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Zeitgeist”这个单词来源于德语,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概念,中文含义是“时代精神”,在哲学范畴指绝对精神在不同时期的体现,是自然与社会演进的主导。社会处于不同时期,时代精神也就不同。时代精神综合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新精神、新风貌和新时尚,展现时代精神是中国画创新发展的根源。而笔墨作为中国画的重要方面有着关键的历史根源和思想基础,它是中国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也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笔墨是审美的参照物,也是画家个性特征的体现。时代精神与笔墨变革的有机融合,是中国画产生的绝对因素。
关键词:中国画;时代精神;笔墨变革
一、中国画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独有的集体精神实质,是一种跨越个人的共同集体意识。历史规律表明,作为人们主观精神的显露,中国画综合呈现了社会大众的审美意识,也映射着社会的精神风貌。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绘画风格,每一时代自有每一时代的精神特质和经验。从该层面看,是否能展现时代的特质,是否能确切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是考量中国画品质的首要标准。
(一)反映时代精神的题材
当代新的语境对于中国画的视觉语言有着新的要求,中国画需要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开拓刷新绘画语言,更换新题材,宣扬时代精神。中国画应该先在题材方面进行突破,先以当代生活为创作的素材和源泉,不能为了创新而去创新。通常,艺术家无法改变社会环境,但他们可以把当下的环境转化为历史背景进行创作。中国画与时代的联系不但显示在与时代焦点相互对应方面,同时也体现在主题独立方面。中国画与时代和环境的关联,理当是画者对于时代和环境题材的审视与斟酌。“艺术源于生活”,只有深入对这个时代的生活进行领悟和推敲,才能将其转化为艺术语言从而进行创作。
中国画创作的题材选择与该时代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无论哪个年代、哪种创作形式,对生命的关爱和人性的表达都是恒久不衰的主题,也是艺术最宝贵的品质之一。随着现当代艺术的发扬和推广,中国观众的艺术视野已不再那么局限,对艺术的解读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是局限于读图和识图,大部分画家致力于充分发挥文艺对现实精神的鼓励作用。因此,新的创作方式与其说是画家的自主选择,不如说是时代精神和国家民族命运的必然选择。
(二)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
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也应立足于当下。中国画的绘画观念是民族精神和社会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画家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社会观的整体反映。一切时代,都会形成与时代现象相契合的绘画内容。时代是绘画作品孕育的后台,而时代气息和精神则是绘画作品的重要品评准则,有怎样的时代就决定了会有怎样的绘画内容。中国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绘画艺术创作者应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使自身创作能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内容鲜活地呈现真实生活,为人民群众抒怀,使人民群众于画作中得到启迪并获取受益,将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传播给人民群众,做时代精神的先行者、先觉者,担负起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精品、发扬中国精神的使命。绘画艺术创作者应以中国画更好地向世界描绘中国故事,传达中国情怀,凝集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所有传之后世并影响社会的绘画作品,反映的都是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要求。只要关注这个时代、关注现实生活,就脱离不开时代精神。
(三)契合时代精神的形式
从艺术形式来讲,绘画作品不能仅停留在前人的样式上,还要有新的思考语言,有新的认识,有新的发现。自然的情感是现实的,时代精神存在于其中。中国画创作从来都不是保守、故步自封的,而是在一个融汇的世界中发展的。也恰恰是外来文化的作用,艺术家的创作在提高和进步,从而获得一种新的语言启发,使艺术家对绘画的认识完全不同于旧有的经验。时代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清楚了,中国画的创作形式也就明确了。中国画的形式是精神层面的物象关系,是源于自然而升华于心中的意象,并不以实际物象关系为准绳,而是以符合心、眼、手的需求为标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就是当画家在依据照片进行中国画创作时,是可以通过对客观的造型和构图进行改变,主观地置换光线的方向、色彩冷暖和布局,进行分解重构与再创作,实施自我经验的二次塑造。
