人论世,并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细读,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在歧见之中读出自己的理解,发展思维的敏锐性、深刻性和创新性,这对锤炼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大有裨益。
关键词 教材资源;思维品质;《虞美人》
李煜的《虞美人》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词作,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保留的经典篇目。最新统编版教材《语文》必修上册的“古诗词背诵”板块就收录了该词。在学习该名篇的过程中,笔者师生发现了三个问题,涉及标点符号的标注、词语释义的分歧和词眼的不同理解,我们对其作了一番梳理,并得出了粗浅的结论。现将当时的思考和实践简述如下,以求方家指正。
一、标点符号的不同
阅读伊始,学生发现统编版教材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以下简称《虞美人》)词作中的标点符号与自己以前背诵过版本有所不同。为了仔细说明其中的差异,我们师生搜集了人教版、粤教版和《唐宋词鉴赏辞典》版本中的《虞美人》,并将标点符号不同之处列表如下。
其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粤教版教材(2010年7月第1版)中的《虞美人》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的《南唐二主词校订》,而统编版教材(2019年8月第1版)中《虞美人》选自中华书局2007年版《南唐二主词校订》,但是其中的标点符号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两个问号与两个逗号的区别。人教版教材(2006年11月第2版)中《虞美人》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的詹安泰校注《李璟李煜词》,其与粤教版标点符号一致。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由唐圭璋、周汝昌等编著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与其他三个版本不同的是,将问号加在“往事知多少”后,并在“问君能有几多愁”标注逗号。
简单地了解了几个版本的标点符号异同后,问题最终聚焦为两个:一是“春花秋月何时了”或“往事知多少”后要不要加问号,二是“问君能有几多愁”后要不要加问号。众所周知,疑问句指提出问题,请对方回答的句子,句末要用问号。但在实际运用中,句末是否用问号,并不以句中有无疑问代词或句末有无“呢”“么”之类语气词为标准。
以此为据,我们首先指导学生来看《唐宋词鉴赏辞典》中的句子:“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在句末加问号,有两种可能,一是这两个分句是选择疑问句,所以在末一个分句后加问号,但这明显不符合句意;二是“往事知多少”是一个疑问句。之所以这样理解,显然是将“多少”当作了一个疑问词,但句中的“多少”是疑问词吗?参考李煜另外一首词《望江南》中的句子:“多少恨,昨夜梦魂中。”事实上这里的“多少”并非问数量的疑问代词,而应该理解为一个偏义复词,“多少”即多的意思。“多少恨”即许多恨,“往事知多少”即有太多的往事难以忘却。相反地,如果将“多少”理解成疑问代词,句意就成了“难以忘却的往事有多少呢”,言外之意,往事早已忘却,那么李煜岂不成了“阿斗第二”?这无疑与此时作为阶下囚的李煜心境不吻合。
再看人教版教材中的句子:“春花秋月何时了?”考察本词创作背景,相传李后主于七夕之夜,在被软禁为囚的寓所中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闻后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李煜毒死。本词遂成为李煜的绝命词。“春花”“秋月”本为春秋两个季節最有代表性也是世间最美的事物,任何人都希望它们能常驻人间,但李煜却在喃喃自语:年年花开,岁岁月圆的良辰美景,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在这里,与其说是李煜在质问这美好的时光何时能完结,倒不如说他在心里期盼这美好的时光早点了结。因为对他来说,越是良辰美景,就越能引发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可自己却改变不了任何现实!从李煜的这种追悔、痛心的心态出发,“春花秋月何时了”其实是不存在向别人提出问题并要求回答的,因为这是谁也回答不了的“问题”。故而,我们不妨将其理解成是李煜一厢情愿的期盼,他期盼着“春花秋月”的美景早点结束,与其苟活着备受煎熬,倒不如赴死解脱。另外,“春花秋月何时了”与“往事知多少”两句有着因果关系,正因为有太多的往事时刻萦绕心头难忘怀,所以才希望时间的脚步走得快一点。最终,我们经过讨论后认为《虞美人》上阕一二两句的标点符号应该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同样的道理,“问君能有几多愁”从字面上看,“君”即李煜自己,“几多”是多少的意思,这一句看似是词人假想有人在追问自己:你心中有多少哀愁?后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好是对设问的回答。这样的分析,乍一看很有道理。但深入思考一下,有两个疑问,一是在李煜身为阶下囚的情况下,还会有人来关心李煜的处境吗?显然没有!那么这个假设有人来问就不怎么靠谱。二是有没有可能是词人自问自答呢?这里就存在一个有没有必要自问自答的问题。词人心里有多少悲苦,李煜自己是心知肚明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似乎没有必要顾影自怜、自怨自艾。如果将视野拓展到全词来看,我们完全可以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理解为是李煜对自己目前人生处境的一个总结和概括:要问我心里有多少苦闷,我心里的愁苦啊,是那么的深重,就好比汪洋恣肆的一江向东奔涌而去的春水,浩浩荡荡,铺天盖地。从这个层面说,“问君能有几多愁”中虽有“几多”这一疑问词,但该句仍然不是疑问句,故其后用逗号更为恰切。
