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雕塑创新的本土化指向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h1978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现代中国雕塑追随以西为新、以古为新的结果,不可能出现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当代中国雕塑的创新以时为新、以我为新的本土化之路,将纳入到全球化语境当中进行阐释和创造。专注于当代本土生活经验和现实的当代主题,创作出惊人震撼的本土雕塑作品,才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雕塑 创新 本土化 本体
  中图分类号:J30 文献标识码:A
  
  谈到当代中国雕塑的创新,多种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争奇斗艳,而本土化是独具特色的一支。“本土化”是指以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题材来进行创作,并以此突显艺术家作品的非常强烈的“东方”精神文化身份和“中国”本土意识的创作思潮和艺术现象。当代中国雕塑艺术创新的指向,是将当代中国雕塑纳入到全球化语境当中进行阐释和创造。中国本土雕塑家在不断学习、引进、使用外来雕塑样式的过程中,只有把外来样式赋予本土的、民族的内涵,逐步建构起立足于更为内在的本土意识的雕塑体系,积极建立自身的雕塑艺术观念方式和语言方式,振兴中国本土民族雕塑,这才是中国雕塑家所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
  一 外来雕塑体系与本土精神和文化及民族雕塑传统和形式的关系
  就外来雕塑艺术与本土文化的关系而言,如果不是引进国外雕塑体系,没有国外雕塑的冲击和参照,凭中国雕塑艺术自身的发展逻辑,是不能在其内部产生新的、能够应对外来雕塑的“本民族”雕塑体系。雕塑艺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境遇是不同的,在雕塑形式上可以照外来的方式做,而文化背景却无法复制。以西方古典雕塑理论为基础,以再现理论为核心来套我们的近现代雕塑,或更为荒谬的用这种框架去套中国古代雕塑,都会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中国传统雕塑的误解和实质上的轻视,中国传统雕刻从来就没有走向完全的写实,从来都是在意象和具象之间,从来都不把完全的再现对象作为艺术的终极目的和最高审美原则。中国古代雕塑,特别是商周至汉唐以前以及一部份宋代雕塑,是世界雕塑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像古代青铜器、秦俑、霍去病墓、汉俑、大足石刻等,都是世界顶端等级的艺术瑰宝。只是由于民族近代的政治和经济落后,我们的民族雕塑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和介绍。
  从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本土化的3个发展阶段中可以看出,以20世纪初开始的留法留苏回来移植的古典写实主义为先河,到“85新潮美术”西方现代主义及室外雕塑的狂热,都是对西方雕塑不成功的再次移植与借鉴。这种引进具有规模大、面积广、时期长的特点,但在引进的类型选择、引进后从模仿到消化改造、传播与普及、变革与发展创新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即“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如果说,这些引进已成为中国当代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不成功的本土化现象。
  半个多世纪的艰难探索历程,我国近现代雕塑家是以三代人都浅层次地理解、追随和模仿比他们各代人的同时代早得多的、已经过时的西方艺术为其主要特征,这种追随的结果既没有使我国的近现代雕塑进入世界优秀艺术的前列,同时又失去了民族文化遗产里面最宝贵的那一部分。这看似轰闹热烈的表面现象之下,隐藏着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深刻危机。照此发展下去,几乎不可能出现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当代雕塑的发展出现了逃脱材料审美趋势的探讨,并打破现代形式主义框架纯粹的形式,当代观念艺术在很大程度上逐渐演变成一个新的载体和手段的表达,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工艺和材料美学的探讨、研究范围。当代雕塑创新的目标是,逐步摆脱现代雕塑的审美观念和形式主义的限制。这是一个雕塑的材料和形式的审美问题,更是如何摆脱后殖民文化的身份和寻找自己本土话语权的历史性问题。对此,重新立足本土母语和本土文化身份,找寻合适的本土文化身份的话语权,显示出地区性的个性符号,显示当代雕塑语言的魅力,在平等的基础上和西方强权文化进行对话,是当代雕塑创新的主要方向、任务和目标。
  二 中国雕塑本土化创新的当代转型
  雕塑创新问题的背后是创作观念问题。变“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新”的创作观为“在创新基础上解构传统”的创作观;变“以古为新”、“以西为新”为“以时为新”直至“以我为新”;变“笔墨当随时代”为“笔墨引领时代”,以实现雕塑创新的当代本土化转型。
