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博士叶开是个有多种身份的人,他既是文学期刊《收获》的编辑部主任,又是出版过多部作品的著名作家,这些年对语文教育的猛烈批判与奋力建设又让他成功进入顶级语文教育专家的行列。
叶开的专业是文学,他引起全国广泛关注的并不是他创作的小说,而是他对语文教育的批判,《对抗语文》的出版使他像一个侠客跨界杀入语文江湖,向业界存在的弊端发起持续的批判,且语言犀利,毫不留情,由此也使他成为引人瞩目的教育公众人物。
叶开认为,语文就是“人的教育”,而人的教育是全方位的,是人性的回归,是人格精神的全面提升,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有独立个性、自主思考力、自主行动力”的公民,而不是培养社会机器上的螺丝钉。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语文教育要承担起“立人”的使命,不应成为意识形態教育的附庸,成为“纸面道德”的传声筒。为此,他大声疾呼教材改革,希望教育部组织一流专家编写真正人性化的教材。他的《对抗语文》就是用观念对抗观念的个性化产物,此书与郭初阳们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呼应,引起了全国各界对语文教材问题的关注,也促发了民国教材的强势走红。他希望教材回到人道主义的原点,从宣传仇恨的“兽道主义”教育回归到以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原点上来。对用《弟子规》之类的教材宣传落后愚昧思想的磕头国学,他是坚决反对的,他认为封闭的“国学教育”是愚拜长者的奴化教育和专制教育的现代翻版,和现代公民教育不符,这种“国学”,是真正的“伪学”。对教材的关注,使他从教育源头上发现了问题,并思考改良的途径,自编语文教材就是他改良教育的公民实践。
叶开一直呼唤教育的自由,希望把孩子从繁重的作业和各种魔鬼训练班解放出来,让他们留出一点时间阅读。他从自己的女儿乔乔身上学到很多,他说:“你只要不去侮辱他们、损害他们,让他们有相对宽松一点的空间,培育他们正常的心智,让他们逐步养成喜爱阅读、自我学习的习惯,他们就会慢慢长好……孩子不是包身工,我们不是包工头。”他反对学校那种集中营状态下的强化学习,没完没了的作业、考试。他认为,天才是长出来的,蠢材倒是培养出来的。这一点,他从自己熟悉的作家莫言身上应该看得更清楚——莫言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应该是莫言之幸。他认为,中国的原创力不足、创造力匮乏,越来越难以应对国际竞争,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原创思想力不足,而可怜的一点自由思想还受到僵化的体制和陈腐观念的挤压与围剿,为了思想的自由、人性的社会,他毫不留情地批判那些造谣打击诽谤知识价值和知识分子的社会异己力量。
叶开不仅发力批判语文教育,同时也在努力建设。他说:“语文教育已经失败,中文母语应该另起炉灶再出发。”他花费业余时间编写的《一个人的语文书》(出版时改名为《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发行几十万套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套语文书选有梁实秋、莫言、王小波等众多中国优秀作家的作品,也有卡夫卡、E·B·怀特、宫泽贤治等世界大师的名篇,突出阅读趣味。让学生愿意读,乐在其中,掌握个性的表达方式,并学会独立思考。后面有简明的赏析文字,有利于小读者自学,不需要老师讲解,也没有什么练习题,只有一个思考题,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
叶开这套书虽然不可能当作正式教材使用,但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很大作用,其实,语文问题不仅仅是上课低效的问题,还有语文教材的狭隘和局限,根本上是阅读问题,只要学生爱上阅读,他的成长就挡不住了,真正可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尤其是中学阶段阅读的优秀读物会化作血脉和骨头,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可以说阅读是语文教育的命门。当统编教材已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多元的口味,寻找符合自己心灵的美食就成为一种内在需要,可在一个垃圾食物遍地的时代,为孩子选择健康食品确是一道难题,也是一种挑战,而叶开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不凡眼光,采撷中外佳作,所选文章有情趣、有品味、有思想,可读性强,在浮躁而混乱的功利语文时代,对于重建人格、重构精神、开阔视野、滋润学生干渴的心灵起到了普通教师难以替代的作用,为中学生奉献了一套精神大餐!
