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在的孩子亲近自然的时间少之又少,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就是“自然缺失症”。作者通过亲身实践与努力探索,利用小学教辅报刊的优势,用文字和图片重新建立孩子与自然的链接,弥补那些曾经缺失的自然,让孩子能从自然中汲取力量,为孩子打造一片最接近自然的乐土。
关键词:自然教育;自然缺失;大自然链接
前不久,电影《银河系补习班》上映,影片中的父亲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也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在上学的路上,父亲看到路边的草地,于是带着儿子一起看草,然后躺在草地上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这个片段让我十分感慨,很难见到有哪位家长愿意让孩子如此“浪费时间”去接近自然了,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学习,连课余时间都在各种课外班里度过了。由此,我想起三毛在她的文章《塑料儿童》里这样描述现在的孩子:“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萤火虫,分不清树的种类,认不得虫,没碰过草地,也没有看过银河系。那他们的童年在忙什么呢?忙做功课、忙挤校车,忙补习,仅有的一点空闲,看看电视和漫画书也就不够用了……”
经历过物质匮乏的一代人看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得什么都不缺,图书、学习机、电脑、IPAD、手机……仅仅为他们提供阅读和学习的媒介,都是五花八门,而且让父母花再多钱都在所不惜。可实际上呢,这些拥有无限美好物质生活的孩子们还真是可怜。美国人理查德·洛夫写过一本书,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这里提到的名词“自然缺失症”,是说现在的孩子亲近自然的时间少之又少,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儿童肥胖、注意力紊乱、孤独、抑郁、愤怒、感统失调等病症。是的,只有当自然缺失与疾病联系起来,才会让父母们变得警惕起来,重新审视孩子与自然的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重建孩子与大自然的亲密连接呢?作为小学生教辅读物的编辑,当然义不容辞地要承担起这样一份责任:引导孩子们关注身边的自然,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从而弥补那些曾经缺失的自然。
报纸的优势在于,能够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和饶有趣味的文章,定期向小读者普及自然方面的知识,让他们首先了解自然,然后爱上自然,最后达到主动亲近自然的目的。作为辅导孩子学习的综合类报纸,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开辟有关自然的栏目。植物、动物、星空、气候、河流……有关自然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文章的主题。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高级形态,观察是探究活动的基础,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观察能力的培养对于儿童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从2015年11月起,我在版面上开设了专栏《我的自然笔记》。自然笔记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观察和记录自然的方式,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表达程度,用文字、图片、图画等形式来记录。在很大程度上,孩子有了明确的探究任务后,如果能能更好地引导他们细致观察,充分思考、分析、推理,将感性经验逐步上升到科学道理,就能通过观察记录帮助孩子构建新知识,并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当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双眼和智慧发现自然界的奥秘,目睹自然界的奇妙,体验发现的乐趣,从而有效地、最大程度地焕发出原本的活力和生机。在这个栏目里,我邀请海南、杭州、湖南等地自然教育机构的导师来写文章,给孩子们介绍什么是自然笔记,怎么做,需要准备什么物品等,并配合孩子的自然笔记作品做展示。通过系列文章的介绍,小读者知道了什么是自然笔记,他们不觉得这是一件很难的事,而且可以参考报纸上的作品开始尝试自己记录。这就是亲近自然的一个好开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四季交替中孕育着万物生灵,它汇聚了生命的律动与成长的真谛。孩子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才能健康、幸福地成长。大自然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培养儿童观察力、动手能力、科学素养与探索精神的天然课堂,因此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便是让孩子爱上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但亲近自然,并不是非要让孩子们到野外去探查、到原始森林里去冒险。要知道,我们时刻在自然中生活,自然就在我们身边。
