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世界经济还须依靠美国

来源 :商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68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依然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长期在基础设施上偷工减料。使其有着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仅仅满足这一需求,就足以刺激全球经济的增长。所以。把世界拖入大衰退的是美国,把世界拖出大衰退的还应该是美国。
  如今美国经济一蹶不振,欧洲更是危机重重。在这全球的困途中,唯有美国有能力拯救世界经济。问题是,恶性的党争,使美国丧失了使用这种能力的意愿。
  为什么说美国有这个能力?看看不久前意大利的国债危机就知道:意大利政府的借贷利率,突破了7.4%。相比之下,美国十年国债的利率在2%以下。换句话说,支付同样数额的利息,美国能拿到大约3.8倍多的贷款。美国借得起钱!那么,借来的钱怎样花才可能变成有效的投资呢?那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基础设施需求的投入,足以形成对经济足够的刺激,最终把世界拖出这一“大衰退”。
  美国上一次为基础设施而大兴土木,还是上世纪50年代在艾森豪威尔总统任内。当今高速公路体系,就是那个时代的遗产。1950年美国人口仅1.5亿多,到70年代才达到两亿。但基础设施建设则在这最繁荣的半个世纪处于停工状态。早在1990年代,克林顿政府的第一任劳工部长就指出,自70年代以来,美国基本上没有修建过任何重要的基础设施。如今美国人口已经超过3亿,又是发达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预计在2030年代末将达到4亿人口。屈指算来还有不到30年的时间。难道4亿人仍然可以继续使用为不足2亿人所兴建的基础设施吗?
  这也难怪,美国的基础设施已经到了力不可支的地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GDP的9%,美国则仅为3%。几十年的偷工减料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恶果。一项研究报告揭示,仅修复现有的基础设施,就需要两万亿美元。更不用说为了4亿的人口规模而扩张建设了。况且,把两亿多人的基础设施扩张到4亿人所需要的规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以交通而论,得州交通研究所作为最大最权威的机构,多年来在这个领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该研究所对2000年美国75个大城市的研究表明,这些城市因为交通堵塞浪费的时间高达37亿个小时,浪费的汽油高达57亿加仑,所导致的生产力降低相当于GDP的0.7%,即675亿美元。交通专家曾无可奈何地说:美国的交通问题几乎无药可治。唯一的解决办法,大概就是失业率达到10%。可惜,到了2010年,当失业率超过9%时,交通拥堵比起2000年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首都华盛顿是名副其实的“首堵”,2000年平均每位司机的拥堵时间是73小时,10年后则是74小时,芝加哥则从55小时上升到71小时,纽约从35小时上升到54小时……得州交通研究所估计,2010年的拥堵,每年浪费1010亿美元,相当于每个通勤者713美元。若住在大城市,每个通勤者要浪费1000美元以上。还必须指出,这些数据比2005年经济高峰时已经低了不少,经济恢复后会强烈反弹。美国民用工程协会在夏天发表的报告则称,公路设施的破败,每年对美国汽车运行造成的额外损耗高达970亿美元,拥堵损耗320亿美元,合计1290亿美元。如果再没有行动,未来十年内美国企业的交通运输费用要再增加4300亿美元。
  交通仅是冰山一角。以供水系统为例,美国供水系统管道破裂的大事故每天达到700起,漏掉的水每日达70亿加仑。乃至美国民用工程协会给供水系统打了D-的低分。主要原因是目前的供水系统都是战后不久修建的。在为10万以上的人口规模供水的管道中,有30%的使用年龄到达40-80年。修复现有的供水系统,价格估计要在3350亿美元。如果着眼于4亿人口的规模扩张供水系统,费用就更要飞涨了。
  要知道,这些都是省不了的钱。即使按照私有化的模式把公共设施转入有偿使用,也要先兴建后收费。而现在修建是最便宜的时刻。毕竟世界仍然处在大衰退的谷底,工价、材料都很便宜。一旦经济恢复,对交通等基础设施使用就会更多,超载的压力更难顶得住,兴建的价格也会飞涨。一句话,美国正在错过良机。
  2009年将近800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计划中,给基础设施建设的钱不过才100亿,可谓杯水车薪。最近美国参议院的所有共和党人协同两位民主党人一道,封杀了区区6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计划。而现实是,对现有的基础设施修修补补就需要两万亿。不久前耶鲁经济学家聚集一堂为美国经济把脉。John Geanakoplos提议政府成立专家委员会,调查和规划未来10到20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席勒也建议成立联邦雇佣储备署,在经济衰退中搜寻锁定急需修建的基础设施。他声称,如果政府不采取果敢行动,就不可能使失业率迅速下降。