对于阅读,叶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一般的阅读主要是指对经典的阅读,语文老师的推荐书目也都是经典书目,认为“经典才是王道”;而他认为,有吸引力的通俗作品也可以给学生推荐,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之后再来读经典作品。首先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否则,再好的经典,如果学生不喜欢阅读也不会去读,这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阅读也好,教育也好,“爱”,才是王道,否则其他都免谈。当然,他也主张读好书,面对垃圾成灾的书籍市场,他认为“读好书才可以消毒”。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他常常和女儿一起读书,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呼吁家长身体力行,和孩子一起阅读,慢慢消毒。他发现,在一个病态的社会中,“家长都有病”,每个人都有轻重不同的身心疾病,而病根在社会,每一个人不过是社会的病理切片而已,改变自己,也是在改变社会,因为“每个人都是制度的一部分”。为了克服社会病,他呼吁家长读书,努力改变家长的观念,他劝告家长:“人生不是短跑,没必要斤斤计较于起跑线上的快慢得失……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景致。”只有家长的改变,才能谈孩子的改变。
推荐阅读书目,对于教师和家长都是一种挑战,因为视野有限。而叶开多次向全国的家长和老师推荐阅读书目,这些数目涵盖幼儿园到高中各个学段,对于家长和老师给孩子选择读物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
作为有情怀的知识分子,叶开在不断呼吁家长和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树价值观的同时,也在不断呼吁制度层面的改革,他联合笔者、黄玉峰等多位一线教师在《东方教育时报》发表文章,呼吁考试改革,尤其是命题改革,改变语文考试目前的这种“考不到”“考不准”的被动局面,呼吁一流专家参与高考命题,加强作文的考查,主张恢复文史哲不分家的语文传统,用标准化通识卷子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让标准化的阅读题“更靠谱”。
集中体现叶开语文教育思想的著作是2014年出版的《语文是什么》,这本书也体现了叶开超越工具化语文的“大语文”观,全书包括“人的教育”“母语之殇”“阅读美好”“自我成长”四个部分,体现出作者对教育、教材、阅读以及自我成长的全方位关注。作为读者,我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人文生态破坏的焦虑和愤怒。
叶开认为,语言是一条活动的河流,文字是其中生机勃勃的游鱼。而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处于一个封闭的语文空间内,这种闭环空间让语文的学习与运用严格地被各种规则约束,而形成死语,无法灵活运用,更难以推陈出新。语文的核心问题在于:我们的语文课程,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语文到底是什么?
叶开认为,语文只是一门学科,而不是一门科学,科学是可以量化的,而对于语文很难量化,它对应的是人的生命健康和灵性幸福。尤其是作文,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统一标准。
由《对抗语文》到《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再到《语文是什么》,叶开成为当下最关注语文教育的中国作家,也成为引导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尖锐力量。
要说叶开对中国语文教育的最大贡献,就是它对中国语文教育这头脱缰的野马在野蛮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偏离常识的批判与调教,使其回归常识的不懈努力。在一个神奇的国度,知识常常偏离常识,而没有常识的知识本身就是知识论上的错误,它无法造就生命。
叶开让我想到上个世纪的另一位大家叶圣陶,也是作家同时又是语文教育家,还编写了民国教育的优秀教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呼吁为学生减负,回归教育正道,当时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我个人偏见,语文教育需要更多的叶开加入,需要更多优秀作家和人文学者来引导语文教育教学,而不是让江湖只剩下教书匠和冬烘。
(作者介绍:杨林柯,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叶开的专业是文学,他引起全国广泛关注的并不是他创作的小说,而是他对语文教育的批判,《对抗语文》的出版使他像一个侠客跨界杀入语文江湖,向业界存在的弊端发起持续的批判,且语言犀利,毫不留情,由此也使他成为引人瞩目的教育公众人物。
叶开认为,语文就是“人的教育”,而人的教育是全方位的,是人性的回归,是人格精神的全面提升,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有独立个性、自主思考力、自主行动力”的公民,而不是培养社会机器上的螺丝钉。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语文教育要承担起“立人”的使命,不应成为意识形態教育的附庸,成为“纸面道德”的传声筒。为此,他大声疾呼教材改革,希望教育部组织一流专家编写真正人性化的教材。他的《对抗语文》就是用观念对抗观念的个性化产物,此书与郭初阳们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呼应,引起了全国各界对语文教材问题的关注,也促发了民国教材的强势走红。他希望教材回到人道主义的原点,从宣传仇恨的“兽道主义”教育回归到以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原点上来。对用《弟子规》之类的教材宣传落后愚昧思想的磕头国学,他是坚决反对的,他认为封闭的“国学教育”是愚拜长者的奴化教育和专制教育的现代翻版,和现代公民教育不符,这种“国学”,是真正的“伪学”。对教材的关注,使他从教育源头上发现了问题,并思考改良的途径,自编语文教材就是他改良教育的公民实践。
叶开一直呼唤教育的自由,希望把孩子从繁重的作业和各种魔鬼训练班解放出来,让他们留出一点时间阅读。他从自己的女儿乔乔身上学到很多,他说:“你只要不去侮辱他们、损害他们,让他们有相对宽松一点的空间,培育他们正常的心智,让他们逐步养成喜爱阅读、自我学习的习惯,他们就会慢慢长好……孩子不是包身工,我们不是包工头。”他反对学校那种集中营状态下的强化学习,没完没了的作业、考试。他认为,天才是长出来的,蠢材倒是培养出来的。这一点,他从自己熟悉的作家莫言身上应该看得更清楚——莫言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应该是莫言之幸。他认为,中国的原创力不足、创造力匮乏,越来越难以应对国际竞争,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原创思想力不足,而可怜的一点自由思想还受到僵化的体制和陈腐观念的挤压与围剿,为了思想的自由、人性的社会,他毫不留情地批判那些造谣打击诽谤知识价值和知识分子的社会异己力量。