时代精神是汇聚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但并非所有的意识形态和现象都反映着时代精神,唯有那些体现时代发展浪潮,象征时代精神文明的印记,对社会发展和生产形成积极影响的思想才能体现和见证时代精神。时代精神的能动作用最终取决于对时代潮流的反映程度。时代精神具有历史和推移的特点,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涤故更新、进步发展。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是与时代精神互相适应、互相契合的,新时代的艺术必然催生与之内容相适应的形式。中国画的时代精神除了对文化脉络的传承和发展外,还需要有开阔的眼界瞻望未来,以独有的形式框架筑起通往未来的精神桥梁。面对多元的时代,中国画既要保持其独立的品质,也要尝试各种多元的艺术表达方式。
二、中国画的笔墨变革
中國画的特色是以线描和墨色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笔墨是中国画中极为重要的因素,它在中国画的语言中起着传递情感的媒介作用,也间接影响着读者的感触。“笔墨当随时代”是一个老生常谈、常谈常新的话题,在当代中国画语境中,已是路人皆知的创新口号。概括起来也就两种解读,一种是提倡,另一种是否决。但无论是提倡还是否决,以笔墨为灵魂的中国画在任何时代都绕不出这个准则。这个准则源自清初画家石涛的一段画跋,全文是“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初唐盛唐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洒而渐渐薄矣;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其大意是:笔墨的风气与时代是相对应的,犹如诗文的风气一样。上古时期的画简约而清淡,如同汉魏六朝的文章诗句;中古时期的画雄浑壮丽,如同初唐盛唐的气象;下古时期的画,就如同晚唐衰落之势,虽然清洒但气势逐渐靡弱而淡薄;到了元朝,则如阮籍、王粲,只是继承维持前脉,倪瓒、黄公望等人就如陶潜在《闲情赋》中描写的佳人一样,可怜地反复沐浴,把白开水反复煎煮,担忧着不多重复几次会不好,意指没有创新。 中国画演进的内在脉络是继承与发展。继承要求艺术家必须深扎于传统,牢牢掌握中国画传统技法的精粹,在艺术精神和艺术形式上坚守文化内在的发展规律。这就要求画家一定要面对人民、面临时代,掌握大文化格局,做到扎根于真实生活、寻思于现实情境,汲取时代精神的芳菲,洞悉社会现象,进而创作出符合中国新时代笔墨精神的绘画作品。只有建立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才能让作品紧随时代脉搏,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跨越时代,从而具备一定的永恒性。中国画的笔墨已经不是在纯技术的层面上论证骨法用笔的线条或墨分五色的晕染,而是将笔法、墨法与时代精神的对应统一作为掂量中国画审美的最高标准。笔墨从纯粹的技法表现升华到追求笔墨精神的属性,也就是画家呈现笔墨精神的心境。作为与精神性对应统一的笔墨,画家的情感抒发可以由单纯的“技”提升到“道”。
中国画家的自我修养体现在笔墨的表现上,笔墨本身就是审美依据,同时也是画家人品、气质和精神修养的反映。笔墨是中国画文以载道的表现手段,笔墨与其创作形式是高度统一的,不同的形式衍生与之相对应的笔墨,正如不同的山脉造就了不同的皴法,高远、平远、深远的不同透视造就了不同的积墨,遐想神仙飞天的年代造就了吴带当风。不管是面对时代的挑战而踊跃响应,还是缄默地执拗于艺术个性的锻铸,它们都脱离不了对传统文化脉络的继承和适应新时代精神的发展。中国画的重点是强调笔墨,但对于笔墨而言,笔墨并不只是绘画的技巧,笔墨需要有人文关怀与时代精神,如果缺失,筆墨则无法被理解,中国画的革新很大程度上也是笔墨的革新。
三、结语
时代精神与中国画的笔墨变革对于中国画的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重申“笔墨当随时代”不但是一项艰巨的艺术工程,而且具有崭新的理论意义。纵观中国画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感受到哲学思想与时代精神的渗透和积淀。中国画从画理、画法到审美情趣,体现着时代精神深远而实质的烙印。扎根传统、立足当代、展望未来,是当今中国画创新的基本依据,而体现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画价值转型的实践出发点和文化使命。客观而言,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在引领时代发展和表现时代精神方面还有一定的缺陷,这些不足反映在题材上、内容上和表现形式上,其根本原因还是画家的思想觉悟存在滞后性。针对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时代精神缺失,针对时代供给的创作土壤,面对良莠不齐的创作现况,作为中国文化精神承载者之一的中国画理应振奋起来,焕发新的精神风貌,成为中国精神的领路者。中国画需要在兼容而独立的创作环境下,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的新时代力作。中国画只有以个体与人类文化命运的共同关注为出发点,才能开辟更广阔的文化与精神空间。中国画是否需要创新从来都不是该去争议的重点,笔墨是否需要随时代也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真正奔涌的是时代洪流,不同的时代能够造就不同的绘画风格。在当前全球化的视野下,中国画不会故步自封地发展,历史终究会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印记。
参考文献:
[1]包华石.早期中国的艺术与政治表达[M].纽黑文: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1992.