另外,虽然全词通篇都表达了无处不在的愁苦和伤痛,但情感是低沉的、压抑的,之所以不能酣畅淋漓地宣泄,因为从创作背景来看,李煜身陷囹圄,没有任何自由,时刻被提防着,表达心声的《虞美人》自然只能是浸透着血泪的低沉的喃喃自语,而不是语气强烈的自我倾诉。
二、“朱颜”当作何解
笔者师生发现的第二个问题是,几个版本的《虞美人》对词作中的“朱颜”一词理解有出入。人教版教材对“朱颜”的注释为:“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统编版教材对“朱颜改”注释为:“红润的容颜改变了,指人已憔悴。”但“人”具体指谁,指李煜,还是南唐昔日的宫女?不得而知。粤教版对“朱颜改”的注释为:“红颜改变了,即颜容变得憔悴了。以上两句(指“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意谓宫殿犹在,但人事已非。”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谁的“红颜改变了”,但从后面对两句意思的概括看,偏向于指李煜。而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中,高原先生在赏析时对“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两句分析说:“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这里,高先生很显然将“朱颜”理解为李煜昔日为君王时宠幸过的宫女们了。 限于资料,我们不知道对“朱颜”还有没有别的解释。但从上述的注释来看,对“朱颜”注释的分歧主要在于指谁的问题。人教版教材和《唐宋词鉴赏辞典》主要认为指昔日的南唐宫女;粤教版教材偏向于指李煜;统编版教材则指代不清。我们先要求学生查阅词典,结果发现,“朱颜”的义项主要有:红润美好的容颜,即红颜;和悦的脸色,表示亲热信任;美色、美女;指青春年少;脸红,形容酒醉的面容或羞赧之色。在“只是朱颜改”中“朱颜”义项显然取“红润美好的容颜,即红颜”。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朱颜改”到底是宫女容颜憔悴,还是指李煜自己容颜憔悴、年华老去呢?事实上,“朱颜”既可以指女性,也可以指男性。比如李白《蜀道难》中有名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这里的“凋朱颜”意为“因为害怕红颜中带忧色,如花凋谢”,即人的脸色由红润变得铁青。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辨识的难度。
我们最终还是指导学生从本词创作背景以及词作中的语境来辨析。不可否认,李煜在为南唐后主时,其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恋情,风格绮丽柔靡,没有脱离花间派习气。但自975年李煜被俘至东京,封违命侯时,因为经历了国破家亡的人生大转折,其词作内容和词风陡变,主要表现亡国之痛,家国之思,哀婉凄凉,意境深远。《虞美人》即是其后期词中的代表作。试想,在这样的一首缅怀故国、追思往昔的伤感词作中,词人怎会以“南唐宫女容颜衰老”为念呢?因为词人此时已经自身难保甚至朝不虑夕了?另外,从词作语境来看,“雕栏玉砌应犹在”中的“雕栏玉砌”借指昔日的帝王宫殿,是“应犹在”的一种可能性的推测,其实自己已经不敢相信它们仍然存在;“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改”指自己已经红颜不再、年华老去。这样将故国宫殿的“应犹在”与自己的“朱颜改”异质并置,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和对比,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之情就油然而生了。否则,宫殿与宫女都是往昔帝王生活的象征,同质化的事物并列,不易拉开审美距离。所以,我们认为“朱颜”应该指李煜自己红润的容颜,“朱颜改”意为自己青春不再、容颜憔悴,伤自己、伤故国的悲痛之情不言而喻。
三、词眼是“愁”吗
在带领学生赏读下阕的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后,有学生提出疑问:“本词的词眼是‘愁’吗?我感觉‘愁’不应该是词眼,而只是词中的情感关键词。”
这实在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大胆的问题。据笔者所知,虽然很少有人明确提及《虞美人》的词眼是“愁”,但凡读过此词的人十之八九都会默认“愁”是词眼。于是就学生提出的疑问,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探讨。我们首先梳理了一下词作的内容。上阕词人期盼美好的时光早点结束,因为往日的荣光对自己来说就是煎熬。词人接着写道在年年如期而至的醉人春风中、朗朗月光下,不可遏制的故国之思又来折磨自己,让人肝肠寸断;下阕过片词人极不自信地猜想往昔的南唐宫殿应该还在吧,然而自己已是容颜憔悴,再也无法回到过去。最后词人自我解嘲地说,我心里的愁苦太深太重,就像奔流不息永远向东而去长江之水。从词作内容来看,“愁”无疑是作者情感的核心。整首词都是围绕“愁”来谋篇布局的,但它是不是词眼呢?