公园小区的树林绿地,周边的乡村,种地除草,下田抓鱼,都是孩子与大自然亲密连接的媒介。捡几片落叶制成画,将日出晚霞写进文章,观察小动物,写出观察日记,亲自做绿豆发芽实验……日常生活里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乐趣和资源。所以,让孩子们了解身边的自然显得尤为重要。2017年暑假,我策划组织了《跟随二十四节气的脚步 感受自然魅力》四个专版,通过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的发展变化,配合孩子们记录的自然笔记作品,记录了他们观察身边的昆虫、花朵、树木等的变化。这个作品在中国少儿报刊协会2017年度好编辑作品评选中,荣获了最佳稿件一等奖。在爱鸟周来临时,我策划组织了一期专版《你好,我是你的小鸟邻居》,让小鸟开口讲话,向人类朋友介绍自己。这些文章和图片都是孩子们的作品,通过观察身边的小鸟,结识了一群小鸟朋友,和这些邻居建立了良好的链接。这篇作品也在中国少儿报刊协会2018年度好编辑作品评比中,荣获最佳稿件一等奖。
如何有效地通过文字和图片达到吸引孩子的目的呢?我的体会就是,一定要根据读者的年龄段来组织稿件,才更容易戳中他们的兴奋点。
针对低年级的孩子,可以设计自然游戏。很多孩子来到自然环境中,离开了玩具,竟然不知道怎么玩,那是因为他们还不会和自然建立链接。那么在公园里,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叶子大王的游戏,比赛谁捡到的叶子形状最多,或者颜色最多,最后评选出“形状大王”“颜色大王”等。处于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足够的动手能力,就可以介绍自然手工,比如叶脉书签、树叶贴画、石头画等。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很不错的观察力,我们可以引导他们以时间为线索,在小区里观察不同节气里植物和动物的变化,然后用文字、照片或者图画记录下来。高年级的孩子,可以在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的同时,加入环保方面的话题,因为他们已经会思考该如何保护自然,怎样和自然和谐共处等问题了。很多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热衷参与公益活动,比如记录身边的河流污染情况,提出整改意见,保护家乡的河流,这些成果都可以在版面上展现出来,对每一位读者都是一种借鉴与激励。
同时,加强孩子与自然的连接,家长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父母可以带孩子到野外,让他闭上眼睛,专心听听风声、雨声或是虫鸣,并鼓励他寻找声音的来源。另外,也可以带着他用双眼观察自然,看看云的变化,带他上山体验第一次看雪的经验,或是看看花开花谢,听听孩子说说他看到的自然。虽然身处都市丛林中,不过还是可以和孩子在阳台上种一些简单的植物,例如栽种一些瓜果蔬菜,并记录瓜果蔬菜的生长情况。还可以与孩子一起饲养宠物,如果空间允许,猫狗等很受欢迎,或者养小乌龟或小鱼,可以让孩子有个寄托。让孩子学习自己照顾动植物,让他体会生命成长的可贵。还可以一起阅读相关书籍,或者收看电视上专属的自然类节目,然后一起讨论,会让自然之旅变得生动又有意义。
大自然缺失症,已成为现在都市小孩或一出生小孩面临的最严重的生命课题。孩子小时候缺少了大自然的真实洗礼与接触,那一颗幼小的心灵在成长过程中终究会存在许多身心靈方面的缺失。近日公布的“北京市未成年人现状调查”显示:有20.8%的孩子存在中等程度的孤独,有22.5%的孩子表示“我没有知心朋友”,有45.6%的孩子相信“多数人是不可以信赖的”,有36.1%的孩子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
美国早在2009年便颁布了“No Child Left Inside”法案,敦促各个州设立环境教育标准,鼓励儿童去接触、探索大自然,从而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在欧美、日本等地,自然体验已被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而备受推崇。在赞赏国外自然教育成果的同时,我们也特别欣慰地看到,在中国,也有着一群追寻理想的教育工作者,充当着儿童与自然的桥梁,持续的引领着孩子们,回归大自然。优秀的教辅报刊更应该坚守阵地,做好自然教育的宣传工作,打造自然教育精品活动,为孩子们打造一片最接近自然的乐土。
作者简介:
霍波(1979-),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中级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出版。
关键词:自然教育;自然缺失;大自然链接
前不久,电影《银河系补习班》上映,影片中的父亲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也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在上学的路上,父亲看到路边的草地,于是带着儿子一起看草,然后躺在草地上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这个片段让我十分感慨,很难见到有哪位家长愿意让孩子如此“浪费时间”去接近自然了,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学习,连课余时间都在各种课外班里度过了。由此,我想起三毛在她的文章《塑料儿童》里这样描述现在的孩子:“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萤火虫,分不清树的种类,认不得虫,没碰过草地,也没有看过银河系。那他们的童年在忙什么呢?忙做功课、忙挤校车,忙补习,仅有的一点空闲,看看电视和漫画书也就不够用了……”
经历过物质匮乏的一代人看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得什么都不缺,图书、学习机、电脑、IPAD、手机……仅仅为他们提供阅读和学习的媒介,都是五花八门,而且让父母花再多钱都在所不惜。可实际上呢,这些拥有无限美好物质生活的孩子们还真是可怜。美国人理查德·洛夫写过一本书,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这里提到的名词“自然缺失症”,是说现在的孩子亲近自然的时间少之又少,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儿童肥胖、注意力紊乱、孤独、抑郁、愤怒、感统失调等病症。是的,只有当自然缺失与疾病联系起来,才会让父母们变得警惕起来,重新审视孩子与自然的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重建孩子与大自然的亲密连接呢?作为小学生教辅读物的编辑,当然义不容辞地要承担起这样一份责任:引导孩子们关注身边的自然,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从而弥补那些曾经缺失的自然。
报纸的优势在于,能够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和饶有趣味的文章,定期向小读者普及自然方面的知识,让他们首先了解自然,然后爱上自然,最后达到主动亲近自然的目的。作为辅导孩子学习的综合类报纸,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开辟有关自然的栏目。植物、动物、星空、气候、河流……有关自然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文章的主题。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高级形态,观察是探究活动的基础,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观察能力的培养对于儿童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从2015年11月起,我在版面上开设了专栏《我的自然笔记》。自然笔记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观察和记录自然的方式,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表达程度,用文字、图片、图画等形式来记录。在很大程度上,孩子有了明确的探究任务后,如果能能更好地引导他们细致观察,充分思考、分析、推理,将感性经验逐步上升到科学道理,就能通过观察记录帮助孩子构建新知识,并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当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双眼和智慧发现自然界的奥秘,目睹自然界的奇妙,体验发现的乐趣,从而有效地、最大程度地焕发出原本的活力和生机。在这个栏目里,我邀请海南、杭州、湖南等地自然教育机构的导师来写文章,给孩子们介绍什么是自然笔记,怎么做,需要准备什么物品等,并配合孩子的自然笔记作品做展示。通过系列文章的介绍,小读者知道了什么是自然笔记,他们不觉得这是一件很难的事,而且可以参考报纸上的作品开始尝试自己记录。这就是亲近自然的一个好开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四季交替中孕育着万物生灵,它汇聚了生命的律动与成长的真谛。孩子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才能健康、幸福地成长。大自然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培养儿童观察力、动手能力、科学素养与探索精神的天然课堂,因此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便是让孩子爱上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但亲近自然,并不是非要让孩子们到野外去探查、到原始森林里去冒险。要知道,我们时刻在自然中生活,自然就在我们身边。