[2]雷德侯.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作者单位: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中国画;时代精神;笔墨变革
一、中国画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独有的集体精神实质,是一种跨越个人的共同集体意识。历史规律表明,作为人们主观精神的显露,中国画综合呈现了社会大众的审美意识,也映射着社会的精神风貌。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绘画风格,每一时代自有每一时代的精神特质和经验。从该层面看,是否能展现时代的特质,是否能确切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是考量中国画品质的首要标准。
(一)反映时代精神的题材
当代新的语境对于中国画的视觉语言有着新的要求,中国画需要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开拓刷新绘画语言,更换新题材,宣扬时代精神。中国画应该先在题材方面进行突破,先以当代生活为创作的素材和源泉,不能为了创新而去创新。通常,艺术家无法改变社会环境,但他们可以把当下的环境转化为历史背景进行创作。中国画与时代的联系不但显示在与时代焦点相互对应方面,同时也体现在主题独立方面。中国画与时代和环境的关联,理当是画者对于时代和环境题材的审视与斟酌。“艺术源于生活”,只有深入对这个时代的生活进行领悟和推敲,才能将其转化为艺术语言从而进行创作。
中国画创作的题材选择与该时代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无论哪个年代、哪种创作形式,对生命的关爱和人性的表达都是恒久不衰的主题,也是艺术最宝贵的品质之一。随着现当代艺术的发扬和推广,中国观众的艺术视野已不再那么局限,对艺术的解读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是局限于读图和识图,大部分画家致力于充分发挥文艺对现实精神的鼓励作用。因此,新的创作方式与其说是画家的自主选择,不如说是时代精神和国家民族命运的必然选择。
(二)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
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也应立足于当下。中国画的绘画观念是民族精神和社会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画家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社会观的整体反映。一切时代,都会形成与时代现象相契合的绘画内容。时代是绘画作品孕育的后台,而时代气息和精神则是绘画作品的重要品评准则,有怎样的时代就决定了会有怎样的绘画内容。中国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绘画艺术创作者应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使自身创作能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内容鲜活地呈现真实生活,为人民群众抒怀,使人民群众于画作中得到启迪并获取受益,将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传播给人民群众,做时代精神的先行者、先觉者,担负起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精品、发扬中国精神的使命。绘画艺术创作者应以中国画更好地向世界描绘中国故事,传达中国情怀,凝集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所有传之后世并影响社会的绘画作品,反映的都是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要求。只要关注这个时代、关注现实生活,就脱离不开时代精神。
(三)契合时代精神的形式
从艺术形式来讲,绘画作品不能仅停留在前人的样式上,还要有新的思考语言,有新的认识,有新的发现。自然的情感是现实的,时代精神存在于其中。中国画创作从来都不是保守、故步自封的,而是在一个融汇的世界中发展的。也恰恰是外来文化的作用,艺术家的创作在提高和进步,从而获得一种新的语言启发,使艺术家对绘画的认识完全不同于旧有的经验。时代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清楚了,中国画的创作形式也就明确了。中国画的形式是精神层面的物象关系,是源于自然而升华于心中的意象,并不以实际物象关系为准绳,而是以符合心、眼、手的需求为标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就是当画家在依据照片进行中国画创作时,是可以通过对客观的造型和构图进行改变,主观地置换光线的方向、色彩冷暖和布局,进行分解重构与再创作,实施自我经验的二次塑造。
时代精神是汇聚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但并非所有的意识形态和现象都反映着时代精神,唯有那些体现时代发展浪潮,象征时代精神文明的印记,对社会发展和生产形成积极影响的思想才能体现和见证时代精神。时代精神的能动作用最终取决于对时代潮流的反映程度。时代精神具有历史和推移的特点,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涤故更新、进步发展。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是与时代精神互相适应、互相契合的,新时代的艺术必然催生与之内容相适应的形式。中国画的时代精神除了对文化脉络的传承和发展外,还需要有开阔的眼界瞻望未来,以独有的形式框架筑起通往未来的精神桥梁。面对多元的时代,中国画既要保持其独立的品质,也要尝试各种多元的艺术表达方式。