词眼,顾名思义,是指一首词指最关键或最精彩的字句。如果我们认为“愁”是全词情感核心词的话,那么哪个字才是词眼,或者说本词有没有词眼呢?笔者接着指导学生通过因果追问法来溯源:词人为何“愁”?请用词中的一个字眼来概括。学生逐一排除了“了”“知”“回首”“在”“流”等,最后锁定为动词“改”。我们讨论后认为,李煜之所以愁苦万端,是因为“改”,即自己红颜衰老、青春不再,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个原因。再往前推进一步,“改”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那就是李煜人生境遇的大改变,从过去的九五之尊沦为今日的阶下之囚,这种身份、地位和心境的大改变才是“朱颜改”“几多愁”生发的真正深层原因。过去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现在是“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换言之,没有命运地位的改变,没有“天上人间”的两重极端生活体验,李煜作为君王之愁至多也只是慨叹人生苦短、韶华易逝,而绝无作为阶下之囚的那种对生之绝望、但求早日过完一生的渴盼以及时刻思念故国的撕裂心扉之痛。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李煜的评价:“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作家加缪也说过:“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后期的词作正是“以血书者”,是灵魂深处发出的低沉的呻吟,是眼泪凝聚而成的心灵独唱,故而能打动一代又一代读者。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认为《虞美人》中“改”字作为词眼,似乎比“愁”字作为词眼,更具有震撼性和想象性。
以上是我们师生在学习《虞美人》时的思考和探索,得出的结论也只是一家之言,其中肯定有诸多不妥之處。但是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因为在讨论中,学生利用伙伴思维互相激疑、启思、求证,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锻炼。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能够用批判性眼光去审视,用比较法去评判优劣,并且不盲从他人的观点,能够读出自己的发现和见解。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吗?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生涯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K2013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童志国,安徽铜陵市体育运动学校(十八中);茆诗磊,安徽铜陵市铜陵中学]
关键词 教材资源;思维品质;《虞美人》
李煜的《虞美人》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词作,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保留的经典篇目。最新统编版教材《语文》必修上册的“古诗词背诵”板块就收录了该词。在学习该名篇的过程中,笔者师生发现了三个问题,涉及标点符号的标注、词语释义的分歧和词眼的不同理解,我们对其作了一番梳理,并得出了粗浅的结论。现将当时的思考和实践简述如下,以求方家指正。
一、标点符号的不同
阅读伊始,学生发现统编版教材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以下简称《虞美人》)词作中的标点符号与自己以前背诵过版本有所不同。为了仔细说明其中的差异,我们师生搜集了人教版、粤教版和《唐宋词鉴赏辞典》版本中的《虞美人》,并将标点符号不同之处列表如下。
其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粤教版教材(2010年7月第1版)中的《虞美人》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的《南唐二主词校订》,而统编版教材(2019年8月第1版)中《虞美人》选自中华书局2007年版《南唐二主词校订》,但是其中的标点符号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两个问号与两个逗号的区别。人教版教材(2006年11月第2版)中《虞美人》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的詹安泰校注《李璟李煜词》,其与粤教版标点符号一致。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由唐圭璋、周汝昌等编著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与其他三个版本不同的是,将问号加在“往事知多少”后,并在“问君能有几多愁”标注逗号。
简单地了解了几个版本的标点符号异同后,问题最终聚焦为两个:一是“春花秋月何时了”或“往事知多少”后要不要加问号,二是“问君能有几多愁”后要不要加问号。众所周知,疑问句指提出问题,请对方回答的句子,句末要用问号。但在实际运用中,句末是否用问号,并不以句中有无疑问代词或句末有无“呢”“么”之类语气词为标准。