叶开不仅发力批判语文教育,同时也在努力建设。他说:“语文教育已经失败,中文母语应该另起炉灶再出发。”他花费业余时间编写的《一个人的语文书》(出版时改名为《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发行几十万套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套语文书选有梁实秋、莫言、王小波等众多中国优秀作家的作品,也有卡夫卡、E·B·怀特、宫泽贤治等世界大师的名篇,突出阅读趣味。让学生愿意读,乐在其中,掌握个性的表达方式,并学会独立思考。后面有简明的赏析文字,有利于小读者自学,不需要老师讲解,也没有什么练习题,只有一个思考题,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
叶开这套书虽然不可能当作正式教材使用,但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很大作用,其实,语文问题不仅仅是上课低效的问题,还有语文教材的狭隘和局限,根本上是阅读问题,只要学生爱上阅读,他的成长就挡不住了,真正可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尤其是中学阶段阅读的优秀读物会化作血脉和骨头,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可以说阅读是语文教育的命门。当统编教材已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多元的口味,寻找符合自己心灵的美食就成为一种内在需要,可在一个垃圾食物遍地的时代,为孩子选择健康食品确是一道难题,也是一种挑战,而叶开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不凡眼光,采撷中外佳作,所选文章有情趣、有品味、有思想,可读性强,在浮躁而混乱的功利语文时代,对于重建人格、重构精神、开阔视野、滋润学生干渴的心灵起到了普通教师难以替代的作用,为中学生奉献了一套精神大餐!
对于阅读,叶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一般的阅读主要是指对经典的阅读,语文老师的推荐书目也都是经典书目,认为“经典才是王道”;而他认为,有吸引力的通俗作品也可以给学生推荐,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之后再来读经典作品。首先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否则,再好的经典,如果学生不喜欢阅读也不会去读,这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阅读也好,教育也好,“爱”,才是王道,否则其他都免谈。当然,他也主张读好书,面对垃圾成灾的书籍市场,他认为“读好书才可以消毒”。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他常常和女儿一起读书,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呼吁家长身体力行,和孩子一起阅读,慢慢消毒。他发现,在一个病态的社会中,“家长都有病”,每个人都有轻重不同的身心疾病,而病根在社会,每一个人不过是社会的病理切片而已,改变自己,也是在改变社会,因为“每个人都是制度的一部分”。为了克服社会病,他呼吁家长读书,努力改变家长的观念,他劝告家长:“人生不是短跑,没必要斤斤计较于起跑线上的快慢得失……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景致。”只有家长的改变,才能谈孩子的改变。
推荐阅读书目,对于教师和家长都是一种挑战,因为视野有限。而叶开多次向全国的家长和老师推荐阅读书目,这些数目涵盖幼儿园到高中各个学段,对于家长和老师给孩子选择读物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
作为有情怀的知识分子,叶开在不断呼吁家长和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树价值观的同时,也在不断呼吁制度层面的改革,他联合笔者、黄玉峰等多位一线教师在《东方教育时报》发表文章,呼吁考试改革,尤其是命题改革,改变语文考试目前的这种“考不到”“考不准”的被动局面,呼吁一流专家参与高考命题,加强作文的考查,主张恢复文史哲不分家的语文传统,用标准化通识卷子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让标准化的阅读题“更靠谱”。
集中体现叶开语文教育思想的著作是2014年出版的《语文是什么》,这本书也体现了叶开超越工具化语文的“大语文”观,全书包括“人的教育”“母语之殇”“阅读美好”“自我成长”四个部分,体现出作者对教育、教材、阅读以及自我成长的全方位关注。作为读者,我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人文生态破坏的焦虑和愤怒。
叶开认为,语言是一条活动的河流,文字是其中生机勃勃的游鱼。而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处于一个封闭的语文空间内,这种闭环空间让语文的学习与运用严格地被各种规则约束,而形成死语,无法灵活运用,更难以推陈出新。语文的核心问题在于:我们的语文课程,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语文到底是什么?
叶开认为,语文只是一门学科,而不是一门科学,科学是可以量化的,而对于语文很难量化,它对应的是人的生命健康和灵性幸福。尤其是作文,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统一标准。
由《对抗语文》到《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再到《语文是什么》,叶开成为当下最关注语文教育的中国作家,也成为引导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尖锐力量。
要说叶开对中国语文教育的最大贡献,就是它对中国语文教育这头脱缰的野马在野蛮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偏离常识的批判与调教,使其回归常识的不懈努力。在一个神奇的国度,知识常常偏离常识,而没有常识的知识本身就是知识论上的错误,它无法造就生命。
叶开让我想到上个世纪的另一位大家叶圣陶,也是作家同时又是语文教育家,还编写了民国教育的优秀教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呼吁为学生减负,回归教育正道,当时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我个人偏见,语文教育需要更多的叶开加入,需要更多优秀作家和人文学者来引导语文教育教学,而不是让江湖只剩下教书匠和冬烘。
(作者介绍:杨林柯,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