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过程,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多年来,诸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殿堂中不断地研究探索和改革。作为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体育教学也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搞好其它学科教学的基本保证。素质教育模式的提出,使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
高中体育习惯培养
素质教育原则指出: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身体和学习有用的运动技术,进而加强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培养自我锻炼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自我意识,把体育锻炼上升到学生的日常意识层次,就是广大体育教育教师进行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
随着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国家都在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而且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蓬勃发展,但体育教学还是摆脱不了老的框框,教学方法、方式也比较陈旧,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应试达标和增强体质教育,而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只能暂时满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难以应付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所开始的漫长工作和生活上的需求。因此,素质教育原则就把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作为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而提出。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应顺应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勤学多思,多钻研教法,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強体育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
二、倾听与思考的习惯
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如果没有专心听讲的能力和习惯,就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专心听讲是体育课的纪律,也是课堂常规,是学生学习态度和积极学习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教师讲解要做到精练,重点要突出,条理要分明,语言更要生动幽默,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同时教师还应及时判断学生有没有认真听讲,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每个学生都乐意听讲。
听也是思考的基础,学生只有认真的听讲了才能更好的进行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比较,才能更好的完成与掌握体育的技术与技能。
三、因材施教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
目前,在高中体育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仍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增强学生体质为教育目标。近几年来学生体质普遍下降,而学校对体育达标的评价标准又较为简单,这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是按照固定的课时计划、形式、结构和教学程序,由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动作、锻炼身体,实现和达到统一规定的标准。如果学生在某一项目一旦达标,此项体育教学即告终结,这种终结性严重影响学生从事和继续活动的兴趣,影响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爱好和独立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爱好、兴趣,给学生较大的选择性,开设多种形式的选修课和选项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科学地安排教材内容,在教法上要采用竞争性、趣味性的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主要是指让学生掌握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锻炼等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作为理论指导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可采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代替过去由教师填鸭式传授的方法。例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讲明课前的准备活动、放松活动,或有目的性的游戏的内容要求、练习形式及规定时间。如需用音乐,应帮助他们选好音乐或规定好音乐节奏。要求学生提前写出一个方案,经过多次修改和教学实践后,由教师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又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独立的组织能力。
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是高中一年级,由于学生还没有摆脱初中体育课的常规习惯,对教师仍有依赖性,在这一阶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经常提示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安排准备活动的依据,所学的动作、技术练习对身体有何作用等。另外,要求学生做课后笔记,教师进行检查和讲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总结,学生对体育教学有所了解,教师应安排学生参与教学,由学生轮换带搞好准备活动、放松活动等,发展他们的独立组织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开展,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不怕困难的习惯
在体育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志。心理学研究表明,意志对一个人的学习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往往能够努力地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坚持奋斗,最终取得学习的成功。而意志薄弱的人,往往惧怕困难,不愿努力,缺乏顽强拼搏的精神。众所周知,体育运动是一项艰苦的体力劳动,只有不断地付出与努力,才能获得理想的锻炼效果。
在体育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内部(如胆怯、懒惰、身体不好等)与外部(如活动进行中遇到种种外来的干扰、某种体育活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太高等)的困难与障碍,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毅力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克服困难的条件。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进行具体指导,不断给予学生鼓励,运用“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不要怕,你一定能行”、“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成功的”等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步养成不怕困难并克服困难的习惯。对于那些体育素质、运动技能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树立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思想,让他们多参加适合他们难度的练习,多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乐趣中,激发刻苦学习的动力,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明确自我锻炼所带来的好处,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意识,从而能终身体育终身受益。
高中体育习惯培养
素质教育原则指出: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身体和学习有用的运动技术,进而加强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培养自我锻炼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自我意识,把体育锻炼上升到学生的日常意识层次,就是广大体育教育教师进行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
随着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国家都在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而且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蓬勃发展,但体育教学还是摆脱不了老的框框,教学方法、方式也比较陈旧,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应试达标和增强体质教育,而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只能暂时满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难以应付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所开始的漫长工作和生活上的需求。因此,素质教育原则就把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作为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而提出。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应顺应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勤学多思,多钻研教法,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強体育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
二、倾听与思考的习惯
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如果没有专心听讲的能力和习惯,就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专心听讲是体育课的纪律,也是课堂常规,是学生学习态度和积极学习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教师讲解要做到精练,重点要突出,条理要分明,语言更要生动幽默,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同时教师还应及时判断学生有没有认真听讲,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每个学生都乐意听讲。
听也是思考的基础,学生只有认真的听讲了才能更好的进行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比较,才能更好的完成与掌握体育的技术与技能。
三、因材施教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
目前,在高中体育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仍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增强学生体质为教育目标。近几年来学生体质普遍下降,而学校对体育达标的评价标准又较为简单,这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是按照固定的课时计划、形式、结构和教学程序,由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动作、锻炼身体,实现和达到统一规定的标准。如果学生在某一项目一旦达标,此项体育教学即告终结,这种终结性严重影响学生从事和继续活动的兴趣,影响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爱好和独立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爱好、兴趣,给学生较大的选择性,开设多种形式的选修课和选项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科学地安排教材内容,在教法上要采用竞争性、趣味性的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主要是指让学生掌握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锻炼等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作为理论指导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可采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代替过去由教师填鸭式传授的方法。例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讲明课前的准备活动、放松活动,或有目的性的游戏的内容要求、练习形式及规定时间。如需用音乐,应帮助他们选好音乐或规定好音乐节奏。要求学生提前写出一个方案,经过多次修改和教学实践后,由教师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又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独立的组织能力。
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是高中一年级,由于学生还没有摆脱初中体育课的常规习惯,对教师仍有依赖性,在这一阶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经常提示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安排准备活动的依据,所学的动作、技术练习对身体有何作用等。另外,要求学生做课后笔记,教师进行检查和讲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总结,学生对体育教学有所了解,教师应安排学生参与教学,由学生轮换带搞好准备活动、放松活动等,发展他们的独立组织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开展,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不怕困难的习惯
在体育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志。心理学研究表明,意志对一个人的学习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往往能够努力地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坚持奋斗,最终取得学习的成功。而意志薄弱的人,往往惧怕困难,不愿努力,缺乏顽强拼搏的精神。众所周知,体育运动是一项艰苦的体力劳动,只有不断地付出与努力,才能获得理想的锻炼效果。
在体育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内部(如胆怯、懒惰、身体不好等)与外部(如活动进行中遇到种种外来的干扰、某种体育活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太高等)的困难与障碍,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毅力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克服困难的条件。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进行具体指导,不断给予学生鼓励,运用“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不要怕,你一定能行”、“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成功的”等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步养成不怕困难并克服困难的习惯。对于那些体育素质、运动技能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树立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思想,让他们多参加适合他们难度的练习,多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乐趣中,激发刻苦学习的动力,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明确自我锻炼所带来的好处,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意识,从而能终身体育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