以此为据,我们首先指导学生来看《唐宋词鉴赏辞典》中的句子:“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在句末加问号,有两种可能,一是这两个分句是选择疑问句,所以在末一个分句后加问号,但这明显不符合句意;二是“往事知多少”是一个疑问句。之所以这样理解,显然是将“多少”当作了一个疑问词,但句中的“多少”是疑问词吗?参考李煜另外一首词《望江南》中的句子:“多少恨,昨夜梦魂中。”事实上这里的“多少”并非问数量的疑问代词,而应该理解为一个偏义复词,“多少”即多的意思。“多少恨”即许多恨,“往事知多少”即有太多的往事难以忘却。相反地,如果将“多少”理解成疑问代词,句意就成了“难以忘却的往事有多少呢”,言外之意,往事早已忘却,那么李煜岂不成了“阿斗第二”?这无疑与此时作为阶下囚的李煜心境不吻合。
再看人教版教材中的句子:“春花秋月何时了?”考察本词创作背景,相传李后主于七夕之夜,在被软禁为囚的寓所中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闻后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李煜毒死。本词遂成为李煜的绝命词。“春花”“秋月”本为春秋两个季節最有代表性也是世间最美的事物,任何人都希望它们能常驻人间,但李煜却在喃喃自语:年年花开,岁岁月圆的良辰美景,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在这里,与其说是李煜在质问这美好的时光何时能完结,倒不如说他在心里期盼这美好的时光早点了结。因为对他来说,越是良辰美景,就越能引发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可自己却改变不了任何现实!从李煜的这种追悔、痛心的心态出发,“春花秋月何时了”其实是不存在向别人提出问题并要求回答的,因为这是谁也回答不了的“问题”。故而,我们不妨将其理解成是李煜一厢情愿的期盼,他期盼着“春花秋月”的美景早点结束,与其苟活着备受煎熬,倒不如赴死解脱。另外,“春花秋月何时了”与“往事知多少”两句有着因果关系,正因为有太多的往事时刻萦绕心头难忘怀,所以才希望时间的脚步走得快一点。最终,我们经过讨论后认为《虞美人》上阕一二两句的标点符号应该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同样的道理,“问君能有几多愁”从字面上看,“君”即李煜自己,“几多”是多少的意思,这一句看似是词人假想有人在追问自己:你心中有多少哀愁?后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好是对设问的回答。这样的分析,乍一看很有道理。但深入思考一下,有两个疑问,一是在李煜身为阶下囚的情况下,还会有人来关心李煜的处境吗?显然没有!那么这个假设有人来问就不怎么靠谱。二是有没有可能是词人自问自答呢?这里就存在一个有没有必要自问自答的问题。词人心里有多少悲苦,李煜自己是心知肚明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似乎没有必要顾影自怜、自怨自艾。如果将视野拓展到全词来看,我们完全可以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理解为是李煜对自己目前人生处境的一个总结和概括:要问我心里有多少苦闷,我心里的愁苦啊,是那么的深重,就好比汪洋恣肆的一江向东奔涌而去的春水,浩浩荡荡,铺天盖地。从这个层面说,“问君能有几多愁”中虽有“几多”这一疑问词,但该句仍然不是疑问句,故其后用逗号更为恰切。
另外,虽然全词通篇都表达了无处不在的愁苦和伤痛,但情感是低沉的、压抑的,之所以不能酣畅淋漓地宣泄,因为从创作背景来看,李煜身陷囹圄,没有任何自由,时刻被提防着,表达心声的《虞美人》自然只能是浸透着血泪的低沉的喃喃自语,而不是语气强烈的自我倾诉。
二、“朱颜”当作何解
笔者师生发现的第二个问题是,几个版本的《虞美人》对词作中的“朱颜”一词理解有出入。人教版教材对“朱颜”的注释为:“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统编版教材对“朱颜改”注释为:“红润的容颜改变了,指人已憔悴。”但“人”具体指谁,指李煜,还是南唐昔日的宫女?不得而知。粤教版对“朱颜改”的注释为:“红颜改变了,即颜容变得憔悴了。以上两句(指“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意谓宫殿犹在,但人事已非。”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谁的“红颜改变了”,但从后面对两句意思的概括看,偏向于指李煜。而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中,高原先生在赏析时对“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两句分析说:“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这里,高先生很显然将“朱颜”理解为李煜昔日为君王时宠幸过的宫女们了。 限于资料,我们不知道对“朱颜”还有没有别的解释。但从上述的注释来看,对“朱颜”注释的分歧主要在于指谁的问题。人教版教材和《唐宋词鉴赏辞典》主要认为指昔日的南唐宫女;粤教版教材偏向于指李煜;统编版教材则指代不清。我们先要求学生查阅词典,结果发现,“朱颜”的义项主要有:红润美好的容颜,即红颜;和悦的脸色,表示亲热信任;美色、美女;指青春年少;脸红,形容酒醉的面容或羞赧之色。在“只是朱颜改”中“朱颜”义项显然取“红润美好的容颜,即红颜”。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朱颜改”到底是宫女容颜憔悴,还是指李煜自己容颜憔悴、年华老去呢?事实上,“朱颜”既可以指女性,也可以指男性。比如李白《蜀道难》中有名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这里的“凋朱颜”意为“因为害怕红颜中带忧色,如花凋谢”,即人的脸色由红润变得铁青。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辨识的难度。