  长期被公认为最正确的雕塑创新观念,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新”。这种看似正确无比的创新观念,其实质是传统和创新的宿命观。传统是过去的一切作品和观念。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创新的标准只能是中西传统的标准。雕塑有约定俗成的规范,按照传统的标准去创新,创新永远是继与承的改良,属创造学说的B类创造类型;A类创造类型是对旧标准的突破与否定,是突破传统艺术标准建立新的原创艺术标准。正确的雕塑创作观是“在创新基础上解构传统”,在这里,创新是主导,中西传统服从创新,创新才有希望落到实处。“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新”,传统是主导,创新服从传统,其结果是创作永远在传统里徘徊,永远也出不了新东西,真正有效地继承传统是给传统增加新的东西,创造新传统,真正有效地尊重传统是把传统为我所用。
  反映在具体雕塑创作上,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以古为新”,还是“在创新基础上解构传统”、“以时为新”,双方有着本质的区别。说到底,“以时为新”的根本是创新,“以古为新”的根本是复古。统观上世纪20年代开始的雕塑创作,走的是“以西为新”的人文科学道路;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由“以西为新”转向“以古为新”,对古代和民间艺术的关注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一方面,把古代民间雕塑艺术雅化、文人化;另一方面,又把古代正统雕塑艺术世俗、草根化,在雅与俗、正统与民间的融合互化中,演绎着“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新”、“以古为新”的主导雕塑创作理念和道路。“以古为新”走向“以时为新”的雕塑创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新时代新的工具材料和艺术样式层出不穷,雕塑创作应从观念更新形式、构成材质应用上予以适应,以全新的艺术样式和创作手法,完成由“以古为新”向“以时为新”的创造性转化。“以时为新”的雕塑创新观自然使人联想起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众所周知的话。如果说“笔墨当随时代”是“以时为新”的话,那么“笔墨引领时代”则是“以我为新”。“以时为新”是时代艺术家的艺术创造,“以我为新”则是时代艺术大师的艺术本体原创造。只有真正坚持“以我为新”的人,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引领时代。雕塑艺术家“以我为新”的本体语言风格,应该先到一个意象世界里去,然后再到具体的“形”里边去,而不是相反。既“象在形先”,又“风筝不断线”,这一方法论既强调生活的重要,又不受具象的羁绊;既强调场境现场的品位体验,又重视心神飞升的感受和把握,营造内心感受,渐离事物的表象和常态;活化自己的内心,在心里形成对一般视觉的超越,既心既物,恍兮惚兮,得其意象。悟“象”的要义,取“象”的方法,得“象”的意境。更多地“托物寄言”,更多地从对外在形态的依赖和主题先行式的诠释中解放出来,探索发现自己独特的雕塑本体语言并得到自然深刻的表达,无论是历史沧桑,抑或人性悲欢,底蕴决定个性。
  以西为新、以古为新、以时为新、以我为新,千说万说说到底,雕塑没有创新等于零。
  三 中国雕塑本土化创新的重新解构和诠释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新型对抗中,雕塑艺术家们一般通过两种角度寻找本土身份和文化立场。两种不同的角度形成两类不同风格的艺术形态。
  一是过去时本土艺术形态。雕塑创新强调本土化意识中的过去进行时。这类艺术家采取“向后看、向过去看”的方式来进行创作,主要通过对于本土文化中的传统题材进行历史、过去和传统的审视来寻找自我与他者的差异。代表形象是凝固的、传统的。创作一个良好的本土传统题材的雕塑,除了对传统意义的题材应该有独特深刻的理解之外,其作品的独特形式表达上真实延伸其个性语言和展现雕塑家的艺术气质,不仅取决于雕塑材料的得心顺手,而且还取决于艺术家传统文化深厚的核心思想和技能的合理转换,而不是文化盲动主义的肤浅冲动。如任意粗略了解传统文化内涵,很容易将传统文化符号的解构变成一种表象的误读拼凑。而在传统本土文化题材里挖掘出与自己的个性和表达语言的路线符合,并与艺术家的生命体验理性相结合,我们就可以创建一个特定时代的深度文化作品,这样国际艺术交流才具有真正的雕塑本土话语权。
  中国传统雕塑中技术种类繁多的传统特色技法,是当代雕塑家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吸收继承独特的地方特色的传统雕塑工艺,挖掘具有历史和文化沉淀的浓厚本土色彩和一支强大的具有本地文化重要的个性符号的物质审美意义的合理使用,都可以成为当代雕塑本土化创新的表达形式,也是开辟特色本土雕塑的主要途径之一,如陶瓷、金属焊接、民间彩绘及观念的装置等等。中国雕塑家脚下是一片得天独厚的雕塑文化根基,这是别国雕塑家望尘莫及的,但问题是如何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扩大这些传统技术和审美因素,如何成功地找到传统与现代审美情趣的交汇点,充分展现独特的雕塑个性本体语言,在直观视觉上表现出强烈的心灵震撼力。而着眼于本土文化基盘的装饰风格,在雕塑创新的方向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花更大的精力去研究它,然后再融合当代艺术理念,可以再次延伸我们这个雕塑大国的辉煌,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雕塑深层次的文化魅力。
