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养区是班级自然角和户外种植区组合而成的一个活动区,它的创设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孩子们亲近自然、探究自然的需求。在这里孩子们能获得丰富的游戏经验,例如合作、互助、分享等等。在创设这个活动区前教师和孩子也做过调查和研究,以便更好地创设适合本班孩子并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游戏环境。
自然角的创设非常重要。首先,地点选择。考虑到植物的生长需求,教师选择了在教室外创设自然角,阳光充足,适宜植物生长。其次,内容选择。教师和孩子进行了一次自由谈话讨论活动,在活动中大家商量讨论,一起决定想要种什么或养什么。有孩子说:“我们家奶奶种了小白菜,现在都长了小苗苗了,我也想种。”有孩子说:“我想要养小兔子,小兔子很可爱。”还有孩子说:“小兔子太大了,自然角放不下,小蝌蚪小一点。”教师通过与孩子们的对话,决定选择他们熟悉的动植物,贴近生活。最后,分工合作。教师准备自然角的架子和工具,孩子们负责收集种子,寻找小蝌蚪、小蜗牛等小动物。当这些材料准备齐全后就开始实践操作。
在这个创设的过程中孩子们是自由的,自由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孩子们是自主的,自主选择想要种养的内容。在这种自由、自主的环境中,孩子们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观察和比较自然环境中物体的奥秘,并能大胆探索,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高。
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对种养区的兴趣,提高它的吸引力,教师应当重视活动区创设的开放性。那创设环境时要如何体现开放性呢?笔者觉得孩子们活动的空间要开放,材料要开放,师幼之间的人际关系也要平等、开放。
例如种植园的创设,由于种植园在户外,和自然角相比地域面积相对宽敞,因此创设的活动环境也会更加复杂。创设前教师针对如何创设这个区提出了一些开放的问题。例如,种植园哪块地种蔬菜好,种植园的工具要哪些等。针对这些问题,孩子们都有自己想法,有孩子说:“种植园离我们教室远,要种一些时间长的菜。”有孩子说:“种植园要做牌子,不然要忘记哪一块地是我们的。”还有的说:“种植园大,我们要找些大工具来照顾。”针对孩子们的想法教师提供了2~3种蔬菜品种,还新添了一些中型的种植整理工具,让孩子们自主选择种什么。例如孩子们选择了两块地,分别在这两块地种相同的东西,比较哪一块收获果实多。种植工具也都放在孩子们能够拿到的地方,让他们给植物浇水、除草,了解更多关于该植物的生长特征。
例如自然角的创设。在平日里教师会和孩子们进行谈话活动,例如自然角的动植物要怎么照顾,需要为它们做什么?通过一些交流讨论了解孩子们对于自然角动植物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于自然角的兴趣是否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一次谈话活动中有个孩子谈到家里在养蚕宝宝,其他孩子听了很感兴趣,也很想去了解蚕宝宝。为此教师和幼儿在自然角邻近的科探区开辟一个饲养角,专门饲养孩子们带来的小动物。孩子们在这里和蚕宝宝亲密接触,有的会摸摸它,和它说悄悄话,有的会将蚕宝宝放在手心,观察它的蠕动。随着蚕宝宝一天天长大,蚕宝宝有了许多变化,它变胖了、变色了。孩子们很好奇这一现象,提出了许多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孩子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孩子们观察思考的能力显著提高。
陈鹤琴先生说过,“用儿童的双手和思想布置的环境,会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中的事物,也会使他们更加爱护环境。”而现在的活动区环境,孩子自己参与布置得比较少。教师的创意想法,更多是大人在说、在做、在辛苦。虽然成人的创作很美,但它是成人的审美,在孩子们的眼里未必是漂亮的,因此环境设计与布置应该要孩子来参与。
例如种植园的创设。在创设前教师和孩子一起去户外参观、讨论,最后决定种什么,大家就分配到个人或者小组,让孩子们有一定的责任意识。例如,前段时间种植萝卜,孩子们选择两种萝卜种子,分别是红萝卜和白萝卜。接着大家一起选择种的地,在选地环节孩子们产生了分歧和思考。有的说:“这块地比较大,萝卜会长很大的。”有的说:“这块地太阳照得好。”还有的说:“这块地离水近,方便浇水。”于是教师和孩子进行了分组,红萝卜一组,白萝卜一组,最后进行撒种种植。
在萝卜的种植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讨论、比较、分析萝卜该怎么种,该种哪里等问题,一系列的思考是孩子们自己参与的,教师只是辅助者,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在这个种植参与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显著提高了。