我们最终还是指导学生从本词创作背景以及词作中的语境来辨析。不可否认,李煜在为南唐后主时,其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恋情,风格绮丽柔靡,没有脱离花间派习气。但自975年李煜被俘至东京,封违命侯时,因为经历了国破家亡的人生大转折,其词作内容和词风陡变,主要表现亡国之痛,家国之思,哀婉凄凉,意境深远。《虞美人》即是其后期词中的代表作。试想,在这样的一首缅怀故国、追思往昔的伤感词作中,词人怎会以“南唐宫女容颜衰老”为念呢?因为词人此时已经自身难保甚至朝不虑夕了?另外,从词作语境来看,“雕栏玉砌应犹在”中的“雕栏玉砌”借指昔日的帝王宫殿,是“应犹在”的一种可能性的推测,其实自己已经不敢相信它们仍然存在;“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改”指自己已经红颜不再、年华老去。这样将故国宫殿的“应犹在”与自己的“朱颜改”异质并置,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和对比,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之情就油然而生了。否则,宫殿与宫女都是往昔帝王生活的象征,同质化的事物并列,不易拉开审美距离。所以,我们认为“朱颜”应该指李煜自己红润的容颜,“朱颜改”意为自己青春不再、容颜憔悴,伤自己、伤故国的悲痛之情不言而喻。
三、词眼是“愁”吗
在带领学生赏读下阕的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后,有学生提出疑问:“本词的词眼是‘愁’吗?我感觉‘愁’不应该是词眼,而只是词中的情感关键词。”
这实在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大胆的问题。据笔者所知,虽然很少有人明确提及《虞美人》的词眼是“愁”,但凡读过此词的人十之八九都会默认“愁”是词眼。于是就学生提出的疑问,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探讨。我们首先梳理了一下词作的内容。上阕词人期盼美好的时光早点结束,因为往日的荣光对自己来说就是煎熬。词人接着写道在年年如期而至的醉人春风中、朗朗月光下,不可遏制的故国之思又来折磨自己,让人肝肠寸断;下阕过片词人极不自信地猜想往昔的南唐宫殿应该还在吧,然而自己已是容颜憔悴,再也无法回到过去。最后词人自我解嘲地说,我心里的愁苦太深太重,就像奔流不息永远向东而去长江之水。从词作内容来看,“愁”无疑是作者情感的核心。整首词都是围绕“愁”来谋篇布局的,但它是不是词眼呢?
词眼,顾名思义,是指一首词指最关键或最精彩的字句。如果我们认为“愁”是全词情感核心词的话,那么哪个字才是词眼,或者说本词有没有词眼呢?笔者接着指导学生通过因果追问法来溯源:词人为何“愁”?请用词中的一个字眼来概括。学生逐一排除了“了”“知”“回首”“在”“流”等,最后锁定为动词“改”。我们讨论后认为,李煜之所以愁苦万端,是因为“改”,即自己红颜衰老、青春不再,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个原因。再往前推进一步,“改”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那就是李煜人生境遇的大改变,从过去的九五之尊沦为今日的阶下之囚,这种身份、地位和心境的大改变才是“朱颜改”“几多愁”生发的真正深层原因。过去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现在是“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换言之,没有命运地位的改变,没有“天上人间”的两重极端生活体验,李煜作为君王之愁至多也只是慨叹人生苦短、韶华易逝,而绝无作为阶下之囚的那种对生之绝望、但求早日过完一生的渴盼以及时刻思念故国的撕裂心扉之痛。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李煜的评价:“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作家加缪也说过:“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后期的词作正是“以血书者”,是灵魂深处发出的低沉的呻吟,是眼泪凝聚而成的心灵独唱,故而能打动一代又一代读者。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认为《虞美人》中“改”字作为词眼,似乎比“愁”字作为词眼,更具有震撼性和想象性。
以上是我们师生在学习《虞美人》时的思考和探索,得出的结论也只是一家之言,其中肯定有诸多不妥之處。但是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因为在讨论中,学生利用伙伴思维互相激疑、启思、求证,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锻炼。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能够用批判性眼光去审视,用比较法去评判优劣,并且不盲从他人的观点,能够读出自己的发现和见解。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吗?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生涯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K2013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童志国,安徽铜陵市体育运动学校(十八中);茆诗磊,安徽铜陵市铜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