  二是本土化意识现在时。雕塑创新强调本土化意识中的现在进行时。寻找中国当下问题来进行雕塑本土化探索,是具体的和现实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精神文化领域则弥漫着商业消费和享乐主义气息,当代本土生存环境中的现实题材、人文关注、精神和终极关怀正衰微和蜕变着,取材于对现实生活经验不同感受的题材,是对当今人们所面临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合理表达,这或是当代艺术创新的主流方向之一。准确地把握住这个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和精神现象,这种本土化意识应该是独到而深刻的。从当代众多优秀的中青年雕塑家的作品中,不难看到作为本土雕塑家对当代本土文化的整体关注,对人类意义、生存状态及生命价值的思考,看到浓厚的本土语言和个性审美韵味,以及个人创新观念的主张,对各自不同的感觉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探索;对各种可能性的探索;或者把雕塑的独特艺术语言在表现上大胆拓展延伸到环境装置艺术中等,体现了当代雕塑创新的潜力和方向,最终展现的是中国当代雕塑在全球化语境背景下健康发展所具有的本土文化身份和面对西方霸权文化而拥有的自主话语权,强调本土化意识的本体精神性维度,表达艺术家找寻可以安顿心灵家园和人文精神的意图和目标的地方。如隋建国系列作品中引人注目地使用了中山装这一高度中国特色的衣着。在20世纪的文化史上,与中山装相连的词是“新中国”、“革命”、“意识形态”、“政治”、“知识分子”等等。它所引发的联想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本土意识。本土化现在进行时还包含着雕塑语言和技法上独特的本体成就。努力寻找自己独特的表现技巧,或故意追求一种笨拙、粗犷和不修边幅的原始意味;或注意从原始艺术中吸取营养;或雕塑人物造型向墩实强壮方向夸张,腰肢粗壮、乳房胞满,充盈着旺盛的生命力;或在色彩感觉上,着色的丰富性使雕塑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人与物的高度抽象化和符号化的目的,明显指向对精神和心灵的关注等。将本土问题与中国人文精神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经过这样的向上提升和纵深开掘,完全避免了荒诞、怪异、文化自贱和思想自渎。
  作为一个中国雕塑家,你的作品放在西方的环境中去,让人家一眼就能看出作品中非常强烈的东方精神在里边,不仅在观念上要确立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思路,而且在创作上也要寻找到自己独特的表现图式与雕塑本体语言,以时为新、以我为新才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齐亚乌丁·萨达尔,马雪峰、苏敏译:《东方主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 阎文儒:《中国雕塑艺术纲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成阳,男,1955—,江苏南通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工作单位:南通职业大学。
其他文献
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教学手段下的音像阅读成为流行的教学手段.高中语文教学中,音像阅读呈现的方式与教学效果值得审视.站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养成视角去考量,无论是在大脑接收
随着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重视程度的提高,现阶段小学德育过程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教学.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对年轻一代的道德素养
内容摘要:鲁迅小说的“庸众”形象成为特殊的文化符号。追溯“庸众”形象之形成机制,其源流之一,是鲁迅留日期间形成的“任个人而排众数”的思想主张。“众治”批判的思想始终流淌在鲁迅的血液里,“庸众”书写显示了鲁迅对“众治”批判的坚持与延续。  关键词:鲁迅 “众治”批判 “庸众”书写  鲁迅的文风不断变化,“庸众”书写却是其小说创作中的恒定元素。从《怀旧》到《狂人日记》,再到“博考文献”的《故事新编》,
新课改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培养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人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需要运用微课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
在目前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必须的.问题教学法就是当前比较理想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学生对高中生物知识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