创设自由自主的活动区,
提高孩子自主探索能力
自然角的创设非常重要。首先,地点选择。考虑到植物的生长需求,教师选择了在教室外创设自然角,阳光充足,适宜植物生长。其次,内容选择。教师和孩子进行了一次自由谈话讨论活动,在活动中大家商量讨论,一起决定想要种什么或养什么。有孩子说:“我们家奶奶种了小白菜,现在都长了小苗苗了,我也想种。”有孩子说:“我想要养小兔子,小兔子很可爱。”还有孩子说:“小兔子太大了,自然角放不下,小蝌蚪小一点。”教师通过与孩子们的对话,决定选择他们熟悉的动植物,贴近生活。最后,分工合作。教师准备自然角的架子和工具,孩子们负责收集种子,寻找小蝌蚪、小蜗牛等小动物。当这些材料准备齐全后就开始实践操作。
在这个创设的过程中孩子们是自由的,自由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孩子们是自主的,自主选择想要种养的内容。在这种自由、自主的环境中,孩子们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观察和比较自然环境中物体的奥秘,并能大胆探索,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高。
创设全面开放的活动区,
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对种养区的兴趣,提高它的吸引力,教师应当重视活动区创设的开放性。那创设环境时要如何体现开放性呢?笔者觉得孩子们活动的空间要开放,材料要开放,师幼之间的人际关系也要平等、开放。
例如种植园的创设,由于种植园在户外,和自然角相比地域面积相对宽敞,因此创设的活动环境也会更加复杂。创设前教师针对如何创设这个区提出了一些开放的问题。例如,种植园哪块地种蔬菜好,种植园的工具要哪些等。针对这些问题,孩子们都有自己想法,有孩子说:“种植园离我们教室远,要种一些时间长的菜。”有孩子说:“种植园要做牌子,不然要忘记哪一块地是我们的。”还有的说:“种植园大,我们要找些大工具来照顾。”针对孩子们的想法教师提供了2~3种蔬菜品种,还新添了一些中型的种植整理工具,让孩子们自主选择种什么。例如孩子们选择了两块地,分别在这两块地种相同的东西,比较哪一块收获果实多。种植工具也都放在孩子们能够拿到的地方,让他们给植物浇水、除草,了解更多关于该植物的生长特征。
创设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区,
发展孩子的观察能力
例如自然角的创设。在平日里教师会和孩子们进行谈话活动,例如自然角的动植物要怎么照顾,需要为它们做什么?通过一些交流讨论了解孩子们对于自然角动植物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于自然角的兴趣是否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一次谈话活动中有个孩子谈到家里在养蚕宝宝,其他孩子听了很感兴趣,也很想去了解蚕宝宝。为此教师和幼儿在自然角邻近的科探区开辟一个饲养角,专门饲养孩子们带来的小动物。孩子们在这里和蚕宝宝亲密接触,有的会摸摸它,和它说悄悄话,有的会将蚕宝宝放在手心,观察它的蠕动。随着蚕宝宝一天天长大,蚕宝宝有了许多变化,它变胖了、变色了。孩子们很好奇这一现象,提出了许多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孩子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孩子们观察思考的能力显著提高。
创设孩子参与的活动区,
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陈鹤琴先生说过,“用儿童的双手和思想布置的环境,会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中的事物,也会使他们更加爱护环境。”而现在的活动区环境,孩子自己参与布置得比较少。教师的创意想法,更多是大人在说、在做、在辛苦。虽然成人的创作很美,但它是成人的审美,在孩子们的眼里未必是漂亮的,因此环境设计与布置应该要孩子来参与。
例如种植园的创设。在创设前教师和孩子一起去户外参观、讨论,最后决定种什么,大家就分配到个人或者小组,让孩子们有一定的责任意识。例如,前段时间种植萝卜,孩子们选择两种萝卜种子,分别是红萝卜和白萝卜。接着大家一起选择种的地,在选地环节孩子们产生了分歧和思考。有的说:“这块地比较大,萝卜会长很大的。”有的说:“这块地太阳照得好。”还有的说:“这块地离水近,方便浇水。”于是教师和孩子进行了分组,红萝卜一组,白萝卜一组,最后进行撒种种植。
在萝卜的种植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讨论、比较、分析萝卜该怎么种,该种哪里等问题,一系列的思考是孩子们自己参与的,教师只是辅助者,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在这个种植参与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显著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