公园小区的树林绿地,周边的乡村,种地除草,下田抓鱼,都是孩子与大自然亲密连接的媒介。捡几片落叶制成画,将日出晚霞写进文章,观察小动物,写出观察日记,亲自做绿豆发芽实验……日常生活里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乐趣和资源。所以,让孩子们了解身边的自然显得尤为重要。2017年暑假,我策划组织了《跟随二十四节气的脚步 感受自然魅力》四个专版,通过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的发展变化,配合孩子们记录的自然笔记作品,记录了他们观察身边的昆虫、花朵、树木等的变化。这个作品在中国少儿报刊协会2017年度好编辑作品评选中,荣获了最佳稿件一等奖。在爱鸟周来临时,我策划组织了一期专版《你好,我是你的小鸟邻居》,让小鸟开口讲话,向人类朋友介绍自己。这些文章和图片都是孩子们的作品,通过观察身边的小鸟,结识了一群小鸟朋友,和这些邻居建立了良好的链接。这篇作品也在中国少儿报刊协会2018年度好编辑作品评比中,荣获最佳稿件一等奖。
如何有效地通过文字和图片达到吸引孩子的目的呢?我的体会就是,一定要根据读者的年龄段来组织稿件,才更容易戳中他们的兴奋点。
针对低年级的孩子,可以设计自然游戏。很多孩子来到自然环境中,离开了玩具,竟然不知道怎么玩,那是因为他们还不会和自然建立链接。那么在公园里,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叶子大王的游戏,比赛谁捡到的叶子形状最多,或者颜色最多,最后评选出“形状大王”“颜色大王”等。处于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足够的动手能力,就可以介绍自然手工,比如叶脉书签、树叶贴画、石头画等。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很不错的观察力,我们可以引导他们以时间为线索,在小区里观察不同节气里植物和动物的变化,然后用文字、照片或者图画记录下来。高年级的孩子,可以在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的同时,加入环保方面的话题,因为他们已经会思考该如何保护自然,怎样和自然和谐共处等问题了。很多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热衷参与公益活动,比如记录身边的河流污染情况,提出整改意见,保护家乡的河流,这些成果都可以在版面上展现出来,对每一位读者都是一种借鉴与激励。
同时,加强孩子与自然的连接,家长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父母可以带孩子到野外,让他闭上眼睛,专心听听风声、雨声或是虫鸣,并鼓励他寻找声音的来源。另外,也可以带着他用双眼观察自然,看看云的变化,带他上山体验第一次看雪的经验,或是看看花开花谢,听听孩子说说他看到的自然。虽然身处都市丛林中,不过还是可以和孩子在阳台上种一些简单的植物,例如栽种一些瓜果蔬菜,并记录瓜果蔬菜的生长情况。还可以与孩子一起饲养宠物,如果空间允许,猫狗等很受欢迎,或者养小乌龟或小鱼,可以让孩子有个寄托。让孩子学习自己照顾动植物,让他体会生命成长的可贵。还可以一起阅读相关书籍,或者收看电视上专属的自然类节目,然后一起讨论,会让自然之旅变得生动又有意义。
大自然缺失症,已成为现在都市小孩或一出生小孩面临的最严重的生命课题。孩子小时候缺少了大自然的真实洗礼与接触,那一颗幼小的心灵在成长过程中终究会存在许多身心靈方面的缺失。近日公布的“北京市未成年人现状调查”显示:有20.8%的孩子存在中等程度的孤独,有22.5%的孩子表示“我没有知心朋友”,有45.6%的孩子相信“多数人是不可以信赖的”,有36.1%的孩子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
美国早在2009年便颁布了“No Child Left Inside”法案,敦促各个州设立环境教育标准,鼓励儿童去接触、探索大自然,从而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在欧美、日本等地,自然体验已被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而备受推崇。在赞赏国外自然教育成果的同时,我们也特别欣慰地看到,在中国,也有着一群追寻理想的教育工作者,充当着儿童与自然的桥梁,持续的引领着孩子们,回归大自然。优秀的教辅报刊更应该坚守阵地,做好自然教育的宣传工作,打造自然教育精品活动,为孩子们打造一片最接近自然的乐土。
作者简介:
霍波(1979-),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中级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出版。