  当然,质疑的声音并非没有。有人指出,未来技术、经济和社会变化莫测。现在大修基础设施,根据的不过是昨天的模式。烧了那么大把的钱,修建了过时的设施怎么办?这并非全无道理。比如,克林顿上世纪90年代初上任时的一大理想,就是让美国像日本那样,用新干线式的高铁把各大城市联网。但是,等到他卸任时,美国的新干线还无影无踪,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则把美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编织起来。再远的例子,是19世纪末联邦政府鼓励刺激起了铁路泡沫。如今到美国旅游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废弃的铁路无所不在,大多被改造成非机动车道,供健身休闲之用。在当时铁路大跃进的时代,没有人想到汽车和飞机会把大多数铁路线淘汰。
  但是,这派批评很难令人信服。19世纪铁路泡沫的破灭虽然引起诸多经济阵痛,但总体而言,当时的铁路热还是功大于过。没有当时的铁路建设,西部不可能有现在的发展。克林顿固然没有建成美国的新干线,并非新干线在美国不该建。事实上,面对能源危机和地球暖化,欧洲国家纷纷走向非汽车化的低碳之路,用轮轨铁路连接城市和城郊的交通。美国在这方面还乏善可陈。况且,对现有设施的修补已经是不得不为的事情。对未来4亿人的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全靠私有企业纯属天方夜谭,主要还是要通过公共权力和公共投资来完成。在当今的信息密集、言论高度自由的时代,私人企业的创意会迅速被政府吸收。事实上,2008年大选时,一向主张小政府的共和党候选人,也在那里大谈修建高速铁路。可见,两党在基础设施的问题上,并非全无共识。
  钱并不是问题。哈佛大学前校长和奥巴马的经济顾问萨默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次大衰退的原因是债务,走出大衰退靠的还是债务。目前美国政府发行的抗通货膨胀国债的利率,几乎接近零的水平。借钱几乎不花钱。奥巴马的错误在于,没有把政府的钱集中用于基础设施,而是拿了不少去救房市。那些超前消费、买了自己明明买不起的房子的贪婪之徒,没有受到市场的惩罚。这引起民愤,刺激了茶党的崛起,在政治上束缚住了政府的手脚。现在奥巴马又要减免学债,这等于变相鼓励许多朽木不可雕的人进大学混日子,日后不学无术还不了学债,还要纳税人埋单。这类政策导致人们对政府的不信任,也不为过。但是,更大的问题恐怕还在共和党这边。他们一心想搞掉奥巴马,生怕任何刺激经济计划出台会提高就业率、平息民愤、帮助奥巴马连任。所以,他们拒绝合作,要封杀奥巴马的每一个刺激经济计划。这也使在明年大选前美国难以在基础设施问题上有任何大动作。
  然而,美国依然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长期在基础设施上偷工减料,使其有着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仅仅满足这一需求,就足以刺激全球经济的增长。所以,把世界拖入大衰退的是美国,把世界拖出大衰退的还应该是美国。
  (本文摘自薛涌新书《美国算什么》)
其他文献
王国栋,男,1942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轧制技术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1966年9月毕业于原东北工学院,1968年10月至1978年10月,在鞍钢小型厂从
电刷在集电环上运行时,在其接触面上形成一层均匀、适度、稳定的氧化膜,这是电机运行良好的主要标志之一。因为这层氧化膜的存在,改变了电刷与集电环的接触特性、减少了摩擦、降低磨损、延长使用寿命。氧化膜是一种复合薄膜,其组成成分与电刷型号及集电环的材料成分有关。氧化膜的正常厚度在8-100nm的范围内,一般为25nm.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电刷与集电环接触面是由无数个点相接触,一般接触面只有电刷总面积的千
文章主要对项目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标阶段以及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等进行了阐述,提出在各个阶段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面对城市在进行地下管线规划和检查井设置时缺少系统集成的指导思想,导致城市的地下管线和检查井的规划建设处于混乱状态,本文基于系统集成理论来研究地下管线的规划与检查井综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混凝土裂缝不仅影响其内在质量,而且影响其外观。通过对抗裂设计的安全度、抗裂性能评估原理等问题的探讨,提出了结
本文结合国内外建筑节能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节能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关键环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协调发展的突破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抓好。  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意义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摘要:erp管理软件在商品砼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各种资源的有效控制与利用,在合同管理方面、生产调度、原材料数据的采集、技术部操作灵活、配比用料与实际用料的误差分析,通过管理软件的应用能梳理企业管理方式增强员工责任心,减少重复劳动,避免误差率。  关键词:erp管理软件;应用效果;管理系统的优势;  Abstract: Erp management software in the p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