二、中国画的笔墨变革
中國画的特色是以线描和墨色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笔墨是中国画中极为重要的因素,它在中国画的语言中起着传递情感的媒介作用,也间接影响着读者的感触。“笔墨当随时代”是一个老生常谈、常谈常新的话题,在当代中国画语境中,已是路人皆知的创新口号。概括起来也就两种解读,一种是提倡,另一种是否决。但无论是提倡还是否决,以笔墨为灵魂的中国画在任何时代都绕不出这个准则。这个准则源自清初画家石涛的一段画跋,全文是“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初唐盛唐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洒而渐渐薄矣;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其大意是:笔墨的风气与时代是相对应的,犹如诗文的风气一样。上古时期的画简约而清淡,如同汉魏六朝的文章诗句;中古时期的画雄浑壮丽,如同初唐盛唐的气象;下古时期的画,就如同晚唐衰落之势,虽然清洒但气势逐渐靡弱而淡薄;到了元朝,则如阮籍、王粲,只是继承维持前脉,倪瓒、黄公望等人就如陶潜在《闲情赋》中描写的佳人一样,可怜地反复沐浴,把白开水反复煎煮,担忧着不多重复几次会不好,意指没有创新。 中国画演进的内在脉络是继承与发展。继承要求艺术家必须深扎于传统,牢牢掌握中国画传统技法的精粹,在艺术精神和艺术形式上坚守文化内在的发展规律。这就要求画家一定要面对人民、面临时代,掌握大文化格局,做到扎根于真实生活、寻思于现实情境,汲取时代精神的芳菲,洞悉社会现象,进而创作出符合中国新时代笔墨精神的绘画作品。只有建立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才能让作品紧随时代脉搏,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跨越时代,从而具备一定的永恒性。中国画的笔墨已经不是在纯技术的层面上论证骨法用笔的线条或墨分五色的晕染,而是将笔法、墨法与时代精神的对应统一作为掂量中国画审美的最高标准。笔墨从纯粹的技法表现升华到追求笔墨精神的属性,也就是画家呈现笔墨精神的心境。作为与精神性对应统一的笔墨,画家的情感抒发可以由单纯的“技”提升到“道”。
中国画家的自我修养体现在笔墨的表现上,笔墨本身就是审美依据,同时也是画家人品、气质和精神修养的反映。笔墨是中国画文以载道的表现手段,笔墨与其创作形式是高度统一的,不同的形式衍生与之相对应的笔墨,正如不同的山脉造就了不同的皴法,高远、平远、深远的不同透视造就了不同的积墨,遐想神仙飞天的年代造就了吴带当风。不管是面对时代的挑战而踊跃响应,还是缄默地执拗于艺术个性的锻铸,它们都脱离不了对传统文化脉络的继承和适应新时代精神的发展。中国画的重点是强调笔墨,但对于笔墨而言,笔墨并不只是绘画的技巧,笔墨需要有人文关怀与时代精神,如果缺失,筆墨则无法被理解,中国画的革新很大程度上也是笔墨的革新。
三、结语
时代精神与中国画的笔墨变革对于中国画的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重申“笔墨当随时代”不但是一项艰巨的艺术工程,而且具有崭新的理论意义。纵观中国画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感受到哲学思想与时代精神的渗透和积淀。中国画从画理、画法到审美情趣,体现着时代精神深远而实质的烙印。扎根传统、立足当代、展望未来,是当今中国画创新的基本依据,而体现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画价值转型的实践出发点和文化使命。客观而言,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在引领时代发展和表现时代精神方面还有一定的缺陷,这些不足反映在题材上、内容上和表现形式上,其根本原因还是画家的思想觉悟存在滞后性。针对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时代精神缺失,针对时代供给的创作土壤,面对良莠不齐的创作现况,作为中国文化精神承载者之一的中国画理应振奋起来,焕发新的精神风貌,成为中国精神的领路者。中国画需要在兼容而独立的创作环境下,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的新时代力作。中国画只有以个体与人类文化命运的共同关注为出发点,才能开辟更广阔的文化与精神空间。中国画是否需要创新从来都不是该去争议的重点,笔墨是否需要随时代也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真正奔涌的是时代洪流,不同的时代能够造就不同的绘画风格。在当前全球化的视野下,中国画不会故步自封地发展,历史终究会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印记。
参考文献:
[1]包华石.早期中国的艺术与政治表达[M].纽黑文: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1992.
[2]雷德侯.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作者单位: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